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映面宋美龄 > 第五章 聚散离合

第五章 聚散离合

  一、聚在美国(1)

  孩提时代,是人生最美的一段。最可待追忆的,也是孩提时代。

  以幼稚对幼稚,以真诚待真诚。世事皆不问,心灵未蒙尘。

  宋氏三姐妹的童年,生活无忧,玩伴不孤。

  大姐霭龄,先期离家赴美留学,幼小的宋美龄,心中添了一份思念。

  二姐宋庆龄,也将赴美留学,小妹不愿独守宋宅,向父母坚决要求随行。

  于是,宋氏三姐妹在异国重聚了。

  1907年,上海虹口英联码头的一个早晨。

  海风送爽,刚刚露出红红胖胖的圆脸、还未施放出淫威的太阳,挂在远方的海平面上。 一艘“满洲号”远洋巨轮鸣叫着,缓缓地转向、调舵,离开码头;岸边送别亲友的人们在含泪挥手致意。

  今日一分手,孤篷万里征。宋嘉树和他的太太倪桂珍,站在码头边,向远行的两位千金——宋庆龄、宋美龄,还有护送她们的戴秉忠姨父,拂袖挥泪致别,夫妇俩目不转睛地盯着“满洲号”客轮远去。 依在栏杆上的宋美龄挥着手向亲人告别。此时,她强制自己没把眼泪掉下来。

  站在宋美龄旁边的文静的宋庆龄,她可不像妹妹,早就挥泪不止了。从小看大,也许一个人的性格终生是不会改变的。宋庆龄从小就娇柔、纤弱和沉静,眼睛里流露出温柔、遐想和伤感的神情。

  在宋美龄的眼里,她像《红楼梦》中的林姑娘,又像中世纪被囚禁在塔楼里的人质,似乎正在从遥远的地方悲哀地观察着世态人情。说心里话,宋美龄当时对姐姐倒是充满了同情。 如果说分离是痛苦的话,那么团圆则是甜美的。两姐妹离开父母,就是为了和大姐团聚。 依依惜别的深情,像根红绒绳牵着你和我,连着我和他;像扯不断的风筝绳,拴着游子的心。 当客轮渐渐远去,人们收回远眺的目光,低下头来不免又有几分哀愁。是啊,儿是娘的心头肉,宋庆龄和宋美龄是第一次漂洋离家啊! 1904年,父亲送刚满14岁的大女儿宋霭龄去美国南方佐治亚州梅肯市的教会贵族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三年后,他又将15岁的庆龄和10岁的美龄送去与大姐会合。

  本来这次宋嘉树只打算把二女儿庆龄送去美国,但美龄坚持与二姐同行,并以自己生病时父母对她的许诺相要挟,那时父母答应她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情。再说,宋嘉树已参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旦被清廷发现,必将逃往国外,先将子女送走,安排好,免得牵挂。长子宋子文也即将从上海圣约翰中学毕业,宋嘉树准备送他到哈佛大学深造。

  一个月后。美国码头。

  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已经在码头上焦急地等待3天了。

  今天,当“满洲号”轮船刚刚抵岸,两个活泼可爱的中国姑娘已经跳出了船舱,径直向岸上奔去,和岸上的中国姑娘紧紧抱成了一团。她们就是后来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宋氏三姐妹。

  三姐妹相见,情深意长,在场的无不动容。

  她们倾诉离别的思念,转达亲人的问候,讲着儿时的笑话。

  ……

  庆龄和美龄来美国后,先在新泽西州萨密特镇的一所私立学校学法语和拉丁语。

  “两朵中国金花”置身于校园,学校师生间也着实掀起了一阵波澜,他们以友好的态度接纳了这对姐妹。两姐妹也给师生们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印象:庆龄庄重、文静,一般不参加“那些小孩子的玩耍和嬉闹”;而美龄是天生的活泼和欢跃,而且有点男孩子般的淘气。也许正是这些,她的人缘比姐姐庆龄好,大家都愿意和她一起玩。

  两姐妹担负着父辈的使命,一进校园就埋头于学习。迎着晨曦,常有她们背诵单词的身影;萨密特市图书馆闭馆铃声已经响起,这对姐妹仍不愿离去。

  两姐妹在萨密特市度过了一年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后,1908年9月5日,庆龄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作为姐姐,她又和大姐霭龄商量,把美龄安排在离自己近的避暑山城德英雷斯行的皮德蒙特学校,住在霭龄一个同学的母亲莫斯夫人家里。

  每周礼拜,庆龄都要带些桔子水果之类的东西来看美龄,常和霭龄碰到一起,三姐妹相聚,手足亲情,异国思乡的愁云代之以歌舞、谈笑风生……后来三姐妹因政见不同而分手,但这段姐妹亲情,常在她们的回忆中出现,令她们感慨,甚而痛不欲生,她们才真正地感悟到:人间虽有分别,世界贵有亲情。

  宋美龄在皮德蒙特学校上八年级,留在这里的9个月,日子过得很快活,使她感到有兴趣的是,同她一起上八年级的许多同学都是成年男女,他们来自遥远的山区,她开始了解那些为了生存、甚至为了要筹措受初等教育费用而奋斗的人们的生活,通过这种接触,影响了她对那些出身贫寒的人们命运的关心。许多年后,宋美龄仍以十分眷恋的心情回顾了那段生活:“若不是在皮德蒙特读书,我就永远不会接触到他们。这使我认识了他们的真正价值。”

  美龄和她的伙伴们都喜欢吃老亨特先生杂货铺里卖的5分钱一块的口香糖。她常常买这样的糖吃,还请别的孩子一道吃奶酪饼干和大棒棒糖。

  她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去森林中采摘榛子。

  一到星期日下午,她们总是沿着一条满是尘土的长路,蹦蹦跳跳地跑进树丛里,去采摘榛子,一直到很晚才回来。

  一、聚在美国(2)

  1909年,12岁的宋美龄结束了在皮德蒙特山城9个多月的补习功课生活,也随两个姐姐之后进入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但当时由于宋美龄年龄太小,还不够当一名正式学生。于是院长安斯沃夫让她住在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女儿埃洛伊西一块儿玩。

  不久,学校派专人对小美龄进行个别辅导。

  宋氏姐妹穿的是美国样式的服装,但她们的衣服都是用上海寄来的中国料子缝制的。每当她和二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穿着中国服装。要是此时有同学突然撞进宋美龄的屋子,她们就会忙不迭地钻进大壁橱,换上普通西式服装。 但是,每当姐妹三人在一起时,她们又喜欢穿中式衣裙,让周围的同学惊艳这三个中国女孩的美丽。

