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 > 第一章 风流少年

第一章 风流少年

  风江蜿蜒如带,穿过饶平大地。山,簇拥着它,树,装点着它。当炊烟在暮色里慢慢散净时,村村寨寨显得更加美丽而宁静。在风江北岸的一个山坡上,几棵古榕如盖,遮无遮地,而一丛丛的竹英又零星散开,在风中不停地摇曳。山下的浮滨溪清澈见底,稍微专注一些,还可以看见一尾尾的小鱼在石子间游动,而在绿树蕉林掩映中有一个古堡似的旧山寨。

  19岁的少年张竞生望着他的家望着这座属于大榕铺村的旧寨园,感到亲切,也有些恋恋不舍。因为,他就要离开旧寨园,到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去上学了。

  这是1907年,张竞生考入了中学。但他在抉择之后,还是考入了黄埔陆军小学。年纪尚幼的张竞生已经认识到,要想挽救濒临灭亡的中国,唯一的捷途就是要兵强械利,建立自己的新军,把列强赶出中国,况且,黄埔陆军小学在当时较有名气。两广总督兼总办,另外还聘请了日本陆军学校毕业的士官和一些有名望的人当教习。又加上正是乱世,有钱人家多希望自己的子弟投身军界,进可以飞黄腾达,退可以保护家园,于是,每期投考陆军小学的人都不下两三千,而录取者不过寥寥百人。张竞生聪慧过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陆军小学。从那个时候起,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为苦难的祖国而战。

  张竞生在陆军小学学的是法文。因为要学习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军事技术,一些军事强国的语言便成了必修的内容。那时法国已是世界上几大军事强国之一,张竞生既已明志,自然不放过学习借鉴他国之经验的机会,于是拼命攻读法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听力都十分优秀,成为众同学的楷模。

  那时,革命党人的势力在不断扩大,黄埔陆军小学虽然为清政府所办,但一样阻止不了革命势力的渗透。而且陆小的学生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思维敏捷,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所以革命党人更容易把他们的影响扩大到陆军小学。张竞生那时已开始意识到,旧王朝、旧军队一定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在陆军小学学习的目的,也不是要成为腐朽的清朝的帮凶,而是要推翻帝制,建设一个新的中国。于是,他开始偷偷阅读一些革命党人的书刊,如《民报》等。《民报》以一种鲜明的革命态度提出了“排满”的口号,驱除近虎,恢复中华是当时革命的主要目的。所以《民报》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些主张,使得年轻的张竞生热血沸腾,把一颗心靠到了革命者这一边。而且,《民报》还大力推介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进步文化和各种思想。在这些进步思想熏陶和启发下,张竞生在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之后,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的希望或许在这些革命党人身上,而自己决不能由这所学校培养成清王朝的侩子手,镇压革命的刀斧手。张竞生渐渐滋生了一种反叛心理,越来越觉得施在脑后的那根猪尾巴似的辫子,就像一条耻辱的鞭子,在不停地抽打着他的心灵。一天张竞生和同乡沉厚培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校外的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年轻气盛的学生军在酒精的刺激下,慷慨激昂,一边哭一边骂,由张竞生领头,毅然将那条辫子剪了下来。他们的这一举动,把个酒店的老板吓得目瞪口呆,钱也不敢收,连求带哄地将他们送出了门,赶紧把门关得死死的,生意也不做了。走在夜色如画的街道上,几个学生军手舞足蹈高歌而进。张竞生领头唱道:“驱除勒虏,还我中华,我们是祖国忠诚的战士。”

  剪辫子事件,不单在学校,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连朝廷也非常震怒,令学校一定要严办那几个犯上作乱的学生。亏得副校监赵声的多方周旋,才渐渐把事情平息下来,给了几个学生一些处罚,为首的张竞生自然处理得严厉一些,关了一个星期的禁闭。

  经过这一事件,张竞生已然觉得再在陆小呆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毕业之后,还不是为清王朝去卖命,所以就萌生了离去之意。适逢清朝陆军部准备在陆小法文班中选派3个学生到法国去读土官学校,得此消息,张竞生甚是高兴,在国内看来是没有什么意思,如若能到法国去,学习人家的先进军事,然后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出力那是再好不过的。如果以成绩优秀论,张竞生一直名列前茅,要去法国,自然非他莫属。所以,张竞生又觉得机会来了,在心里勾划了去法国然后还乡的美好蓝图。然而,事与愿违。赵声虽然力荐张竞生,但其它几位思想守旧的学校头面人物认为张竞生这样的学生思想激进,派出去很危险,所以坚决不同意。

