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三节 独特的社会模式

  第三节 独特的社会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模式,即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解决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途径,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相比,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源出而又超出三民主义

  这里的三民主义指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有时就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甚至干脆说,这种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说来,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①可见,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或社会理论,是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一脉相承的。

  1924 年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由他审定的著名宣言。这个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以此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纲领。毛泽东参加了这次大会,是国民党“组织章程审查委员会”成员,并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的宣言在他的脑海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有了转变。1927 年10 月《布尔塞维克》的发刊词还把三民主义区分为“革命精神”与“反动思想”两方面。随后,在党内“左”倾路线指导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转向全面否定。当时有的中央刊物说三民主义已成为“垃圾桶”,“杀民主义”等等,并且把蒋介石说成是“孙文主义的嫡传”。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当时“左”倾路线的“一次革命论”影响所致,未能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从而也就不能把三民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纲领。在这种“左”倾路线统治下,毛泽东仍然认为中国现时“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①。1929 年,毛泽东撰写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用通俗的顺口溜阐明红军的宗旨,究其内

  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1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77 页。容,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若合符节。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提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模式,尔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中,又把三民主义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宣布的三民主义的纲领,基本上是不冲突的。因此,我们不但不拒绝三民主义,而且愿意坚决地实行三民主义。”②并号召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毛泽东还指出,三民主义不但是合作抗日的基础,而且是合作建国的基础。其民族主义将引导这个合作到争取全民族的解放,其民权主义将引导这个合作到彻底的建立民主国家,其民生主义则更可能引导这个合作到很长的时期。但是,蒋介石与毛泽东所理解的三民主义完全不同,他实际上否定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假借三民主义旗号,实施封建法西斯式的专制统治,进行反共活动,挑起一场关于三民主义的争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驳斥了“一个主义”的说法,阐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区分了真假三民主义与新旧三民主义,认为只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愿意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在用“政治力”侵略中国的同时,用“经济力”对中国进行残酷掠夺的事实,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狼狈为奸的关系。从而改变了原来以“反满”为核心,未能独立提出反帝任务的局限,坚决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纲领;在民权主义问题上,认为“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①,主张建立一个既与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所专有”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相同,又与俄国新发生的“工人独裁政治”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相同的国家,这种国家就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共和国。而所谓“平民”,“实为多数人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②。可见,孙中山所设计的实际上是一个由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在民生主义问题上,孙中山提出的经济纲领,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不容许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主张大资本国有。但不主张立即消灭私有制,而是保护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同时又“限制”或“节制资本”,“以免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③。在土地问题上,则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状况,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因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在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项纲领时,处处沿引孙中山的言论,足以证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源出于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曾明确说:“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

  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59 页。①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71 页。② 《孙中山全集》第9 卷,第119 页。③ 《孙中山全集》第2 卷,第338 页。的新三民主主义共和国。”①..

  但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也有它的局限性。他始终未能了解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他虽然提出了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对工农群众的力量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孙中山主张‘唤起民众’,或‘扶助农工’。谁去‘唤起’和‘扶助’呢?孙中山的意思是说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②。所以孙中山民权共和国的主张的要害就在于缺乏明确的阶级观念,没有确定各个阶级在这个共和国中的地位,从未正式回答过谁领导谁的问题,这在现实中就很难实现。这一点由毛泽东解决了:民权主义的共和国,“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③。孙中山的经济纲领中,正确地提出了“节制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但在他所追求的共和国中,缺乏明确的领导阶级,这些方针就缺乏实现的可能;他的土地纲领也不彻底,他虽然斥责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但他没有把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置于农村大变动的革命中,相反却沿袭了过去的带有改良主义的方案,过分低估了农民的力量,害怕如果地主与农民发生冲突,农民便不能抵抗,没有找到实现土地纲领的真正道路。所以毛泽东说:“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如果它不补足这些,并且准备实行起来,那对于民主政纲就只是基本上相同,不能说完全相同。”④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孙中山始终未能接受唯物史观,认为不论在民主革命中或民主革命胜利后,都应当大力宣传和力争实现他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并且要以“民生史观”作为指导思想,“不可再说物质问题是历史的中心,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①这就使他不能不把以阶级斗争为其内涵的许多社会现象诸如平民、国家,政治等概念,抽去阶级内容而变为空泛的概念;不能也不可能真正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从而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毛泽东说:“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②。

  毛泽东指出:“我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比之孙先生的,当然要完备得多;特别是孙先生死后这二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发展,使我党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及其实践,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③毛泽东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在继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又克服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他那独特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二特殊的社会模式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8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8 页。① 《孙中山全集》第9 卷,第371、37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8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挑起的反共高潮,使人们发生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在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困扰的问题是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的要害是两个革命的衔接,民主革命之后紧接着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两者都不是,那么,民主革命的结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内有人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引导中国到非资本主义的前途,但非资本主义前途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人们不知道,抗战的胜利是直接达到社会主义呢,还是要经过其他阶段?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回答了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同孙中山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条件下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是独特的一样,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设计的社会模式也是独特的。

  毛泽东充满着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他总是追溯中国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将通过抗日战争,将通过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终结,其结果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或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毛泽东描述了这个社会制度的蓝图,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大纲领。

  在政治上,既然这场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民主革命,因而它所要建立的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工人与农民单独承担民主革命任务,因而那时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抗日战争扩大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因而“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主革命的分子”①。这种政治制度是独特的,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世界上现存的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不外乎三种: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第一种是旧式民主革命的结果;第二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第三种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如中国所进行的新式的民主革命的结果。毛泽东吸取了孙中山“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权主义政纲,但明确了这种政权的阶级属性,以及谁领导谁的问题,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至于“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权能分开,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毛泽东则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实行普遍平等的选举,“这种制度即民主集中制”,这种国体与政体的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①..

