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羲之评传 > 二、关于《兰亭诗》

二、关于《兰亭诗》

  "流觞曲水"的具体方式是筋随曲水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取饮并赋诗一首,不赋者罚酒三斗。其中有26 人即席赋诗。

  当时王羲之赋诗两首。他的《兰亭诗》第一首是: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零,异世同流。

  乃携齐契,散怀一丘。

  这首诗首先描写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流露出兴奋的心情,他将参加兰亭修楔的人与孔子相提并论,归为志趣相同的一类人物。"咏彼舞雩,异世同流",抒发了诗人及与会者怕情山水的感慨与情怀。在聚会人中,作为年长官高的盟主王羲之为了提高人们的兴致,首先赋诗,所以情调比较高昂。《兰亭诗》两首都是即席而作,随后便开始构思自己的诗作,所以第二首作者在写作上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了。他主要写自己,直抒胸怀,侧重于天道与现实的思考,调子比较低沉。第二首诗比较长,可分为五章。①一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二

  三去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① 《古文观止》。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三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四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五

  合散固所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悠悠宇宙永不休止地循回轮转,自然界的陶冶育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什么力量能使宇宙万物永恒运动呢?作者不能回答这个玄妙难侧的问题,表现一种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思想情绪。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顺乎自然,对于富贵荣辱全然不加考虑,泰然处置,无欲无求。有些人领悟不了上面的道理,结果是陷入利害得失纠缠之中而不能解脱。要随遇而安,与世无争。这次的良辰会聚,应该纵情欢乐,逍遥自得。

  三春时节万物萌生,随顺自然就会有欢畅的情绪,自然美景尽收眼底,自然界是那样的均衡和谐、合理,使人们各得其所,各愉其意,实在很奇妙。第二首诗的第一、二章仍是寄景抒情,第三章是说参加宴集的名人高士都把玄理作为精神寄托,所谓前人的远见卓识都是违背"自然"原则的,清心无欲是我们的追求,这次宴游好似得道者交往,忘却了荣辱得失,超越了自我,摆脱了世俗观念而飘入了仙境。

  第四章是说要真正做到除去"尘垢"、"鄙吝"是不容易的,除非醉酒以后才会解除杂念的桎梏--这种上天的惩罚。只有在这时候内心的庸俗杂念才不会停留,矜持自浮之心才能平息。兰亭虽无音乐,但大家饮酒赋诗,抒发情怀,超世脱俗,一朝取乐,犹如度过千载一样没有区别。

  第五章是全诗的最后一章,主要是析理,用道家思想解释自然和人生。人生的生死聚散、寿命长短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按照道家的观点,生命是无所谓始,无所谓终的,生和死是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而已。兰亭诗词藻并不华美,很少追求诗的意境,诗中阐述的是老庄的玄学哲理,故被后人称之为玄言诗。诗人在政治上碰壁以后思想困惑苦闷,只好借玄理来排遣,他感叹生命短促,他明知"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但也不得不在玄理中寻求精神寄托。

  兰亭诗是山水诗的雏形,它表明当时的山水审美意识已经有了发展。为以后的山水诗,山水画构架奠定了基础。兰亭诗虽然比较粗糙,但它语言平和,反映了王羲之真实的思想感情。与至亲好友雅集、相会是件其乐无穷的事,在王羲之的信函中常可看到与友人相约会见的内容:未秋初冬,必思与诸君一佳集。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若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王羲之植根现实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