  希望破灭,一想到还要在这个旧势力也很强大的学校里呆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想走,但又不知要到哪里去,张竞生感到很苦闷,怎么也排遣不开,只得天天到外面去喝酒,常常三五个同学,大醉而归,好在也没有引起校方的注意,所以也并没有引起什么麻烦。虽然如此,另外一件麻烦事还是发生了。当时,学校的饭堂里常常发生抢食的事,往往有那些霸道的学生,一上桌就抢食,使得那些吃得慢的同学到第二碗时,已没有菜吃,只好吃白饭,张竞生正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对这些事十分看不惯,便想改变这种状况。当时学校规定,每8个人一桌,并编定人员。张竞生便极力反对,提出了自由组合。张竞生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响应。于是那些吃饭文雅的便自愿组成了一桌,吃得融融乐乐,谈笑风生。那些平素抢食的学生被排挤了出来,显得很孤单没味,于是便寻机闹事。两方学生各不相让,于是大打出手。饭堂里一时间桌倒椅伏,饭菜横飞,打的打,骂的骂,乱成一团。

  张竞生又一次成了祸首,校方恼羞成怒借此将张竞生和另一位同学开除了。开除不仅意味着失学,更说明从此离开了军界离开了仕途,失去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但是,在张竞生看来,这也没有什么,他既然早就准备了要离开,所以也并不怎么在意,反倒有一种解脱的轻松。

  这天晚上,赵声来到张竞生的宿舍,说:“公室,你明天就离开学校了,我们师生一场,我请你吃顿饭吧。”

  张竞生觉得很不好意思,连连说:“赵监督,你一向都很照顾我,应该我请你才对呀。”

  赵声说:“公室,你一个学生,口袋里能有几个钱,这次还是我请你,你要请我就留待以后吧。”

  张竞生感激地点了点头。

  赵声带着他出了校门,然后上了一辆人力车。半个多小时之后,他们在一家比较高档的潮州馆前下了车,上了楼。赵声推开一扇门,把张竞生带了进去。那间屋子里还有一个人,赵声给张竞生介绍说:“这是陆先生。”又对陆说,“热血青年张公室。”

  陆先生握着张竞生的手说:“中国青年如若都像张公室这样,中国就有救了。”

  于是坐下来一边吃饭一边交谈。陆先生对张竞生说:“公室,你现在已经失学了,我和百先(赵声的字)想推荐你去一个地方,不知愿不愿意?”

  张竞生道:“反正我现在已是无事之人,但凭两位先生安排。”

  “我们想叫你到新加坡去。”

  “新加坡?”

  “是的,新加坡,现孙中山先生正在新加坡,我们想请你带一点东西给他。”

  “孙中山先生?”张竞生一下子站了起来。赵声对他笑了笑,示意他坐下来。

  陆先生说:“是的,去见孙先生,你愿意吗?”

  张竞生一下子觉出了这件事的份量,他怕自己完不成任务,坏了大事,但他一想到可以见到孙中山先生,马上热血沸腾,他站起身来说:“我愿尽我生命,完成两位先生所托。”

  陆先生和赵声相视一笑说:“革命又多了一员小将,清王朝又多了一名掘墓人。”

  二、刺客·炸弹·一枚铜钮扣

  1909年暮春的一天,热浪铺天盖地地涌上新加坡大地。一夜未眠的孙中山烦躁地步出卧室,拉开客厅上的窗帘,推开窗扇深深地吸了几口粗气这才踱回堂中央,重重地跌坐在那张陈旧的竹凉椅上。

  他的眉头,不由地又皱到了一起:

  义举屡遭失败,革命正在开头,自己却不得不远躲他国,蛰居斗室。家乡放国,近来怎么样了呢?唉——

  他一口气未吐完,门铃响了,他正站起身,一份报纸从门底下的缝里捅了过来。他走过去,拾起展开,脸部肌肉刹地便拉紧了,但只一忽儿,便哈哈地笑出声来。

  这时,门铃又响了起来,夹着砰砰拍门声,可见来者何等之急迫。孙中山赶忙迎上去,拉开门闩。进来的是几位同在新加坡避难的革命党人。他们没等坐定,便把一张报纸递到孙中山面前。

  “逸仙,你看,敌人竟然追杀到这里来了!”

  “哈、哈、哈!”孙中山似是接上了刚才的笑茬,开怀大笑,“你们难道相信这是真的?”孙中山指着刚才扔在竹椅上的那张报纸,又摇了摇手里这一张,“一个内容,我都看过了:清廷新从广州派遣来的刺杀孙中山的一个刺客,已抵达星洲。我那一份比这一份登得还详细呢!连刺客的形态特征都作了详尽的描述:男,20岁左右,小眼睛、高颧骨、偏瘦、皮肤稍黑……你们说,如今的朝廷能雇到这么年轻的杀手来杀害我吗?再说,敌人怎么会出卖自己的刺客,暴露他的行踪呢?”