  美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许多轶事都有记载,一个早熟、有创造性,然而脾气不好的小女孩,跃然纸上。

  与一般人相比,小美龄当年显得成熟过早。衣服常常是一天三换,男女之间的事她也最敏感。她异常活跃,喜于交际,并且常常恶作剧,但是她的那副伶牙俐齿往往能使她摆脱困境。

  霭龄在美国迎来了她的两个妹妹——文静的庆龄和活泼的美龄。她除了学习,还必须努力尽到大姐的责任。她向庆龄介绍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使她能尽快适应。

  晚上,三姐妹凑到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聊天,聚餐。一天天愉快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转眼,大姐霭龄毕业了。假日里,三姐妹又聚在一起,谈笑欢乐是常有的,回忆童年的情趣也是少不了的……

  她们一起回忆小时候的那次游戏,庆龄扮皇后,霭龄扮车夫,结果庆龄摔下马车,霭龄和美龄都吓坏了……

  回忆中充满了姐妹间的关爱。其实,就是在后来姐妹因政见不同而分离,但那份关爱丝毫没有减少。

  20多天的假期,姐妹们才不会就呆在家里,那样会闷坏她们的。经过商量,她们决定到佐治亚州著名的阿巴拉契亚大山旅游。

  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消遣,或是陶冶情操,或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庆龄则不然,她已关注社会,关注祖国命运。因而这次旅游,每住一个村庄,她都多方面地接触乡民,体察民情。她对黑人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美国当时非常突出的社会主义思潮或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已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因为她已经关心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1912年,宋美龄终于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

  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宋美龄仅仅读了一年便转学走了。1913年,宋美龄转到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以便与她的哥哥——当时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宋子文靠得近一些,兄妹可以互相照应。因为此时,两位姐姐已毕业归国。

  课余之暇,宋子文常到市郊小妹的学校去玩。

  宋子文工作以后,也常去波士顿看望仍在那里学习的小妹,给她些零花钱。实际上,宋美龄当时并不缺钱花,但这表明了兄妹之间的情谊。所以,宋美龄每次都高兴地收下了。

  当时的人也许都没想到,在多年以后,宋氏三姐妹在中国社会竟都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一个与孔氏家族联姻,善于积财,富甲天下;一个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一个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

  二、重聚香港(1)

  自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宋庆龄同宋氏家族一直联系不多,甚至到了断绝来往的程度。

  宋美龄与二姐庆龄之间政治上有分歧,但亲情却使她暗地里一直保护着二姐。在十年内战最艰苦的年代里,宋庆龄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与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成为爱国、民主的旗帜,也自然成为国民党特务迫害的对象。宋美龄不忘骨肉情意,坚决不允许军统、中统特务对二姐有任何过火的行为。

  日军大肆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三姐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渐渐地走到了一起。

  为了推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争取国际友人、海外华侨支持抗日战争,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了“保卫中国大同盟”。宋庆龄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嫌释怨,团结在政治上与自己长期分道扬镳的亲属,与当时担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的弟弟宋子文和担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的孙科一道,作为“保盟”的发起人。

  宋庆龄在香港主持“保盟”工作期间,也加强了与她长期疏远的姐妹之间的联系,这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40年2月,宋美龄因治病特地从重庆来到香港。那是她在前线视察期间,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差点儿丧了命,由此患上了失眠症并且经常犯荨麻疹。

  美龄住在大姐霭龄的寓所,庆龄也从自己的住处搬了过来,宋氏三姐妹住到了一起。在此后的40余天里,香港沙逊路宋霭龄的住宅里,呈现一片热闹景象。

  三姐妹得以欢聚,仿佛又回到了早年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的时期,融融洽洽,尽展笑颜。在这些天里,姐妹三人完全抛开了原来的角色,快乐地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多年以来,这是宋家姐妹首次能够抛弃政治立场的不同,真心的相处相爱。她们闲话家常,一起下厨,说着别人难以了解的老笑话,试穿彼此的衣服,共享姐妹亲情。

  在香港的40余天里,三姐妹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拍照,还常在大姐宋霭龄家召开会议,共同讨论抗日事宜。

  经过商议,三姐妹决定为宣传抗日一同回重庆,因为此时正值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如三姐妹一起到重庆,在陪都的大庭广众中露面,对艰苦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应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人们就不会再相信宋家分裂以及国民政府分裂的谣言了。

  三姐妹动身前夕,她们在香港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三人一起出现在香港饭店并在那里用餐。

  这天,天气特好,忙碌的香港突然躁动起来。

  街上流传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分开已久的宋氏三姐妹,现在一同坐在丽雅饭店里,三姐妹有说有笑,亲切异常。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宋氏三姐妹已经成为许多人家教育子女的一种典范:三姐妹不仅个个天生丽质,而且才华横溢。她们当中出现了两位第一夫人,一位行政院长夫人,历史上从没有过这么显赫的同胞姐妹。

  这三姐妹中,一位是“国母”,万众景仰;一位权倾朝野,说一不二;而另一位虽地位稍逊,却赚钱有术,手掌翻覆之间就是成千上万的财富,可谓是鼎鼎大名的中国第一富婆。当年,尽管追求有所不同,但她们在各自的道路上都是成功者。

  平素里,能见到她们之中一位都十分不易,现在竟然有机会同时一睹三姐妹的芳容。

  况且,这三姐妹十几年前因政治而分道扬镳,虽未见她们之间互相攻击,但宋庆龄对妹夫蒋介石的揭露和怒斥,却是司空见惯。

  当年,她们也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宋美龄直接代表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而宋庆龄则更多地代表着在野的左派,有时甚至倡导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某些主张。多少年来,宋家人的行动往往紧连着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每次大事件。

  现在三姐妹突然出现在一起,那么这肯定是一个征兆。但会是什么呢?当时没人猜得透。猜不透就更有诱惑力,就越想要探个究竟。

  当时这个消息几乎使所有的人都有兴趣。

  于是乎男的、女的、穿长袍的、着西装的、黄皮肤黑头发的、高鼻子蓝眼睛的、拎兜子的、挎相机的……一时间都一个方向地往这家饭店跑。

  早来的,涌到了门口;晚来的,挤在了街上;有办法的,守住了窗口;随大溜的,伸长着脖子;脑袋灵的,亮出了“派司”要求进去;主意稳的,选好了地形就在外面死等,不信她们就没有出来的时候。

