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思邈评传 > 五、羽 化《旧唐书·本传》:

五、羽 化《旧唐书·本传》:

  永淳元年,卒。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入木,犹若空衣。

  《续仙传·隐化·孙思邈》:一旦,无疾而化,颜色不变,及入棺后,唯存空衣。

  《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晨起沐浴,俨然衣冠,端坐而化。经月余而颜色不变。后举尸入棺,既葬,举棺如空。发棺视之,唯衣衾在而尸己解矣。

  《旧唐书》毕竟属于正史而严肃认真,不作如此记载而出格越范。除陈尸月余而不殓,多少有些费解之外,至于"犹若空衣",则孙氏毕竟140 余① 吴承恩(1500-1582 年),明·淮安府·山阳县人,字汝忠。著有《西游记》及《禹鼎志》两小说,憎乎后者已失传。

  ② 慧皎(497-554 年),南朝·粱时高憎,会稽上虞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著有《高憎传)14 卷,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史书。

  岁老人,肌瘦肉削,事在意中,尚属可信。

  但到了《续仙传》中,把"犹若空衣"轻轻一改为"唯存空衣",这则"唯存"代替了"犹若",就把事实成了神话。隔了七八百年后的《本草蒙签》,竟然"发棺视之",那真是骇人听闻。不要说事实本身不可置信,而且这个"发棺"是在"礼义"之邦的古代中国,在习俗上法律上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时"开棺曝尸"罪,比越货、纵火、杀人罪还严重,要坐"大辟"的。在毫无特殊情况下开棺材来看看尸体,真是谎谬之至,比西方夜谭还要西方夜谭。伍子胥(?一公元前484 年)"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见《史记·伍子胥传》)一事,就已震动了上下数千年。

  《史记·殷本纪》①的比干剖心,可能确有其事。但《封神榜演义》②说他捧了心,还能行走出门,那是笑话了。其实这是文人用浪漫的形象化来说明比干的"披露内心,开诚相见"来渲染他的"忠"。《三国志③·吴志·孙皓传》斐注引《楚国先贤传》的盂宗哭竹生笋,也不过是烘托其"孝"。《同窗记》④的梁、祝死后化蝶,更是无稽之谈,但我们听起来一无反感而且乐于接受,因为他的目的是强化地形容两人真诚的"爱情"。像这样旁敲侧击,借助于比拟、隐射、浪漫、夸张的笔法来强化加深某一个事物的文章,比比皆是,所以孙氏身后的"举尸入木,犹如空衣"、"及人棺木,唯存空衣"、"举棺如空"、"唯存空衣"??等,也不过是像上面几个故事一样,文人采取浪漫的笔法来烘托孙氏身后的空空两手、磐室羞囊,一无遗物以作陪葬之品的"廉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