  “是呀!他们不会这么愚蠢吧?”

  “不是愚蠢,也许是狡猾,是一种反间计……”

  几个人就这么揣度、议论、猜测,最后还是达成了共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非常时期,需要非常的警觉性。为了预防万一,几个人一致决定:暂时集中住在这个客厅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刺客”就上门了。他刚闪过门,就被一把匕首,两支手枪抵住了后背:

  “你是干什么的?”

  “谁派你来的?”

  “你为什么要刺杀孙先生?”

  “为什么还要登报?是故意恫吓吗?”

  “刺客”一愣,稍顷便镇定了下来:“我叫张竞生,是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学生,有人派我给孙中山先生送信,没人派我刺杀孙先生……”说着,从容地从夹背心里取出一枚铜钮扣,欲送给站在不远处的孙中山。

  “慢着!”那个手执匕首者倏地抢过来,“会不会是枚炸弹?”

  张竞生笑了:“要是枚炸弹,我早就上北平了,到星洲来干什么?要行刺,我就刺杀狗皇帝……那可是给孙先生的书信呀!”

  孙中山也笑了:“朝廷要有这么先进的武器,我们也不用反他了。”说着,接过那枚钮扣,撬开来,从中取出纸卷,通过显影,原来是份南方革命党人捎来的重要情报。

  “乃吾等之同志啊!”众人如释重负,这才放下枪支、匕首,拿出芒果、拓榴,招待这位年轻的不速之客。

  “是百先派你来的?”孙中山已经从内室走了出来,关切地问道,“在船上颠累了吧?”

  “不累!”张竞生赶忙放下手中榴模:“赵先生嘱我绕道香港,转船误了些日子,就是有点怕,累倒不觉得……”

  “噢!你也有怕的时候呀!你把《民报》偷偷带回学校,分给其他同学看的时候,不是说过,拚将头颅与热血,换取一片新天地吗?”

  张竞生非常诧异,抬起头问:“先生何以得知?”

  孙中山先生笑道:“我认识你也算是很久了,百光早就跟我提起过你。你从前做的那些事,我也知道一些,只是迟至今日我们才见面,以后革命队伍中又多了一名小将阿。”

  张竞生道:“谨听先生教导。”

  三、义告亲父

  从新加坡归国之后,张竞生又回到了饶平的旧寨园来。在新加坡的那些日子里,他多次聆听孙中山的教诲,以前那些想不清的事情现在都能想清楚了,他觉得从此之后,他就是孙中山先生这面革命大旗下的一员新兵了。孙先生十分赏识他的勇气和机智,叫他到北京讲武堂去读书,了解和掌握北方的情况。孙先生叫人给他安排好了去北京讲武堂的一切事宜。于是他就先回到饶平来,跟家里人说要到北京去读书的计划。谁知,不说还好,一说又要到北京去读书,本来对他在陆小被开除就颇为生气的父亲,一听儿子又要去读那没有什么用的书就很来气,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张家世代经商,做人的准则就是:老老实实赚钱,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乡绅。张竞生从小就不安分,已经叫父兄伤透了脑筋,但他们对他又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性子执拗,认准之后就只知道往前闯,任谁也劝说不了。当他在黄埔陆军小学剪辫子和闹学潮时父兄就担心得要命,生怕惹出什么乱子来,幸而只是开除,老父亲高兴得不行,以为他这下没辙了,只有乖乖地回来学做生意了。哪想到他竟去新加坡跑了一趟,回来之后又要到北京讲武堂去读书。老父亲自然很生气,也难得这个不听话的儿子磨牙,就对长子、张竞生的大哥说:“我是不准他去北京,他要去就自己去,我是没有一分钱给他,也不会再认他这个儿子了。”

  大哥来规劝张竞生,并委婉地把父亲的意思说了。张竞生一听,也很生气,就要去跟父亲理论,在大哥的再三劝阻下,张竞生也只得作罢。张竞生对大哥说:“他不让我去,我自己偏要去。他不认我这个儿子,我还不认他这个父亲哩。”张竞生对父亲一向尊敬,这不过是在气头上说的话,但也正好表达了张竞生的决心。大哥知道小弟的脾气,又不敢告诉父亲,夹在中间,很不好受。但谁叫他是父亲的长子、小弟的大哥哩?只好两头说好话。张竞生可不理这一套。许多天过去了,他见父亲还没有答允,就跑到设在饶平三饶镇的县衙去告状。

  从大榕铺到三饶镇,要行40多里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处常有老虎出没的六斗岭。但是,血气方刚的张竞生却顾不了许多。他天刚破晓就偷摸着起床,从旧寨园的后门上溜出。他爬山涉水,钻草丛穿林海,下午回头偏西,他才走到县衙门口。他顾不得喘口气,喝口水,更别提吃饭充饥了。对着惊堂鼓,他只愣怔了一阵子,跟着便拿起了鼓捶,把鼓擂得震天价响。

  县官升堂,问道:“堂下何人?”

