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 第四章六如居士选禅仙” 2.天才是这样炼成的

  2.天才是这样炼成的

  唐伯虎之所以会成为天才,除了自身才学、所受折磨外,还有5个原因,那么,唐伯虎为什么可以成为天才呢?其原因就在于以下七大因素。

  成为天才的七大因素

  首先一条,就是自身根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资”。正如祝允明所说“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唐寅墓志铭》)。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尽管我们常常被教导,成功99%来源于努力,1%来源于灵感。然而,后面那句话常常被人忽略,“没有那1%的灵感,你那99%的努力就是0!”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天才的想法、天才的智慧。

  第二条就是自我努力。即使你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其结果也肯定是“仲永式”的人物,但人家赶上了个大人物王安石,觉得可以写个“伤仲永”,这才得以流传千古。可绝大部分人没这么幸运。唐伯虎也是如此,尽管天赋很好,但自身仍很勤奋,仅以人们最为熟悉的《桃花庵歌》来说吧,他至少就修改过5次,而且是在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不断研磨而成。其中必定还有难以计数的草稿被扔到故纸堆里面而不为我们所知。我们不妨看一下。

  版本一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三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四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需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骋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五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咲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第三,是痛苦的磨炼。幸福基本上对文学艺术没有多大的益处。翻开历代大师的生平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文学大师还是艺术大师,如果没有经受过一两次打击就作出传世作品的极为罕见。可以说越是成就大的大师,这个特点越明显。

  第四,是朋友间的互相学习。在这点上,唐伯虎与祝允明、张灵等朋友的交往,使他有了很强的异端思想磨炼,特别是祝允明的出现,可以说,祝允明乃是唐伯虎“精神上的老师”。

  第五和第六分别是异端思想的洗礼和本地生活环境的影响。前者,详见下文的“剑光阁上两天才”“反主流的急先锋”“强大的异端向主流发动冲锋”;后者,详见下文的“人杰地灵之地”。

  第七,是唐伯虎晚年从事的职业。作为商业工作者,唐伯虎生于“五民之末”,死于“五民之末”,特别是,他还是“末中之末”,靠卖画为生的他,生意好的时候人求他,生意不好的时候他求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使他对于民间的风土人情极为了解,因此,他的诗文、书画就会用最大的民众语言来书写他们能够看得懂的作品。

  剑光阁上两天才

  明代尽管程朱理学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异端思想和代表人物,有周瑛、顾宪成、李贽、王守仁等。特别是集大成者王守仁和唐伯虎的交好,更使得唐伯虎成为明代异端思想的实践者。唐伯虎虽然在理论上,异端思想并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实践中他却将明代异端思想大师们的哲学观化作了举手投足的行为艺术。

  随着和祝允明的关系逐渐深入,异端思想在唐伯虎头脑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首先开始体现的就是他的诗文,起初唐伯虎的诗文非常注重用典、铺陈,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金粉福地赋》:

  闽山右姓,策府元勋。玉节凌霄而建,金符奕世而分.位定高明,补娲天以五石;职俾贞观,捧尧日以三云。四库唐书,秘殿分球琳之赐;九州禹迹,丹书镌带砺之文。馆备凤鸾之佳客,卫总虎貔之禁军。载赋卜居,当清溪之曲;列陈支戟,倚赤山之氛。揆定星于北陆,察景日于南熏,箧粉钗金。借灵光于织女;移山变海,假福地于茅君……

  就以我们摘录的部分来说吧,其内容不足全文的1\/10,即使如此,也让我们感到头大了。几乎让所有平民百姓望而却步,句句都用典。对于今人来说,其内涵更使得大多数人不清楚。其实,我们不必汗颜,因为,这种文体写出来的东西当时的人能有一成看得懂也就不错了。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毫无真情实感。

  但后来随着日渐脱离主流,他的俚俗、浅白的风气逐渐占据了主体。他的诗词就变成了这样的模样“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题菊花图》)。

  唐伯虎前期的文风,可以说当时历朝历代的进士都能写出来。但关键是,能写出来又如何?淹没于浩瀚的故纸堆里。而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人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风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思想的转变起着决定作用,而其间“心学”影响巨大。唐伯虎是心学的实践巨擘,而在理论上则是王守仁乃是巨擘。

