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临危受命:丘吉尔 > 第十四章 绥靖阴谋破产

第十四章 绥靖阴谋破产

  黑雾阴霍大地昏,绥靖失败困愁城;祸水东引自受害,大战爆发梦魂惊。

  张伯伦原以为奉行“绥靖”可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并促使希特勒反苏**,祸水东引;结果事与愿违,局势缓和不成,反倒刺激了纳粹头子的侵略胃口,严重削弱了英法集团的战略地位。丘吉尔对此忧心忡忡。

  希恃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1.1   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360   多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入。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防御工事,这在当时来说是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以与之媲美。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道、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爪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

  在英国统治集团中,似乎只有丘吉尔一个人看到了这一点。再没有别的人像他10 月5   日在下院的演说里那样把慕尼黑的后果讲得如此透彻。他说:

  “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我们正处在第一等的大祸之中。到多瑙河的门户……到黑海的门户已经洞开了。”他进一步指出,所有中欧的和多瑙河流域的国家,都将一个接一个落入以柏林为中心的庞大的纳粹政治体系中,不要以为这是结尾,它只不过是刚刚开始。然而,丘吉尔并不是在朝之臣,他的话并没有引起英国统治集团的关切和注意。张伯伦继续执迷不悟地奉行他的绥靖政策。

  对法国来说,慕尼黑是一场大灾祸。法国的统治集团由于他们政治上的短视,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原来法国拥有100   多个正规师,而且还同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较小的国家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会议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 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还要大的德**队,现在法**队失去了这支力量,无异等于失去一条臂膀。然而,这还不是一切,在幕尼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国的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同英国的友好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首都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还不太晚的时候,同希特勒搭上桥,谋求保全自己,兔遭大害。

  然而,对希特勒来说,慕尼黑的结果并没有使他满足。他认为征服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东方大规模夺取生存空间和在西方同法国在军事上决一雌雄的前奏。德军进占苏台德区还不到十天,希特勒就着手军事部署来并吞默默尔和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

  所有这些,张伯伦视而下见,仍一味相信,只要他亲自和两个独裁者面商,就可以使世界形势大力改善。他自以为希特勒“已经被稳住了”,现在需要做墨索里尼的工作。他满怀希望地建议,他和哈利法克斯勋爵在1939年1   月份访问意大利。意大利拖延了一些时候才发出邀请。会谈就在1   月11日举行。从《齐亚诺的日记》中可以看到,意大利人对张伯伦一行是“不屑一顾”的。齐亚诺写道:“实质上这次访问的调子是低沉的……彼此之间从来没有真正接触。我们同这些人的距离有多么遥远!不可能有什么开诚布公的会谈。我们在饭后向领袖说到这些事,墨索里尼说,“这些人同创造了大英帝国的弗朗西斯·德拉克船长和其他伟大冒险家不是用同样的材料做成的人,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富贵世家的没出息的末代子孙而已。”在张伯伦返回伦敦后,齐亚诺又写道:“和英国人的会谈毫无结果。他们不想打仗,想尽可能退得慢一点……珀思勋爵把张伯伦准备在英国下院发表的演说提纲交给我们,征求我们的意见,说我们如认为有必要,就可提出修改。领袖对这个演说提纲表示赞同,还说:我认为英国政府首脑把自己的演说提纲送请外国政府核准,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在3   月份,英国政治舞台充满一种颠倒反常的乐观主义情绪。拥护慕尼黑协定的英国各位大臣和各大报纸,无视捷克斯洛伐克里里外外都受到德国的强大压力、形势日益紧张的事实,却对这个使捷克斯洛伐克“万劫不复的政策”依然信心十足。3   月10 日,内政大臣在他的选区发表演说时就说到他希望有一个五年和平计划,说是有了这个计划,不久就会出现“黄金时代”云云。当时,他们还在满怀希望地讨论同德国签订贸易协定的问题。著名的漫画杂志《笨拙》登出了一幅讽刺画,画着约翰牛正从一个恶梦中醒来,刚喘过一口气,在夜间打扰他的一切恶毒谣言、幻觉和疑虑,都飞出窗外了。