  “浮山张公室!”

  “有何冤屈状告何人?”

  “学生状告我生身父亲”

  县官一愣,站起身来道:“状告父亲,这可是头次听说。本县问你,你因何事状告父亲?”

  “学生本拟去北京求学,父亲百般阻挠,使学生志愿难遂。所以学生前来告状,告父亲不念父子之情,不以儿子前途为念,凭自己的武断,夺子之志。”

  县官听惊堂鼓响,还以为有天大冤情,想不到阎堂的竟是这么一个毛头小子,所告又是这么一点小事,不由地官颜大怒:“这点小事,别来胡闹!”

  “胡闹?”张竞生竟向前走了两步,质问。

  “不是胡闹是什么?”县太爷惊堂木一拍。他看看张竞生仍是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不由地冷笑了几声,“张公室,本官再问你:你既然不是胡闹,就是真告了?”

  “当然真告!”张竞生毫不退让。

  县太爷道:“那本官就真审了。”他的惊堂水又一次拍在案面上,“张公室,给我跪下!听审:

  “张公室,你子告亲父,以小诽大,以下犯上,无仁义,乱纲常;私阁公堂,扰吾府门,本应从重判罪,本官辜念你年少无知,从轻发落,杖责20,逐出府门……”

  县太爷的话音未落,早有衙役两名枪上前,按住了张竞生的手足。张竞生却硬昂起头,大声喊冤:“草民不服!”

  县太爷倒真像个明理之人,抽出的令牌,又插了回去:“你有何不服,可以直陈上来。”

  被按跪下的张竞生奋力站起:“小人子告父亲,一心向学,志在报国为民,父亲极力阻挠,不予支持,是真鼠目寸光;人生伦常虽有大有小,有上有下;但大需扶小,上需顾下,倘是以大压小,以上压下,小则无法长大,下则愈下。无圃何以为林,苗枯哪得梁成,一父一长,实乎关系吾朝圣国……”

  年青人慷慨陈词,感情用事,虽夹带狡辩,也难免偏激,好在今天遇上明官,加上张竞生的父亲在饶平县里多少是一个颇有名望的商贾,县官也不想太多难为张竞生。他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说道:“张公室请退,待本县详查之后,再辩驳予你。”

  张竞生状告父亲之事,一下子弄得乡人共知。此等离经叛道事以前从来没有过,居然让一毛头小子做出来,很多人都指责张家的这个逆子。张竞生的父亲乍闻之下,气得眼睛翻白,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县衙派员来调查,老先生也只好支撑着起来应付。张竞生见父亲气成这样,也有些后悔不该到县衙去,但既然做下了,自然没有打退堂鼓的理,所以硬着头皮撑了下来。父子俩在县衙的公堂之上见了面。老父亲步履蹒跚,张竞生不禁想过去扶他一把,一见大哥在那边已扶住了父亲,也就站住了。

  父亲似乎并没有了以前的固执,只是要求说:如果张竞生能先成婚,再出去读书是可以的。县官又来做张竞生的工作。望着已不算硬朗的父亲,张竞生只得点头同意。

  既然张竞生已同意了,婚事便轰轰烈烈地操办了起来。为着能出去,张竞生只得把自己麻木了,任凭人家去安排。张竞生成天躲在家里也不出门,只等婚事一了,自己也就自由了。

  四、新娘是个小女孩

  结婚就结婚吧!张竞生又一次咬咬牙下了决心。结婚就得找个新娘子。新娘子倒不陌生,是邻村陈家的姑娘。他的父亲和张竞生的父亲是一对朋友,还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一对大人就为他们的婚事订下了,说是要让后人延续前人的友谊。张竞生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那是他的“老婆”。两人还在一起玩过“过家家”,学着大人拜天地,他还抱过她亲过她。一次,两人一起下河摸虾,一条蚂蝗叮着她的屁股,一头叶着她的屁眼,他俩都以为就要钻进她的肚子里了。她吓得又哭又跳,他倒勇敢沉着地一把紧紧地捏着它往下猛拽。但那蚂蝗太滑捏不住,也拽不脱,他就学着大人往蚂蝗上猛吐唾沫。蚂蝗沾了唾沫真的就松了口。他把蚂蝗放到石板上用石头砸,砸得满石板是血。他出了口气,乐得直跳;可她却怪他吐了她一身口水,挥动小拳头直擂他……真是的!