  其实不必再看到三姐妹了,只这个场面当时就是一件大新闻,足以说明三姐妹的影响力。

  人群占据了道路,阻塞了交通。没有人抱怨,后来者一问明原因,也立即加入到这个潮流。人们越聚越多,场面越来越大。

  宋庆龄自上海沦陷后来到香港,活动不少,人所共知;宋霭龄在武汉失守后寓居香港,可她不担任公职,知者甚少;至于本该呆在国民党陪都重庆的宋美龄,何时来香港且来香港何为,人们就更不知晓了。

  此时,三姐妹确实在这家饭店里面。不过她们相聚不是私人的宴会,也不是单纯来叙姐妹亲情,而是为着中国的抗战大业才来相聚的。

  聚会也并非只有三姐妹,还有香港各爱国团体的一批人士,不过即使在名流面前,宋家的三姐妹永远是世人瞩目的焦点。

  二、重聚香港(2)

  她们仍是按着“大让小”的原则,由宋美龄首先讲话。就见宋美龄穿着黑绸绣花中式旗袍,旗袍两侧的开口只到膝盖,雍容华贵、典雅的她敏捷地走上主席台,黑亮的眼珠先向会场扫视了一番,她不马上开口,为的是让与会者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时她也用这一瞬间向人们传递一种信心。

  她没有讲太多的道理,而是用一种十分赞赏的口吻高度评价了二姐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称赞保盟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为宣传中国抗战形势、联络海内外朋友、募集抗战物资、救助战争难民所做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这几句话引起了长时间的鼓掌,保盟自建立以来,这是第一次得到国民党权力圣殿的首肯。以往,国民党政府官员对“保盟”和“工合”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宋美龄赞扬保盟之后,又特别请求二姐宋庆龄,提出由保盟对她刚刚宣告成立的“伤兵之友社”香港分社的财务账目进行审计,这足以证明保盟在处理捐赠款物时是公正、廉洁的。

  宋庆龄依然是那么庄重、娴雅。她首先呼吁人们支持宋美龄领导的伤兵之友运动。接着她提出,刚刚成立的伤兵之友香港分社,应该由大姐宋霭龄担任主席,她称赞大姐早在民国初年担任孙大总统秘书时,就显露出了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近年虽没有担任公职,但她筹组实业,发展经济,运筹帷幄常操胜算,因此担任这个职务,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

  此时的宋霭龄已不像两个妹妹那样年轻美丽光彩照人,但也有她的大家风范。她的手指上戴着钻戒,脑后的发髻上更有一颗硕大的珍珠。她和两个妹妹一样,都穿中式旗袍,这大概是为了表明一种恪守中国传统的姿态,表明一种与异族侵略者势不两立的心境。她在抗战初期参加了宋庆龄筹组的妇慰会,而宋美龄是这个全国组织的领袖。她也为抗战捐出了不少钱财,并博得了很好的名声。她在讲话中没有提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而是称赞两个妹妹对中国抗战的贡献,表示自己今后要多做工作。

  这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三姐妹在公开场合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因为自从蒋介石背叛大革命,背叛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宋庆龄便与妹妹、妹夫分道扬镳,在政治上划清界线,而且在私下里与妹妹也几乎断绝了往来。每当宋美龄提出姐妹团聚,宋庆龄总是借故推辞,即使同意了,也要选择蒋介石不在官邸的时候前往,否则坚决不出席。

  共同抗日的大目标,弥合了她们之间的政治鸿沟。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能以自己姐妹的活动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宋家三姐妹情不自禁都笑了。

  她们还一起在香港饭店用餐,把那道名为“团结”的政治大菜似有心又似无意地端到了国人面前,令大家眼睛为之一亮。

  这一天,是1940年3月28日。

  三姐妹香港聚会的新闻,给了国内民众和国际观察家一个信号,中国国内各派抗日力量的团结更加坚强,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三姐妹香港聚会,向世人宣告,汪精卫汉奸集团的卖国行径在中国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中国仍然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三姐妹在公共场所的出现,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和议论,敏感的新闻界都预测孔宋家族将团结一致,共赴国难。

  三姐妹这种友好的欢聚,在她们的人生旅程中,实属难得!

  三、再聚陪都(1)

  雨季到来之前,难得的好天气。

  宋氏三姐妹一大早就来到香港启德机场。她们谈笑风生。没有记者知道,没有围观的人群,她们无拘无束,结伴去作一次重要的旅行。

  飞机呼啸升空,从广西的崇山峻岭上空再进入云贵高原,然后折向四川,飞向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这也是宋庆龄第一次踏上战时陪都。

  飞机在重庆机场还未降落,宋庆龄就瞧见下面布置了盛大的欢迎场面。服装鲜艳的军乐队列成了方阵,雄壮的军乐响遏行云。一队手捧鲜花的孩子们天真地把花举过头顶。中间肃然站立,以蓝黑衣服为主的则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员……

  欢迎您,和平的使者。

  此次姐妹结伴访问重庆,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头一天,汪精卫汉奸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

  今天,孙夫人宋庆龄与姐妹联袂访渝,象征着国内各派力量的团结御侮、共同抗敌。 这足以压倒汉奸小丑的闹剧,这是可以打击敌人,消除人们忧虑的。

  宋庆龄同意重庆方面大肆宣扬这次活动,因为此时的国人,需要这样的新闻;此时的国际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新闻。

  机舱门打开了,几千双眼睛注视着。

  “二姐,快!你第一个出去。”宋美龄催促说。

  于是宋庆龄出了舱门,但并没有立即走下舷梯。她在舷梯顶部的平台上站定,等宋美龄和宋霭龄出来后,三个人并排一起,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

  三姐妹站成一排,一同伸起了右手。

  军乐轰然响了起来,孩子们欢乐地又跳又喊。

  摄影机在转,照相机的镁光灯闪成一片。

  在重庆期间,三姐妹同出同归,视察了战时陪都的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重庆第一儿童保育院、伤兵之友医院……处处留下了她们视察访问的足迹。

  她们一同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号召人们加强团结,坚持抗战,反对卖国贼。

  她们一起设宴招待各友好国家的外交官,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抗战的坚定立场。

  各方面举行了一个接一个的招待会,当然,主要是为了欢迎宋庆龄。蒋介石总是乐于出席。他总是笑嘻嘻地站在孙夫人身旁,听任中外记者们拼命拍照……

  在渝期间,宋庆龄住在大姐霭龄家里。孔祥熙极尽姐夫之责,给宋庆龄辟出了单独的一所小院,除了她的秘书和随员外,孔家又拨出了专门的厨子和佣人,让宋庆龄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世界。

  孔祥熙夫妇还不时地一起到宋庆龄的房间问候。

  外面的气氛是热烈的,回到家里的气氛是温馨的。

  晚上,宋美龄的宴会比到重庆以来哪一次都盛大,因为看她面子来的二姐,是国人敬仰的“国母”啊!

