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汤显祖评传 > 七、《牡丹亭》的因袭和创新

  七、《牡丹亭》的因袭和创新

  《牡丹亭还魂记》依据《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写成。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卷子杂类中已有著录,名为《社丽娘记》。现在见到的是明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所载的本子。

  晁瑮是嘉靖二十年(1514)进士,年代早于汤显祖。因此只能是《牡丹亭》以话本为依据,不可能相反。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不提这一话本,而提到关系不大的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教将儿女的故事。前者见《搜伸后记》卷四,后者见《异苑》卷八。

  这是汤显祖故作狡狯,有意隐瞒他的杰作所由来的原始记载吗?不了解当时情况的人很可能如此推想。事实并非如此。

  《宝文堂书目》和《燕居笔记》所载的话本标题不同,说明它至少有两个不同系统的版本。据《燕居笔记》,杜丽娘十六七岁游园惊梦而得病,二十一岁夭亡。而她的幽灵却对柳梦悔说:"年十八岁,未曾适人。因慕**,怀恨而逝??临终遗嘱于母,令葬妾于树下。今已一年??。"这样,她还魂时只有十九岁。"今已一年",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话本又说:"昔日郭华偶逢月英;张生得遇崔氏,曾有《钟情丽集》《娇红记》二书"。上面提到的是《留鞋记》和《西厢记》的故事,同《钟情丽集》、《娇红记》不相干。话本作者不管怎样不高明,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差错。以上情况和话本中不少错别字都清楚地表明,《燕居笔记》在当时只是一个拙劣的翻刻本。同一系统的《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至少得有另外一个比较前后照应、没有这么多刊误的原刻本。然后加上《宝文堂书目》所载的《杜丽娘记》,这样至少有包含两个不同系统的三种版本。由此可以想见,杜丽娘话本曾风行一时,以至于汤显祖在写作《题词》时,觉得没有必要记载它的篇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不言而喻,指的当然是这篇话本。

  汤显祖的《题词》,从杜丽娘的故事引导出他的情与理矛盾的思想观点。话本提到《钟情丽集》,此书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简庵居士序,当时作者玉峰生还是"弱冠之士",汤显祖可能嫌它不够古老,难以令人信服,于是他又抬出托名东晋陶潜的《搜神后记》和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中的类似故事作为话本的佐证。《题词》不提话本而提李仲文、冯孝将儿女故事的真实情况大体就是如此。

  话本和李仲文、冯孝将儿女故事相似,说明话本中起死回生的情节和主题不是一时的创作,而是由来已久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之后才形成。

  现在看来杜丽娘话本似乎相当平庸,然而就是这样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它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瀑瀑溪水只是大河的原头。而在溪水之上,还有涓涓细流若隐若现地婉蜒于丛林莽草之间。

  中国的古代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游传》、《金瓶梅》、《西游记》,戏曲如《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琵琶记》、《拜月亭》、《白兔记》、《牡丹亭》、《邯郸记》、《长生殿》以及不胜枚举的其它杰出的或不那么杰出的作品,各自情况不同,却都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流传过程,然后写定。写定者所起的作用,可以由简单的记录、程度不等的创造性的加工直至完全的个人创作。这是中国小说戏曲史上的独特现象。

  欧州文学史上似乎也有同样情况,如莎士比亚的三十六本戏剧只有《暴风雨》可能完全出于作者的虚构。《浮士德》在哥德之前早有流行的故事传说和英国马罗(Christopher Mar-lowe)的名作。但这种现象没有像中国小说戏曲史那样具有普遍意义。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的古代传说自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中世纪的言论著作不自由迫使作者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这些都和上述现象的形成有关,但主要不在于此。

  有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存在,就有人民群众的抗议和斗争。在它取代奴隶制的初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它的盛世,这种不平之鸣比较少见,间接地在文人作品中得到的反映更为稀有。六朝志怪小说如上述《搜神后记》、《异苑》之类借历史或传说人物和荒唐不经的鬼神故事,曲折地透露了人民的意愿,由于形式简朴,叙述多而描写少,微量的民主性的金沙玉屑混杂在封建主义的黄土层中,难得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情况由唐人传奇发展到宋元话本而有所改进。处于朦胧暧昧的萌芽状态的新兴文学显出了自己的活力。然而仍然有许多作品由于未加雕琢而难以受人赏识。它们既不能用传统精神加以解释,又没有成熟到让自己的特征足够鲜明地显示出来。相传只有波斯人能从顽石中认出珍宝。《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就是这样没有文采的作品,汤显祖的巨眼把它从数以百计的平庸作品中选拔出来。

