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思邈评传 > 四、小 结

四、小 结

  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孙氏身上的比重,无可争辩的肯定,以道教为重为主。以一个"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见《新唐书》),"兼好释典"(引《旧唐书》)学者的风格与志趣来说,理应置身于经典派中,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考孙思逸垂髫上学,弱冠成才,号称圣童,林亿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称为"上智之材",毫不夸张。

  再据《独异志》"居于嵩山修道",则可以知道在精通文学之后而再研究道教,而且进级为"修"。欲知道家中做到一个"修"字,颇非易易,《抱朴子·自叙》曾解释这个修字谓:"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事不兼济,自非绝弃世务,则易缘修习玄静哉。"再检点一下孙氏的道家著作(当然还有不少后人的伪讬),包括疏注《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在内,当在《要方》动笔之前。《要方》杀青于永徽三年(652 年),上溯三年为孙氏于贞观元年(637 年)之前的武德年间(618-626 年)。可以推测出孙氏写作、疏注道教书辍笔之后接下去开始撰写医书的,在时间上的衔接十分符合。

  这个时期里研修道教,可能以丹鼎为重点,且看《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的"余年三十**,尝服五六两乳";《要方·胆腑·太一神精丹》的"余以大业年(605-617 年),数以合和,而苦雄黄曾青难得。后于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乌玄武大获曾青。"就有力的足以证实。

  又《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618-626 年),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无不舍昼夜"。我们知道服水术乃与服气相伯仲的炼内丹中一个方法。如其孙氏平素不在炼丹,当然没有人送去这本风马牛不及的书册。现在非但有人作红粉宝剑之赠,而孙氏更为之"披玩无不舍昼夜"。所以更证明孙氏此时正在炼丹修道。

  而且孙氏这个阶段在修道中还旁及符篆与占验两派,且看《西阳杂俎》一段记载(见前第二章"神仙"、第三节拯龙与第四章居士、第三节方外之交),此言虽似神话,未可置信,但孙思邈与道宣的同时隐居山野,总是事实。而且孙氏还居住在号称石室的烧丹炼药房中,更不可否认的。这里虽然未言时日,但根据事实推求,当在贞观元年(627 年)孙氏入京之前上推的**年间。因为太早,则孙氏与道宣尚未结交。太迟,则贞观元年之后,两人俱弃野入京同寓长安。而且他两人一进长安,都没有再度出京野隐的事迹可寻。另外一说,道宣先于孙氏入京,在武德九年(626 年),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贞观元年(627 年),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贞观六年(632 年),向法砺咨问律学;贞观十六年(642 年),又出京到终南山丰德寺;又25 年而圆寂。孙氏则一直居京,所以还是不可能有老人求救、道律介绍、水溢昆明的事。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两部《千金方》的反映。

  因之可以作这样的结语,孙氏是"职业属医,思想在道"的高逸之士。

  证之王肯堂①在明·万历三十三年王刊本《千金翼方②·序》的"真人以应化① 王肯堂(1549-1613 年),明·金坛人,字字泰。万历中进士。生平好著作,尤精于医。喜藏书及擅书圣贤,现神仙身,行良医事"一言,说明这个结语不致于有所不妥。

  小楷,所以别署郁罔斋主的知名度,在文学界很有影响。

  ② 为现存最早的明版珍本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