  蒋介石更是显得格外殷勤,亲自给宋庆龄布菜,不时小声说两句关切的话,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密。

  宋庆龄在讲话中对重庆人民在敌机空袭下坚持工作表示钦佩。她特别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国民大会尽早召开,二是希望宪政尽早实施。

  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报道此次聚会时,却大肆渲染蒋介石的出席,并引用蒋介石致词中的好听话,“孙夫人此次访渝不但为重庆人民所欢迎,全国也为之深感欣慰”。而对宋庆龄的讲话内容却只字未提。

  宋庆龄对这些没有计较,她抱着巩固统一战线、促进全国抗战的愿望,尽力多作鼓舞士气的工作。

  《新华日报》请宋庆龄题词,她欣然题写了“抗战到底”4个大字。

  恰赶在三姐妹来渝的当天傍晚,重庆就遭到日军轰炸机的轰炸,那是日军“一○一号作战”方案付诸行动的第一天。剧烈的爆炸声和强大的气浪震撼了整个山城。

  第二天上午,三姐妹应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及国际广播电台的邀请,一起发表了广播演讲,由美国NBC广播网向全国播放。

  头一天日本飞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激起了三姐妹的极大愤慨。

  宋庆龄怒斥敌寇暴行,谴责缺乏正义和公道的国家,并声明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宋霭龄告诉世界,中国妇女也活动在抗战的最前线;而宋美龄则主要是针对美国的国会议员和新闻界。她谴责了美国政府在“中立”

  的幌子下,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的可耻行为。

  她们正义的声音通过电台大功率发射机,越过浩瀚的太平洋,送到大洋彼岸每个有正义之心的美国听众耳中。果然,美国人骚动了,大学生上街进行游行声援,美国国会也重新研究中国问题,各种舆论向正义的一方倾斜。

  在重庆和成都访问7周后,宋庆龄决定返回香港。

  宋美龄和蒋介石都来极力挽留,希望宋庆龄“长住重庆领导妇女工作,辅助国民政府”。

  孔祥熙和宋霭龄也来挽留,说如果住在孔府感到不便,给她另辟住宅。

  宋庆龄说:“重庆很好,但香港有更有益的工作等待着我。” 宋庆龄又回到了香港,继续领导保盟的工作,从另一条战线给国内抗战以坚决有力的支持。

  这又是一个圣诞之夜,信奉基督教的宋家人举行家庭聚餐会。所有这类聚会几乎都是在孔家举行的,因为只有在这里,宋庆龄才不避讳见到蒋介石。

  三、再聚陪都(2)

  夜半时分,蒋介石终于来了,其他的人都急忙恭敬地站起来,宋庆龄则只从椅子上抬起半个身子,旋又坐下。这是在政治上很有分寸的表示。

  宋庆龄第二天离渝赴港,之后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时,和宋霭龄同乘最后一班飞往重庆的飞机撤离香港再次来到重庆。当时,飞机起飞后不久,香港机场即遭到轰炸。

  但这次宋庆龄来渝,已经没有了上次三姐妹访问重庆时热烈欢迎的场面。因为在她上次访渝回到香港后,“皖南事变”发生。蒋介石下令以十多个师的兵力,伏击正向抗日前线转移的新四军军部,造成新四军9000多官兵死伤,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的惨案,震惊中外。当时宋庆龄对皖南事变真相的揭露,使蒋介石的处境十分狼狈,这也使他对宋庆龄特别恼怒。

  宋庆龄住进了大姐家里,宋霭龄和孔祥熙还是那样热情。宋美龄也不时来看望。

  但宋庆龄仍感到不便住在孔家。因为在孔家既要受到特务的监视,而且也不便会客,再说别人也不好来拜访。这里终究不是她的家。

  “二姐,你如果感到住大姐家里不便,我找了一处房子,条件不是太好,周围的房屋都叫日本飞机炸塌了。但这所房子还算完整,它是早年四川富商黄云阶修建的花园,不知二姐是否愿意去住?”

  面对宋子文伸出的关爱之手,宋庆龄是感激的。她去看过之后,认为好歹总是自己单独的一块地方,可以获得“一楼之中的自由”,于是就搬进去了。

  虽然前段时间因为宋子文辞去保盟会长职务,姐弟俩发生过摩擦,但多年来宋家兄弟姐妹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政治上的分歧不能影响手足亲情。

  后来,宋子文又拨出一辆汽车给二姐,这样宋庆龄有了一定的条件,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又在重庆恢复起来了。

  由于国民党政府不许宋庆龄外出,她只好另作打算。尽量多结交一些国外的朋友,利用他们在华的特殊身份多做一些工作。当时她的家里经常有一些朋友来访,她从不摆架子,热情接待他们,使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别是美国的一些士兵,常常在宋庆龄家里举行舞会,他们玩得很开心。因为他们是士兵,宋庆龄对他们更放任一些,他们想来就来,不像其他人必须事先约定。通过这种方式,宋庆龄在重庆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山城重庆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又闷又热,而且还是有名的雾都。

  宋庆龄常常感到憋闷。这不仅有气候上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因素。

  电话里宋美龄和二姐用地道的上海话聊了一会家常后,她特地嘱咐宋庆龄:“二姐,如果你有什么情况需要我帮助,立即直拨3142。这个号码你记下了吗?”

  “谢谢小妹,我记下了。你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宋庆龄安慰宋美龄道。

  “不!你还是注意一些。我感觉他们最近有些事情背着我,我不放心。”

  尽管宋庆龄不讲,宋庆龄住宅遭到爆炸的事还是传入了宋美龄的耳朵,她朝蒋介石大发脾气,威胁说,如果胆敢再对二姐有什么行动,不要忘记几年前那档子事,她会采取行动的。

  接着,她又拨通了宋子文的电话:“哥哥,你关照他们一下,不准在二姐那里胡来,如果我听到了什么,我是决不答应的!”她的声音很高,语气非常尖厉。

  事后,孔祥熙又悄悄给宋庆龄说:“哎,我说你说话可得注意点儿啦,老惹他不高兴,把你抓起来怎么办?”