  话本的惊梦情节表现了闭锁在深闺中的古代少女徒然地渴求爱情的心理。它一洗小说戏曲中后花园私订终身之类的非现实主义情节的陈腔老调。写真则反映青年一代在封建主义禁锢下对青春虚度的悲切和对美好年华的热爱。这两个情节是《牡丹亭》现实主义地塑造杜丽娘形象的主要依据。它们都是这篇话本的独特创造。光凭这一点,它的贡献已经不小。

  《牡丹亭》的重要出目如《惊梦》、《寻梦》、《写真》、《闹殇》、《拾画》、《玩真》、《幽请》、《冥誓》、《回生》等出在话本中都已经成型,甚至许多词句都因袭不变。这是说《牡丹亭》爱情故事的重要情节在话本中都已经有了,然而粗糙简陋,人们难以发现它的魅力和可能有的社会影响。这有如海水原本含有微量元素铀,然而只有当它经过奇妙的工序被分离出来之后,才有可能使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话本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父亲都是现任太守,门当户对的婚姻水到渠成,没有遭受波折,汤显祖却参照东晋干宝《搜神记》睢阳王收拷谈生的故事把它改造为社会地位悬殊的男女双方之间的婚姻关系。《搜神记》中事实搞清之后,睢阳王欣然接受穷书生为女婿,赏赐他钱财,连外孙也得以封官。《牡丹亭》则在柳梦梅高中状元之后,本来在所有的小说戏曲中爱情婚姻的一切阻力都可以因此而得到排除,杜宝却依然顽固地不承认柳梦梅和他女儿之间的非礼不法的婚姻关系。

  话本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汤显祖却赋予它以酷似明代现实的政治社会背景。简单一提、未作任何刻划的杜宝被塑造成封建官僚的典型,他由太守升到同平章军国事,随之而经历着人物性格的令人信服的发展。作为青春被封建制度所牺牲,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陈最良这个人物是全新的创造。春香闹学对封建教育作了有力批判。《冥判》中鬼哭神号的地府则是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从杜宝、陈最良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是壮丽娘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所展开的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同反封建婚姻制度主题相结合,《牡丹亭》对话本作出了重大的发展。就舞台演出而论,内容庞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可以看作是缺点;另一方面人们却又为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而倾倒。对一个大作品,硬以通常的规矩绳墨去要求它,有时未免显出批评家的偏狭成见。

  汤显祖把自己对山城遂昌的回忆写入《劝农》;访问澳门,会见西方传教士的印象曲折地反映在《谒遇》。这些当然是话本所没有的。杜丽娘原有一个弟弟,在戏曲中被省略。春香只有十岁,年龄过小。诸如此类的细节变动不必在这里一一指明。

  近代曲家吴梅《红蕖记跋》评论古代戏曲作家时指出:"大抵宗《琵琶》者终鲜舛律,学元剧者或至乖方。今古词家,莫生例外。"至少就表面现象看来,这是符合事实的。姚士粦《见只编》卷中说:"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杂剧)。自言筐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太和正音谱》)所不载者。比问其各本佳处,一一能口诵之。"臧懋循《负苞堂集》卷四《寄谢在杭书》说,他在麻城刘承禧家借到的金元杂剧三百余种出于汤显祖的挑选。由此看来,《牡丹亭》在某些方面受到金元杂剧的影响就不足为怪了。

  无名氏的《萨真人夜断碧挑花》和《牡丹亭》有若干相似之处。潮阳徐知县的女儿碧桃许配给县丞之子张道南为妻,未婚。张道南因追寻鹦鹉误入知县后花园,和碧机会面。恰好被碧桃父母撞见,碧桃受家氏叱责,一气而亡。三年后,张道南中进士,任为潮阳知县。碧桃亡魂出现,和道南幽会。道南患病不愈,萨真人作法拘到碧桃亡魂,由掌管生死和婚姻的判官作证,查明她阳寿未尽,姻缘未了。而此时碧桃的妹妹玉兰暴病身死,碧桃得以借尸还魂和道南团圆。

  姐姐借妹妹尸体还魂以完成生前夙愿,明代另一戏曲作家沈璟的《坠钗记》也有同样关目。《坠钗记》以《金凤钗记》(见《剪灯新话》)为依据。可见古代小说戏曲作品之间彼此影响、相互渗透,情况极为复杂。《坠钗记》刻意摹拟《牡丹亭》,情节相似,这是《牡丹亭》和《碧桃花》之间存在着先后继承关系的旁证。

  《碧桃花》虽然是已完成的杂剧,但它犹如一曲民谣,含有动人的旋律而并未按照和声、对位的原理谱成完美的作品。碧桃死而还魂复活,应是生死如一的真诚所致,但作品中除了素描式的简单情节并未着意渲染,她为爱情而招致的生前死后的磨难也缺乏细致动人的描写。碧桃和丈夫已有婚约在前,削弱了主题的积极意义。《碧桃花》的弱点正好反衬《牡丹亭》的不同凡响。

