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韬评传 > 一、甫里诗书之家

一、甫里诗书之家

  中之地,山清水秀。碧绿的田野、银带般的小河、千姿百态的青石桥、阳光下的谷仓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美丽的图画。古镇甫里(现名角直镇)就座落在这一图画之中。甫里不仅地杰,而且人灵。它是历史上文人荟萃之地。自唐以降,陆龟蒙、皮日休、罗隐、苏东坡、赵孟頫、高启、刘基、归有光、吴梅村等著名文人词客都曾在这里生活或隐居过。公元1828 年11 月10 日(道光八年十月初四日),王韬也在这里诞生。此时他的名字叫王利宾,字兰卿。当王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侯,吴中大地上的画卷虽然还是那样恬美,甫里虽然依旧是人间天堂的升平景象,但是远方已经隐隐约约传来西方炮舰的隆隆机声,一只硕大而无形的魔掌正向吴中大地横扫过来,恬静而美丽的画卷处在微微的震颤之中。

  这一切,王韬的父辈们毫无察觉。当他的父母亲把他包在襁褓里,满心欢喜地注视着这个可爱的小生命的时侯,他们想到的是儿子金榜题名、高官厚爵和家族中衰局面的复振。

  王氏家族是一个日趋没落的家族,他的祖上在明代原为"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使这个世家大族急剧地瓦解衰落。清兵南下之后,王家惨遭兵焚之祸,几乎阖门遇难,始祖王必宪时在垂髫之年,得免于难,避居昆山。自此至晋侯、治孙、载飏,居昆山凡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库序问,其中载飏尤为士林所推重,品行端正,学问渊博,曾开馆授徒。载飏去世过早,遗子科进尚幼,"戚串中有觊觎者,乃迁甫里"。①科进即王韬祖父,字敬斋。他是一个子贡式读书兼行商的人物,在他那一辈,王家确是风光阔气了一阵,他读书知礼且富有家财,因好行善举,热心赈贫而被乡里称为"善人"。王韬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①由于王韬祖父在世时的乐善好施,捐资散财,王家至王昌桂一辈家境复告衰落。为衣食计,王昌桂不得不于家乡开设学塾以教授生徒。这分散了他的精力,使他终生在科举道路上一无所获。

  自王韬始祖必宪至王韬略经历二百四十余年,七代共得男子十五人,其中五代为一线单传,人丁极稀。王韬一辈虽为兄弟姐妹六人,但三个哥哥都在刚刚出生十日间"以痘疾早殇"。王韬的弟弟王利贞(字叔亨,号谘卿)也因从小受家庭溺爱,缺乏体魄锻炼,复因"涂饰绮靡",吸烟成瘾,二十七岁便早早谢世。②王韬的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嫁于吴淤江边吴村周氏,亦无男儿。王家的"衰宗"局面颇使成年以后的王韬感觉到"无后不孝"的心理压力。③在成年之前对王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朱氏和父亲王昌桂。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也是读书人家出身,能诗会赋,知书识礼,尤善课子。王韬四五岁时,朱氏即启蒙教读,为之剖析字义,讲授诗词,"夏夜纳凉,率为述古人节烈事"。王韬与母亲朝夕相处,"**岁即通说部"。④王韬后来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清光绪九年香港排印本)。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②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三,"哭舍弟谘卿"(清光绪六年(1880 年)《弢园丛书》本)。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④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喜欢搜集和创作怪异讽世小说,即种因如此。王昌桂为旧式乡村饱学之士。他自己没中过科举功名,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实现他的梦寐以求的理想,以光宗耀祖,重振家道。因此,他除了设馆授徒外,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教育儿子上。他期望高,耐心也大,课子严厉,日夜不辍,除八股帖括外,从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历代史册,无所不教。无论他在甫里还是外出设塾授课,他都把王韬带在身边精心教诲。这些加上王韬本人"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迎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生不忘",①使王韬学业大进。王韬后来的诗词、小说、文章、函犊写得典雅而质朴,用典恰到好处,与他父亲此一时期对他的家教甚有关系。王韬自已回忆说:"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②从十三岁开始,王韬来到长州青萝山馆,就学于明经顾惺。顾惺,字涤庵,学问博杂,不宗一家。王韬从他读到传统学问中许多流派的著作,包括经学,小学音韵,二十二史,资治通鉴,诸子文集,唐宋诗词和野史稗抄等,学术视野大为拓展。顾惺尤善诗词,在乡里颇负诗名,他的诗集《涤庵诗钞》清新朴实,贴近生活,得到王韬推崇。在教学过程中,顾惺亦把研讨作诗技巧列为一大项目。遇有喜怒哀乐之事也总喜欢出题出诗要学生作和。蒙师对诗歌的偏好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少年时代的王韬写下了大量的诗篇。1880年,王韬将他所写的诗编集成册,题名为《蘅华馆诗录》印刻问世。正是从这一诗集中,我们才得以知道不少王韬在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和思想状况。顾惺是一位具有两重性格的封建读书人。一方面,他看重德行,强调积极的入世精神,曾作"反游仙诗"以言志,认为与其追踪山人隐士,不如"积硕学为世用",在他的严格督教下,王韬接受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模塑和修齐治平经世思想的灌输。这些正是日后王韬在主张学以致用和提倡变革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害怕伦理道德崩塌的历史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他洒脱不羁,从不为所谓师道和俗见所左右。他喜欢游览山水,喝酒成癖,时常招集生徒对酒唱和。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王韬也养成了放荡不羁的名士性格。王韬后来喜好谈古论今,藏否人物,酷爱饮酒斗诗和看花逐妓,刨根溯源都可追踪到这位顾老先生。