  就在这张讽刺画发表的当天,希特勒向那个因慕尼黑决议而被夺去边界防线的摇摇欲坠的捷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向布拉格进军的德**队,绝对地控制了这个毫无抵抗的国家。

  在这之前,为了想探明这点残山剩水还能不能挽救,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最后说服希特勒答应于1   月21 日在柏林接见他。这是一幕极悲惨的景象。虽然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来说,接踵而来的下一幕还要更惨。捷外长在这个不可一世的德国独裁者面前摇尾乞怜,希特勒当时盛气凌人的样子达到了极点。希特勒说,捷克斯洛伐克是由于德国的克制才免于惨遭浩幼。虽然如此,捷克人若不改弦易辙,他还是要消灭他们。他们必须忘却自己的历史,他们必须唯德国人的命令是从,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唯一的自全之道。具体他说,捷克斯洛伐克必须退出国际联盟,大大缩减它的军队,参加**公约,在外交政策方面接受德国的指导,同德国订立优惠的贸易协定;其中有一个条件是,未经德国同意,捷克斯洛伐克不得建立任何新工业,解雇一切对德国不友好的政府官员和报刊编辑。最后还有,像德国人那样,根据纽伦堡法律,宣布犹太人不受法律保护。同一天,契瓦尔科夫斯基又从里宾特洛甫那里听到了新的要求。后者威胁说,捷克斯洛伐克人若不立即悔过自新,并且照办德国人所要他们做的一切,将有“不堪设想的后果”。

  不出两个多月,捷克斯洛伐克悲剧的下一场果然开幕了。3   月14 日,老态龙钟、不知所措的哈查总统,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的逼迫之下写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在所谓双方发表的会谈公报上写着:

  “元首和总统(希恃勒和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

  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的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给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至此,希特勒的诡诈伎俩也许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据他的一个女秘书说,希特勒在签字以后,冲进他的办公室,拥抱了在场的每一个女人。他高声叫道:“孩子们!这是我生平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希恃勒就从捷克斯洛伐克掠夺了95 亿马克的金钱和100   多万枝步枪,4.3 万多挺机枪,1500 多架飞机,2100 多门大炮,500 多门高射炮,300 多万发炮弹,10 亿发子弹和400   多辆坦克。占领了当时最大的军火工厂斯科达。并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掳去当兵和服劳役。由此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它的战争实力。正如纳粹二号头目戈林一个月后对墨索里尼所讲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产能力转归德国而产生的经济因素,它显著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能力。不仅如此,如果发生更大的冲突,德国现在毋需保留一个师的兵力去防御那个国家了。”就在希特勒宣布把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意志帝国后,3   月15 日,张伯伦首相不得不向下院说:“德**队在今晨6   时开始占领波希米亚。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已奉政府命令不加以抵抗。”于是,他接着说,他认为他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证已不再生效了。五个月以前,在慕尼黑会议之后,殖民地事务大臣英斯基普爵士在提到这项保证时说:“英王陛下政府感到有道义上的责任来保持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证。所以,假使发生无故侵略行为,英国政府当然不得不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采取行动,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到现在,张伯伦却说道:“这项保证直到昨天仍然生效的;但是,由于捷克斯洛代克发表了这个宣言,我们要保证其边界完整的这个国家不存在了。所以,英国政府就不受这个义务的约束了。”这似乎已成定局。张伯伦在末尾说道:“我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应该深以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离开轨道。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丘吉尔对张伯伦的讲话十分反感。他说:“首相的反应使我大吃一惊。

  他向来认为他自己特别了解希特勒的性格,能够精确估计德国行动的限度。

  他满怀希望地相信慕尼黑会议是一个推诚相见的会议,他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已把世界从战争的无限恐怖中解救出来。现在好像一个突然的爆炸把他的信念以及由他的行动和言论所造成的一切都炸得粉碎了。他对事实作出了严重错误的判断,不但欺骗了他自己,而且还把这些错误强加给唯命是从的同僚和不幸的英国舆论,这对他来说,当然是责无旁贷的。”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在丘吉尔等人的抨击下,张伯伦只好一反常态,转而批评希特勒了。他说:“我相信,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大多数英国人民都和我一样,衷心希望这种政策将推行下去,但是在今天,我和英国人民都感到同样的失望,同样的愤怒,觉得那些希望被对方肆无忌惮地破坏了。……

