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辜鸿铭传

四八

  五国银行团派人前去迎请辜鸿铭,辜鸿铭反正无事,也不好在家坐吃山空,有意谋些事做做,但他是不会出门去求人的。不过,既然有买卖上门,那也不错,遂告诉来人说:“区区小事一桩,完全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那人一听他愿意,赶紧说:“只要先生愿意,什么条件都好说。”

  “那好,我这条件很简单,开价是6000银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那人吃了一惊。说:“6000?太多了吧!”

  辜鸿铭听他这一说,顿时笑道:“你以为我只值你们那些办事员那一点银子吗?告诉你,少一分我也不干。”

  那人口中应承,心里却说,你这价也开得太高了,不要以为非用你不行。看来,你是太看得起自己了。谁知他回去这么一报告,禧礼尔大喜,能聘到这样一位语言天才,名震西洋的学者,那是太好了,对其他诸位说道:“6000,值,太值了,别的人也许一两银子都不值,但辜先生却值得这6000元。”

  就这样辜鸿铭当上了五国银行团的翻译,一口流利的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解决了银行团诸公不少困难,使他们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令他们大为高兴,辜鸿铭也日进斗金,很是风光。

  最后袁世凯痛下血本,于1913年4月26日在北京订立《善后借款合同》,借到二千五百万英镑(约二亿八千万银元),年息五厘,打八四折,另外还控制了全国盐税的征收。

  条款一签下来,辜鸿铭大为感叹……

  银行家是在天晴时硬把雨伞借给你,而在下雨时收回的人。

  辜鸿铭狠狠敲了他们一记,而这些洋鬼子却更黑,狠狠地敲了袁世凯一棒。袁世凯又狠狠搜刮百姓一遭。

  辜鸿铭整日里除坐拥书城、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外,便是高谈阔论,骂人骂世,过得逍遥自在,内心里却难以宁静。住在天子禁宫边上,紫禁城的落日总使他想起中国文化的命运。高高的威严红墙困住了他的思绪,夜望帝宫,令他心潮难静;展开先圣列贤的经典,总令他神游于伟大的古圣先王时代。那里才是幸福、和平、宁静的世界啊!如这般的现状,只有地狱可能还有些相似!紫禁城,紫禁城,只有那高高在上,威严无比的神色,还在诉说着一种梦幻、和平、宁静、幸福,还在诉说着一种光荣——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可惜,这些伟大的梦幻都被一道高高红墙围住了,困住了,眼看就要断绝了!

  在这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太阳的天空下,在深广迫人的暗夜中,辜鸿铭挥笔上阵。他的背后站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要借助于先贤们的智慧伟业,让这个世界重见星光。

  这个世界正走火入魔,西欧国家早已被金银的臭气熏昏了头脑。武器被镀上金银的光亮,时刻都会刺刀见红……血还流得不够,整个污秽的世界仿佛只有血能清洗。

  辜鸿铭的心情是多么沉重啊!他仍在讲着笑话,仍在高歌放谈,然而此时的他只是大笑之后,继之以涕泪,涕泪之后,复继之以大笑,这大笑像笑弥勒身旁的一副对联: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平之事。

  1914年,陈友仁在北京创办英文报纸《京报》,慕辜鸿铭大名,以每月350银元的重酬,特约他每天写一篇专稿。辜鸿铭欣然领命,日草一稿,大肆抨击共和制度,批判欧美诸国的强横,大受欢迎。然而这两人却都有一身番仔脾气,彼此不让。陈友仁是立定反对帝制,为共和披荆斩棘的。不久两人就分道扬镳,各以自己的笔在世界上为中国呐喊,为中国争颜面。他们两人虽然道路不同,但都有一身铮铮铁骨,非碌碌政客庸庸群僚为一己之私可比,鼓足勇气,为一个他们热爱的家园——中国,擂鼓助威。可惜,他们心目中的这个巨人像是中了蒙汗药,睡得太死,太深,太沉了。你擂得太响了,她不过梦呓一声。“我先前也阔过一阔呢。”

  接着翻身又睡去,她的皮太厚,太麻木,太不容易接受刺激了。

  陈友仁(1875——1944),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出生于西印度洋群岛的特立尼达。西名尤金·陈,精通英文,不会说中国话。1912年春,回到北京,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施肇基的法律顾问。1914年创办英文报纸《京报》,自任总编。1924年任孙中山秘书。1927年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32年续任国民党外交部长,因力主抗战,被迫去职。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失败后赴法。1937年后闲居香港,1944年病逝于上海。

  辜鸿铭、陈友仁、伍朝枢三人同列孙中山赞誉的中国通英文的三个半中的三个。

  辜、陈二人闹翻后,辜鸿铭自告奋勇给另一家北京的英文报纸《北京每日新闻》写专稿,不要稿酬。但有一条件,他写什么就登什么,不能删改一字。辜鸿铭鼓动一支妙笔,文彩斐然,报纸销量直线上升。但是一个半月内,他就连续写了三篇主张纳妾的文章。主编急了,迫于教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请他不要再写这类文章了,辜鸿铭大为生气,怒骂:“你是接受了美国人的美元还是娶了美国女人?你的报纸要不是我哪有今天,那些美国人没有出息,不敢娶小老婆,你也跟着嚷。”

  弄得那主编哭笑不得。只好中断与他的合作。

  第二章 笔端论硝烟

  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辜鸿铭的看法。

  这一年,对于人类来说,远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

  这一年,每一天人类似乎都瞪大了血红的眼睛,像斗牛场上发怒的公牛。这一年,人类已武装得很好,他们要把子弹射向何方,不知道,但都想把子弹射出去。

  这一年,地球注定要开始,而且已经开始流血。血,还要流下去。人不过是像蔗糖厂榨糖的甘蔗,越多越好,战争机器既已开动,血是最有吸引力的了。这一年六月二十八日,一声枪响,奥国皇储斐迪南倒在了塞尔维亚的中心萨拉热窝的街头。这一滴血,刺激了瞪红了眼的欧洲国家,早已装好子弹的枪炮,只待这一滴血扣动。

  奥国率先进攻塞尔维亚,紧接着德、俄、法、英参战,日本也向德国宣战,出兵占领它早已垂涎的山东半岛。整个欧洲分成两大集团:同盟国,由德奥意三国组成;协约国,由英法俄三国组成。很快意大利倒向协约国,美国也加入协约国,而土耳其、保加利亚则加盟同盟国,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人们不知道会做出什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