  《牡丹亭》的《冥判》显然曾从《碧桃花》第三折得到启发。两个作品的优劣对比同样具体而微地表现在这两折(出)之间。

  乔吉(?-1345)的佳作《玉萧女两世姻缘》,如果剧中人物玉萧不是妓女而是官家小姐,如果她不是再世而是死后还魂和爱人成婚,这个杂剧简直就是《牡丹亭》的简编。乔吉在金元杂剧作家中以擅长爱情剧而得名。他的曲文绮丽多采而清新有致,十分适合这样的题材。

  《两世姻缘》的写真情节脱胎于《丽情集·崔徽传》,用以表达对爱人久别后的深挚怀念。杂剧和《牡丹亭》又借用它作为男女双方得以相叙(《牡丹亭》)或重圆(《两世姻缘》)的一个必要环节,就这一点而论,《牡丹亭·写真》情节不始干活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丽情集》比它更早。但就形象鲜明地反映青年一代在封建主义禁锢下对青春虚度的悲切和对美好年华的热爱而言,这一构思萌芽干话本,而在《牡丹亭》中才得到充分的表达。韦皋和他的岳父因再世的玉萧而引起对抗,在皇帝面前得到调解。这是《牡丹亭·圆驾》的类似情节在戏曲中的最早表现,但矛盾冲突不及《牡丹亭》尖锐而有社会意义。

  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第四折,白居易和茶商为姬人裴兴奴发生争执,最后由皇帝审明曲直。它不像《两世姻缘》那样接近《牡丹亭·圆驾》。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乔吉的另一佳作。才子韩翃因和柳眉儿私通,被她的父亲王府尹吊打。后来韩翃中状元,奉旨和柳眉儿成亲,岳父和女婿才得以和解。汤显祖《题词》说《牡丹亭·硬拷》本于《搜神记》卷十六睢阳王的故事。睢阳王和谈生虽然贵贱悬殊,但没有真正的矛盾冲突,误会很快消除。《金钱记》中王府尹也是本来有心成全好事,只怕韩翃"功名心懒堕,等他为了官,才招为婿"(见《元曲选》本剧第三折)。

  以《碧桃花》、《两世姻缘》、《金钱记》和《牡丹亭》的有关各出相比,这几本杂剧各自成就不同,就某种意义说,它们都只是半成品,具有新意而暧昧不明,包藏精华而被尘土遮掩。汤显祖则以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他十分珍视自己选中的题材,每一情节,每一构思,决不在竭尽所能得到充分利用、加意发挥之前浅尝辄止。就戏剧创作的最重要一点而论,作者特别致意于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开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无一不以此为依归。《两世姻缘》、《金钱记》的翁婿矛盾不及《壮丹亭》的《硬拷》和《圆驾》,《碧桃花》的"夜断"场面难以和《牡丹亭·冥判》相比。玉萧、碧桃和杜丽娘一样都是殉情而死,但碧桃在戏曲中缺乏相应的描写。《两世姻缘》第一折写鸨母爱钱,逼迫穷书生舍弃玉萧而赴京应试,到第二折玉萧为思念情人一病而亡,却又得到鸨母同情,丝毫不受干扰。情景失真,难以令人置信。唱词虽然凄惋哀艳,动人的力量难免受到影响。未能将矛盾冲突作正确的艺术处理,是这几本杂剧出现以上缺陷的原因。

  在《牡丹亭》中,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一些对话穿插,也足以见出作者的文学修养。如第六出《怅眺》,柳梦梅和韩子才转述他们先祖韩愈、柳宗元的争论:"两人文章,三六九比势:我有《王泥水传》,你便有《粹人传》;我有《毛中书传》,你便有《郭驼子传》;我有《祭鳄鱼文》,你便有《捕蛇者说》";"因何俺公公造下一篇《乞巧文》,到俺二十八代玄孙,再不曾乞得一些巧来?便是你公公立意做下《送穷文》,到老兄二十几辈了,还不曾送的个穷去"。似真而假,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令人解颐。如果不是对韩柳古文深有体会,就难以这样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牡丹亭》每出下场诗都袭用唐诗七言成句,而又和剧中情节融合无间。可能这是多余的奢侈之笔,多半无助于作品的提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容易的事。即使当时有后来才出的《全唐诗》,也必定要熟读成诵才能这样断章取义而应用自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高度的文化和文学修养对作家的成长极其重要。然而"无一字无来历"之类的文人习气却又可以使博学成为作家的桎梏,不利于创作。汤显祖在这一点也未能例外,但是权衡得失,毕竟利大于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