  对于这个突然遭受侵略的自豪而英勇的民族,对于这个被剥夺了自由、失去了国家独立的民族,谁能不感到衷心的同情呢?……这岂不是企图用武力来称霸世界的一步吗?”似乎到现在张伯伦才明白,这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一步”。不过,即便这样,这番话和他前两天在下院的声明所抱的态度比较起来也遇然不同。

  不但如此,张伯伦为了蛊惑人心,也许是为了洗刷自己的名誉,两周后又转而对希特勒所要垂涎的第二个小国——波兰作出了如下的保证“我现在要向议会报告……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必须发动全国的力量来进行抵抗,那么,英王陛下政府将立刻认为有义务立即给予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英国政府已经向波兰提出大意与此相同的保证了。我还要申明,法国政府已授权我明确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它与英王陛下政府将采取同样的立场。”不过,现在的情况已非昔日相比了。如今,英国已失去了空军优势,甚至连空军均势也丢掉了;德国以武力进占莱因地区,齐格菲防线已经筑成或正在建筑;柏林一罗马轴心成立了;奥地利被德国并吞同化了;慕尼黑协定背弃和毁灭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占领了它的防御工事,它的强大的斯科达兵工厂从此替德军制造军火;罗斯福总统想通过美国的干预来稳定或澄清欧洲局势,也被一手撇开了;而苏联多次倡议联合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援救捷克斯洛伐克,却没人理睬;在英国只能提供两个师来增强法国边境防务的时候,本来可以对付尚欠完备的德**队的35 个捷克师,也被扔掉不要了。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而现在,把所有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丢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英国却一手领着法国,迈步前进,要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丘吉尔说,“但在过去,只要有人提到要制止希特勒的侵略扩张,就会被认为不讲道理,轻率卤莽,不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和道德水平。现在到了最后田地,两个西方民主国家又宣布时刻准备为了波兰的领土完整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历史,据说其中大部分是人类罪恶、愚蠢和痛苦的记录。”丘吉尔进一步指出,在东欧方面,任何足以组织抵抗德国侵略的手段,现在差不多都完了。匈牙利已经投入德国的阵营。波兰起先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趁火打劫的态度,现在又不愿意同罗马尼亚密切合作。不论波兰或罗马尼亚都不让苏联军队越过它们的领上去反击德国侵略者。丘吉尔说,“大同盟的关键就是同俄国达成谅解。”3   月19 日,深受当时局势影响的苏联政府,再次提出召开六国会议协商共同制止侵略的建议。对于这个问题,张伯伦一直抱着顽固敌视的态度。他在3   月26 日的一封私人信中写道:“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俄国极不信任。即使它愿意,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否有能力维持一次强大的攻势。而且对于它的动机,我也不予信赖;在我看来,它的动机同我们的自由观念毫无关系。

  它只是挑拨是非,惟恐天下不乱。”因此,苏联的六国会议的建议就这样受到冷淡的看待并被粗暴地打消了。

  张伯伦政府对诱使意大利脱离轴心的可能性曾寄予很大的希望,现在这种可能性也逐渐消失了。3   月26 日,墨索里尼发表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演说,他针对法国进行暄责并提出了意大利对地中海的领土要求。4 月7   日,危机进一步扩大,这天黎明,意大利军队悍然在阿尔巴尼亚登陆,经过很短的战斗,就占领了整个国家。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将要成为德国侵略波兰的基地一样,阿尔巴尼亚也会成为意大利进攻希腊和迫使南斯拉夫中立化的跳板。英国政府早已对东北欧的和平利益承担义务。“对东南欧的威胁又怎么办呢?”丘吉尔说,“这艘和平的大船已处处出现漏洞了。”4   月9   日,丘吉尔写信给张伯伦,希望他“将在议会发表的声明也能够像对待波兰协定那样,提出联合战线的建议”。