  以后两人渐渐地长大了,两位父母才让他俩慢慢疏远了。没想到,现在真的就要“过家家”了,尽管自己不情愿。

  结婚这天,他听说新娘子来了,还是抑不住一丝好奇,不由地步出屋门,不住地朝新娘要来的方向望去。才15岁,刚刚出过“花园”,不会太小吗?张竞生想,原来结婚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住到一起来。望着那个穿着一身红的女孩,张竞生最后见过他的那次她才10岁。那个时候,她比现在更小,总算长大了些。张竞生也没有去多想,心里只不停地重复一句话:结婚就结婚吧,结婚就自由了。在鞭炮声中,在唢呐声中,在大家的扶持下,他糊里糊涂地拜堂成亲了。

  红绸缎的一头抓在他的手里,他觉得轻飘飘的没甚重量,另一头,是他的刚刚拜堂成亲的妻子。她顶着个头盖,他现在没法看见她的脸。其实他刚才也看见过,当她刚进门时,被安排在西厢房休息的那一会儿,躲在窗户后面的张竞生曾看见她把头盖掀开了一下,露出一张很稚嫩的脸。仅仅看过那一眼,其实张竞生现在也不知道她到底长得怎么样?

  他牵着红绸缎,红绸缎连着她,两人慢慢地被拥入了洞房。张竞生看见大嫂把众人赶出洞房,并关上门。现在只有他和新娘了。新娘坐在床上,他坐在离床不远的一把椅子上,连接他们的仍然是那根红绸缎。外面依然是杯盏交错的声音,厅堂里似乎是有人醉了酒,许多人逗他,他自己并不觉得,一句一句地唱,众人一阵阵地哄笑,之后,又听到大哥的声音:“大家喝好,薄酒几杯,不成敬意。’大哥的这几句话在各处说过几遍后,就再也听不到了。张竞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很注意外面的声响。大哥的声音没有了,而其它的嘈杂的声音又听率出是谁说的,所以他也没了兴趣。

  相比之下,洞房要安静多了。红烛高烧熏香钦绕,别有一番温柔动人处。此时正是午夜时分,客人渐散,虽然还有人在说话,但高声哈喝的声音是听不到了。新娘还坐在床上,顶着头盖,一动不动。张竞生把手里的红绸缎拉了拉,他居然拉得很紧,没有脱手。张竞生只得自己把丝缎抛了,走到床前去。这个时候,新娘已近在咫尺,他甚至都能听到她的呼吸声,但是他就是没法看见她。张竞生用手捏住头盖一角,轻轻一掀把头盖揭了。

  在摇曳的烛光下,张竞生这才把他的新娘看了个彻底。他这才发现,他的新娘也很漂亮,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风范。当张竞生在打量她的时候,她低垂着头,一言不发,娇羞可人。虽然他对她一点也不了解,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但在这洞房花烛的氛围中,一个漂亮的小新娘一下子就让他唤起男人的本能和欲望。

  张竞生拿起她的手,一双柔软无力的手纤巧精致任他握着。他看看她的脸,见她满脸红晕,妩媚至极。张竞生不禁想入非非,低声对她说:“我们安歇好不好?”

  新娘子也不回答,垂了头,不置可否。张竞生把蜡烛吹熄了一些,只留一根在桌子上燃烧。房间里暗了许多,朦胧摇曳。看着在这种缥缈之景中的新娘,张竞生更难把持。他走过去,将她拥在怀中,新娘既不动,也不反抗,听任他宽衣解带。

  当两个赤裸的身体相拥在一起时,张竞生这才发现新娘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发育得很好。这也许是农家少女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果。不过她倒没有阳光曝晒留下的熏黑,相反她肌肤白嫩,肩头圆润,身体光洁柔软富有弹性,还有那两个圆鼓鼓的小乳房,当他将她抱紧时,抵在他的胸前很有些分量。

  暖被铺就,慢帐低垂,他们脱光了衣服相拥着坐在床上,张竞生的手在她的肩头和背上往下抚摸,她把头靠在他的胸前,毫无动静。张竞生觉得自己体内很火热,他很奇怪新娘为什么如此无动于衷。张竞生掀开被子,把她压在身子底下。不知为了什么,新娘却似突然被老鼠咬了一口般,身子墓地一缩又一掀,把个张竞生掀了下来。

  “你……”张竞生意外地望着她。

  只听新娘子哆哆嗦嗦地说了声:“差些忘了。”便见她翻身下床,弯腰捡起被扔在地上的衣服,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白手巾来,这才又爬上床来。她翻开被子,就在自己刚刚睡过的地方,认认真真地把那条白手巾铺在席子上。然后坐着手巾,慢慢地躺了下去。

