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 > 第三章 韬光养晦

第三章 韬光养晦

  储位之争降下帷幕之后,咸丰对奕訢的猜疑与顾忌,奕訢心中的抑郁与不平,虽然彼此都没有显露出来,明眼人却是一目了然。

  奕訢的心里,除了失败之后的不解与不平,还有一个更大的苦恼:按照大清祖制,亲王是不能干政的,这就意味着他一辈子将只是一个无所作为的、闲散的亲王。这对自幼有过人天赋、平素有雄心壮志的奕訢来说,又是一个多么残酷的命运安排!

  咸丰帝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即帝位以后,随即封奕訢为恭亲王,其他诸弟都为郡王,比奕訢低一等。但是,咸丰帝在其亲王前加一“恭”字,可谓意味深长。咸丰帝深知这位奕訢的秉性:才华出众而谦逊不足,争强好胜而不喜礼让。通过这次储位之争,他知道,奕訢将是自己最强劲的政敌,而且,先帝又遗命封他为亲王,其母又总摄六宫,母子俩地位崇高,如果他们联手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得不防啊。这一“恭”字含蓄曲折地表达出咸丰对奕訢的顾忌和告诫之意,他希望奕訢不要自以为是,还要对做皇帝的兄长恭谨服从才好。封奕訢为亲王,这是先帝遗命,咸丰帝不得不遵从,但他心里很不情愿,故迟迟不举行册封仪式,拖了三年多,直至咸丰三年(1853年),他才举行册封奕訢为恭亲王的仪式。

  咸丰帝同时非常清楚地知道,奕訢的亲王名号,乃是先皇所命,自己必须谨遵其旨,更何况他需要继续以一种“仁孝”的姿态,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而且,奕訢才智过人,如能为己所用,定能为国分忧解难;而奕訢心里也盘算着:自己痛失皇位,以后必须汲取教训,竭力表现出一种恭谨忠顺的态度,以求自保。因此,兄弟二人之间虽有嫌隙,却都竭力表现出一种缔造和睦兄弟关系的姿态。

  奕訢利用一切机会对初登皇位的咸丰帝进行颂扬,同时一再贬抑自己,尽量显示出恭谨诚服的样子。

  道光三十年仲秋初八,咸丰帝前往孔庙向至圣先师行瞻礼之后,作长律两章见示奕訢,奕訢“诚惶诚恐”,立即和诗两章。

  九拜躬临礼素王,心传默契见羹墙。

  旰宵勤政期无逸,竞业亲贤永弗忘。

  祗若庶言陈黼座,几余万卷展书床。

  三天讲习叨恩厚,爱惜分阴敢怠遑。

  仰瞻圣德迈前王,奉命钦承凛负墙。

  自揣疏庸惭莫报,常聆训示慎毋忘。

  午风展卷依缃帙,晓日濡毫对笔床。

  帝念笃亲情至渥,兢兢夙夜又何遑。

  诗中极力赞美咸丰帝在“旰宵勤政”之余,瞻礼至圣孔子;称颂咸丰帝不忘亲贤,笃亲情渥;表示要继续“常聆训示”,不敢忘恩;承认自己的“疏庸”,今后要努力读书。他与咸丰帝的唱和之作,前后约50首,后来于同治元年编为《赓献集》。在这些言不由衷的诗作里,难以看出奕訢当时的真实心情。而在他的另外一些诗作里,却传达出他心中久久激荡、难以平息的抑郁和伤感。

  咸丰元年正月,是道光皇帝冥驾的周年。18岁的恭亲王奕訢代皇兄咸丰帝前往慕陵致祭。慕陵距京一百二十余公里,位于今河北易县城西郊永宁山下。此时春寒料峭,陌头积雪犹存。一路上,经卢沟桥,过荆轲山,渡拒马河,看晓风残月,听马蹄声碎。这位刚刚在帝位斗争中失败的多才皇子,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作诗一首:

  曙色分林表,迷离隐远村。

  泉流溪口合,鸟语陌头喧。

  石勒碑何在,荆卿墓尚存。

  当年曾扈跸,今日泪双痕。

  过去,他曾是父皇的爱子,受尽宠荣。时光飞逝,转眼父皇撒手而去已经一年。当年他曾随同父皇来过此地,今天故地重游,倍感凄怆。

  荆轲乃战国时期燕国的壮士,为抗强敌秦国,受燕国太子命赴秦,刺杀秦王。去国之时,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来荆轲刺秦失败,死在秦国,此后,历代英雄每念及此,无不唏嘘感叹。而石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位英雄,当时天下南北分裂,列国争战,石勒北击匈奴至此,见河水滔滔奔流,战马无法过河,不由长叹一声:此河拒吾马,不得杀敌耳。于是在此勒石记功,久立于河边,班师而还,建立后赵政权。奕訢借英雄人物的成败,抒发了一腔壮志难伸的悒郁哀怨。其诗情悲凄,令人感慨。

  在这次祭陵途中,他还写下了《晓行感述二首》,再次透露了他当时的心境:

  远村隐隐起晨炊,

  展谒心殷觉马迟。

  去岁今朝承色笑,

  春风触目不胜悲。

  转眼风光一岁更,

  四周山色近相迎。

  年来易水经行熟,

  何似今年倍怆情。

  满腔的失意、惆怅、悲哀、孤寂,都在诗中尽情吐露出来,也充满了对父皇的深切缅怀之情。

  这一年,奕訢虽为闲散亲王,但是他无时不在关注着内外政局,他为王朝命运时刻在忧虑着、祈祷着,他在此间的一首诗中说道:“惟愿河流常顺轨,安澜普庆仰神庥。”尽管胸怀抑郁,但是他毕竟是父皇的爱子,当今天子的皇弟,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大清太平,天下“顺轨”。

  咸丰元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咸丰帝登上延春阁作述怀诗一首,以之出示诸弟,以表念切手足之情。奕訢唱和道:

  屈指高秋佳节届,追思廿载不胜悲。

  万几挥翰承平日,重九登临茂对时。

  庶政惟和隆郅治,群工无旷共驱驰。

  会看桂岭尘氛净,乐育均沾雨露滋。

  全诗表达了对皇朝安危的深切关注,希望全体臣子团结协作,驱驰效命,共同创造“隆和”盛世。

  这一年来,咸丰帝和奕訢兄弟俩都努力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和顾忌,竭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兄弟关系和融洽的君臣关系。经过双方的努力,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时隔一年,奕訢已经适应命运的安排,开始面对现实。何况,新任皇帝对他情意深厚,关怀备至,因此,奕訢处处表现出恭谨谦逊的姿态,而咸丰帝也对奕訢一年来的表现比较满意,因此,从咸丰帝的很多举动,可以看出他对奕訢的信任度在逐渐增强。

  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咸丰帝彻底办完了道光帝的全部丧礼,随即把京城一处最为富丽、豪华的府宅赐给了奕訢。说起这座府宅,还颇有一段来历,它本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府第。和珅在乾隆朝官至户部尚书,又兼许多要职,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他贪图享受,生活豪奢,把自己的府第建得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府中许多建筑是仿照皇宫的一些宫殿建造的,并有庭园点缀,园中假山叠石、曲廊亭榭、花木泉池,结构曲折变幻,风景秀美幽深,可与圆明园相媲美。此府当时就已名满京城。许多王公大臣对此垂涎三尺。据说,乾隆帝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就非常喜欢这座府第。有一次,他与信臣饮酒,有人劝他多向皇上示才,以争夺储位,庆亲王笑道:“天下至重,何敢妄窥,惟冀他日将和珅邸第赐居,则愿足矣。”后来,嘉庆帝即位,查抄了和府,没收了此第,并把它赐给庆亲王,以示对他不愿争位之赏,只留下其中三间院落赐给乾隆帝钟爱的十公主和额驸丰绅殷德居住。后来公主死后,整个王府归于庆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庆王后人因罪夺爵,此宅遂没于内务府,一直空闲,直到今天咸丰帝将其赐给奕訢。从此以后,这里一直被称为恭王府,奕訢及其后人在这里生活了八十五年。咸丰帝将此豪宅赐给奕訢,显示了奕訢在咸丰帝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但同时,咸丰帝深恐奕訢因此而春风得意,桀骜不驯,于是又送诗一首,以示告诫:

  名园朗润近圆明,

  赐额心同弟与兄。

  孝弟立身先务本,

  慰予厚望勖公平。

  咸丰帝以“孝弟”的古训相勉,可见,咸丰帝胸中还是有一丝担忧、几分顾虑。但他和奕訢兄弟二人的关系,相比以前在逐渐好转,则是可以肯定的。

  六月,咸丰帝遣使册封奕訢为恭亲王。奕詝即位之初就已遵先皇遗旨,封奕訢为恭亲王。迟至三年之后才正式颁册封定。这三年来,咸丰帝一直在观察和考验着奕訢:如果他态度恭顺,能与自己休戚与共,即可委以重任;如果恃才傲物,目无君长,恐怕他那个闲散亲王也做不成。这次正式册封,表明三年来考验基本合格,而奕訢也知道,面对新皇,自己只能以恭顺安服的态度、韬光养晦的举止,获得咸丰帝的初步谅解和信任。

  七月,咸丰帝的师傅、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离京赈济水灾染病去世,咸丰帝深为悲痛,追授太师名号,晋大学士职衔,赐予文官最高谥号“文正”,赐金五千治丧,颁发诏书,称其“品断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当杜受田灵柩运抵京城,咸丰帝亲自祭奠,抚棺而哭,非常悲伤。此外,咸丰帝又委托奕訢护送其灵柩归籍。对一个大臣之死,天子哭奠,亲王奠送,仪礼之重,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杜受田极尽死后哀荣,究其原因,除了他对咸丰帝有教授启蒙之恩,更主要的是,他有辅导咸丰帝夺得帝位之功。

  痛失皇位,是奕訢心中永远的伤痛。此番奕訢奉命奠送杜受田灵柩,心中难免起伏不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此时的心思:自己乃堂堂亲王,却要为一位大臣送灵,何况此人生前曾是自己夺取皇位的最大障碍,怨恨他还来不及,现在却要为他送灵……接着他又想起自己的师傅来,首任师傅翁心存仅授业一年,且自己年幼,对他没什么印象,贾桢可算是自己的恩师了,但他主试江南后,偏偏母亲去世,为了尽孝,离开了上书房;第三位师傅卓秉恬,也是个宿儒,可他在关键时候指导缺乏应变策略,一味催促自己抓住一切机会在先皇面前显露才华,结果痛失皇位……日后,奕訢经常怀念恩师贾桢,而对卓秉恬却讳莫如深,由此也可以看出,奕訢对痛失皇位一事,终其一生都是耿耿于怀。

  奕訢奉命料理完毕杜受田的丧事,乔迁新居,住进了皇上新赏的豪宅。终日寄情于诗文经史,陶醉于园中清溪荷池、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涵情养性,显得怡然自得,轻松自在。

  也许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咸丰帝特地选择良辰吉日,于当年八月二十一日,临幸恭王府,看望奕訢。并将花园御书易名为“朗润园”,御题园内池水为“月同明池”,御题各室为“明道斋”、“棣华轩”、“萃轩”,最后仍示以手足之情,亲赋《赠恭亲王》一首。奕訢对咸丰帝的此番题字赐名赠诗深感受宠若惊,当即和诗一首:

  銮舆临莅日晴朗,

  常棣恩周念弟兄。

  更幸赐诗承渥泽,

  勉输愚悃颂升平。

  面对皇上一次又一次的恩典和礼遇,奕訢没有忘乎所以,而是把自己一颗热衷政治与权力、渴望有所作为的火热焦灼的心藏得更深。他像一条沉潜在深渊中的蛟龙,等待着飞腾之日的到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