  现在英国和德国之间所有的关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伯伦终于相信纳粹德国是要打仗的。于是,他向四面八方的国家,只要不予拒绝的,都提供保证并订立盟约,也不管英国对这些国家能否给予有效的援助。除了向波兰提供保证之外,还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保证,接着又同土耳其结盟。

  希特勒对此恨之人骨。4   月28 日,他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今天,既然英国报纸和英国官方都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反对德国不可这样的观点,为证实这个观点还推行我们所知道的包围德国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英德海军条约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在同一篇演说中,希特勒也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他把英国对波兰的保证作为直接的理由,希特勒说,“在某种情况下,如果德国与任何其他国家发生冲突而使英国卷入战争的话,这个保证将使波兰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因此,这个协定已不复存在了。”1934 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废除,是一个极其严重和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步骤。直到1939 年1   月里宾特洛甫访问华沙时,里宾特洛甫还对这个条约一再加以肯定。这个条约和英德海军条约一样,是按照希特勒的愿望经过谈判订立的。它也和英德海军条约一样,对德国显然是有利的。这两个协定都曾在德国还是弱国的时候使其地位好转。英德海军协定事实上等于英国纵容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因而使斯特雷萨阵线等的决走都归于无效。德波协定则使德国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于奥地利,其后集中于捷克斯洛伐克,使这两个不幸的国家惨遭蹂躏毁灭。德波协定在一定时期内削弱了波兰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并使东欧各国之间不能发展休戚相关的团结,现在,当这个协定已为德国效劳之后,被单方面的行动撕毁了。波兰得到了暗示,使它知道它现在正处在可能遭受侵略的范围之内。

  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英国政府对于它给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除非纳入英国同俄国达成的一个全面协议的体制之内,否则都没有军事上的价值。”正是为了这个目的,4   月16 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在莫斯科接见了英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条约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如果认为合适的话,还可加上波兰),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苏联这一建议,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张伯伦一心一意要把苏联排除在欧洲大国集团之外,就像他在慕尼黑时代所做的一样。那些顽固坚持**的波兰上校们,即使在德国人快要进入他们的大门的时候,也拒绝接受苏联的援助。

  丘吉尔5   月4   日在一篇评论中就此写道:“最重要的是不要失掉时机。

  自从俄国提出建议以来,已过了10 天或20 天了。英国人民现在既已牺牲了向来遵守而又很难改变的习惯,接受了征兵制的原则,他们有权和法国一起要求波兰不要在共同事业的道路上设置障碍。我们不仅必须接受同俄国的充分合作,而且必须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参加这个大联盟。这三十善战的民族,合起来大概有20 个师的精锐部队。一个友好的俄国给它们提供军人和其他援助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俄国的积极帮助,就无法维持一条反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丘吉尔强调指出,“现在仍然有可能把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各个国家和民族联合成一个坚固的阵线,以反对新的暴行或侵略。这条阵线如果以坚定的信念建立起来,进行坚决果断而有效率的军事部署,再同西欧国家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就足以对付希特勒、戈林、希姆莱、里宾特洛甫、戈培尔及其同伙,其力量还可以使德国人不敢随便挑战。”可是,事实却正相反。英法政府首脑对苏联的建议,却采取了十分不负责任的错误态度。谁都知道,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发生时,张伯伦同希特勒谈判,亲自出马,飞来飞去。但等到与苏联谈判时,只派去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在最后派去进行军事谈判时,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苏联政府对这一谈判仍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三国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苏联接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但是,英法政府却非常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

  到8   月中旬,英国和法国同苏联在莫斯科的谈判,事实上陷于停顿状态。

  当英法军事代表团乘船于8   月11 日抵达苏联首都后,他们不与苏联代表讨论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用什么武力来对付纳粹侵略。他们避而不谈缔结军事条约的实质问题,只就抽象的无关紧要的所谓“原则问题”消磨时间。

