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粟裕回到常德的时候,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正经由湖南境内胜利进军。1926年8月,贺龙在常德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积极支持常德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常德党、团工作空前活跃,工农革命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在常德共产党组织和总工会、农民协会的领导下,二师学生中的党员团员深入湘西各县,建党建团,组织农会,动员群众,支援北伐,在湘西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群众运动。粟裕回到常德,立即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同二师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起,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

  1926年11月,粟裕经邱育之、肖钟岳介绍,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庄严的入团宣誓时,他再次表达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1个月以后担任团小组长。

  从1926年冬天到1927年春季,常德地区的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更加激烈。粟裕以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姿态,更加自觉更加勇敢地参加党和团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

  1927年初,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与第二女子师范、第二中学合并为湖南省立第二中学,实现了男女学生合校的进步主张。不久又撤换了反动校长和部分守旧的教职员,校长由年仅28岁的共产党员胡佐武担任,增聘了一些进步教师,学生总数达到1700多人。共产党、共青团组织迅速发展,全校党员团员发展到四五百名。国民党右派势力销声匿迹,共产党领导的左派势力重占优势。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粟裕和同学们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解放工农、打倒土豪、破除迷信、禁烟禁赌等活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紧接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的形势突然紧张起来。5月初,常德各校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红色宣传周”活动,在城乡各地召开了有10万人次参加的群众大会,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中共常德地委决定,由农运部长、二中(原来的二师)学生陈昌厚负责,组建革命武装,准备对付反革命政变。二中的党、团员和进步学生纷纷捐款买枪。粟裕与同学滕久忠凑钱买了一支驳壳枪和200发子弹,准备参加武装斗争。后来,常德党组织认为公开进行武装斗争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们就把枪弹藏在贮藏室里,隐蔽待机。

  5月20日,常德郊区土豪劣绅残忍杀害农民协会委员长萧洪贵,发出了反革命政变信号。5月24日,驻常德的反动军警发动“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血腥镇压工农和青年学生。当时二中学生集资购买的枪械大约有几十支,外界传闻有七八百条枪,反动军警不敢轻易对二中动手,首先阴谋诱捕校长胡佐武。

  胡佐武是二中共产党、共青团委的总书记,又是国民党常德市党部的主任委员、《湘西民报》(中共常德地委机关报)馆馆长。

  湖南省防军独立旅旅长熊震派人叫胡佐武去“谈话”。同志们认为局势险恶,劝他不要去。胡佐武说:“不怕,夫子何惧之有!”毅然前往。结果被反动军警扣押起来,遭到严刑拷打,几天后被拖到东门外砍头。胡佐武高呼:“打倒军阀!”“共产党万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反动军警紧接着出动两个营的兵力包围二中,在校门口架起了机关枪。警察局长朱兴曙带兵到校园内逐室搜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白色恐怖笼罩全校。

  面对这种形势,二中党组织通知党、团员迅速分头撤离学校。粟裕坚持到最后一刻,才和滕久忠等同学一起撤离。

  面对军警包围,粟裕早就想好了撤退路线。常德雨季常常发生水涝灾害,所以城内的下水道特别粗大,而且直通城外。他和同学们从校园内的下水道人口,悄悄进入下水道里,趟着臭气熏人的污泥浊水,一直走到常德城外。在洞庭湖畔,搭乘一条木船,沿湘江南下长沙。在长沙车站,乘黑夜爬上火车,藏在座椅下面。火车沿洞庭湖东侧向北奔驰,第二天清晨进入湖北境内。这时,粟裕和同学们才松了一口气。粟裕晚年谈到这件事,风趣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坐了一个特等车。”

  粟裕的目的,是到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参加革命军队。他说:“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和‘马日事变’的血腥屠杀,共产党员胡佐武校长的鲜血和‘二师’被围,深刻地教育了我,使我意识到,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2页。)他决心投笔从戎,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打倒新老军阀。

  从立志做为民除害的剑侠到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从想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到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是粟裕青少年时代思想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从这时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一直恪守自己的信念,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不管受到什么打击迫害,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第二章 南昌起义前后

  一、投军二十四师教导队,完成由青年学生到革命军人的转变。

  1927年5月28日,粟裕逃到武昌。这时的武汉政府还没有公开反共。中共党组织已在武昌叶挺领导的第二十四师成立了教导队,专门收容湖南、湖北地区被反革命迫害的青年学生和工农干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共党的基层军事干部。粟裕一到武昌就接上了关系,中共党组织的安排和粟裕的心愿完全一致。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宾阳门外的招生处,办好人学手续,顺利进入二十四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走上了武装斗争道路。

  二十四师教导队规模很大,1000多名学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中共党组织非常重视这批新生力量,派了坚强的政治、军事干部来领导。这批年轻人革命热情很高,但绝大多数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缺乏革命斗争的实际锻炼。教导队十分重视对学员的军事、政治教育,力争尽快把他们从一个革命青年转变为坚定的掌握武装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

  周恩来、恽代英、叶挺等中共党和军队中的领导人,经常到教导队作报告。粟裕每听广次报告,都感到收获很大。几十年后粟裕依然清晰记得,周恩来给大家作过两次报告,都是讲形势和任务。他说话爽朗明快,阐述的观点深刻鲜明,分析透彻精辟。周恩来对斗争前途满怀信心的革命坚定性,强烈地感染了粟裕和同学们。周恩来在报告中不时亲切地询问大家:“你们都是些学生,怕不怕苦?现在这样严格的军事生活,吃得消吗?”语重心长的鼓励大家“一定要肩负起阶级的重托”,“学会打仗,用革命的军队去战胜反革命的军队,去夺取革命的胜利!”(《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4页。)

  周恩来的话,句句说到了粟裕的心里。他直接受过反革命武装的迫害,深知没有革命武装的痛苦和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自己能拿起枪杆参加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去感到高兴、振奋。恽代英讲话很幽默,富有鼓动力量,而且妙语连珠。粟裕和同学们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不少深刻的道理,就在这笑声中弄明白了。蒋介石叛变革命,一部分国民党人士实际上亲蒋,表面上却标榜自己是中间派,孙科就是其中的代表。恽代英是这样形象地给孙科画像的:“人家说孙科是中间派,我看他是站在中间,向前走一步,向右看齐!”(《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5页。)

  有一次,某部参加讨伐夏斗寅叛军失利,败下阵来。有人嘲讽他们不会打仗。恽代英却力排众议,以坚定的语气对同学们说:“我看他们是演习了一次退却。打仗总是要在战争中才能学会的。”(《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5页。)

  听着恽代英的报告,粟裕只觉得全身热血沸腾,信心百倍。“在战争中学会打仗”从此成为粟裕参加军事斗争实践的指南,成为他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奥秘。叶挺给粟裕留下的是又一种印象。他讲话严肃,干脆利落,典型的军人气派。粟裕和同学们对这位北伐名将很敬佩,经常传诵关于他身先士卒的动人事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