  正德十四年(1519年)唐伯虎受无锡华云华补蓭的邀请,在中秋雨后之时来到了无锡剑光阁。而在这里,唐伯虎遇到了一位比他小两岁的同学,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守仁。就在两年前,他率领军队只用了37天就平灭了宁王的十万叛军,被称为“军神”。王守仁不仅是统兵的天才,而且儒释道三教皆通,被誉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我们在之前屡次说祝允明性情如何如何,唐伯虎和张灵等人怎样怎样,尽管也说了一些造成他们有别于常人的原因,例如商业因素的影响等,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的洗礼。

  程朱理学尽管是宋明清时代的主流,但一直有另外一支哲学思想在与之明里暗里进行着抗争,它就是“心学”。祝允明、唐伯虎、张灵以及王守仁都是心学的信徒。

  心学是由陆九渊(1139年-1193年)首创的,后世尊之为“陆子”。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大象,而龙虎山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号象山,字子静,又因书斋名“存”,所以又称存斋先生,今天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1175年他曾与朱熹在铅山鹅湖寺展开大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启发内心的知识体系,哲学界称其为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则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和禅宗的“心生”、“心灭”合在一起,并杂糅了道家的学说,形成了“心即是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他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发挥人的本心即可明白道理,没必要死用功。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心去做。

  到后来,特别是经过元朝统治、燕王夺位等事件的冲击,许多人开始认为:功名无用,做官是累赘。祝允明和唐伯虎等人的老师沈周就是这样的人。心学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个人主义。后来王守仁横空出世,对该学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被封为“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他自幼家学深厚,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公,自幼在北京长大。王守仁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与程朱理学大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主张:既然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要去论证为什么等于二,为什么不等于三不等于四呢?也就是说知道了道理之后,就应该穷尽道理何以为道理。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去做事情。

  陆王心学主张:既然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那就利用它去算一加二等于几,以此类推。它认为:既然知道了道理就要利用道理去做事情,例如孝顺,既然道家知道了什么是孝顺就按照去做就是了,没必要在研究来研究去引经据典。

  除此之外,王守仁主张士农工商一视同仁。晚年,他将自己的理论归结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通俗地说就是:心无善恶,有了意念就产生了善恶。能区分善恶就是具备了良知,而去掉恶跟随善去做事就是格物。格物是什么呢?就是探究道理的方法。

  简单地说,王守仁和陆九渊所持心学就是当时的异端学说,是反主流的学说。因此,在实践中,他们就显得很特立独行,例如祝允明、唐伯虎等人。既然心即宇宙,展开本心就是展开道理,展开人性,那为什么不想什么做什么呢?“心学”因为主张士农工商一视同仁,很受欢迎。特别是苏浙商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人。

  我们介绍这些是意在说明唐伯虎的思想源泉。没有这种思想源泉,他的行为就不会乖张,他的诗文也就不会那么敢于俚俗。

  王守仁和唐伯虎应该早就相识,因为他们是同学,都参加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会试。那时候的王守仁尚未享大名,还是一名普通的考生。而唐伯虎则是风光无限,整日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礼物去考官们家里串门。那时候的王守仁也许和其他人一样在想着:“这家伙太张狂了。”

  而如今,他们地位相差很大,但看得出来,王守仁对唐伯虎一直非常尊重,从侧面看,王守仁对于当年的是是非非肯定有所了解。

  作为一名朝廷高级官员,王守仁知道的内幕肯定相对较多。只不过与自己无关而已,他也没必要记述。但他到了山上看到唐伯虎的样子却令人不得不认为:至少二人惺惺相惜。

  反主流的急先锋

  程朱理学(程朱道学)是明清时期主流思想,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南宋朱熹集北宋“五子”(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二程的老师——邵雍;张载和二程)的精华最终定鼎形成。他们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因此人们应当自觉遵守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并非一无是处,在初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理学的人往往达不到理学的规范要求,其中一些人表面上是正人君子,实际上却是男盗女娼的乱臣贼子。逐渐把理学变成了人们心中的贬义词。