  由于顾惺教学不拘形式和态度和霄可亲,王韬非常喜欢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他与顾惺虽为师生,相处却犹如学友。教学之余,两人常常把盏对酌,谈论道德,切磋学问。王韬诗文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如《小饮青萝山馆呈顾涤庵明经师》一诗,记叙了一次两人围着火炉放量饮酒尽情谈论的情景:欲雪不雪天酿寒,啾啾冻雀愁檐端。

  地炉活火聊取暖,一尊入口僵颜欢。

  新坼瓮泥出饷客,香浮色淡味独完。

  王郎本耻作小户,深杯不厌一吸干。

  酒阑每易生感慨,敢抒愚论披心肝。

  王韬终身都与他的这位蒙师维持着师生和朋友之谊。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和唱答之作。顾惺的诗集托王韬校刊发排。王韬的文字中也多有经顾惺手① 王韬:《遁窟谰言》,卷一,"天南遁叟"。

  ② 王韬:《张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一,"小饮青萝山馆呈顾涤庵明经师"。

  订之章。在遇到困难和忧虑之时,他们还互相请教对方,寻求解决办法和精神安慰。如王韬后来在上海生活时深感苦闷抑郁,时常写信向顾惺请教应对之方。一封写于1858 年的信这样恳求说:迩来瞻企之劳,寸阴若发,独居异地,触绪感怀。江上梅花,谁传别意,邻家爆竹,徒怆客衷。回忆细君,团聚者不过三载有奇,琴弦乍歇,墓草垂青,遗挂空悬,堕叙犹在,黄门述哀,无此奇痛;兰成叹逝,只益伤心,幽怨填膺,抑郁谁诉,夫子何以教我也??遁迹海滨,见闻日隘,词章之学,久已弃捐,况燕巢于幕,雉罹于罗,可为惴惴,吾夫子谊切友生,情深师弟,倘能为韬画一万全之策,使自拔于泥途,幸甚幸甚。可以预见,象王韬这样内心矛盾重重的人,是找不到什么满意答案的,但王韬对顾惺推重和信赖之情干字里行间殷然可见。王韬与顾惺的长久师友之谊和经常性的书信来往,是王韬离开青萝山馆而终究无法摆脱传统文化间接影响的又一注脚。

  青萝山馆时期的王韬年龄虽小,雄心锐气却大得惊人。他"志锐气壮,自以为可奋讯云霄"。每天坚持读书、写诗、作八股文,期望有遭一日在科场大显身手,一举成名。然后修齐治平,成不世之功,留永久芳名。家人亲友见王韬胸怀大志,才学俱佳,亦欣欣然以此相劝勉。王氏家族中衰的局面就等着王韬出来重振雄风了。

  ① 王韬:《弢园尺犊》(光绪癸已,沪北淞隐居本)。卷二,"寄顾涤庵明经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