因此,粟裕确定这一时期的对敌斗争方针是:对于敌人将要占领而我不能长久保持的一切集镇,以游击战尽量迟滞敌人的进攻行动,推迟其占领时间,以掩护我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对于我们的基本区域和重要基点,则采取各种有效战法,坚决与敌人争夺,使其久占企图不能得逞,以改善我军态势,保障基本区相对稳定。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粟裕对苏中各区作了有纵深有层次的战略布局。
当时苏中的四个分区、一个特区中,三、四分区位于物阜民主的长江北岸,是日伪军重点控制的地区,斗争将日趋紧张,我军回旋余地将更加缩小;一分区位于京杭运河东侧,国民党顽固派势力较强,工作尚待开辟;兴(化)东(台)泰(州)特区是“联抗”活动区,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协议的缓冲区;第二分区北靠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盐阜区,南有三、四分区作屏障,东临大海,西接水网,境内有以三仓镇为中心的沿海滩涂地带。汝里地广人稀,交通闭塞,不利于敌人活动,而有利于我们回旋还可以作为向海上发展的依托,把陆上斗争与海上斗争结合起来。早在组建第一师的时候,粟裕就在这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这里具有创建根据地基本区的客观条件,并且具体指导、亲自参与创建工作,已成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本区,是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经常活动的地区,因而也就成为日伪军“扫荡”的重点,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点。
要点争夺战,首先集中在第二分区的三仓地区和第四分区的丰利地区。这两个地区互为犄角之势,是当时面积较大,相对稳定的基本区。敌人企图攻占三仓和丰利,打通东西南北两条互相交叉的公路,把以三仓为中心的基本区一分为二,并切断第二分区与第三、第四分区之间的联系,进攻的重点是捕捉新四军苏中指挥机关。敌人的用心极其险恶。粟裕和苏中区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提出“保卫三仓”、“保卫丰利”的口号,领导和指挥苏中党政军民同日伪军展开了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
三仓争夺战实际上从1941年6月就已开始了。当时,日伪由潘家鐅进犯三仓,粟裕指派第三旅第七团北上三仓,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从7月开始,日伪军修筑由潘家鐅西到东台、南到三仓两条公路。粟裕判断,敌人企图分割第二分区,并进攻三仓基本区。为此,他作出保卫三仓的作战部署。果如所料,9月下旬,日伪军集中2000多人,分三路分进合击,并占领三仓镇。但是,苏中区领导和指挥机关已经跳出包围圈。日伪军围歼苏中区首脑机关的企图落空。粟裕指挥主力部队,首先破坏了东台至潘家鐅的公路,使三仓陷于突出、孤立境地,尔后实施两次进击,夺回了三仓。10月初,日伪军2000多人从富安、李堡、潘家鐅三路出击,合围三仓。此时三仓只有第七团团部和少量兵力。第七团巧妙布阵,团部撤出三仓,以机枪连在一仓设伏,使从潘家鐅南犯的400多日伪军受到重挫。三路日伪军进入三仓后,未发现新四军踪影,合击的企图再次落空。部分日伪军当夜就在三仓安营扎寨,准备长期占领。粟裕早有明确指示,不让敌袁在三仓立足。第七团连夜袭击三仓。日伪军勉强支持到天明,死伤30多人,最后逃离三仓。12月9日,潘家鐅日军石井大队及伪军700多人,分两路进占三仓。粟裕命令第二、第三、第七共3个主力团及抗大苏中大队,将进攻之敌全部包围于三仓,昼夜激战,予以重大杀伤。黎明时候,日伪军突围窜逃。这种以主力部队为主进行的三仓争夺战,先后有7次之多。
