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司马迁评传 > 附录 司马迁创作系年(附司马谈)
附录 司马迁创作系年(附司马谈)
(一)家世、童年前145-前127 年,前后19 年)
前145(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迁生一岁父谈二十一岁汉初政治无为,崇黄老刑名之学,文帝、景帝时尤甚,百家之学与儒学并立。景帝始尊儒学。
司马迁生。生地西汉左冯诩夏阳县高门里,在今陕西韩城西南十八里之,嵬东乡高门村。汉夏阳县至隋更名韩城。1985 年韩城改县置市。司马迁之字,曰子长。前140(武帝建元元年辛丑) 迁六岁 父谈二十六岁武帝即位伊始举贤良,罢黜百家;董仲舒为举首,对天人三策,建言独尊儒术。
司马迁居家入小学。古时八岁入小学,聪颖秀慧者六岁即可入学。
父谈举贤良对策,出仕为太史丞。前139(武帝建元二年壬寅) 迁七岁 父谈二十七岁汉武帝初置茂陵邑。
司马迁居家入小学。
父谈仕为太史丞。建元二年汉武帝在槐里茂乡建造寿陵称茂陵,始置茂陵邑。勘定陵址,预卜吉凶等事宜,为"太史"职分之事,司马谈以太史丞参与建陵,故属籍茂陵显武里,并可知其出仕必在这之前一年建元元年举贤良而仕职也。前136(武帝建元五年乙巳) 迁十岁 父谈三十岁置五经博士。
司马迁居家入小学。《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父谈仕为太史令。司马谈建陵有功,由太史丞升任太史令,在建元三年到建元六年之间。前134(武帝元光元年丁未) 迁十二岁 父谈三十二岁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司马迁居家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十九岁入京师之前,一直居家耕读,但主要时间是诵读古文,而耕牧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
父谈仕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谈居官而勤学不倦,立志重振史官家学,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是一位自奋立名的历史家。前127(武帝元朔二年甲寅)迁十九岁 父谈三十九岁是年春正月,汉伐匈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孔安国为博士。
夏,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皆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司马迁一家也徙移茂陵,属籍显武里。关东大侠轵人郭解亦被徙茂陵,次年被族灭,其人状貌风采,为青年司马迁所目睹。
(二)修史助手(前126-前109 年,前后18 年)
司马迁作史,分为三个阶段。从元朔三年到元封二年为助手阶段。此阶段,司马谈发凡起例,司马迁赞助其业。在父谈指导下,司马迁二十壮游,学公羊于董仲舒,受古文于孔安国,习家学于司马谈,成长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娴熟的历史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打下了继承父志的坚实基础。前126(武帝元朔三年乙卯) 迁二十岁 父谈四十岁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张汤为廷尉。武帝诏,令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者补廷尉史。
司马迁二十壮游,"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父谈仕为太史公。前124(武帝元朔五年丁已) 迁二十二岁 父谈四十二岁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武帝卖爵及禁锢免减罪,置武功爵以赏战士。
司马迁壮游归来。前122(武帝元狩元年己未) 迁二十四岁 父谈四十四岁武帝行幸雍,祠五峙。获白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发凡起例修《太史公书》(即《史记》),断限上起陶唐,下迄武帝获麟,即元狩元年。
司马迁襄助修史。前121(武帝元狩二年庚申) 迁二十五岁 父谈四十五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受降匈奴浑邪王,开通河西。丞相公孙弘卒。
司马迁受公羊学于董仲舒。董仲舒为西汉公羊学一代宗师,于元狩二年致仕,居家茂陵,著《公羊治狱》十六篇。御史大夫张汤治狱及朝廷大议,数往问董仲舒。董仲舒约卒于元狩六年。司马迁壮游归来受学于董仲舒,即在董仲舒居家茂陵之时,当司马迁二十五到二十九岁之时。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前119(武帝元狩四年王戍)
迁二十七岁 父谈四十七岁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于漠北,奠定了汉胜匈败之局。汉赏赐将士五十万金,转槽徙民之费以亿计,不可胜数,县官大空。初算缗钱,盐铁专卖,造白金皮币。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前119(武帝元狩五年癸亥)
迁二十八岁 父谈四十八岁初置谏大夫。
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汉书·儒林传》载《古文尚书》云:"(孔)
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按,孔安国元朔二年为博士,元狩六年出为临淮郡太守,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当在元朔末壮游归来至元狩六年之际,当司马迁二十三到二十九岁之间。