  “抓吧,我等着他们抓呢,那样更好!”宋庆龄不在乎地说。

  宋庆龄照样我行我素。

  前方战事吃紧,一批批伤员被送到后方,照顾好后方伤员,也是对前线战士的一种鼓舞。

  宋氏三姐妹视察了第五陆军医院,她们沿着一间间病房、一排排病床问候。三姐妹亲切的笑容,真情的流露,使战士们大受鼓舞。特别是霭龄的医药捐赠,以及她保证让每位伤员官兵出院退伍时都可以得到一套新军服带领章、一包食品和一些零用钱,还打算为退伍军人按月提供额外的津贴的承诺,让战士们感到温暖。

  随后,宋氏姐妹还视察了陆军医院的手术室,并观看了一次手术。宋氏姐妹离开第五陆军医院的时候,伤员们已经不是因残废而感到沮丧,而是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气,他们恨不得立即伤愈出院,重返前线,报仇雪恨。

  宋氏三姐妹视察了儿童保育院。当难童用银铃般的童声唱着儿童节歌、接过夫人们送过来的糖果时,一张张小脸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三姐妹在重庆的数月间,人们跟在她们身后,尽可能地靠近她们,向她们招手,同她们说几句话,报以微笑。

  不知疲倦的宋氏姐妹,经常参加活动——向各团体讲话,出席各种会议,访问学校、农场和医院。她们一起露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从此,人们更加辛勤地工作,斗志更加昂扬。

  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她们激励士气、促进团结、努力救国的活动,这是最佳的抗日宣传。

  又是一年的八月十五。宋氏家族的6个儿女都聚在了重庆。十多年了,兄弟姐妹们由于政见的不同,很难聚齐。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宋氏兄妹们的感情也出现了转机。这回,总算有了相聚的机会。

  三、再聚陪都(3)

  香甜的月饼,丰盛的晚餐。酒杯的碰撞,童年的回忆。兄弟姐妹中弥漫着亲情。

  在宋美龄的多次努力下,宋氏兄弟姐妹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围在一个餐桌吃饭,这是可喜的,这是第一次,但这也是最后一次。

  抗战中,宋庆龄不遗余力地组织保盟举办各种募捐、义卖和义演活动,收入的钱物当时不仅用来支援边区,也用来赈济河南灾民、广东灾民和湖南灾民等;还帮助一批国统区的贫病作家渡过生活难关。

  而宋美龄能够放下“贵妇人”的架子,像普通人一样为抗战尽力,慰劳伤员、组织疏散、抢救难童,冒着危险亲临前线慰问,甚至去担任一个普通播音员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在日寇铁蹄下苦苦挣扎的中国百姓的深切同情,她对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难童的一颗爱心。

  尤其,她把成千上万的妇女吸引到了抗日救亡运动当中,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抗日妇女领袖。

  终于有一天,鞭炮响了起来,到处是喧天的锣鼓,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的抗战,取得了胜利。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那天晚上,在孔家又举行了家人的大聚会,宋氏三姐妹互相祝贺胜利,她们碰杯,她们跳舞,她们欢乐通宵。

  但当看到蒋介石那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时,宋庆龄不免又有些忧郁起来:仅有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并不见得就有好日子过。要一个独裁的中国还是民主的中国,要一个黑暗的中国还是光明的中国,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搏斗还要进行。

  宋美龄在欢乐之余也显得有些担心。她想,在抗击异族入侵的战斗中能够站在一起的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在未来还能继续站在一起吗?

  四、天各一方(1)

  20世纪20年代中期直至40年代末期,宋家三姊妹可说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姊妹花”。

  1915年,孙宋联姻。这给一向看重家庭和睦的宋氏家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

  如果说宋氏家族的第一次分裂缘起于一场婚姻危机的话,那么,第二次分裂则完全是一场政治危机。

  自从宋嘉树去世后,宋霭龄以大姐的身份执掌门户,宋氏家族的内部关系基本上还是融洽、和谐、亲密的。姐妹兄弟之间不但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而且在政治上也能形成共识,一致赞成并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这是形成并维护宋氏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基础。但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内部也出现分裂。

  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南京、武汉自立“国民政府”。宁汉对立,国民党左派与右派的纷争,打破了宋氏家族内部原形成的协调、平衡、友爱的局面。

  宋氏家族的对立与分裂,主要体现在宋霭龄与宋庆龄两个人的针锋相对上。宋庆龄代表国民党左派,站在武汉国民政府的一边,愤怒地揭露蒋介石的新军阀嘴脸以及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的罪行,旗帜鲜明地继承和维护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政策;宋霭龄则倾向国民党右派,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拥护蒋介石的反共清共政策。

  一个深深地卷入了上层政治角逐漩涡之中的家庭,兄弟姊妹之间的感情要保持一尘不染,是难以做到的。

  1927年,宋庆龄发表了“讨蒋通电”,痛斥蒋介石的叛卖行径,呼吁国共合作。

  她写信给宋子文,希望在国民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能得到弟弟的支持。

  可这时宋子文已经完全倒向了蒋介石,并且还串通大姊霭龄一起怂恿小妹,让她和蒋介石结婚。愤慨之下,宋庆龄和宋子文之间的姊弟感情也破裂了。

  宋美龄与蒋介石正式结合,宋庆龄因为对国民党的不满没有参加婚礼,于此前自我流亡去了莫斯科。宋氏家族成员除了宋庆龄,都转向了国民党右派的阵营。

  蒋介石作为敌人和妹夫的双重身份,在宋氏姊妹之间像是砌了一堵墙,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夫唱妇随的关系,宋庆龄和宋美龄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政治上的沟壑使她们疏远了。有一段时间,宋美龄写给宋庆龄的信,都转手由秘书代笔。这样的关系,几乎一直维持到抗战前夕。

  政治把姐妹们分开,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永远无法把她们隔离。

  她们时时怀念着三姐妹在美国时的那种解衣推食、嘘寒问暖的手足之情,怀念她们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学业上相互切磋、在志节上相互砥砺的日子。

  在1927年,如果说宋庆龄是武汉政府的政治支柱的话,那么宋子文则是武汉政府的财政支柱。早在1927年3月底,宋子文就以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身份来到上海筹款。宁汉对立以后,宋子文断然拒绝了蒋介石要求与他进行合作的要求。

