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二九

  和第二纵队一起坚持浙西南根据地斗争的第五纵队,是以当地干部、共产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为主体组建起来的浙西南子弟兵,在反“围剿”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作出了很大牺牲。陈凤生、卢子敬和陈丹山都把一腔热血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国民党军对挺进师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的杀戮惨无人道。他们漫山遍野放火,来回“清剿”。抓到游击队和革命群众就砍头示众,开膛挖出心肝下酒,被捕杀和活埋的基层干部、群众不计其数。但是浙西南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掩埋好同志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意志更加坚定。

  几十年后,粟裕回忆这一段战斗历史时,不无沉痛地说:“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将两个纵队的兵力留在浙西南是留得多了。如果我们当时对敌情有足够估计的话,主力部队还可以少留一些下来;留下的部队也应该化整为零,采取武工队和秘密工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坚持斗争。”(《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60页。)

  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师主力撤出浙西南中心区,南渡龙泉河,和追堵的国民党军周旋于浙闽边境。敌人的追堵部队有5个团,10倍于挺进师,还有地方保安团和地主武装配合。挺进师处境仍很艰险,战斗频繁激烈。10月·5日,在福建省寿宁县郑家坑,粟裕、刘英和中共闽东特委主要负责人叶飞等会师。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向闽浙边挺进经过闽东时,粟裕和叶飞第一次见面,那时粟裕是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叶飞作为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代表前来迎接。时隔一年,两人再次见面,战友重逢,心情都很激动。刘英、粟裕和叶飞等多次交谈,一致认为,敌人组建了一个“闽赣浙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四省边区部队对付红军。

  红色游击区却互不联系,各自为战,这对斗争很不利。浙江与闽东、闽北这三个地区的红军和根据地应该密切联系起来,即使一时难以做到统一行动,也可以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便能更加有力地打击敌人和粉碎敌人的“围剿”。双方很快取得一致意见: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经协商,临时省委由刘英、粟裕、叶飞、黄富武、刘达云、阮英平、范式人、许信馄、洪家云、方志富、许旺等11人组成,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同时相应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

  11月7日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纪念日,挺进师和闽东红军在泰顺县白柯湾搭起讲台,召开纪念大会。两支红军部队亲如家人,互相拉歌,齐声欢唱,会场气氛很热烈。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主要领导人刘英、粟裕、叶飞等走上讲台先后讲话,从苏联人民的胜利讲到中国革命的前景,战士们很受鼓舞,全场不时发出一阵阵掌声。

  种种情况表明,狡猾的罗卓英不受红军调动,集中兵力要摧垮浙西南根据地,军事斗争形势严峻。省军区司令员粟裕反复思考,分析比较,认为浙南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应该把斗争重点放在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他对刘英说,浙南地区东濒东海,南接闽东,山岭连绵,地势险要。比起浙西南来,浙南有两个更为有利的条件:一是从1924年起,这里就有共产党的活动。

  1929年冬至1931年,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武装暴动,成立了红军第十三军,红旗插遍瓯江两岸许多乡镇,在群众中造成很深的影响。闽东党的工作也在这里有了较好的基础,可以作为挺进师的依靠;二是这里远离浙赣铁路,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便于挺进师活动。刘英认为粟裕的建议很有道理,并和粟裕详细研究了行动方案。

  挺进师在闽东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开始踏上新的征程。叶飞特地调一个步兵排给挺进师。粟裕、刘英把一挺重机枪连同机枪班充实闽东红军。挺进师从浙闽边境出发,向东北疾进,出敌不意攻下浙江省瑞安县的珊溪镇,先在瑞安、平阳、泰顺三县交界地区立足,再向东南和东北发展,一直打到瓯江南部,直抵东海之滨。粟裕灵活用兵,指挥挺进师在浙南兜了两个大圈子,把敌人拖得疲劳不堪。挺进师乘机攻下瑞安、平阳、泰顺外围几十个重要市镇和据点,很快打开了局面。粟裕和刘英作了分工:刘英带少数短枪队和省委机关在瑞安、平阳、泰顺地区开展浙南根据地建设工作;粟裕率领武装部队,在浙闽边界进进出出,从浙江打到福建,又从福建打到浙江,吸引和打击敌人,掩护和保卫省委开展工作,支援浙西南斗争,寻找和收拢在敌人包围圈里艰苦战斗的战友。

