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本学说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它滥觞于商周,《尚书》中有"民为邦本"一句。成熟于春秋战国,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话。秦王朝建立后,虽然君主**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民本思想也一直象一股地下水汩汩流淌了数千年,不时冲涌出来与封建**主义斗上一番。特别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唐甄等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观点,把古代民本思想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韬继承了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民本学说,并把它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溶合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批判封建君主**主义的理论武器。
王韬民本学说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
君与民、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本来是一个统一体的相互依持的两个方面。清朝统治者不了解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把自己看成是决定国家政治的当然主宰者,对被统治者予取与求,随心所欲。王韬断然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自以为是不明事理的"本末颠倒";被统治者据为己有的国家,其主体或根本应该是"民",而非"君"或"官";"民"是决定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①王韬以农民起义为例子进一步论证道:"今之弄兵者,非异民也,即前日之民子若孙也。奚为昔顺而今逆,民盖久有以疑我矣,积疑则乱生。"②所谓"积疑",就是不相信,就是有二心,它是清朝皇帝和各级官吏长期躁瞒民意敲榨民脂在人民心理上留下的伤痕。这种伤痕一遇风吹草动,就会崩开演变成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血与火的对抗。天下大乱于是骤然而至。王韬在这里对统治阶级"只知有君,不知有民"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警告。
(二)强调"民"决定民族的强弱。
当西方侵略者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之后,中国统治阶级中的部分人士已经看到坚船利炮在民族对抗中的作用,发起了以购买和制造武器为主要活动的洋务运动。王韬早年也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但是,与一般洋务派不同,王韬特别强调"民"在决定民族强弱方面的作用:"今夫富国强兵之本,系于民而已矣"。③民是国家的元气所在,"国之大患,莫若民情壅于上闻。
比之一人之身,元气不通,则耳目失其聪明,手足艰于行动。国之有民,亦犹人身之有元气也"。④王韬认识到,民族对抗既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民心民志的对抗。中国每每在中外战争中败北,不仅仅是武器和战略不如对方,更重要的是中国兵民缺少同仇敌忾之气。他批驳那些只重视武器的洋务派议论说:"论者徒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中"。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六,"粤逆崖略"。
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上"。
④ 《循环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本局日报通启》。
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未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罔邦宁,虽久不变。"①中国统治者平时不与民众共其利害,不懂得"民可顺而不可逆"的道理,"但知计一己之肥瘠而已,与民间之休戚菏痒无相关也";②战争之际怎么能指望长期受其压迫剥削的百姓与之同仇敌忾呢?"国家之安危无预草野之休戚,朝廷之荣辱无关氓庶之忧喜",中国焉能不败?
(三)呼吁以"重民"政策取代"轻民"政策。
在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和民族盛衰的前提下,王韬提倡以"重民'政策取代清朝昔日的"轻民"政策,他提醒清朝统治者说,民心如水,其可载舟,亦可覆舟,"勿以民为弱,民盖至弱而不可犯也;勿以民为贱,民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民盖至愚而不可欺也";对民"欺"、"虐"、"犯"者,必将不得善终。③如何做到"重民"呢?王韬认为首先要通民情,达民隐,撤君主**制度"堂帘之高远",使"君民之分亲";君主的代表各级官吏要不断与民沟通,"煦其疾痛",与民同其利害、共其忧乐;其次,举政行事一切以民意为依归,开放言路,尊重百姓"皆得而言之"的问政之权,"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必强";①再次,与民开诚布公,实行政事公开,"国有大政宣示中外,布告遐迩,使民间咸得预闻"。地方官亦由百姓"乡举里选","复古者采取舆评之法,的见众人之真好恶,而用舍黜涉之权寓于此"。②王韬在这里把传统的民本思想一步步地朝向近代民权思想拉近。王韬在提倡采取"重民"政策时特别提到对待海外华人的态度问题,认为清朝统治者视海外华人为与己无关的"天外之民"的心态,是其昔日"轻民"政策的自然延伸。它同样带来"民心尽失"、"藩蓠尽失"的恶果。他以数百万南洋华侨为例,指出海外侨民虽然长期居外不归,但情感上无疑是眷怀故土、热爱父母之邦的。因此,清朝统治者理应爱护和保护他们。③王韬呼吁清朝政府赶快于各邦设立领事,既保"远方之黎庶",又收"中土之人心"。④把民本思想推及海外赤子,王韬恐怕为中国近代第一人。
(四)主张"富民"先于"富国"。
富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经济问题。十九世纪70 年代以后清朝统治阶级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但到底是先富民还是先富国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王韬认为,国家治乱与民心静与动有关,而民心的静与动又与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好坏一脉相承。民富则静,民贫则动,静则安,动则乱,一旦动乱,富国强兵也就化为乌有。他提醒清朝统治者,不要以为"民富"就意味着"国贫",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民之富藏于公,家之丰通于国";"民生既足,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纪英国政治"。
②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光绪己丑铅印本),卷三,"拟上当事书"。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中"。
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下"。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二,"臆谭"。
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三,"保远民"。
④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二,"除弊"。