  蒋介石为了把这个“理财”专家弄到手,对宋子文软硬兼施。一方面,蒋命令上海警备队在宋宅附近布置暗探,并指使人不断给宋子文发匿名恐吓信,紧接着又派人封了宋子文在上海的办事处,并成立了江浙两省财政委员会,剥夺了宋子文统一领导江浙财政的职权,免除了宋子文财政部长的职务,并没收了宋子文在广东银行的所有财产。

  大姊宋霭龄站在蒋介石一边,发动宋老太太与宋美龄上阵,以群体战术对宋子文进行车轮大战,一起帮他“洗脑筋”,促其反水,以维护家族利益。

  在恐惧和动摇之间,宋子文留在了上海。

  随着国内政局的急剧变化,宋子文为维护既得利益开始倾向蒋介石一边,并到武汉劝说姐姐宋庆龄。

  在蒋介石的威胁、恫吓和宋氏家族的“劝降”面前,庆龄丝毫不为所动,她对大姐和子文背叛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深感羞愤和痛苦。

  当时宋子文倒向蒋介石,无疑给武汉国民政府一个不小的打击。当宋庆龄闻听此事后,不禁潸然泪下。当时宋庆龄心中的苦楚,几乎不亚于几年前丈夫孙中山去世给她的巨大打击。要知道,宋庆龄对自己的这个大弟弟曾经是多么的器重,并且寄予了多大的希望啊!自此以后,宋庆龄成了宋氏家族在外漂零的一只孤雁。

  政治立场的殊异,使三姊妹分道扬镳,霭龄与美龄组成联合阵线,庆龄则孤军奋战。

  宋氏三姐妹虽然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手足之情依然浓厚。

  蒋介石想极力拉拢宋庆龄,让美龄以姐妹亲情去说项,并请庆龄到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遭到庆龄的断然拒绝。

  国际反帝大同盟在德国集会,宋庆龄再次当选为名誉主席,她登上一艘法国邮船驶向了马赛。

  宋庆龄发表了《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的文章,宋美龄看后很失望。

  如今政治使她们姐妹分开了,只有亲情才能使她们姐妹团聚,她准备给姐姐写一封信,约她到南京公寓一聚。

  谁知,蒋介石和杜月笙早有了暗杀庆龄的歹心,宋庆龄因车祸住院,上海一片骚乱。

  而在南京,当宋美龄知道姐姐受伤住院的消息后,大闹蒋介石的军机会议,然后,急切飞往上海。

  四、天各一方(2)

  在医院,亲情与关爱弥漫在姐妹周围。但一涉及到政治,姐妹间便没有了共同话语,政治分歧将姐妹亲情凝固了……

  当宋美龄和她的工作人员离开病房的时候,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死灰色的天空,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宋美龄的心情很乱,她是满怀希望而来,结果扫兴而归。

  此时的宋美龄,同情变成了愤怒,发誓从此再也不登二姐的门。

  1931年,母亲倪桂珍去世。宋庆龄第二次从国外返回上海,也是4年间第二次同宋美龄见面,从此宋庆龄留在上海直至抗战爆发。宋美龄则同蒋介石住在南京,只是每个周末回到上海同兄弟姐妹们相聚。

  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西安,人心大快。宋美龄为营救丈夫全力奔走,也将求助之手伸向了一母同胞的二姐庆龄。作为革命者,蒋介石被扣,值得庆祝;但美龄的哭诉又让她产生了一些恻隐之心。庆龄陷入了一场也许是有生以来最激烈的思想斗争:南京形式急剧变化,亲日派打着营救蒋介石的幌子,轰炸西安,企图让蒋介石死于自己空军的炸弹之下。蒋介石的生死固不足惜,只怕蒋介石一死,南京政府中的亲日派力量崛起,中国就要亡于日本人之手了,绝不能让蒋介石一人的死再给国家给民族带来灾难。

  一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宋庆龄便有了力量。她和陕北中共中央联络之后,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把以前的恩怨暂且放下,自己出面进行斡旋,争取和平解决,以借机推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宋美龄正为丈夫担心,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她万万没有想到几乎绝了交的宋庆龄却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深深地打动了宋美龄。二姊深明大义,不计较荣辱恩怨的胸怀,令她钦佩不已。12月13日,庆龄偕何香凝一起飞往西安,说服张学良、杨虎城以大局为重,释放蒋介石。庆龄的这个举动,给濒于破裂的姐妹之情带来了转机。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宋氏姊妹冰释前隙,再度合作。1938年,当人们惊奇地发现宋氏三姊妹一起在香港饭店露面时,顷刻间舞厅变得“有点像温布尔登市的人群一样拥挤”,只见“新近康复而容光焕发的宋美龄”和“穿着黑色衣服、头发光泽、两眼露出愉快神情的宋庆龄”携手朝人群走来,那种温融的气氛,使一些亲历过这种场面的人,至今回忆起来仍难以忘怀。

  尽管宋氏姊妹的感情得到了回升,但丝毫也没有改变宋庆龄对蒋介石的看法。

  有一次,胞弟宋子良、宋子安到达重庆,蒋介石想为两个小舅子接风,建议宋美龄邀请大姊和二姊一起聚餐。宋美龄知道二姊对自己的丈夫没有好感,就说:“让我先问问阿姊再说。”随后,宋美龄便立即打电话给宋庆龄,再三强调这是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家庭私宴。

  宋庆龄听后犹豫了一会,依然婉拒了。这样,一次由蒋介石倡议的“家宴”,在宋庆龄的回绝下告吹了。

  宋庆龄的反感、冷淡,尤其是政治上的独立精神,使得蒋介石对宋庆龄由恼怒发展到憎恨。在他的暗示下,特务们对宋庆龄采取的恫吓和威胁也逐步升级。对此,宋庆龄毫无惧色,依然在公共场所露面。但却苦了小妹宋美龄,她不得不时时留心,保护着一母同胞的二姐。有鉴于此,凡是牵涉到宋庆龄的事,蒋介石身边的特务们有所畏惧,不敢胡来。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宋美龄同两个姐姐分手,同蒋介石一起前往南京。此时,宋庆龄和宋美龄又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宋庆龄发表于1946年7月23日的《关于重组联合政府并呼吁美人制止他们的政府军事上援助国民党的声明》,更是让宋美龄不满。

