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汤显祖评传 > 二、长子的夭折

  二、长子的夭折

  汤显祖早年就以不同凡响的才华享有盛名。他还只有二十六岁,临川知县李大晋为他出版了诗集《红泉逸草》。其中以《乱后》为最早,这是他十二岁时的作品。二十一岁时,江西省秋试他以第八名中举。他参加春试到第五次,总算考中会试第六十五名,殿试却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的低名次录取为进士。万历五年、八年的两次春试,首相张居正托人拉拢他,只要他愿意到首相府去一趟,他就可以高中。他婉言谢绝而受摈斥。万历十一年,张居正已去世,汤显祖名次虽低,凭借他的才名仍然有可能参加庶吉土的选拔,那得同申时行、张四维的新中进士的儿子拉关系,他又拒绝了。汤显祖第五次参加春试已经三十四岁,他觉得面子上不好过,填报履历时,将年龄隐瞒了七岁。

  汤显祖年老罢官以后,念念不忘的一点是"常自恨不得馆阁典制著记"(尺牍卷四《答张梦泽》)。按照成例,考中第一甲头三名进士,通常都被任命为翰林院的官属。第二甲可以考选庶吉士,然后进入翰林院。第三甲进士考选庶吉士可能性很小,人们愿意为汤显祖开一特例,他却不领情。"馆阁"指翰林院,主要职责是为朝廷起草文告。这是汤显祖终身羡慕而没有得到的荣誉。

  汤显祖知道自己一辈子已经无可挽回,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长子士蘧身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要由儿子加以补偿。在封建社会里,父亲有这样的心理并不是偶然现象。汤显祖回忆士蘧:"汝从三岁识经书,八岁成文便启予";"五岁《三都》成暗诵,终星廿史略流通"。要一个十二虚岁的男孩,读完历代正史(明朝时的正史通常指二十一史,这里因字数限制叫廿史),这样的家长真是太残忍了,然而父子双方都认为这是出于父爱。回忆又说:"八岁南京起大名"(以上见《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他可能让八岁的儿子在同僚和大官面前以对对子手法卖弄儿子的早慧。说得粗俗一些,那差不多如同猴子在观众面前表演主人教它的把戏一样。如果不是多次献艺,不见得会在南京那样的通都大邑"起大名"。士蘧二十岁时秋试失利。他父亲是这方面的高手,被称为举业八大家之一。士蘧少不得要把他的答卷默写出来让老子看,老子看出儿处明显的差错,就怒火中烧,对二十岁的儿子进行体罚,大概是用戒尺打手心吧。士蘧知道自己辜负父亲的期望,忍痛接受,没有怨言。想不到士蘧到南京国子监游学,却受到国子监祭酒郭正域和司业傅新德的赏识。用汤显祖的诗来表达,那就是:"不谓翻然游太学,文章惊动两鸿师"。

  士蘧长得清癯瘦削,眼睛有病,加上无形的精神压力,挨不到秋试,就已经支撑不住,发起了疟疾和腹泻。为了八月初九日能够如期进考场,他以人参白术进补,导致病情恶化,在七月十六日去世。讣告到家的前夕,汤显祖写了《庚子八月四日五鼓,忽然烦闷起作三首》,流露了他对儿子的优虑和后悔:"不合生儿望作龙",举子业把他压得太重了。应该多多关心"春风玉树长年在",何必"为要先开眼里花"呢。然而已经迟了,第二天接到了噩耗:"江风卷地黑风来"。打击是如此沉重,他闻讣前写的一些诗,如《庚子七月晦,吴( 谦)观察得月亭举烛沾醉,云各有子秋试,望之,怅然成韵》八首(其七云:"白头兄弟宜深饮,几许秋光城市居";其八云:"自后主人饶得月,不知何客最宜秋"),本来没有什么"怅然"的情绪,后来编集时加的题目或小序都同亡儿联系起来。他一气写了三十二首悼诗《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他以孔子哭颜回、王安石哭子同自己的处境相比。《玉茗堂集选》的编者沈际飞评论说:"西河之泪,临川最切。诗数十首,几不择音。"后来又有《亡蘧四异》,迷信怪异,同他平日不一样,他卧忆士蘧生前曾梦见觉华自在王向他索取纸笔,士蘧不给。他认为这是凶兆。为了纪念长子夭折,他将儿子的窗稿《觉华编》付印。十五年后又由乡人邱兆麟重评再版。

  接到不幸消息后,他叫次子大耆前去南京料理后事。《忆耆儿南都》诗说:"去骑已一月,平安还未通。惊心前日事,流泪向江东。"他又多方写信,嘱托南京国子监的司业傅新德、永庆寺长老真空和别的几位友人代为关切,简直神经衰弱到极点了。只有九年后前首相王锡爵(1534-1610)哭儿子衡(1561-1609),一周年写了十二篇祭文可以同他相比。王衡是他父亲七十多岁以首辅当朝和罢相家居时唯一的亲信,既是他的出谋献计者,又是他的章奏文书的起草者,儿子死的第二年,他自己也活不下去了。士蘧则是汤显祖未来希望的寄托,他本人刚刚五十出头,他会振作起来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