  苏联代表伏罗希洛夫说,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一项全面的军事条约”。这位苏联元帅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条约规定波兰该采取什么行动?一旦战争爆发的话,英国拿得出多少军队来援助法**队?比利时会怎么办?但他所得到的答复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法国代表杜芒克说,他对波兰的计划一无所知。英国代表德拉克斯吞吞吐吐地说,目前英国有5   个正规师和1 个机械化师。苏联说,战争一开始,它能派出136 个步兵师,5000 门大炮,1   万辆坦克和5000 架飞机来对付从西面来的侵略者。

  在8   月14 日一次关键性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元帅强调指出,根本的问题是,波兰是否愿意允许苏联军队进入它的领上去迎击德国入侵的问题。如果不愿意的话,盟国又怎么能阻止德**队迅速席卷波兰呢?他具体问道,“英国和法国的总参谋部是否认为苏军可以越过波兰,特别是越过维尔那山峡和加利西亚去同德军接触?”这是问题的核心。最后,如坐针毡的英法代表认为,伏罗希洛夫提出了他们所没有资格处理的政治问题。

  在8   月21 日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再次重申,苏联代表团的愿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同意组织三国武装部队的军事合作;苏联同德国并无共同边界,只有苏联军队在有权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的条件下,它才能给英、法、波、罗以援助,如果不允许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他们就无法同英法军队合作,苏联军事代表团无法设想英国和法国的政府和总参谋部,在派出代表团到苏联来的时候,怎么会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不给他们以指示?这只能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同苏联进行认真而有效的合作的愿望。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国政府指示回答苏联关于波兰的问题,等了三天都没有回音。在8   月17 日,杜芒克曾给巴黎打电报说,“苏联是想订军事条约的。它不想要我们给它一张没有具体保证的废纸。伏罗希洛夫宣布,只要他所说的那个关键性问题解决以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要求巴黎设法使华沙接受苏联的援助,但却遭到英法和华沙统治集团的粗暴拒绝。

  这时,英法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既然苏联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统一战线没有成功,那么苏联的急迫任务就是百倍警惕西方国家的“祸水东引”政策。在大战迫在眉睫的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1939 年8   月23 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宝贵的时间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却说希特勒经过多次谋划,终于在8   月31 日中午作出了最后决定,发出了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的第一号作战指令。9 月:日拂晓4 点45 分,150   多万德**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人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要使波兰人不分军民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9   月27 日,纳粹军队攻陷了华沙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英法两国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应当毫不迟疑地向波兰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无论如何,英国总应主动对德宣战支援波兰。可是,实际上张伯伦政府在最后时刻背弃了自己的庄重诺言,逃避履行对波兰的义务而要同德国谈判和平解决波兰问题。这事实上是在安排新的“慕尼黑”,只不过这次涉及的是波兰问题。著名的工党活动家休·多尔顿在9   月2   日的日记中写道:“看来,绥靖政策又重新盛行,我们对波兰人的许诺遭到蓄意破坏。”英国人民认为,后退是不应该的,已经遭到可耻失败的绥靖政策应当寿终正寝,而英国必须履行对波兰的义务,也就是首先向法西斯德国宣战。下院的绝大多数议员也支持这种意见。张伯伦不了解民众和下院的心情有多大变化,他竭力想赢得时间,同德国人举行谈判从而避免宣战。9   月2 日,下院爆发了一场危及政府的辩论。议员们要求英国履行对波兰的义务。

  形势逼人。如今英国政府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9 月3   日中午12点6   分,张伯伦这个曾经冒着丧失政治生命的危险,在戈德斯堡和慕尼黑对希特勒一味绥靖姑息的政治家,向下院发表了沉痛的演说,宣布英国现在已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他说,“今天是我们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力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毁于一旦。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使我们必须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业取得胜利……我相信,我会话着看到希特勒主义归于毁灭和欧洲重新获得解放的一天。”但是,张伯伦未能看到这一天,1940年11 月9   日,他怀着绝望的心情与世长辞了。

  9 月3   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波互助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之下,被迫匆忙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张伯伦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也从而彻底破产了。时局的客观进程终于打通了丘吉尔通往政权之路。正是: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形势随人愿,丘氏被起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