在三仓争夺战中,粟裕采用了机动灵活的战术。对进攻的敌人,派出若干主力小分队,配合广大民兵,在敌人分进合击途中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迟滞敌人的行动,破坏敌人的协同,消耗、疲惫敌人。主力则在三仓镇及其外围构筑隐蔽工事,待敌人进入火力范围时突然开火,予以杀伤,并适时猛烈反击,迫其收兵。敌人后撤时,主力部队立即尾追打击。在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情况下,我军以坚守防御的姿态,以火力和适时的反冲击,予敌以重大杀伤,不待敌合围即有组织地以运动防御迅速脱离。对占领三仓的敌人,则以主力配合民兵围困,使敌人昼夜不堪其扰;另以部分主力配合民兵游击队,破坏桥梁、道路,切断三仓通往其他据点之联系,使三仓之敌断缺粮水和军需供应,被迫撤退。在游击战争中,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与坚守防御相结合,实属游击战术的一种创举。
经过反复激烈的争夺,只有20多户人家的三仓镇被夷为平地,但是日伪军始终未能在那里安下据点,也未能修通三仓至潘家鐅的公路。三仓地区仍然作为苏中根据地的基本区而巍然屹立。
丰利争夺战反复进行过5次。粟裕估计,丰利地区我们难以长期控制,但是可以直接策应三仓争夺战,用丰利争夺战来钳制和调动敌人。5次争夺战打得都很激烈。12月上旬,日伪军集中3000多人,从南北两线进攻丰利和三仓。新四军第一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奋起反击,首先在丰利东南之花市街、双灰山给南路敌军以沉重打击,予以全部消灭,生俘日伪军官兵200多人,南浦襄吉的督战代表小野大山被击毙,羽田分队长和士兵3人屈膝缴枪,另有10多名士兵弃枪逃窜,把气焰嚣张的“皇军”打得丧魂落魄。在北线,进占三仓的日伪军立足未稳,就遭到第一师部队围攻,被迫窜回原据点。气急败坏的南浦旅团长果然听从粟裕调动,把进攻的重点转向丰利,先后5次从东台、兴化等地调兵增援,亲自出马指挥,经过5昼夜激战,虽然暂时占领丰利,但是付出了伤亡800多人的惨重代价。
1941年12月上旬,日伪军在争夺三仓、丰利的同时,开始对苏中区的冬季大“扫荡”。为策应和配合基本区的要点争夺战,粉碎敌人的“扫荡”,粟裕组织发动了“十团大战”,指挥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配合下,向日伪军守备薄弱的据点主动出击。北自东台,南达长江,西至泰州、兴化,东抵黄海,作战地域纵横数百里,作战时间持续1个月,向日伪军据点如皋、古溪、李堡、栟茶、余西、二甲、掘港、双甸、岔河、临泽、时堡、福镇庙、王家营寺处主动攻击,攻克掘港、临泽等敌军据点,歼敌500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振奋了苏中军民的抗战精神。
在这段时间内,粟裕一直留在“扫荡”圈内,率领一个十几人的指挥机构和一个加强排的警卫队同敌人周旋,多次身历险境,但指挥若定,化险为夷。
第5次丰利争夺战以后,粟裕率领“前指”到三仓以东的滨海地区休整,并与隐蔽在海上的师直机关会合。当天黄昏得到情报:敌人在周围几条线增兵。粟裕判断,敌人将在第二天发动对三仓地区的“扫荡”,决定敌进我进,跳出合围圈,向敌人来路富安、安丰方向开进。第二天拂晓,粟裕率部到达一个小村鲁家灶。这里村北有一条小河,村南有一条通向安丰的小路。粟裕知道,敌人在同我军作战中也学乖了,改变了惯走大路的做法,估甘敌人可能从小路向三仓开进。于是立即下令赶快过河,不要在鲁灶停留。果然,师部机关人员刚刚过河,后卫部队就同从安丰过来的敌人交上了火。粟裕率部转移到张家灶,已是深夜,正准备宿营休息,侦察员跑步回来报告:鬼子集合在唐家洋的广场上,指挥官正在训话,一部分鬼子押着抢来的东西往李堡据点运。粟裕判断,敌人不待天明就集合,又急于往据点运东西,肯定不是返回据点,而是要杀“回马枪”。立即组织指挥部队转移,率领一师指挥机关继续南进,越过海安到丁家所的公路,跳到如皋汤家园地区。
粟裕带领部队走上公路,发现路边有一堆人粪,用树枝挑起一看,里面还是软的。用手电察看路面,发现许多穿着钉子皮鞋的脚印。他判断,有一批敌人刚刚通过,后面还可能有敌人跟进,决定利用这一间隙迅速越过公路。部队还没有全部通过,敌人后续部队果然开了过来。粟裕命令部队隐蔽于公路两侧,不准发出声响。待敌人通过后,安全转移到目的地汤家园。
后来得知,他们离开张家灶不久,敌人果然杀了一个“回马枪”,然而扑了一个空。这次行动,连续行军一天两夜,行程100多公里。敌人“扫荡”的重要目标是寻歼苏中区领导机关。粟裕率领的指挥机关就在“扫荡”圈内活动,多次与敌人擦肩而过,却一次也没有被敌人发现,一直坚持着对全区反“扫荡”实施不间断指挥。
要点争夺与敌进我进相结合,辩证地解决了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关系问题,这是粟裕对抗日游击战争的独创性贡献。要点争夺战,亦称根据地基本区争夺战,贯穿于苏中抗日斗争的全过程,后来的“坚持原地斗争”是它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