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九章 南赣戡乱(3)

  第九章 南赣戡乱(3)

  第九章 南赣戡乱(3)

  贼兵虽已失险,却个个骁勇精悍,犹能“凌堑绝谷,跳跃如飞”,并再次占据上层险峻,扔滚木、丢巨石,负隅顽抗。

  战斗从晚上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双方都死伤惨重。正焦灼间,受阳明派遣由山间小道偷袭贼后的数千士兵突然发起攻击。贼众腹背受敌,溃散而逃,被斩杀者两千余人,俘虏一千五百余人,坠入山间深谷者不计其数,喜欢玩躲猫猫的詹师富也在一个山洞里被擒获。

  48 软硬兼施 上兵伐谋

  对于这场在南赣地区取得的史无前例的胜利,朝廷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奖赏——白银20两。

  钱不在多,有权就行。

  王阳明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要求更大权限。

  空间:能够督调南赣全境部队,包括周边四省部分军队(作为南赣巡抚,王阳明只是省委书记,总督才兼任军区司令)。

  时间:只求作战成功,朝廷不能规定时限。

  这种不拿皇帝当干部的行为引起了朝里诸多大佬的不满,最不满的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正嘉之际,能跟王阳明勉强打个平手之人,唯有杨廷和。

  但可惜就可惜在,他遇到了王阳明。

  很多年后,当以杨廷和为代表的理学派在“大议礼”之争中败给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时,不知他会不会喟然长叹:既生杨,何生王。

  不过目前为止,和杨廷和短兵相接的还轮不到王阳明,而是王琼。

  分开来看,杨廷和与王琼都属于既有理想又有手段的能臣。凑到一起,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就貌合神离,心照不宣了。

  当初王琼保荐王阳明杨廷和之所以会同意,是因为他压根不相信单凭一个成天讲学论道的人就能把南赣之乱平息了,因此本着“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的龌龊心态,批准了王琼的举荐。

  千虑一失的杨阁老终于算错了一次,王阳明打胜了。

  打了胜仗的王阳明也算错了一次,他在捷报中将功劳全归兵部,只字未提内阁。

  高度决定视野,以王阳明眼下所处之平台,亦无法窥视高层内斗于一二。

  然而,杨廷和接下来的举动,让我明白了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

  按说杨廷和应该很不爽,应该立即驳回王阳明关于增加权限的请求。

  事实恰恰相反,他批准了。

  如果说解决外敌,即刻内斗也算是华夏文明的光荣传统之一的话,那么,就等你先解决完外敌吧。那时,王阳明,你我之间,终有一战,此战关乎大明朝接下来一百年的历史走向,我在那等着你。不用感谢我此刻的宽宏大量,所谓的宽宏大量云云,皆因你目前的档次还不够。

  有了朝廷的全力支持,王阳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士兵二十五人编为一伍,长官为小甲;

  二伍为一队,长官为总甲;

  四队为一哨,长官为哨长;

  二哨为一营,长官为营官;

  三营为一阵,长官为偏将;

  二阵为一军,长官为副将。

  并设立牌符,上面注明“某军某阵某营某哨某队某伍某甲某人”,平时由各级军官检查,一遇战事,则凭牌符调遣。

  此法治众如寡,上下相维,所有将官都由阳明本人任命,不需上报朝廷。军队实行层层管理,令行禁止,严格有效,成为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

  后世曾国藩、袁世凯治军之法,殆出于此。

  接下来,就轮到横水的谢志珊了

  为什么是谢志珊呢?因为此人实在太过嚣张,不仅自封“征南王”,而且相当具有忧患意识,在王阳明去打詹师富期间,主动出击,偷袭南安。

  事实证明,光有战略没有战术是不行的,谢志珊被南安知府击退,还失去了一名久经考验的战略合作伙伴陈曰能。

  不过没关系,谢志珊向来坚信,低调是弱者的专利,强者从来不需要掩饰。他立刻找到广东的高仲仁,大谈“分则无为,合则两利”的道理,一番痛陈利害,双方结成了新的战略同盟。

  不仅如此,谢志珊还积极致力于科研创新,制造出失传已久的吕公战车,批量生产,布置于各个关口,一副顽抗到底的架势。

  众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横水易守难攻,且谢志珊屯粮积水,广修战备,显然已经读过《论持久战》,准备和官军耗上个地老天荒。既如此,不如先去打桶冈的蓝天凤。桶冈作为横水的羽翼,一旦攻破,横水必然不保。

  然而,无意识的行为,往往会暴露出内心的虚弱。从谢志珊变攻为守的那一刻起,王阳明便已洞悉他内心的一切,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攻打横水。

  真理往往存在于主观感觉的那片模糊地带,难以明言。因此,王阳明说服众官的说辞是:若攻桶冈,横水必救,腹背受敌,势必不利。并且,现在官军准备攻打桶冈的风声已经放了出去,湖广巡抚也领衔上奏了朝廷,谢志珊必然笃信不疑,放松警惕。此时趁敌不备,出击横水,必能一战而定。作为精神领袖的谢志珊一倒,余乱自可平息。

  王阳明的谋划看似滴水不漏,但还是有一个缺陷:谢志珊周围的山贼势小,且没有合作意识,不敢在官军攻打横水时抄官军后路,但广东的高仲仁和池仲容就不好说了。

  高仲仁才跟谢志珊结盟,俩人打得火热,关系好得就跟中国和巴基斯坦似的。池仲容更是个狠角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他将广东俗语“闷声挣大钱”引入到光荣的革命事业中,创立了以“闷声造大反”为指导思想的革命纲领,常年广积粮不称王,低调务实,苦心经营,终成广东一霸,人称“金龙霸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