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二节 辨别上下、各正其位

第二节 辨别上下、各正其位

  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等级森严、名分严格。吕祖谦极力为这种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编造了合"理"之依据。

  首先,吕祖谦开宗明义地宣称封建等级名分本身就是"理"。他说:屈天下之理以信天下之分,非善持名者也。世之持名分者皆日分可胜理,理不可胜分。不幸而听上下交争之讼,宁使下受抑,勿使上受陵。所屈者一夫之理,所信者万世之分,亦何为而不可哉!呜呼,分固不可屈也,理其可屈乎?宜人之滋不服也。??有所谓理,又有所谓分,是理与分判然为二物也。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必及分,分不独立,理不虚行,得则俱得,失则俱失,岂有既犯分而不犯理者乎?吕祖谦之所以不同意"屈天下之理,以信天下之分"的说法,是认为这种说法将"理"与"分"判然为二物,割断了二者内在的联系,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犯分并不犯理,造成不利于维系等级名分的后果。在他看来"分"是"理"的体现,"理"是"分"的依据。二者称谓不同,而本质则是完全一致的。触犯了名分,也就违背"理"。因此"善持名分者"总是将"分"与"理"合二而一,"得则俱得"。吕祖谦接着指出:后之为治者,非合分与理为一,亦安能洗犯上之习而还于古哉!这里,吕祖谦明白无误地点明了其"言分必及理,言理必及分"命题的政治目的,即彻底杜绝"犯上之习",保证等级名分不受侵犯。

  在此基础上,吕祖谦提出了"辨上下"的思想。他说: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天处上,泽处下,尊卑各得其分。

  大抵尊卑贵贱本皆有定位。为尊者处尊,为卑者处卑,虽万钟之禄不自以为多,抱关击析不自以为寡。若是上下无辨,宜贱者处贵,宜卑者处尊,民志便不定。何者?才能相若,德业相若,而一贵一贱安得不生叛乱之心乎?君子之辨上下,本非强以私意安排,上天下泽,物各付物,各随尊卑之分而已。以自然现象比附社会现象这是理① 《文集》卷12《易说·蛊》。

  ② 《文集》卷14《易说·损益》。

  ① 《东莱博议》卷1《詹夫以王师伐虢公》。

  ① 《东莱博议》卷1《詹夫以王师伐貌公》。

  ② 《文集》卷12《易说·履》。

  学家所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吕祖谦论证尊卑贵贱等级制度自然合理的重要方法。他认为如果说天在上泽处下是自然如此的话,那么社会上尊贵者处上卑贱者在下,也是自然如此,而非人为之安排。所谓"天下自有定分,不必用人安置。"①尊贵者应该养尊处优,他们享受万钟之禄不算过分。至于那些击木巡夜的更夫和看门人社会地位低微卑贱,则活该吃苦受罪,挨冻受饿。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用不着愤愤不平,因为这一切是名分所规定好的。全体社会成员也只有遵循这种名分规定,社会才能秩然有序。假若上下无别,贵贱不分,或是贱者处贵位,卑者享尊禄,这就势必要引起混乱。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苦的民众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大家道德才能差不多,何以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呢?从而人心就再也安定不下来了。为了改变自己卑贱困苦的处境,难免要对统治者产生叛离之心,甚至会采取更为暴烈的实际行动。所以一定要严格上下的等级名分,使每一个人都在原来就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上安顿下来。

  然正位二字最当看,天下事如器用,若去安顿处安顿,便无一事,所以乖争陵乱,缘于不合安顿处安顿。"正位",就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按照等级名分的规定,安心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吕祖谦这些喋喋不休的说教,无非是要广大民众甘心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卑贱地位。如其不然,就是于"不安顿处安顿",这是"天下乖争陵乱"的根源,必须坚决制止,从而暴露了吕祖谦封建主义卫道士的基本政治立场。

  其实,"辨上下、定民志"的观点,并不是吕祖谦所特有的观点,而是所有正统封建思想家共同的主张。远的且不论,即以北宋程颐而言,就发表过和吕祖谦极为相似的议论,现引摘如下:天在上,泽在下,上下之正理也。??君子观履之象,以辨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士修其学,学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预于己也。农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后世之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荣,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亿兆之心,交骛于利,天下纷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乱,难矣。此由上下无定志也。君子观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当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吕祖谦关于"辨上下,定民志"之说,几近抄袭之作,其所贩卖的完全是程颐的观点。