  就这样,在蒋介石这堵“墙”的分界下,宋氏兄弟姐妹一面在截然不同的政治圈子里生活,一面又不顾政治藩篱的束缚,始终保持着亲密的骨肉深情,直到蒋家王朝逃到台湾,才云水相阻,天各一方,姐妹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抗日战争胜利后,本想东山再起的宋霭龄,在蒋介石面前却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

  1946年下半年,宋霭龄将孔氏家族的财产进行了最后的清理,并在美国的里弗代尔独立大道购买了一幢新的别墅,作为自己流亡海外的居住地。

  1947年初,宋霭龄在最后离开生她养她的中国前,到几个地方走了走,对故国故土作了最后的道别。

  第一站是到南京看望小妹。在南京,美龄陪伴大姐,或做竟夜长谈,回忆几十年来宋氏家族的兴衰沧桑;或饱览名胜,游览故土山水丽姿。最后巡游北方,先后访问了北平、天津、太原、青岛等地。

  宋霭龄终于在蒋介石痛失大陆的前两年,离开了上海,飞往了美国。

  在上海虹桥机场临上飞机前,霭龄接到了庆龄的电报,庆龄祝她旅途顺利,到美国后生活愉快,也希望她能认清形势,适当的时候重返祖国。

  当飞机舷窗外片片白云掠过的时候,霭龄心头忽然泛起一种懊悔和沉重,她第一次感到这大半生自己最对不起的人,是像这白云一样纯洁无私、光明磊落的庆龄妹妹……到美国后,霭龄第一封电报是发给庆龄的,与其说是电报,不如说是一篇忏文。

  从此以后,宋霭龄和孔祥熙终其一生,没有重新踏进中国大陆一次。在此20年前,宋氏家族中霭龄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蒋介石政府,从而催生了蒋家王朝。如今,宋氏家族中又是她第一个离弃了蒋家王朝,飘洋过海到了美国。1973年10月19日,宋霭龄在纽约哥伦比亚长岛医院去世,终年85岁。

  四、天各一方(3)

  宋子文离开中国大陆以后,在美国当起了“寓公”。起初,他对台湾发生的事情还有所关心,特别是对蒋介石提出的“反攻大陆”也着实兴奋了一阵,并要求美国增加援助,“加强台湾的国防力量”。不料,这一要求不仅遭到美国拒绝,而且惹来一大堆麻烦。美国舆论界对国民党当局不断乞求援助的做法,发表了很不客气的意见,并引起了孔宋豪门“捐献助国”的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台湾和香港报刊纷纷就孔宋财产问题发表评论。台湾国民党中央也电招孔宋来台“共赴国难”,对此,孔宋只得装聋作哑,不再吭声了。打这以后,宋子文深居简出,交际圈子大大缩小,偶尔与大陆时代几个故旧相聚,也只是以打牌来消磨时光,宋子文虽私产亿万,但生活却十分乏味,愈到老年愈加怀旧,也愈感孤独。他不愿去台湾,更不敢回大陆。1963年2月,蒋氏夫妇邀他在台湾小住了几天,并请他为争取美援再为蒋介石出把力,最后都为宋子文所拒绝。1971年4月24日,宋子文进餐时,因食物进入呼吸器官导致心力衰竭而猝然逝世,终年77岁。

  在宋氏三姐妹中,最受世人尊敬的莫过于宋庆龄,她选择的是一条革命的道路。

  她早年追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也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最坚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她历数国民党冒牌领袖们背叛孙中山的种种罪行,坚决同这些叛徒决裂。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她又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不幸因病去世。从美国发来唁电的有二弟宋子良夫妇、小弟宋子安的夫人、大弟宋子文的长女。宋美龄没有做出任何公开反应,其实,84岁高龄的宋美龄已经悲恸无言——政治是无情的,但姐妹间的骨肉亲情却是永恒的。

  五、晚年离愁(1)

  宋氏三姐妹,小妹走得最晚。 宋美龄,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既有代表民族利益光芒四射的一面,也有站在蒋家王朝立场上反共反人民的一面,瑕瑜互见。她有与生俱来的聪明、美丽与政治手腕,加上孔宋家族与美国背景,使她成为中国近现代百年史上最有争议与影响的女人。

  她不仅经历了满清末叶、民国启建、军阀混战和日军侵华,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更见证了冷战时代的降临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宋美龄见证了世纪的递嬗与朝代的变迁,亦阅尽了“千古兴亡多少事”。

  她传奇的一生,始于一个富有而且西化的家庭。

  她选择了自己的婚姻,既享受了蒋家的显赫,也担负了历史的责难。

  她一生靠近权力中心,纵横捭阖于政治风云之中。

  她晚年萦怀两岸关系,期望国家统一、民族昌盛。

  1949年以后的宋家三姐妹,因为中国政权的急速转移,加上三者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着某些差异,所以,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 宋庆龄留在大陆,宋美龄蛰居台湾,宋霭龄移民美国,三姐妹从此天各一方。她们都不得不安于各自的命运,或者像美龄所说的那样:这是“上帝为她们安排的命运”。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退据海岛,宋美龄当时正滞留美国。她几番权衡之后,还是到了台湾,与蒋介石相厮守。1975年蒋介石死后不久,宋美龄离开了染指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舞台去了美国。从此,“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晚年的宋氏三姐妹,只有离愁,没有团聚;只有相思,没有相见。

  宋子文的去世,给宋氏三姐妹提供了一次相聚的机会。

  当时,中美两国政府正在进行秘密的接触,以求改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想通过宋氏三姐妹奔丧的机会,推进中美两国建交。为此,他邀请了内地的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在台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和时在美国的孔祥熙夫人宋霭龄前来参加宋子文的葬礼。

  据说尼克松当天就收到了中方的回复:“宋庆龄副主席赴美参加宋子文的葬礼,由于中美尚未建交,没有直达航班,现在通过美国航空公司联系专机,经伦敦飞美国。”

