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香港骑士曾荫权 > 第一章、英雄莫问出处 第二节、穷人孩子早当家

第二节、穷人孩子早当家

  老人们常说“三岁带来老来相”,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三岁时的性格、品行能看出他长大时的样子。

  大概从三四岁的时候起,曾荫权便已经开始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帮助母亲做一些零活,来维持生计。那时,母亲拿回来做的零活,最多的是缝制尼龙袋。他还太小,不会动手缝,就帮母亲做一些其它家务。后来稍大一点,在他的带领下弟弟们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他在帮助母亲做活的同时,还要指挥弟弟们怎样做。

  回忆那段日子,曾荫权感慨到:“穷但很开心”。

  因为穷,平常的生活很艰苦,就连最便宜的青菜也是很难吃上几口的,最多的时候,是一家人就着几块腐乳下饭,偶尔能够弄点猪油拌饭。只有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比如生日、节假日,母亲才会买上一点青菜或者是一条鱼几两肉什么的,一家人才算是沾上了一点荤腥。那就是难得的美餐了。

  在曾荫权眼里,父亲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深知知识对于谋生的重要。所以,有一种信念是父亲自始自终没有改变的,那就是无论多穷,他都要送孩子们上学。即使没有能力读上好的学校,普通的学校,也一定要上。

  在曾荫权很小的时候便被送进了幼儿园,那时,他们还住在湾仔,他所上的幼儿园是湾仔的慈幼。稍大一点该上小学了,父亲便将他送进了育才小学。接下来,警署给父亲分了一套房子,他们全家搬进了荷李活道的警察宿舍,曾荫权也就转到了警察小学。

  警察小学和警察宿舍连在一起,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主要是警察宿舍的子女,管理不是太好,教学质量也很一般。

  没过多久,由于曾云没有文化,如果呆在市区,很难有升职的机会。一些边远偏僻的地区,因为一般人不愿去,所以,往往是像曾云这样迫于想升职提薪,却又没有太好自身条件的人才愿意去吃苦。曾家搬进警察宿舍不久,曾云便被调到了新界,常驻在粉岭。一方面,因为那里的警力不足,工作繁忙,难以有休息时间,此外,也因为从铜锣湾到粉岭,有很远一段路,乘车需要好几个小时,所以,曾云回家就很少了。

  那时,只有十一二岁的曾荫权挑起了家庭重担,协助母亲照顾好弟弟妹妹们。

  他的五妹曾璟璇回忆说:“在她的印象中,哥哥像父亲一样严厉,也像父亲一样霸道和固执。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他就是一家之主,他非常有主见,所有的事情,大大小小,他都能拿主意。而且,只要是他决定了的事,就一定不能更改,也没有商量的余地。当然,他毕竟是个孩子,偶尔也有错了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即使是错了,当时也要弟弟妹妹们执行,事后,他也会悄悄地纠正,可在当时,他肯定是不会认错的。”

  成年后,妹妹在报上撰文说:“哥哥已决定的事,其他人很难改变。”也许正是因为他“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帅才”。

  对于这一点,曾荫权承认他从小便养成了主观而且执着的性格,说一不二,立场坚定,不会轻易因为某种观点而改变。

  弟弟曾荫培对哥哥最深刻的印象,恰恰是哥哥的独立和敢于承担。

  曾荫培说,那时,父亲在粉岭上班,很少回家。母亲非常挂念父亲,总担心他一个人在外边吃不好睡不好,生活上没人照顾。她自己要照顾一大家子人,根本走不开,所以,一有机会便会派上两兄弟去给父亲送点家常菜。

  曾荫培回忆说:“哥哥十一二岁时已经很能干了,带着我转几次巴士,由港岛区到粉岭探望在警署工作的爸爸。”他介绍说,那时候的交通远不如现在,没有海底隧道,要从家里乘巴士到码头,坐轮渡海,到了九龙之后,再转乘巴士。若是在今天,孩子十一二岁,家长绝对不敢让他们单独出门。父亲见两兄弟竟然能够来偏僻的粉岭看他,又惊又喜,背后总向别人夸赞自己的儿子能干!   不仅如此,曾荫权还是一个淘气好动的积极份子。当年住在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他喜欢在旁边的鸭巴甸街踏单车。还得意地说:“那里很斜,对门便是海,很多朋友翻过车,我却没事!”曾荫权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你很难想象,清朝咸丰年代兴建的文武庙,五十年代竟有球桌出租,租用半小时五角港币,两兄弟是这里的常客。同学追问:“听闻文武庙有春秋二祭?”曾笑答:“我对此没多大兴趣,那两天没有乒乓球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