司马迁始仕为郎。前115(武帝元鼎二年丙寅) 迁三十一岁 父谈五十一岁御史大夫张汤死,而民不思。张骞再使西域还,拜为大行,费值数千巨万。桑弘羊为大农中丞,置平准均输,吏得人谷补官,郎至六百石。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前114(武帝元鼎三年丁卯)
迁三十二岁 父谈五十二岁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前113(武帝元鼎四年戊辰)
迁三十三岁 父谈五十三岁父谈为太史令兼大行礼官,与祠官宽舒议祀后土。前112(武帝元鼎五年己已) 迁三十四岁 父谈五十四岁列侯坐酎金失侯者一百零六人。
父谈为太史令兼大行礼官,与祠官宽舒议泰典礼。
武帝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空峒,郎中司马迁及其父太史令司马谈均扈从。前111(武帝元鼎六年庚午) 迁三十五岁 父谈五十五岁武帝与公卿、诸生议封禅。
春正月,司马迁升任郎中将,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置吏。前110(武帝元封元年辛未) 迁三十六岁 父谈五十六岁武帝封禅泰山。是岁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县官有盐钱缗钱之故,用益饶矣。
父谈病死于周南(洛阳)。
司马迁受父遗命于河洛。又从巡武帝封禅。按,汉武帝四月上泰山封禅,司马迁要赶赴行在回报奉使政务,告成功于上帝,故其见父于河洛在二、三月间。前109(武帝元封二年王申) 迁三十七岁司马迁从巡武帝至瓠子,负薪塞河。
(三)发愤著书(前108-前93,前后16 年)
从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为太史令,到太始四年司马迁作《报任安书》,其间十六年,是为发愤著书阶段。即司马迁经营十六年,《太史公书》基本完稿。前108(武帝元封三年癸酉) 迁三十八岁始仕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潜心著述《太史公书》。前107(武帝元封四年甲戍) 迁三十九岁迁扈从武帝,北过涿鹿。潜心述史。前106(武帝元封五年乙亥) 迁四十岁迁扈从武帝,南至九江。潜心述史。前104(武帝太初元年丁丑) 迁四十二岁迁与壶遂、邓平、落下闳等造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司马迁答壶遂问,讨论作史义例,修正延伸《太史公书》断限,上起黄帝,下至太初元年。《太史公自序》云:"于是论次其文。"司马迁正式定稿《太史公书》。前101(武帝太初四年度辰) 迁四十五岁贰师将军李广利破大宛还,得善马数十匹,中马三千余匹。汉兵死十余万人,丧马三万匹,伐宛四年,天下骚动,大汉呈现衰败之迹。
司马迁再次修正《太史公书》断限,下限至太初四年,以见盛观衰。前99(武帝天汉二年壬午) 迁四十七岁十一月,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功可抵过。潜心述史。前98(武帝天汉三年癸未) 迁四十八岁是年冬李陵家被族灭。司马迁受株连,以"诬罔罪"遭受宫刑。前97(武帝天汉四年甲申) 迁四十九岁司马迁出狱为中书令,世俗目为"尊宠任职",而司马迁视为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前93(武帝太始四年戍子) 迁五十三岁复书任安(即《报任安书》),叙说不幸遭遇和深虑的思想,通报《史记》基本完稿,定名《太史公书》。是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藏之名山,传于后世。
(四)晚年修订(前92-前86,约7 年)
武帝征和以后到昭帝之初七年为司马迁修史的第三阶段,最后编成《史记》定本,正本藏官府,副本留京师家中。司马迁晚年仍在修订《史记》。前91(武帝征和二年庚寅) 迁五十五岁巫蛊狱起,太子刘琚举兵斩江充;武帝令丞相刘屈氂讨叛,太子兵败自杀。
司马迁晚年修订《太史公书》直至昭帝之初。主要内容为:调整篇目与编订次序;抒愤寄托,鸣写不平;附记太初以后大事;补载或修订太初以前史事。前90(武帝征和三年辛卯) 迁五十六岁田千秋上书讼太子冤,武帝平反太子,怨北军使者护军任安受太子节而不助太子。六月腰斩丞相刘屈毫与任安。
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以兵降匈奴。《史记·匈奴列传》及《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均载此事。此为司马迁晚年修订《史记》之一证。前87(武帝后元二年甲午) 迁五十九岁武帝崩。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辅政。
司马迁记事止于武帝之末。褚少孙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褚补》)。考《史记》记事,断限太初,人物立传,记叙史事,皆止于太初四年。太初以后,司马迁只是附记巫蛊案、李陵案两件大事以及武帝封禅巡游,咸表终始,涉及16 个篇目,22 人,总计1544 字,与立传人物及载大事尽于太初并不矛盾。前86(昭帝始元元年乙未) 迁六十岁司马迁卒。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云:"史公卒年,绝不可考。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也。"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在辨难中引用《史记·货殖列传》称"司马子言",这是对已故学问家的尊称。此姑系司马迁卒于昭帝始元元年,表示司马迁之卒与汉武帝相终始,这是没有疑义的。
司马迁死后,其书《太史公书》副本在宣帝时为外孙杨恽所布,到了东汉桓灵之时演变成了《史记》之名,流传于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两千年来阅读和研究《史记》的人不可胜计。司马迁将他的鲜血和生命化成了《史记》,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将永远值得人们祭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