  张竞生半坐半倚地望着“容”字形躺着的她,不禁问道:“这是……’

  新娘眯着双眼,一脸绯红呼吸儒德地回答:“这是阿姆教我的,说,说要,要让你见……红。”

  “见红?”张竞生依然不解。

  “阿姆说……”

  又是“阿姆说”。阿姆是他们的媒人。张竞生此时不再去管是谁说的,又说了些什么。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令他又一次地扑了下去。但他毕竟也是初入此道之人,忙活了半天,才得其所在。新娘躺在那里,竟然看不出有什么表情,当张竞生勇猛进入的一刹那间,才听到她的一声低低的叫声抑或呻吟,之后便无声无息。面对如此麻木的一位新娘,张竞生甚觉没趣,进又不是,退又不是,匆匆几下,草草完事。于是分头而睡,一夜无话。

  翌日清晨,还在呼呼啥啥熟睡的张意生,被新娘轻轻地推醒。

  洗嗽穿戴完毕的她,战战兢兢地站在床前:“快起来,该去向公公婆婆请安了。”

  “呵——”张竞生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伸手又去拉他的新娘子。

  新娘子却躲着他。她闪出蚊帐外,却不忘又督促了一句:“快起来吧,晚了,公公要怪的……”

  张竞生只好起身下床。他接着新娘子递过来的衣服一件件穿好,又接过妻子端来的洗脸水,洗脸、漱口……

  该出门了。下意识间,他拉住了妻子的手,她却又像怕虫子咬似的躲开他。偕妻同行,这有什么过份?他心里不由地前咕了一声,径自出门。已经坠后几步的新娘子却又追了上来,把昨晚的那条染了血的白手巾递了过去:

  “带上,公公婆婆是要看的。”

  “这……”

  张竞生真不明白,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对于那些礼礼节节为什么记得如此的周详?难道只是有个阿姆教着。

  新婚生活是那样的教条琐碎又是这般的平淡与无聊。张竞生每天到大榕铺后头的橄榄树下站着、徘徊,或是沿着浮滨河走出很远很远,然后一个人又快快地走回来。他好像想了很多事,又好像一点事也没想。

  一个月之后,他拜别父母和妻子,到北京去了。

  五、三块大洋留学去

  1911年10月7日,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宣告独立。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大半个中国易帜,清王朝狗急跳墙,急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督师南下,想一举扑灭革命的火焰。

  袁世凯心怀鬼胎,一边向革命军进攻,一边与清廷讨价还价。袁世凯驻军于信阳,滞留不进。那时清廷内外交困,可倚仗者唯袁世凯一人而已。大权在握的袁世凯此时也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凡事自我了断。他一边向清廷施加压力,奏请停止进攻,一面派员与湖北督军黎元洪议和。

  袁世凯虽派员与革命军议和,但为了议和的主动权,却派大军逼进武汉,夺回汉阳。袁世凯兵强马壮,气势汹汹,湖北革命军一时抵挡不住,大有城垣不保之势。“京津保同盟会”同人,与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同盟会的张先培、黄之前、杨禹昌等三壮土以炸药欲杀袁世凯。事虽未成,但也给了袁世凯一个警示,使得袁世凯不敢全恃武力以解决南北之争。

  汉口虽被清军攻下,但海军又告起义。清廷除袁世凯所辖之师外,已无可战之兵。再加上清廷库币告匾,武力经济均不足以支撑局面。袁世凯又雪上加霜,一点一点向清廷施压,步步进逼。清廷无奈,只得将权柄放下,派袁世凯为议和大臣,全权处理南北之事。袁便派唐绍仪为代表与革命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和局面开始。

  其时,张竞生由汪精卫相邀,又与孙中山先生见了面。孙中山见张竞生少年老成,更加赏识。是时,南方各省代表集于武昌。议和之说既定,代表们决定推举一位总代表与唐绍仪谈判。于是江苏、广东、湖北等12省的代表们公推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伍廷芳为议和总代表。汪精卫、温宗尧、王庞惠为参赞。张公室、李范之、曾广益为专任议事。

