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首长

作者:黄晓阳

    在历史上,那些咄咄逼人的为官者大多不会落得好下场,因为功高震主、聪明外露、结交广泛的臣子等,他们往往会被送上断头台。而左宗棠能在官场上保持长盛不衰,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既有外粗内细的智慧,又有恰到好处地收敛锋芒、以退为进让自己“失败”、赢在最后的心机。

    关于“曾左失和”,学界也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左宗棠和曾国藩联手上演了一出双簧,摒除了慈禧太后对于二人的猜疑。

    在正史中,人们一直以为,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水火不容的。但是在当初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曾左二人为满清王朝立下了大功,自1864年太平军覆灭之后,曾国藩回到京城做官,而左宗棠在外统兵。慈禧太后最担心的就是,曾左两人内外勾结、联手作战,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她的江山也就保不住了。

    就在此时,曾国藩和左宗棠爆出了严重的矛盾,先是左宗棠上折子,狠狠参了曾国藩一本,随即两人八年间互不往来。慈禧太后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此高枕无忧了。这里且不论曾国藩是否真的有参与其中,但是最终的结果确实是慈禧太后最愿意看到的,两虎相争,就从一定意义上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她心中的忧虑消失了,那么拿曾国藩、左宗棠开刀的想法也就打消了。

    统治者在向强权示威之时,最擅长的方法就是剥夺权臣的实力,从力量上分化他们,而左宗棠身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按照当时的势头,左宗棠如果继续依靠曾国藩这座大山,那么朝堂之上就会出现“将相和”的局面,慈禧就会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制造矛盾,找各种理由处罚他们。但是如果看到左宗棠和曾国藩闹个不停,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领导者还有一个惯用的手法就是削山头、搞平衡。如果一方强势且脱离自己控制范围之外了,那么就可以再培养一个实力和他相当的人来互相牵制。本着这一原则,慈禧理所当然地要出手扶助左宗棠了。于是在曾国藩官运亨通的时候,左宗棠也跟着一路走高,只要曾国藩加官,左宗棠就有晋爵的机会。当然,要想成为统治者眼中的红人,是需要一定本事的,自身素质不够硬,就算左宗棠再痛恨曾国藩,慈禧也是不会将他拉出来好生培养的。

    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十来年,左宗棠也深深知道,朝廷对于曾国藩的使用,是有很大疑虑的,自己和曾国藩站在一边,虽然可以从一定意义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最有可能将两人一起送上断头台。为了明哲保身,他和朝中最具有实力的大臣断绝了关系,削弱了自己的官场势力网,摒除了慈禧的猜疑,做到了保本不赔。随后,慈禧为了打压曾国藩的势头,还一心提拔左宗棠,这就等于是左宗棠自己大赚了一笔。在整个事件当中,左宗棠的选择,其实是“一石三鸟”的,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1.保全了自己和曾国藩的性命。曾左失和,虽然从形式上削弱了双方的势力,但却打消了慈禧太后的顾忌,解除了自己对于朝廷的威胁,最终两人都能够功成身退。

    2.保证了慈禧太后的强权。完成不世之功后,曾国藩功高震主,左宗棠其实也是不遑多让,汉人势力在这一段时间里空前膨胀,而与之相对的是,满洲贵族日益衰落且苟延残喘。因此慈禧太后觉察出自己手中权力的流失,面对这些新兴崛起的汉人势力,她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然而,左宗棠这一招“不与人合”却成功地打击了慈禧太后最为担忧的曾国藩,从形式上保证了慈禧太后的独裁并得到了她的赏识。

    3.凸显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在最关键的时刻,左宗棠敢于和曾国藩唱对台戏,这在讨好慈禧太后的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自己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在曾国藩最为得意的时刻,能站出来说“不”的,也就只有左宗棠了。而这给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开始注意这个楚地才子的一举一动,继而不断地提拔他,刻意将左宗棠的势力放到了与曾国藩一样的水平线上,也可以说这是慈禧太后为了牵制曾国藩而所做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左宗棠用两个人的“失败”,换取了三方面的胜利,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大家各取所需,完美地达成了一个共赢的局面。

上一篇:外粗内细,胸藏睿智 下一篇:上谋伐心,不战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