  到了唐伯虎时期,人们已经对理学失去了信任。唐伯虎每每听到这个时,大都淡淡一笑,仰头一口酒,之后,用手指弹着酒杯唱道:“焚香默坐自省己,口里喃喃想心里。心中有甚陷人谋,口中有甚欺心语。为人能把口应心,孝悌忠信从此始。其余小德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头插花枝手把杯,听罢歌儿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为耻。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心没天理。阴为不善阳掩之,则何益矣徒劳耳。请坐且听吾语汝,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见先生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首先,唐伯虎对理学维护者进行了批判,之后,抬出了儒家大者告子的论调“食色性也”。其实儒家对于男女之事本来是抱着开放的态度,例如孔子在《礼记》中就曾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既然是人的根本需求,那就没必要遮遮掩掩的,碰一下左手就必须要结婚。

  儒家讲究的是“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为人处事的准则。然而,唐伯虎却“凄怨”“消极”以对之,例如他在《叹世词》中所说: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捱。花落花开,红颜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隙。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枉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别无闲计策。

  他又在《漫兴诗》中继续着自己“心学”的那一套。

  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

  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

  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

  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

  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

  请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夭皆由他。

  而在生活上,他的行为则被主流社会斥责为放荡消极。而实际上,他经常流连于青楼楚馆的原因是想用短暂的欢娱麻醉永生的痛苦。为此,他在“半醒半醉”中,高唱着“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而剑光阁上两位天才,一个实践上的天才,一个理论上的天才就此聚首了。二人此时都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会碰撞到何种火花呢?而王守仁再与唐伯虎的相聚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迪?

  自从唐伯虎到了华蓭家中,整日里以酒为妻妾,诗词相伴,一眨眼可就快住10天了。哎,两人忽然看到了桌案上有一幅图景:玉露山静日长。

  华蓭素闻伯虎多才,便邀请他将其意境化为12幅图,唐伯虎闻听微微一笑。“拿笔来!”点点墨墨之间一气呵成。华蓭见状为之倾倒,而这时,闻名天下的王守仁先生来访。华蓭连忙出去相迎,等把王守仁让进客厅,与伯虎相见时,二人都极为钦佩对方。王守仁一看也极为欣赏,连忙请求华蓭和唐伯虎能否拿到自己的船上仔细欣赏。二人刚刚点头,王守仁便急匆匆地回到了船上。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晚上,一口气写了12首诗文。

  后来,华云在《墨缘汇观录》中记载了两位大贤书画共为之后他的心情:

  喜急装潢成帙,时出把玩。夫子畏得辋川之奥妙而伯安行书磊砢有奇气,且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岂非了孙世世什袭之宝耶是岁嘉平月十日补蓭居士识。

  王守仁的12首诗文云:

  第一首: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鲜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啄。

  第二首: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第三首: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第四首: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第五首: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徇笋,续供麦饭,欣然一饱。

  第六首: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第七首: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第八首:出步溪上,邂逅园翁溪友,问桑,说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

  第九首:归而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

  第十首: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

  第十一首: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人能真知此妙。

  第十二首: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最终,这部诗画一体的大作流传于世,人们可以看到有四个印章。唐伯虎的以唐寅、子畏为印;王守仁以伯安、阳明山人为印。

  强大的异端向主流发动冲锋

  如果说陆王心学,在思想上给祝允明、唐伯虎等人以心灵寄托的话。那么他们又在实际行动上支持着心学的强大。终于到了嘉靖中后期之后,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心学”信徒逐渐把持了政坛长达四五十年的话。那么,苏州文坛早在之前的三四十年便已被“心学”信徒们占据。

  仅以“吴中四才子”来说,祝允明和唐寅无疑是“心学”信徒,文徵明则靠近“心学”,徐祯卿英年早逝,但后期来看,其以主流思想为主,但也不排斥“心学”。而从全国范围内看,明代中后期的文坛,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运动则证明,“心学”作为异端学说已经很强大了。前者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者则尊崇唐宋古文。唐伯虎的好朋友祝允明在这场运动中,乃是急先锋之一。他认为个人的特点与灵性是任何文学创作的核心,秦汉唐宋的诗词歌赋文虽然好,但也要有时代的缺欠。

