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韬评传 > 三、引西学灌溉中国之志

  三、引西学灌溉中国之志

  在容闳的人生之旅中,八年的留美学习正值他的18 岁至26 岁。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蒙胧走向清晰的塑造定型时代。在此期间,他不仅直接学习到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而且确立了对世界、对未来的基本看法。当容闳头戴瓜皮小帽、拖着一根饱蘸着民族辛酸和血泪的长辫在资本主义文明的海洋里倘徉之际,他不能不产生一种对自己民族命运的感叹。新英格兰工业区的雄壮、美国议会制度的完善与中国乡间衣不遮体面黄肌瘦的农民形象、阴森恐怖草营人命的官府衙门在他的意识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他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他但承说:"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情形,时触予怀,迫未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快快不乐。"①他甚至为此反而埋怨自己受到西方高等教育,因为"既受教育,则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围亦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之觉也。"②然而他知道这只是自己的气话。所以,他又谴责自己"持此观念以论人生之苦乐,则其所见亦甚卑,惟怯懦者为之耳。此其人必不足以成伟大之事业,而趋于高尚之境域也。"①深厚的民族主义情感不仅促使他痛恨中国的**落后,而且引发了他改造中国、启蒙国人的愿望。他立志要把既穷且弱的祖国变成美国那样的富强之邦。

  正是抱着这一愿望,1850 年容闳拒绝了盂松学校以立誓当一名传教士为条件的优厚奖学金,而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工作精神修完了所有大学课程;1854 年拒绝了香港教会赞助人要其以传教为职业的劝告,而坚持以自由之身归国服务。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消、阻止他的的改造中国的愿望和努力。容闳毕业之际,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后起直追、人才和劳动力普遍缺乏之时。以容闳的英语才能、广泛的社交圈子和耶鲁大学的金字招牌,是不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可他没有这样做。他此时心里所想的就是如何挽救他的苦难的祖国。与他有过多年过从关系的吐依曲尔牧师(Rev, JosephH。Twichell)披露到:容闳毕业时受到了莫大的劝诱以改变他的终生打算。他居留美国已久,具备了归化的资格。事实上,他已经是一个美国公民。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道义上说,他的一切兴趣、情感和爱好,使他觉得在美国如在故乡。而且,由于他的毕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机会向他开放了:只要他乐意,他可以留在美国并找到职业。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中国反倒象异乡,他连本国语言也几乎忘光了。而且在中国没有什么需要他去做的事。那里除了卑微的亲属以外,他没有朋友,不会给他任何地位和照顾,可以说,没有他立足之地。不仅如此,考虑到他曾经所呆乏地、他的变化和他将来的打算,他在他的人民中不可能不遇到歧视、怀疑和敌意。他的前景是恐怖暗淡的。回去的想法就是去异乡流浪的想法。他非常想留在美国。但是他说,这时《圣经》上有条经文,就象上帝的声音一样在他的耳边萦绕回响。经文上说:"不论是淮,如果不为自己,特别是不为自家人作打算,他就是否定了教义,因而比异教徒更坏。"在容闳的心目中,"自己"、"自家人"这些字眼意味着孕育他的祖国。这条经文得胜了。他象是从整个民族中被挑选出来去接受恩典似的,他的正义感和报恩心也不会让他自私自利。所以;虽① 容闳著,徐风石、恽铁憔译:《西学东渐记》,第五章,《大学时代》,第22 页。② 客闳著,徐风石、恽铁憔译:《西学东渐记》,第五章,《大学时代》,第22 页。① 容闳著,徐风石、恽铁憔译:《西学东渐记》.第五章,《大学时代》;第23 页。然他无从预料什么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还是决心回去。这段话虽然夸大了《圣经》的作用,但所反映的容闳一心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不图个人安乐利益毅然归回祖国的情怀却是千真万确的。他的自述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写道:"予既远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幸遂予求学之志,虽未能事事如愿以偿,然律以普通教育之资格,予固大可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此种观念,予无时不耿耿于心。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画大略于胸中矣。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①在19 世纪50 年代中期的中国思想家中,能够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的主张且指明以出洋留学为主要途径,容闽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人。此时,虽然有一些思想家已经意识到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位差,接触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课题,但那大多都是在西洋坚船利炮威胁下产生的的蒙陇而又急促的呐喊,其情形就如一个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突遇破门而入的外来强盗,呼救之外来不及冷静仔细地思考。从魏源到冯桂芬、再到本书第一位传主王韬,此时无不如此。他们站在儒家文化的圈子之内,根据从外面吹进来的一点点皮毛的西学知识,高呼"礼失而求诸野"。但所谓的"在野之礼"是什么,他们准也说不清楚。所以,空有学习西方的热情却找不到一条有效的学习西方的途径是他们的群体特征。容闳的主张则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它有丰富的明确而具体的西学内容和学习西学的途径,而且,表现在它是一种在和平条件下,经过对西方社会的全面了解、对西方之学的深入把握和对东西方社会文化冷静比较之后而得到的理性思想的结晶。在"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主张的帷幔之后,映现着的容闳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是虔诚的、自觉的、发自内心的。他如同一位远远地站在中国地域之外的冷峻而又超脱的巨人,对东西社会与文化的优劣高下观察得十分清楚。即使没有外力的打击他也会毫不迟疑地提出学习西方。而且,他的目标已经不是被动的由里向外的"学",而是主动的由外向里的"灌输",这一点是王韬等脱胎于传统旧学的知识分子所望尘莫及的。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它试图通过西式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和改铸国民精神,进而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此种主张在19 世纪中叶的中国看起来是一种远水救不了近渴的浪漫空想,但从历史的长远目光看却不失为一种掘根刨底的救世方策。中国的民族与民主问题的解决、经济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努力。没有一代学识超群、观念开放的新人就不可能有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中国近代改革与革命一次次地归于失败与中国近代"新人"在国民人口中所占比例太低有极大的关系。而"新人"的缺乏正是新式教育发展不充分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容闳的"教育救国论"就是一种最没有空想成份、最现实主义、最根本的改造中国的方案。

  ① AnaddressbythdRev。JosephH。TwicheI1.YungWing,MyLifeinChinaandAmerica,Appendix,P.256-258(wYork)。

  ① 容闳著,徐风石、恽铁憔译;《西学东渐记》,第五章,《大学时代》,第23 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