  在经济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也是独特的,它既不是完全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更不容许是旧的半封建的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56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7 页。计’”②。毛泽东完全吸收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纲领,并把它彻底化和付诸实施。他非常赞赏“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的口号。就“节制资本”来说,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本国人或外国人独占的规模过大而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类,由国家经营管理,免使私人资本操纵国民生计。但既然是“节制资本”,因而“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③。就“平均地权”来说,毛泽东认为必须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合作经济。但农村中的富农经济,还是容许其存在。换言之,“平均地权”“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④。从上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包含有国营经济、私人经济和合作经济三种经济成分,而国营经济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这种经济结构的设计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纲领是一致的。不过,孙中山在政权结构上没有明确谁领导谁的问题,因而在经济纲领的阶级属性上也是含糊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国营经济,明确地指出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因而他认为这种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①。

  在文化与思想意识形态上,毛泽东也提出了独特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是指形式,科学是指内容,大众是指服务的对象,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相适应,这种文化反对的是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与封建复古的旧思想;与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相适应,文化上也是各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因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其中的盟员;与政治上无产阶级的领导相适应,文化上的指导思想也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思想。但是,由于政治与经济结构是新民主主义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因而就整个文化来说,也是新民主主义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如果以为现在的整个国民文化就是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文化,这是不对的。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了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把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当作了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上整个的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②这被毛泽东称之为“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观察研究问题等等的方法与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方针混淆起来。毛泽东认为,整个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值得指出的是,与政治上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同,文化上只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与封建复古的专制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强调批判地吸收外国的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6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5 页。古代文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①,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对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另一方面,借鉴外国文化是吸取精华,反对“全盘西化”、生吞活剥与形式主义,即使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与这种态度相一致,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也要清理与吸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②。这无疑是针对蒋介石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而发的,但上述这一切都明显反映出毛泽东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态度。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把这些纲领具体化,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具体地解决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问题。

  三历史尺度与社会主义前途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构想的社会模式,其独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个中间性的或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的前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后身则是社会主义。毛泽东论证了建立这样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性。在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用历史的尺度来衡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体现出他的历史主义态度。

  如前所述,毛泽东断然否定了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企图,论证了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在中国不能成立的必然性,所以这里的问题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为什么其结果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必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前面我们谈到“两步走”的理论只是区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而“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①..

  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我们看不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它不能回答民主革命的结果为什么不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因为从理论上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集中表现”②;而且我们勿宁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建立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上的体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③。所以这种“不可移易”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上。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之所以不是社会主义的,就在于它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容许私有制的存在。毛泽东在这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纯策略问题,而的确是社会历史的进程。早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毛泽东就批评“左”倾路线所谓民主革命在重要省份开始胜利之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时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中国是一个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7~708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1~65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5 页。何等样的政治经济情况的国家”④。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毛泽东认为,既然中国现在还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那么,在革命胜利之后,因为肃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⑤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一方面要“节制资本”,其要旨是阻止出现操纵国民生计的大资本家的出现,就当时的实践意义而言,主要是要没收官僚大资本家的财产;另一方面并不没收其他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并不阻止不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其理由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①。可见,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提出,正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指出,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要实现这个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中就悬着这个崇高目标。但是,中国的现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革命的现实目标是要摆脱这一悲惨命运,要建立一个“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②。毛泽东一谈到这点,就变得非常现实和冷静。他认为,如果共产党人忽视为这个现实目标而奋斗,“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③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完全只是空想”④。毛泽东指出,说也奇怪,有些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不敢正面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而要拐弯抹角地来说这个问题,而叶青之流,则要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前者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后者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于民众的欺骗手段。而共产党人则认为,除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才能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任何的空谈和欺骗,是不会让它迷惑我们的头脑的”①。

  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针对这些人的误解,毛泽东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拿资本主

  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60~161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5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59~1060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0 页。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③毛泽东这一观点,明显地符合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态度。马克思曾经批判过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反对在落后的德国进行资本主义的革命,他们学着法国社会主义者的样子在德国批判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不会问,人民的福利对资产者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资产阶级是不是想把无产者当炮灰。他们根本不想知道资产者想什么。他们想知道的是资产者被迫追求的目的是什么。问题就在于什么能使无产阶级取得更多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④虽然毛泽东与马克思所处的背景和论述的角度不同,但其所取的历史尺度则是一样的。正是从这一尺度出发,毛泽东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当然,毛泽东在论述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时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民主革命胜利后的结果并不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政治上无产阶级的领导,经济上国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都被毛泽东看作是这个社会中的重要因素,即使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因此,这是一个既非社会主义、也非资本主义,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亦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独特的社会模式,是一个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至于这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毛泽东在这时期所阐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一方面强调不到政治经济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要轻易谈转变到社会主义①,认为这将是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形态,“不但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②;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视上层建筑中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主导因素,突出经济领域中国有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占主导地位,他认为这就使得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必然的趋势。毛泽东的分析中透露出这个过渡社会形态的短暂性,以及强调上层建筑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意义。这些大概是导致后来党内某些分歧的最初根源。但无论如何,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的理论创造,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0 页。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第21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69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