  文学主张下便是各自的写作形式,彼时主流写作就是台阁体和八股文。无论是台阁体还是八股文都是在程朱理学占据主流思想下的一种反映,例如台阁体,诞生于永乐年间。后来因为内阁和翰林院的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大力提倡,才成为一种诗歌的写作模式。因为,三杨的诗词多是应付皇帝、同僚间的应酬之作,所以内容大多是“颂圣德,歌太平”,比宋代的“西昆体”更贫乏。

  在风格上,因为他们属于上层官僚体系,其思想往往四平八稳,因此,风格上也是死气沉沉,有一种“老头子”“日薄西山”的感觉。台阁体不仅仅是诗词,还包括散文和书法等。

  八股文更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被死死地固定在八个段落内,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清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唐伯虎粉丝,名叫尤侗,字西堂。他非常崇拜唐伯虎,还专门去过唐伯虎的故居凭吊过他。这位老先生和唐伯虎基本属于一路人,文风不拘一格,行为放荡,和唐伯虎极为相似。他从《西厢记》戏词里面,挑了一句张生唱词“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用八股文的形式进行讲解什么是八股文。在乾隆朝传唱一时,甚至被选入了八股文教科书《制艺丛话》。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破题)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承题)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起讲)有如双文者乎?(出题)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第一股)更可恋者,观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第二股。以上起二股)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第三股)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唯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

  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第四股。以上中二股)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一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一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第五股)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之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达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第六股。以上后二股)噫嘻!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第七股)得汉宫之一顾,无可奈何!(第八股。以上末二股)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收结)

  由此,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唐伯虎的八股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功名阶段的唐伯虎写的八股文其实更中规中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者引圣人自警之词,著新民之本也。(破题)夫自新而不已其功,圣人所以自警者至矣。新民之本,不既立矣乎?今夫所谓新民者,岂假刑驱而势迫哉?亦本诸身而已。(承题)汤之盘铭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者,岂不以德之当明,犹身之当洁也?(原题)人患迷而不悟耳。有能感触于夜气之清,而奋发于一日之际,知天理为吾之固有,而人欲为吾之本无也。(起讲)静以存之,使虚灵之不昧者,有以复其本然之正;动以察之,使利欲之相攻者,有以去其旧染之污。(起二股)则心之奋发者,此为之机;而攻之黾勉者,已有其地矣。(中二股)但理本难明而易晦,功病锐始而怠终。(过接)又必心有常主,而一念不容于少懈;力有常存,而一息罔敢以或忘。(束二股)日日存养,又日亦此存养也。凡求复夫天理之正者,搊搊乎唯日之不足矣。

  日日省察,又日亦此省察也。凡求胜夫人欲之私者,凛凛乎若检之不及矣。(后二股)是日之继今,而来者无穷,而功之与日俱敏者无穷;功之与日俱敏者无穷,而德之与日俱新者亦无穷。圣敬所以日跻,而九围所以用式者,皆是道也。(结语)

  在诗词歌赋上,也即对付台阁体上,前期的唐伯虎极为认真地学习了《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死后谥“昭明”)组织文人共同编选。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重骈俪、华藻。其中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平易自然的作品则入选较少。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与《五经》。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秀才半。

  这时的唐伯虎选择《昭明文选》的原因也是为了八股取士,这可以从该书的选文标准上看出,这本书不管你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用典要多、辞藻要华丽、脂粉气要浓。而唐伯虎的诗文即有这一特点。例如他最典型的作品《金粉福地赋》(详见附录)比起《昭明文选》的内容来就不遑多让,辞藻华丽多彩、声律对偶工整。然而,自泄题案以后,因为唐伯虎从事了商业行为,而且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因此,多以“性灵”为根本,字句少有雕琢,多是信手拈来。

  如此,就让后世的儒者对其嗤之以鼻,例如明代文人王世懋《艺圃撷余》有言:

  生平闭目摇手,不道《长庆集》。如吾吴唐伯虎,则尤《长庆集》之下乘也。阎秀抑刻其《怅怅》、《拥鼻》二诗,余每见之辄恨恨悲歌不已。词人云:“何物是情浓”少年辈酷爱情诗,如此情少年那得解!非独王世懋为然,其兄王世贞也有类似的说法,其兄弟均力低唐寅浅俗侄易诗风,却又不得不坦承无力抵制其“宛至情语”的感染力。

