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宫中的公主和高级女官因多方受贿,广积钱财,富得流油。而中宗为讨好女儿竟不问其内容随意签发,结果安乐就可大量卖官鬻爵了。
安乐可以这样做。为什么长宁公主不能这样做?长宁可以这样做,皇后的妹妹郕国夫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于是,上官婕妤、上官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后宫的高级女官尚宫柴氏和贺娄氏也争先效仿,以致后来发展到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也都倚仗自己的势力卖官受赇。即使当时社会视为下贱身份的杀猪的、卖酒的、甚至奴婢出身的人,只要用钱三十万,就可以通过这些宫中女主儿的渠道获取一个官爵。
本来正式取得官职,必须要先经过御批后,下到中书省和门下省,通过正式的审查考核手续再授官。可是这些买来的官不可能经过这种正式法定手续。她们把皇帝亲手批的墨敕封官文书,斜封以后就交给中书省。中书省一看是斜封的封套,就只有照此办理。当时这样封的官,人们都叫“斜封官”。
可以想见当时斜封官泛滥的情况。国家对官员的设置是有一定编制的,可是这样随意封官,往往一个官职要由几个人担任,甚至一个肥缺要由几十个人挂名担任。他们无事可做,只有闲着坐吃,但到时照样领取国家的俸禄不误。后来这种吏治上的任意叠床架屋,形成冗员充斥的现象,可谓愈演愈烈。更有甚者,就是这些斜封官既然已经投资钜万,总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本钱捞回来,于是就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残酷地在老百姓身上搜刮,然后就是做长期的无本生意了。
有一个斜封官善于贪赃枉法,很快就成为巨富。有一回他过生日,也想借机敛钱,于是广送请柬,大肆张罗。
寿诞之日,张灯结彩,好不排场。不少人慑于他的淫威,不敢不送;有穷一点的,也要典当自家财物凑够他的礼金。
有一位穷秀才,实在送不出什么干礼,就去送了他一张条幅。这个斜封官一看老大不高兴,可是从来官不打送礼的,也只得收了。仆人们就把这张条幅挂在寿堂的墙壁上。
这一挂就引来不少人观看,只见写着四个大字:
“天高三尺。”
众人就品评起来。有人就恭维道:
“这是说大老爷做官将越做越大,一直做到比天还高三尺呢。”
有的说:
“这是赞大老爷对天下百姓恩高如天呀。”
主人听了很高兴,还特地叫来一班子锣鼓在横幅下吹打,借以引来更多的人观看。
可是寿酒喝完,客人都走了以后,有一名清客幕僚悄悄地把这个斜封官请到一边说:
“大人先不必太高兴,依学生之见,这未必是对大人歌功颂德,而是内含讽刺。”
“怎么说?”斜封官脸一沉,问道。
“大人想呀!这老百姓感到天高三尺,就说明地厚已减了三尺。地为什么薄了,还不是说大人刮地皮给刮薄的吗?”这清客解释着说。
“唔……对!这个穷秀才是在骂本官呀!赶快把这劳什子横幅给我扯下来。妈的,说老子刮地皮三尺,这不过是刚刚开始呢。只要老子帽子上有官翅,老子要不刮他个三丈、三十丈就不是他妈的人做的!”这斜封官由气急败坏转为大言不惭地说道。
当然,买一个斜封官最低要三十万钱,这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是什么人随意可以凑起来的。有的人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就只有“求其次”了,他们花上三万钱还可把自己度为僧尼。
难道出家当僧尼还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在当时好处也实在不少。因为当了僧尼,不但可以住在豪华的寺院里,享受着国家按时拨给的钱粮,还可以广收善男信女的大量香火钱。僧院巨大的田产租给百姓种,还可以坐收丰厚的地租。除此之外,僧人不必服兵役,不必交各种各样的捐税,这又省了一大笔开销。其实当了僧尼也就成了特权阶层,投点儿资就可以坐收高利,何乐而不为呢!
据史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卖官,还广设许多闲职名目,什么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等等乱七八糟一大堆,据说仅京都就有几千名这样的宂官。当时的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分置两套吏部,设吏部侍郎每年选官四次,求官者每年多达数万人,可见卖官鬻爵不仅仅限于斜封官,已经成了政府行为了。
不要说这些官都要“取之于民”,光“取之于朝廷”就足以使中宗朝不胜其负担的财政雪上加霜了,那么除了造成吏治的混乱以外,国帑为之枯竭,经济运转不灵,就成了必然的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