  同时,尼克松也收到了宋霭龄、宋美龄将前来参加葬礼的回函。

  不料,已离台经夏威夷飞纽约的宋美龄,中途得到了蒋介石的通知,以勿入中方的圈套为由,要其停止飞赴美国参加葬礼。

  接着,宋子文家属又收到孔家的电话,宋霭龄临时决定不参加弟弟的葬礼了。

  得知这意外的消息后,尼克松立即通知有关部门电告蒋介石,说明宋子文的葬礼纯属宋氏家族的私事,和内地中方无关。

  但宋美龄仍留居夏威夷观望。

  4月28日,宋子文的灵柩从旧金山运抵纽约。葬礼的前一天,中方电告说,由于包租不到专机,宋庆龄无法赴美参加弟弟的葬礼。尼克松深感遗憾,他把这一消息通知了蒋孔两家。

  结果,宋美龄飞回了台湾,在美国的宋霭龄则犹豫不决。

  政治的原因,使三姐妹终于未能再次相聚。

  1971年5月1日,在纽约市中心的一个教堂里举行了宋子文的追思礼拜。参加者有宋子文的遗孀张乐怡及其3个女儿、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以及顾维钧,台湾驻美“大使”刘锴等数百人。宋氏三姐妹均未出席,无论对生者还是死者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不能不说这是古今中外最为典型的亲情悲剧事例。

  打倒“四人帮”后,宋庆龄曾托宋美龄的好友、前美国空军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女士给宋美龄转交了一封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只叙姐妹之情。但是宋美龄没有表态。宋氏三姐妹最终不能重聚,这不能不说是她们的人生遗憾。

  历史真相是,宋庆龄最后的那些日子里,确有一个盼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她很思念美龄,很想见上小妹一面。

  1981年宋庆龄重病期间,嘱托童小鹏同志,请友人向她在海外的亲友问好。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及时地向宋美龄转达了她二姊病危的消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宋美龄仍没有能跨出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多少年的离愁别绪,她不心酸,也不哀伤吗?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北京逝世。灵堂正中摆放着孙中山的独子孙科的夫人从台湾敬献的花圈,上书:“沉痛哀悼亲爱的妈妈——儿媳陈淑英敬”。6月4日骨灰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宋氏陵园”其父母陵墓的东侧。当年,宋嘉树见6个儿女肩负使命,散居国内外,便在上海万国公墓提前购置了8穴墓地,作为全家最后的归宿地,全家“约定”死后葬在一起。宋庆龄不忘“约定”,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希望身后永远陪伴着父母。

  宋庆龄生前仿佛一位神话里的人物,身后享受了至高的荣耀。

  宋庆龄的声望来自她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始终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斗经历。

  宋庆龄一生维护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抨击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将她的爱和恨演绎得淋漓尽致。

  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之美,是中国最卓越而辉煌的象征。

  五、晚年离愁(2)

  宋庆龄的革命一生,无愧为中华“一代国母”,其光辉一生,正如何香凝《菊石图》所写的: 惟菊与石,品质高洁;惟石与菊,天生硬骨。

  悠悠清泉,娟娟皓月;惟菊与石,品质高洁。

  1948年,宋美龄赴美为国民党求援,从此再也没有踏回上海的土地,也再没有同宋庆龄见面。据说,1981年宋庆龄去世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虽对内对外都没有公开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唁电,但她当时就失声痛哭,并且私下里多次流泪,虔诚为二姐做祷告。

  宋氏家族是一个按照基督教的理想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纽结起来的大家庭。宋嘉树夫妇对自己的家庭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大家今生今世互亲互爱,永不分离。他们全家8口人,在人生的归宿处——宋氏墓地也造了8穴地;宋嘉树的妻子临终前,曾要求女儿们永不剪发,她们姊妹三个谨守母言,一直都梳着发。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内在聚合力啊!宋氏姊妹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聚合力的牵引,才在新中国建国前的政治风云中,一方面和政治斗争中的不同阵营保持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分歧而中断缠绵的姊妹之情。

  长期孤寂地寄居在美国的宋美龄,看着自己的二姊安睡在亲爱的父母身边,遥望着绿草如茵、阳光和煦的宋氏墓地,那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故土情,那种千丝万缕的姊妹情,搅动了她那平如秋水的心境。

  应该说,蒋介石的死,宣告了宋美龄政治生命的结束。

  1975年9月16日中午,宋美龄搭乘“中美号”专机离台赴美。

  1995年适逢二次大战结束50周年纪念,宋美龄应邀重返国会山庄接受致敬,并发表简短谈话。此次华府之行,使垂垂老矣的宋美龄重温了一场遥远的旧梦。

  50多年前,宋美龄以其杰出的风度气质、流利的英语亲往美国国会与各大城市演说,要求协助中国抗战而引起轰动。因此,美国会议员有意藉纪念二次大战与联合国成立的机会,重邀宋美龄到国会演说,无疑颇有“遥想公瑾当年”,让人重温宋美龄国会演说的味道。偏偏打着“务实外交”旗帜的李登辉,也排定于当年重访美国母校康乃迪克大学,台独丑行的表演,不仅让美国方面居间处理感到尴尬,也使宋美龄这场历史性演说暗然失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愈是晚年,宋美龄愈是思恋生她养她的故土,因为那里镌刻着她的花样年华。多少事,自难忘。

  宋美龄的晚年生活很是孤寂。平时以养花、作画、阅读、练字来消磨时光。30位侍从人员除了安排她的生活起居、衣着、车辆外,还替她整理文牍,处理书信。

  但相互间难有深入的交流。自1991年,宋美龄更是深居简出,颐养天年。很少在公众场所露面。

  她喜欢一个人静静欣赏她以前画的国画,回味往事。

  宋美龄晚年的心境也苍凉。不仅是故旧大多凋谢辞世,连家族晚辈如外甥女孔令伟、孙子蒋孝勇也一一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宋美龄心中的至痛。特别是在张学良去世之后,宋美龄更显落寞。不免有“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寂寥之感。

  她偶尔接见访客、逛逛公园、参观画廊。她虔诚信教,平日与《圣经》为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早已能驾驭生命中的风浪与波折。1997年3月20日欢度百岁生日时,纽约宋寓热闹万分,贺礼极多。每年过生日,似乎是她最快乐的时刻。

  孔令仪夫妇曾希望宋美龄将自己亲身参与或曾居关键角色的往事书写或口述,集成自传,但令人遗憾的是,她始终拒绝作口述历史和撰写回忆录,对历史而言,乃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2003年10月24日,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安详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她的逝世,似乎意味着中国历史的一个篇章告一段落。

  姐妹相继凋逝,均没有看到海峡两岸统一,这是她们最大的遗憾。

  与大姊一样,她的骨灰留存在美国。

  上海的万国公墓,永远欢迎她们的魂归。

  鹤驾已西,鸾音不再,令人憾惋。

  106岁的宋美龄走了,没有留下文字传记,没有留下私密日记,也没有留下专门的音像资料。留下的,是许多外人或许永不可知的谜团。有人说,这就是宋美龄的风格。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