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辜鸿铭传

二三

  同时他又为义和团运动的行为辩护:“对外国人的反抗……因为他们看不起我们。”甚至他还记起一位英国人的话:“你们中国人很伶俐也有好记性,尽管如此,我们英国人还是认为,你们中国人是次等种族。”

  辜鸿铭对洋人的自大自傲大为光火,他认为:“团民之所以变为匪类者,一则由教士不能约束教民,致多龃龉;一则铁路开创,洋工麋集,致内地民情不安。又各国公使误信浮言,疑皇太后袒匪,干预一切,随处掣肘,遂致愈张匪胆。迨拳匪扰及京城,传来一信忽然决裂,固有西人请皇太后归政之说也。自王公以下。一闻此言,始各抱义愤,同时皆起,却与西人为难,此朝廷所以不能抑制也。”

  宣称动乱的原因在于列强的帝国主义政策,引证春秋大义,斥责西方各国的强盗行为,认为中国以礼教治国,由于忠君爱国之情,至今人心仍然拥护皇室,统治根基牢固,虽有太平军之十年战争,最终得以平定,足证大清民心未失,特别是南方拥兵百万的封疆大吏们,是支持清政府的,他们可比义和团高明,使洋人绝了去除清王朝、分割中国的妄想。《清史稿》称《尊王篇》乃辜鸿铭一生的伟业,称: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

  1900年8月,清政府决定委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同各国商讨先行停战,迫于列强的压力,准许李鸿章便宜行事,命庆亲王奕勖回京,协助李鸿章议和,李鸿章这才于9月15日乘船北上。

  奕劻(1836—1918)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磷孙。1872年授御前大臣。1884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封庆亲王。1885年合同醇亲王奕擐办理海军事务。1900年会同李鸿章议和。1901年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任外务部大臣。1903年任军机大臣,兼管外务、陆军。1907年兼管陆军部。1911年罢军机处,改任内阁总理。清帝退位后,避居天津。

  此时的北京城,一片衰朽景象,天津到北京之间,沿途房屋未经被毁者极为罕见。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整个北京城有种末世之感,苟且的居民,对洋人一副媚态。日本军队有点纪律,于是便有人送万民伞,城内英界、美界居民也纷纷仿效,大送其万民伞,比起义和团蜂起时,以杀洋人为荣,又自不同。如今又麻木地看洋人杀团员,尸身陈列街头,紫禁城的夕阳啊!无限凄凉!国人啊!……

  最后,12月24日,洋人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严惩祸首,赔偿损失,各国驻兵护卫使馆,从北京到大沽一律不准设防……

  张之洞奉命函电与李鸿章等会商和议,他对议和大纲中有涉北京防务的几条极为关注,认为有损京城防务,建议圣驾定行都于长江上游如荆州。张之洞的建议是有私心的,此时他俨然南中国之主宰,挟东南互保之威风,欲使朝廷定行都于自己统辖之地,稳稳坐上百官之首的交椅。

  此时李鸿章正为议和绞尽心力,疲惫不堪,半途突然杀出张之洞这一行都之议,大为恼怒。上奏中称,毋听张之洞书生见解。两人早先的矛盾进一步显露、恶化。

  次年,1901年3月,商议到赔款数额时,列强坚持索要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张之洞觉得应免算利息,李鸿章大不以为然,讽刺道:“偿还免利,此间万做不到。公或可设法。”

  张之洞对李鸿章的独断独行大为不满,紧接着在商议东三省俄国撤军问题上,两人矛盾再次升级,张之洞指责李鸿章不将合商和议的诸公放在眼中。李鸿章反唇相讥,称张之洞等为日本所欺骗,张之洞不甘示弱,上奏称李鸿章为俄人所愚弄。

  张李之间的意气之争闹到了朝廷上,朝廷也不得不出面调停,称:“国已至此。同心戮力,犹惧不济。何忍自相水火,贻忧君父,见笑外人。”主办中国外交多年的李鸿章,俨然百官之首,大权在握。而张之洞在东南互保中的成功,有与李相争持的局面。两人意气之争不可避免,两人口诛笔伐,互不相让。最精彩的互嘲大约要数李鸿章与张之洞的一次口舌之争了,李鸿章忿忿之中大骂张之洞:“香涛作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

  张之洞听到后,勃然大怒:“少荃议和两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

  时人目为天然对偶,也可为张、李意气之争作一总结。

  站在张李之争场中的还有辜鸿铭,辜鸿铭对李鸿章很不以为然。在此意气之争中,辜鸿铭也提笔上阵,讥讽李鸿章:余谓文忠(李鸿章)可比汉之曹参,当成同人才,除湘乡曾文正外,皆无一有大臣之度,即李文忠亦可谓之功臣,而不可谓之大臣。盖所谓大臣者,为其能定天下大计也。孟子所谓及时修其政刑者也。当时粤匪既平,天下大计待定者有二:一日办善后,一日御外侮。办善后姑且不论,至御外侮一节,当时诸贤以为西人所以强盛而狎侮我者,因其有铁舰枪炮耳。至彼邦学术制度文物,皆不过问,一若得铁舰枪炮即可以抵御彼族,此文正公所定御外之方略也,亦可谓陋矣。洎文忠继文正公为相,一如曹参之代萧何,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如此,又何怪甲午之役,大局决裂,乃至于不可收拾哉!

  辜鸿铭对李鸿章大张挞伐,以洩其主公不平之气。一次梁敦彦到他家拜访,两人沏上茶后,坐定下来,辜鸿铭对梁敦彦说:“崧生,看来李中堂(鸿章)很能容纳别人的细过啊,甚至大过也无妨,在中堂大人眼中没什么了不起。”

  “此话怎讲?”

  “当年张幼樵( 名佩纶) 评论朝政,也可算是清流派主力,谁知中法一战,担负指挥福建水师,他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得远远的,远处保身去了。这一保身却又保到李中堂府上,这府幕二人,大为相得,后来索性将女儿嫁与新丧妻子的张幼樵,遂有翁婿之谊。佩服啊,天下有李中堂如此雅量的,太少见了。可惜,虽尚能爱才如汉之绛侯陈平之流,试问:肯招贾谊入赘为婿吗?”梁敦彦听他这番议论,大叹:“妙论,妙论。在汤生兄看来,这番香帅与中堂之事如何?”

  辜鸿铭点上一支埃及香烟,神气地说:“庚子拳乱,两宫巡狩西安,李中堂电奏中有,毋听张香涛书生见解。香帅闻知,大怒:我是书生,他是老奸巨猾。也可说是知己之论了。当初孟子曾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当今之中堂,堪称曾文正之罪人也,今之督抚,又李中堂之罪人也。”

  两人说起李鸿章来,便是意气不平,这也是此时张之洞幕府诸人的共同指责对象,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大骂一通。梁敦彦听得多了,听辜鸿铭这么引经据典地一番评点,也别有趣味,接着问:“据说李中堂有许多妙事遗行,不知汤生兄知否?”

  “看你说的哪件?”

  “唉,就是中堂大人吃狗那一节啊!”

  辜鸿铭频频点头,如此出名的妙事哪有不知之理,二人相对大笑。

  原来,李鸿章当年出访伦敦时,前往海军上将戈登的纪念碑致敬,戈登家属为表谢意,特将一头曾在数项比赛中得奖的名犬赠送给李鸿章。不料数日后,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的一纸谢柬,内称:“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一头名犬竟真有幸进了相国的肚皮,也算是死得其所,葬得高贵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