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房间里的大象

合谋的沉默(2)

  当面对一个可怖的情形时,我们通常会求助于否认。事实上,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早期报道,就曾被很多在欧洲的犹太人视为彻底的谎言而嗤之以鼻。正因为如此,可怕的消息通常就成为了实际上不能讨论的消息。生活在一个警察国家的人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和他人谈论身边发生的惨事,其中一个令人心寒的例子,就是曾有无数旁观者对纳粹公然执行的"最终解决方案"保持沉默。恐惧是人们大量使用遁词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人们在提到绝症的时候避而不谈,提到死者也如是,这方面的例子还包括笼罩着可怕核战争的,死一般的沉默。

  性,由于通常会被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胁性,因此同样被视为不能提及的主题。一位前神学院学生描述到,在他的生活中只要涉及天主教牧师性生活的话题,都会有种令人压抑的沉默气氛,他说:

  “学校教导我们要贞洁时,会对我们警告、诱导、威胁和讽刺,但从不对我们具体描述。我们对被严令禁止的这件事本身反倒一无所知。这种关于性爱的令人别扭的沉默,在有人被开除的时候最为突出。当某人因为不贞行为被学校开除时,几乎听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解释。这些学生就这样消失了。唱诗班留下的空缺被填满,房间和宿舍的床被打扫一新,然后其他人搬进来……性这种事儿太可怕,丑陋,让人不安,还是不要讨论为好。”

  与性有关的沉默,常见的还有那些被遮掩的私生子身份,少女怀孕和不忠等,这种沉默也与耻辱感有关,这同样能解释二战大屠杀时人们为什么保持沉默。正因为如此,在1950年代,德国家庭中的孩子通常都避免追问自己的父亲"战争"年代在做什么,而学校讲德国历史,也往往停留在俾斯麦的普鲁士时代。

  比耻辱感来得要温和一些的尴尬,也常会导致沉默。比如让一群学者对他们中一位人缘很好,但业绩平平的同仁作出评价时,或当牧师发现自己教区发生家庭暴力事件时,又或者当同事们看到年迈的医师丧失了他们的临床诊断力时。生活中还有一些真相被遮掩也是出于尴尬:比如涉及自杀、心理疾病或家庭成员酗酒——当一个孩子"和妈妈弟弟一起回家时,发现爸爸人事不省地躺在客厅,家具凌乱,杯盘在身边碎了一地……大家一起默默地打扫,没人说一句话……第二天一早也是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以色列官方对其在独立战争期间摧毁阿拉伯的村落一事保持缄默,在报道爱尔兰裔美国人经济援助爱尔兰恐怖主义在英国的活动,以及美国参议员罗伯特·伯德为前三K党成员的身份上,美国媒体也都相当吝啬笔墨。此外,西方知识分子们对1930年代斯大林时期的恐怖集体噤声,而非洲领导人们明显不情愿公开承认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在津巴布韦并不光彩的人权记录。不消说,把由痛楚、恐惧、羞耻和尴尬所导致的合谋沉默区别开来,纯粹是为了方便分析起见。毕竟,如我们所见,以纳粹大屠杀中人们的沉默为例,就是融合了痛苦、恐惧和耻辱的产物。而恐惧和尴尬的组合也会产生沉默,比如当某平庸无能的同事恰好是老板的儿子时。

  语言学家和其他研究人类交流体系的学者多次指出,沉默,实际上和讲话类似,"是我们交流体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明确积极的表现。它包含的"既不是无言,也不仅仅是无声",它填满了"我们讲话过程中所有的停顿和语言的空隙"。确实,正像保罗·西蒙在他那首有名的歌中唱的那样,沉默是一种明白无误的声音,也好比我们在传统意义上会用"厚重的"、"振聋发聩的"、"沉重的",或者"回荡着的"这些词儿来形容沉默,这似乎也暗示着沉默比话语更有力量。一名二战大屠杀后幸存者的女儿,多年来一直要求她母亲讲一讲被纳粹所杀害的亲人的情况,最后收到的却是母亲寄给她的四张几乎空白的纸张。