国势自张",国家元气自然充沛。①再者,天下绝没有一厢情愿的爱国热情。国与民只有"共利",才能使民与国共患难,同生死,使民勇于公战之心"油然生于其中"。"夫能与民同其利者,民必与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民必与上共其忧。"②为达到真正的"富民",王韬提出了具体的"为生民辟财源"的办法,这就是发展民间工商业,"如造轮船,制机器,设银肆,开煤铁五金诸矿,出洋行贾,轮舶行驶于内河,许民间设立公司,听其自力,而官常保助之,毋遏抑之。诚如是也,有不国治民安,上下相通,内外交悦,以臻于无为之化者,未之有也"。③王韬提出的富民办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办法,刚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入近代社会的中国民众自然会有不知所措之处。于是王韬又提出要"教民",使民能够掌握近代社会自谋生汁的先进手段而致富。他说:"中国之利荧,西人无不欲攘为己有,其用心实精而胜;而我中国于自有之材且不及念,诚可谓不善谋利者矣。木棉我所自出,丝斤我所本有,所少者火机之纺器织具耳,而可购求制造也。先去数万金以购之来,试行有效,然后精心仿制,用以教民。十家一具,纺线织布;一具可兼百人之工,则一家可享数十家之利。西国田具,如犁耙播刈诸器,力省工倍,可以之教农,以尽地力。货舶轮船运载及远,可以之教商,以通有无。"①"富民"以至"教民"概念在民本学说中的出现,表明王韬的民本思想已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气息。它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本思想并不是君主**主义的对立物,而是它的补充和完善,其宗旨是将封建君主**对民众的压迫与剥削限制在一定的"度"里,从而维持住君主**制度的长盛不衰。因此,它根本上是与近代民主思想相抵触的。王韬以民本思想为武器来批判封建**制度也只能说明王韬还没有跳出传统思想家的固有框架。笔者认为,此一观点从头至尾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民主与民本思想一般说来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对立的。民本思想在新环境下可以升级换代,成为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清末资产阶级民权运动者就常常以古代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黄宗羲为中国的卢梭。陈天华在《狮子吼》一文中借"文明种"之口说:"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就是黄黎洲先生。他著的书有一种名叫《明夷待访录》,内有《原君》、《原臣》二篇,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②章太炎也说过,黄大冲发民贵之义,与晚近五洲诸大国或立民主,或崇宪政是一个意思。③这些都说明民主与民本在反对封建君主**、反对暴政虐民、强调民众作用等方面确有相通相合之处,而绝不是相互排斥和抵拒。
其次,王韬的民本思想中固然有一些传统形态的内容,如建议统治者"待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七,"补起废药痼议"。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中"。
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二,"尚简"。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七,"代上苏抚李宫保书"。
② 陈天华:《狮子吼》,《陈天华集》,第127 页(1982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③ 章太炎:《书(原君篇)后》,《台湾日日新报)(1899 年2 月10 日)。民如父兄之遇子弟",这的确是古老的"推恩政治"的余绪,有家长主义的尾巴。但不能否认王韬民本思想中大部分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分。他的关于"富民"问题的议论实际上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经济自由平等的愿望;许民间自立公司,官不得干预之,只能保助之,兴学教民致富等议论也是传统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提不出来的。只有经过近代西方工商业文明和政治文化洗礼之后的思想家才能提出这样的思想结论。
再次,王韬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是相互串透、相互重叠的。王韬早年就熟读儒家经典,尤其佩服黄宗羲的《明夷待记录》,因此,对古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一类的议论是十分熟悉的。但也仅此而已。在这些大而化之的条目下,他还没有构筑具体的内容。后来,他接触到西方之学,在其民主圣火的烛照下,才恍然大悟中国古代典籍有如此之多的可资利用的材料。于是,他根据他所掌握的近代西方民主理论,回过头来对传统经典或记忆中的民本学说进行爬搜、概括、总结。所以说,在王韬思想中,民本与民主,传统与现代是相互串透、相互重叠的,无法将其截然划为两段。王韬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摧残民心、压制民意的时候,总是同时参照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实践和西方民主思想及实践的。如集中反映王韬民本思想的《重民上》、《重民中》、《重民下》三文,其思路都是"泰西各国如何""古代中国如何"'所以现在应该如何"。《重民下》有一段这样写道:书有之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之间互相联络之效也。①《重民中》也写道: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此外,首有以厚其生,次有以恒其业??皆许民间自立公司??要令富民出其货,贫民殚其力,利益溥沾,贤愚同奋,朝廷有大兴作,大政治,亦必先期告民,是则古者与民共治天下之意也。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中西合壁,谁能说它们都是传统形态的民本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呢?
值得注意的是,王韬是中国最早主张在中国推行英国式民主政治的先进思想家,而此一主张最早就出现在《重民下》一文之中。以此可见,王韬当年是将两者视为一体的。后代评论者硬要将民本与民主视作相互对立的东西,无疑是曲解了王韬。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犹如一条波水相连而又不断汇聚支流的长河,其间任何一段都有前一段思想的继承因素,也有刚刚注入了新的因素。王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又吸纳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他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创造了颇具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新民本思想。这种新民本思想虽然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后者无疑是从前者继承发展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王韬"重民"、"富民"、"教民"诸说的提出,后来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梁启超的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一。
"民权兴则国权立"诸说和孙中山中西合壁的三民主义便会成为无源之水。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