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战场上春风得意,实际上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见他,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满口湖南土话、固执偏激的矮胖子竟是一个屡战屡胜的军事奇才。
平日里的左宗棠闲散惯了,在长沙做幕宾的时候,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大吵大闹,后来位高权重了,还是不时开口骂人。而被骂的也都是朝廷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闲暇的时候,如果有人想和他聊聊,用不了几句,他就会把话题引到曾国藩、李鸿章身上,继而破口大骂,完全没有国家栋梁的姿态。
初次拜访左宗棠的人都会有疑问,那就是这个无度量的人,是怎么带兵打仗的?他凭什么把自己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又是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官场中破风斩浪、屹立不倒?
在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地方乡绅潘季玉因公事来到总督府拜谒。两人初次见面,互通礼节,之后看茶问座,聊了几句潘季玉的家乡,说着说着,左宗棠就把话题引到曾国藩身上去了。潘季玉想汇报工作,终究是插不上嘴。而潘季玉人微言轻,不敢造次,只能顺着左宗棠的意思。这一天的好时光就被左宗棠骂过去了,见天色已晚,潘季玉只好起身告辞。
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潘季玉没有办完公事,但是等不及了,只好回家。
回到家乡,乡民前来打探,潘季玉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采地说:“总督大人丝毫没有一点做官的样子,他只会痛骂他人,有辱斯文。”
随即又有人问起左宗棠的模样,潘季玉描述说:“矮矮胖胖,挺个大肚子,还一口方言,而且穿着不讲究,俨然像山间老农。”
平日里的左宗棠也确实如此,乍看去,他没有读书人的气质,更没有朝廷重臣应有的城府。如果把他放到田野乡间,他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犟得像牛一样的老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固执偏激、又稍显木讷的农夫,却胸藏睿智,屡屡在关键时刻展示出自己卓越的才华。
新疆地处偏远,朝廷管制不严,这就给部分心怀叵测之徒带来可乘之机,阿古柏趁清政府受困于东南海防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试图分裂新疆。他一面扩充军队,另一面和英国、土耳其交好,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随着土耳其苏丹册封阿古柏,新疆局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朝廷对是否出兵收回新疆,还存在疑虑。以李鸿章为首者认为新疆属化外之地,千里无人烟,收回来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反而要破费一大笔银子,倒不如将这些钱用给东南海军的建设,这样还可以抵御外敌。然而左宗棠却主张收复新疆,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于是,左宗棠出兵西北,但进军的速度却很慢。在顺利收复北疆之后,天气渐渐凉了下来,他下令修整大军。结果一连五个月,清军都没有向敌军发过一枪一弹,面对清军的无作为,新疆叛军也渐渐失去了警惕。此时,左宗棠看准这一时机,命令部将刘锦堂发动突袭。于是清军趁着夜色,跨过快干枯了的护城河,在大雾之中来到敌军城下,并竖起战旗整装待战,而城内的敌军却被这从天而降的清军吓得乱作一团。两军一交战,叛军就像鸟兽般散了。左宗棠连战连捷,如果光计算交战时间,那么他从新疆北部一直打到西藏边界,只用了9个月时间。
可以说,外粗内细是左宗棠为官的一个智慧。左宗棠平日里口无遮拦,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个办大事的人。而这样做,首先降低了对方的心理防范。可以说,左宗棠的表现无意之间保护了自己,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自生自灭而不去主动攻击他,而最终等到左宗棠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想要再动手,已经不可能了。或许左宗棠本身就是这么一种性格,但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战术上的误打误撞。
由此看来,左宗棠总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显得散漫随性,甚至有时候看上去还很无能,但实际上他是外粗内细、胸藏睿智,每到关键时刻,他从来都是不避水火、临危不乱,最终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为自己打下了常胜将军的名号,同时也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上一篇:磨炼忍性,养精蓄锐
下一篇:收敛锋芒,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