  一次,张竞生奉命上缴经费数千元于南京政府时,获准独自竭见孙中山先生于总统府密室内。孙先生就南方代表团实权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此次南方议和代表团之代表,更由伍廷芳任之,但实权已暗授汪精卫。伍为外交部长,南方各省推为代表,原属至当。但伍乃大官僚出身,性贪财货,喜物质享受,骄奢淫逸,非革命党人也。”另外,孙先生又就伍廷芳当选代表一事问张竞生:“此次议和,如能达到如英国之内阁制度,满廷则保存虚君位,可乎?”张竞生当即表示坚决反对:“吾人革命之目的为推翻满廷,建立民国,断不能由满廷保留虚君位。”其后,孙先生还再三叮嘱张竞生:“总之,不论从何方考虑,伍决不能代表南方革命利益。虽为各省所推,不得不予以任命,然终怀疑其是否真能称职也,故于代表一席外,另命汪精卫等为代表团参赞,暗授汪精卫以全权,凡事须由参赞团的同意方能由代表签订。至于重要事项,又需吾等同意,方可执行。又汪精卫前以暗杀摄政王驰名世界。出狱后,在天津组织京津保同盟会,仍为革命与袁世凯作斗争,故赋以重任,使尽量发挥其革命意志,然其不免有感情用事,望参赞团、秘书团协力助之。”

  对袁世凯,孙先生也作了一番分析,他说:“袁世凯老好巨滑,心怀叵测。他是否真心倾向民国,共建共和,是值得怀疑的。但只要他改弦易辙,衷心拥护革命,我就愿意让出总统的职位。对此也许会有人认为我是被迫让位,这只是不明大势的人才这样说,须知我不怕袁,而是因势利导,委屈求全利用他。我立志为革命做大事,并非为做大官,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我不计较个人得失……”

  南北议和成功后,孙中山先生特意邀请张竞生面晤:

  “至于你,我想可以留任政府,你当是够资格的……”孙中山先生对于眼前这位热血青年极为赏识,本拟委以重任,但此刻自身尚且不稳,何以顾及部属。他沉吟片刻,又似征询地说,“要不,让政府资尝你些费用,你先回广东去,待时局稍定回…。”

  张竞生深知中山先生的用意与苦心,他决不让眼前这位大总统有任何为难之处。对于自己的前途,他早已有所考虑:南北议和虽然成功,但时局仍未安稳,与其在动荡中蹉跎岁月,不如重拾学业,积垫底蕴,等待来日。他从先生让座的桑枝木交椅上站起来,直言道:“我想出国留学去!”

  “这……”孙中山有些意外,却也甚为赞许,“年轻人当不以财帛为念,不以名位动心。”

  他的志向得到了孙先生的首肯。1912年10月,张竞生名列南京国民政府稽助局公布的以公费赴东西洋留学之25名合格革命青年的名单榜首。

  张竞生欢喜异常。他,来不及返回饶平,也不想再与糟糠之妻见上一面。他只匆匆地打点了一个行囊,带上三个光大洋便上路了。海风夹带着丝丝咸味,扑面而来。张竞生站在船尾,看那浪花翻滚,海鸟低翔。故国的海岸渐渐远了,他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在茫茫大海上,一艘船将把他带向不知名的远方。他知道,在大海那一边,有一个叫法兰西的国家,将是他旅途的终点。

  六、大学成归来

  大西洋信风号起锚离开马赛港时,正是傍晚。张竞生伏在船栏上,最后一次打量夕阳下的港口,他知道自己9年的欧洲求学生涯的最后一页是彻底地翻过去了。望着这个法国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他的心向北飞去,直达塞纳河畔的巴黎。在那浪漫迷人的大都市里不仅有他9年的青春年华,有他撷取的巴黎大学文科学土和里昂大学哲学博士的两个桂冠,更有他不堪回首的几度恋情,以及永难忘情的几位金发情人,他在心里喊道:永别了,我的巴黎。

  天气一直晴朗,旅途一帆风顺。但是人却无聊孤独。张竞生有时便到船尾去,看那后面翻起的白浪和那似乎越来越远了的海面。总有海鸥追逐大海上的船只,它们的翅膀在太阳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夜晚时要好一点。月光下的海面显得格外纯净和辽阔;而没有月光的晚上,在天光的辉映下,海便膨俄一气,深邃而美丽。有一个夜晚,船在印度的近海驶过,望着那岸上的灯光竟有家乡的错觉。他这才想到,离家已有八九年了,不知家乡的人和事都怎么样了。尤其船一过马六甲海峡,他这种思乡便更加迫切。他想起饶平乡下大榕铺村那几株火红的金凤树,后头山那绿荫遮天的香橄榄,还有蕉林掩盖的旧寨园,这是父亲辗转新加坡,挣钱回来后在祖居大榕铺村外另辟的一座庄园,那里有蕉林环抱,按树成片,他在那里摸爬着长大,又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教育。他想起了广州,他曾在那里的黄埔陆军小学学习,也是在广州,他多次受到孙中山先生的面谕和教导。南北议和时,他曾作为南方议和团的专任议事,与伍廷芳、汪精卫等北上议和。之后,孙中山先生又把他和另外几名年轻的革命党人送到国外去深造,他现在还记得临行前孙先生给他说的那番话:

  “我们送你出国,不是为了让你出去避难,而是要让你出去学点真本事,回来报效桑样,救国救民。”

  船继续前行,香港已遥遥在望。夕阳又大又圆,浮在海面上,远远近近的海水都被染成红色,海鸥低低地掠过船尾,追逐飞逝的浪花。此情此景,格外令人伤情。他知道祖国已近在咫尺了,他马上就可以投入祖国那温暖的怀抱了。

  他本该回到上海,回到南京,回到北京、重庆这些大城市的。因为他是25位同批出国者中唯一获得“双士”学位之人,他有满腹复兴中华民国的经纶韬略。然而,大事业未必都在大地方。区区三寸热土地也能展几番大拳脚,何况那是一个有着和法兰西帝国一样大版图的广东呢!

  毕业前夕,他收到了潮属各议员写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潮州的金山中学的校长。

  家乡父老的信任,滋润着张竞生的心田,他决心回国后大干一番,以报家乡父老的知遇之恩。

  船到香港仍需一些时间,他不顾漫长旅途所带来的疲劳,写下了思索已久并了然于胸的建议和想法,准备去广州领取校长文件时面呈陈炯明。

  船终于靠岸了。张竞生喜冲冲地拎起行李,走出船舱,登上了码头。然而一踏上香港街道,他的心马上凉了半截: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祖国的贫穷和落后,他是深知的,但他没有想到,9年之后,这种状况会更甚于前。革命不是已经成功了吗?帝制不是推翻了吗?共和的国家里怎么会这样?哀鸿遍野,饥民们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一刻也不愿久留,掉头便又登上了开往广州的轮船。广州,也不见得比香港能好多少,依然到处是贫穷和饥饿,饥饿和贫穷。他不想再踌躇街头了,索性躲进屋里。这是一家私人旅店,虽然设备破旧,但由于它地处偏僻,就不似大街上那般嘈杂喧嚣。他想安静,他需要安静,然而,却无法安静下来。他突然被一阵婴儿的啼声惊醒。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干脆穿衣起床,到外面去走走。当他步出客栈,却被外面的景况惊呆了。在那低低的屋檐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人。在靠墙角的地方,斜躺着一位衫褴褛的妇人。她半闭着眼睛,蓬松头发,敞着怀,露出一对干瘪的乳房。一个婴儿在她怀里拱动着,不停地啼哭。那妇人也不去管,似乎麻木,听任那婴儿哭个不停。难道她已经死了吗?张竞生走拢去,那妇人睁开了眼睛。她告诉他,她是逃荒到此的,丈夫突然下落不明,身旁却还围着6个儿女,嗷嗷侍哺……中国呵,穷就穷在这滥生滥育上面。在巴黎,在那样的繁华都市,宽敞的街道上百米之内也不曾见着三五个人。中国向来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为荣,四万万同胞,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呵。中国照此发展下去,如何负担得了,单就这几亿张嘴巴,就足以将一个国家吃穷,并让它永没翻身的机会。

  张竞生给了那妇人一些钱,迈着沉重的步子,缓缓走回房间。他现在是一点睡意也没有了,便铺开那在轮船上写下的条陈,又添上了一条: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在焦灼和不安中,好不容易盼来了天明。他赶忙收拾行李,赶往陈炯明府上。

  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他在这最后时刻添上去的一条,把陈炯明给惹怒了。

  陈炯明看过张竞生的条陈之后,对力保张竞生任金山中学校长的省潮届议员兼财政厅长邹鲁说:“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每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超过处罚。简直是笑话!”

  张竞生哪里知道,三妻四妾的陈炯明子女加起来也有20多个之多,要处罚,岂不正是冲着他来的么?他对邹鲁说:“这位张先生大概同你那位侄儿一样吧?这样的人怎么能任校长呢?”

  邹鲁的侄儿是一位美国留学生,归国后患了神经病。陈炯明的言下之意就是不让张竞生担任金山中学的校长。

  金山中学是潮汕地区一所较有名气的学校,资产雄厚、名人辈出。陈炯明早就想把该校并入官办。但潮州议员担心学校官办后,校产必定会被官僚所吞食,就如同从前的韩山师范学校一样。所以当潮州议员们拒绝了陈炯明的建议,而主张金山中学仍旧为公立,并聘请潮汕地区的第一个博士张竞生为校长时,陈炯明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当张竞生给呈上条陈时,他便借机阻挠。

  但是,当时潮州地方势力在广东还是颇有能量的,尽管陈炯明不任命,张竞生还是应潮州公众名义的聘请,到金山中学上任去了。

  ------------------

  传记文学(www.ziwufang.com)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