  确实,沉默往往就包含了无言的对话。"她不肯说的那些,究竟是什么呢?"另一位大屠杀幸存者的女儿对妈妈的沉默百思不解。在电影《等待弥赛亚》中,当儿子询问父亲如何解决家里经济困难的时候,爸爸回答说:"不要告诉妈妈,这就是我们能做的。"

  在莱奥尼德·安德列夫的短篇小说《沉默》中,他把安静,"即仅仅是没有噪音",和沉默做了对比,"这意味着那些保持沉默的人,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是本来可以说些什么的。"保持沉默因此包含的绝非不做什么,因为我们其实是在积极地避免提及那些让我们沉默以对的事情。举例来说,那种在自由派言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明确地贴种族标签的做法,正是在刻意地压制我们对种族的意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刻意回避有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正如平·克劳斯贝在电影《乡下姑娘》接近结尾处,突然意识到他的妻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已经有多么亲近的时候,讽刺地说"比两个人互相深情凝望更清楚地表明他们关系的,是这两个人避免这么做"。

  和沉默一样,否认含有积极回避的意味。与其说仅仅是简单地没能关注某件事,不如说这里面就包括了刻意地去努力回避关注这件亊。进一步说,某些事物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却拒绝承认其存在。因此,这是在提醒我们合谋的沉默并不是围绕着那些大多为我们所忽视了的事物,与此相反,它恰恰是围绕着那些明显之极的事物,我们只是对其进行了有意的回避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大象这个意象,被越来越多的用于比喻此种合谋。比如,针对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集体否认的行为,有这样一段辛辣的描述:新闻媒体当然只字不提,但是却有一只大象在把这个舒适房间的氧气耗尽:

  “近期在这里,踌躇满志的副总统迪克·切尼和乔·利伯曼正在进行着一场让人呵欠连天,字斟句酌的辩论……这头大象不是别人,正是玛丽·切尼的"化身",这位迪克副总统的女儿,她曾经大方地公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是最近,却不仅仅在道德论域中,甚至连实际生活中都从人们视线中消失掉了。这头幽灵般的大象就坐在两位候选人中间,不停地卷起和甩开它庞大的象鼻子,直到这个重要的问题被大象吼叫出来为止:"参议员,来聊聊性取向。"但是这两位候选人,还有那位极有派头儿的主持人,CNN的伯纳德·萧以及全国的新闻界,全都假装她不存在。”

  这方面同样引人思考的,是一本帮助酗酒者子女的手册,书名就是恰如其分的《客厅里的大象》。它把家庭中的酗酒问题形容为一头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大象,然而家庭成员对此却集体否认:

  “想象一下,在一个普通的客厅——椅子、沙发、咖啡桌,一台电视机,然后,在房间中央,一头巨大的、灰色的大象……再想象下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们:一个小孩,跟妈妈爸爸,也许还有兄弟姐妹。这么一大家子人一天中多次路过客厅,然后这个孩子就会看到,家里人是怎样非常地……小心地……绕过……那头……巨大的大象。每个人都得躲着不时挥动的象鼻子和庞大的象腿。因为人人都不提有大象这码事,这个孩子就知道看来这件事是不该说的。于是她就绝口不提,对谁也不说。”

  正是由于大象的巨型身躯过于明显,无法忽视,因此它也成就了很多笑话,比如"你怎么知道冰箱里是否有一头大象?哦,看看黄油上的脚印就知道了",还有一个场景来自电影《江湖女》,剧中吉米·杜兰特企图把大象藏起来但被当场抓获,当有人问到那头大象的时候,他回答:"哪有什么大象?"正是大象之巨,使得无论是企图把它藏到冰箱,还是藏到无人知道的地方都显得悲惨而滑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传记文学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