  在粟裕指挥下,部队采用迂回战术向北行动,白天隐蔽,晚上行军;有时突然来个“回马枪”,引诱敌人“狗咬狗”自己打自己。挺进师一路上打土豪、“请财神”,把地主家的粮食、衣服分给贫苦农民,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乡保长、土豪劣绅,越过浙赣铁路,直指天目山麓。围困浙西南根据地的敌人坐不住了,终于被粟裕“牵”了出来。

  坚持浙西南斗争的第二纵队,纵队长李重才、政委洪家云等大部分同志牺牲以后,四支队支队长余龙贵带领12名战友,在遂昌、浦城交界的山区打游击。冰雪封山的严冬过去了,转眼到了1936年暮春。这时,粟裕率主力部队回到了浙西南,寻找散失在山里游击的红军战士。这一带是老区,乡亲们对红军很亲切。他们告诉粟裕有一个扛机枪的高个子红军,带着10多个战士,常来村里活动。粟裕一听,马上想到那个“扛机枪的高个子红军”很可能是余龙贵,心里很高兴,马上对乡亲们说:“你们快去寻找,一定要找到他们,就说过三天金米来带他们!”乡亲们也很高兴,不少人自告奋勇上山寻找。

  那天,余龙贵和12名战友正在山坡上休息,远远望见几个打柴的老乡,挥舞砍柴刀向山上跑来,边跑边喊:“可找到你们啦,可找到你们啦!”余龙贵和战友们很奇怪,迎上去问道:“老乡,好久没有见面了,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啊?”老乡气喘吁吁地说:“我们的队伍回来了,红军回来了!”同志们一听,又惊又喜,抓住老乡的手,要他们说得详细一些。老乡说:“前天村里来了一支红军部队,带队的脸色较黑,个子不高,但很敦实。他一住下就打听这里有没有红军,要我们赶快来找你们,还说他叫‘金米’,过三天来带你们。”

  “金米”,这不是粟师长的代号吗?师长亲自来找我们,大家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多激动,就像流落他乡的孤儿马上就要见到母亲一样,一个个面露笑容,心潮激荡。

  第三天,粟师长果然来了。时间已是傍晚,太阳就将落山,金色的阳光洒满山村,在老乡带领下,余龙贵和12名战友急切地跑进村里,只见粟师长早就站立在门口,挥动右臂在向大家招手。余龙贵和12名战友快步跑上去,围在粟裕身边。粟裕挨个和大家握手,嘴里连声说:“好哇,都回来了,都回来了!”挺进师的同志听说二纵队战友回来了,都高兴得一齐围了过来。战友久别重逢,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啊,可是许多人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余龙贵向粟师长汇报了半年来二纵队的战斗历程和重大牺牲。粟裕心情沉重,仔细地听着,对牺牲的每一个干部、战士的情况,都询问得很详细。听罢汇报,粟裕长时间地陷入了沉思,然后抬起头,看着余龙贵等二纵队战友,缓慢而坚定地说:“我坚信毛委员说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革命牺牲的同志的可歌可泣事迹,我们要把它记在功劳簿上,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纪念他们!”

  已是深夜了,粟裕站起来送余龙贵等回去休息,转身看见了床铺底下的油布包,马上叫住余龙贵,笑着说:“这包玩艺儿还得你来收拾收拾!”

  “什么好东西?”余龙贵问。

  “机枪零件!”师长的警卫员抢着回答。

  余龙贵一听,马上来了精神,顾不得回去休息,当场把油布包打开,原来是一挺捷克式轻机枪的全套零件。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余龙贵就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他“咔嚓、咔嚓”一阵摆弄,一挺新机枪很快装好了。粟裕接过机枪,反复欣赏,赞许地点点头,笑着说:“好哇,一堆废铁一会就变成一件宝了!”余龙贵和战士们都高兴得笑了。

  1936年4月,粟裕从国民党当局的报纸上发现一条报道,说浙东南山上有“共匪”活动,立即率部跋山涉水赶到浙东南,转战于丽水、武义、永康、缙云、永嘉一带,寻找战友。这时,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务厅厅长、现任第四十六军秘书处长的陈素子,正好返归缙云老家祭祖。他看到红军势力越来越强大,便和地主、豪绅密谋,组织了有千余人的民团,专和红军作对。4月7日夜晚,粟裕师长巧用奇兵,人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民团指挥所,活捉了陈素子和民团另一名头子、土豪李志仁。群众一致要求枪毙这两个反动家伙。第二天,独立师在缙云召开公审大会,就地处决了陈素子、李志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