  人杰地灵之地

  唐伯虎的生活环境也对他的天才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南吴地自古至今都是文人聚集之地,特别是苏杭地区。唐伯虎深深地为自己成长、生活在江南而骄傲,他唱道:《江南四季歌》

  江南人住神仙地,雪月风花分四季。满城旗队看迎春,又见鳌山烧火树。

  千门挂彩六街红,凤笙鼍鼓喧春风。歌童游女路南北,王孙公子河西东。

  看灯未了人未绝,等闲又话清明节。呼船载酒竞游春,蛤蜊上市争尝新。

  吴山穿绕横塘过,虎邱灵岩复元墓。提壶挈盒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

  锦云乡中漾舟去,美人鬓压琵琶钗。银筝皓齿声继续,翠纱污衫红映肉。

  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一天火云犹未已,梧桐忽报秋风起。

  鹊桥牛女渡银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南楼雁过又中秋,桂花千树天香浮。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满园还剩菊花枝,雪片高飞大如手。安排暖阁开红炉,敲冰洗盏烘牛酥。

  销金帐掩梅梢月,流酥润滑钩珊瑚。汤作蝉鸣生蟹眼,罐中茶熟春泉铺。

  寸韭饼,千金果,鳌群鹅掌山羊脯。侍儿烘酒暖银壶,小婢歌兰欲罢舞。

  黑貂裘,红氆氇,不知蓑笠渔翁苦?

  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特别是经济发展后,随着官商勾结的频率不断加大,官员们的表现很超越儒家思想的规范。由此,从商人开始到普通百姓对官员、对儒家思想都有了质疑。为此,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就是对待女性的视角上。

  一方面官宦商人的女儿妻子小妾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识文断字。另一方面,穷苦人家的妇女、女孩则可以通过发达的丝织手工业赚取收入,从而,在经济地位上获得较大提高。由此从上到下,从精神到物质的提高,使得女性由绝对附庸地位争取到了相对平等的地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后期的儒家知识分子才为此痛心疾首,以陈继儒为代表的守旧派,便唱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杂音。而其后清朝则也全盘继承了过往已经被证明有效和无效、文明与野蛮共存的儒家统治方法。

  苏州,绝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以全国科举状元为例,明清两朝占状元总数的1\/6~1\/8。一个城市所考取的状元数量,甚至要多于一个省。根据张慧剑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记载,明清时期苏州府有记载的文人就达1290名之多。

  唐伯虎对家乡十分热爱。他在《闾门即事》①中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翠袖三千楼上下”很显然,指代的青楼。本来,青楼这个词是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是豪门高户的代称。如《晋书麹允传》的“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邵谒《塞女行》的“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然而,到了南梁,它的词性向贬义词扩张。例如,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便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倡妾”,就是“家妓”,由此,也可以说中国的“一夫一妻,一夫多妾”制度下,妾的社会地位多么低下。

  到了唐代,“青楼”作为个体、民营妓院的指代词汇,已经定型。之所以定型,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隋唐开始的科举制考试。一大批不如意的知识分子同样要找心理和生理的寄托。有了文人墨客的加入,自然要多些雅致,因此,到了唐代“青楼”作为妓院的代称走向兴盛,而妓女除家妓、官妓之外还出现了个体营业的私妓,这时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青楼妓女”。

  无论谁当政,无论这个人多么的贤良,不公现象总会存在。以唐伯虎为例,弘治皇帝绝对算是一位有道明君,但在唐伯虎的问题上则不能说他做得没有一丝指摘的地方。这就应了一句古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因此,历朝历代,因为不公平现象而导致不能在功名之路上继续前进的知识分子特别多,为此,不如意的他们就不免要去寻找麻醉自己的地方。而这时,青楼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

  唐伯虎也不例外,他的诗文书画里便有了大量以女性、妓女做主人公、讴歌对象、描摹主体的作品。世人都说唐伯虎是山水画的代表,但在社会上他却以仕女画闻名。在他的笔下,宫妓、歌女、丫环往往带着某种淡定,形象则是江南女子的娇小秀丽,一个个都是小眉小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让观者心生爱怜。而且眼神极为传神,脉脉温情从二眸子中闪烁而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