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诗人冯雪峰是1928年12月9日,经柔石引荐与鲁迅相识的。冯雪峰原名冯福春,1921年曾参加朱自清、叶圣陶、柔石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与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等结成湖畔诗社,被称作湖畔诗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创作和翻译开始接触社会斗争。
冯雪峰是浙江义乌人,与鲁迅的故乡绍兴古代都属于会稽郡,因此,作为鲁迅的浙东同乡,冯雪峰非常敬仰鲁迅,就请柔石引荐他会见鲁迅。第一次与鲁迅见面,是在1928年的12月的一天。鲁迅对这个小同乡,说话不多,当时让冯雪峰有些灰心。柔石看出了冯雪峰的心意,就告诉他:“鲁迅对新结识的人总是谈得不多的。”这样才增强了与鲁迅交往的决心。
后来在交往中,鲁迅得知冯雪峰在翻译马克思文艺理论著作,非常高兴。共同的兴趣使得他们在接触中有了共同的话题。于是,他们谈话的话题越来越广泛。冯雪峰不仅在鲁迅的指导下完成了苏联伏洛夫斯基的《社会的作家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的翻译,还协助鲁迅编辑文学期刊《萌芽》。1929年2月,冯雪峰为了便于与鲁迅接触,索性就搬到鲁迅居住的景云里11号,恰好与鲁迅的住所17号斜对门。冯雪峰与鲁迅接触就更方便了。有时冯雪峰站在阳台上看见鲁迅没有客人,就到鲁迅家去。他们谈得很投缘,有时候兴致来了,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甚至谈到深夜。鲁迅很喜欢这个比自己小22岁的同乡,对于冯雪峰的执着性格从不计较。他们在交谈时,执着的冯雪峰经常坚持自己的意见,总想在某些争论的问题上说服鲁迅;开始鲁迅接受不了,但冯雪峰仍然坚持摆明自己的道理,最后使得鲁迅能够接受下来。鲁迅与冯雪峰的忘年交非同寻常,冯雪峰作为鲁迅的后学,从鲁迅那里汲取了成长的营养,但同时他又作为鲁迅的战友,对鲁迅发生了影响。
当时,冯雪峰的文学事业是掩护,他在从事地下党的工作,经费不足,生活十分拮据。鲁迅就采用预支稿酬的办法接济他。正因为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如此密切,在1929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书记的潘汉年交给冯雪峰一个任务,让他作为地下党与鲁迅的第一个联系人,去同鲁迅商谈成立“左联”之事。潘汉年要冯雪峰向鲁迅讲清楚: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这三方面的人为基础,成立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团体名称拟定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听听鲁迅先生的意见,包括“左翼”两个字用不用,也由先生决定。1929年10月的一天,雪峰将党中央的意见同鲁迅讲了,结果鲁迅完全同意成立“左联”,并肯定“左翼”用得很好,显得旗帜鲜明。这样“左联”就于1930年3月2日在窦乐安路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鲁迅作了简单的讲话,当时“左联”成立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没有作记录,事后,冯雪峰根据记忆将鲁迅在会上的讲话,整理成《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经鲁迅亲自修订了两处后,发表在《萌芽月刊》第1卷第4期上。
1931年冯雪峰承担了瞿秋白与鲁迅的联系工作,他每隔三、四天,或五六天,就分别去瞿秋白和鲁迅的住处一次,传递“左联”与革命文学运动的情况,请示或讨论一些问题。瞿秋白除了指导和参与“左联”的一些活动外,还为“左联”公开发行的《北斗》、《文艺新闻》和秘密刊物《文学导报》写杂文,或翻译介绍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及苏联的文学作品。第二年初夏的一天,冯雪峰陪同瞿秋白拜访了鲁迅。此后,他们经常见面交流思想,切磋文章,成了忘年知己。
1936年4月经过长征的冯雪峰回到上海,向鲁迅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当时鲁迅一见到冯雪峰,就将周扬等人如何“摆布”他的情况告诉给他。此时,正在鲁迅家的胡风就与冯雪峰研究,并征得鲁迅的同意,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同年10月鲁迅病逝,冯雪峰以鲁迅的学生和地下党的负责人的身份主持了鲁迅的葬礼。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