  然而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剥削;哪里有压迫,哪有就有反压迫,这是古今通例。不管吕祖谦,还是程颐怎样说教,人民群众反抗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吕祖谦继续欺骗说:天命所在,自有定分,初无一毫加损,君子达其理,则知求胜者徒然耳。这是说名分由天命所决定。容不得有半点损益。知道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名分是不可违反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卑贱者们要想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境遇所作的种种努力,非但是徒劳的,而已会为自己招致更大的灾祸。

  居贱恶劳,居贫恶困,居难恶辱,皆祸之招也。天下之理,贱不与劳期,劳而自至;① 《文集》卷12《易说·蛊》。

  ② 《文集》卷14《易说·明夷》。

  ① 《程氏周易传》卷1《履》。

  ① 《文集》卷12《易说·谦》。

  贫不与困期,而困自至。难不与辱期,而辱自至。不知其不可离而欲离之,此自投于祸也。君子以为劳者贱之常,困者贫之常,辱者难之常。彼其所以冒于祸者,特不能处其常而已。自处于劳则在贱而安矣,自处于困则在贫而安矣,自处于辱则在难而安矣。吕祖谦的逻辑是卑贱者注定是辛劳的,贫穷者则必然困苦不堪,艰难者肯定要受到凌辱。其依据是"贱"与"劳"、"贫"与"困"、"难"与"辱"是不可分离的,这就是"理",所以处于卑贱地位的厌恶辛劳,处于贫穷地位的害怕困苦,处于艰难地位的不愿受侮辱,就是悖逆于"理",故而不能不受到更大的惩罚。而要避免更大的祸患,卑贱者则要主动甘心于辛劳,贫穷者自觉安心于困苦,艰难者则要能忍受百般凌辱。按照这一逻辑,吕祖谦又进一步推衍:贵者受人之侍奉,如同卑贱者受人凌辱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当贵盛之时,人之奉我者,非奉我也,奉贵者也;当贫贱之时,人之陵我者,非陵我也,陵贱者也。奚以知其然耶?使我先贵而后贱,我之为我,自若也,而奉我者遂变而见陵,则回视前日之奉我者,岂真奉我乎?使我先贱而后贵,而陵我者遂变而见奉,则回视前日之陵我者,岂真陵我乎?彼自奉贵耳,我何为而喜;彼自陵贱耳,我何为而怒,心者我之心,固将治我之事也,何暇助贵者之喜,助贱者之怒哉。人在贵盛富贵之时,应该受人的侍养奉承;而在卑贱贫困之际,则必然受人之凌辱欺侮,这就是吕祖谦的理论。他希望人们奉我不喜,凌我不怒。其理由是人们奉的是"贵"、凌的是"贱",而这与奉或陵的当事人无关。吕祖谦在这里以诡辩的手法将"贵"与"贱"与具体人分剖开来,从而要求被凌辱的劳苦大众对于社会强加于自身的"陵"无动于衷,默然受之。他的这一手法类似被马克思无情嘲笑过的资产阶级的无赖口吻:金钱是应该受到尊敬的,而我是金钱的主人,所以我也应该受到尊敬。所谓"贵盛"当奉、卑贱当陵的理论,活脱脱地表现了处于"贵盛"境际的封建阶级飞扬跋扈的嘴脸。

  作为明智而富有同情心的思想家,吕祖谦在其官宦生涯中表现了对劳动群众悲惨遭遇的一定同情,并且也反映到了其思想之中,但是他竭力反对突破封建等级名分的亲亲仁爱。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在讲究亲亲仁爱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礼",即要贯彻尊卑贵贱之原则。他说:"若无礼以行之,便是释氏"。①基于此,他对传统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大同论,提出质疑:比看胡文定《春秋传》,多拈出《礼运》天下为公意思。蜡宾之叹,自昔前辈共疑之,以为非孔子语。盖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以尧、舜、禹、汤为小康,真是老聃、墨氏之论。西汉初期问世的《礼记·礼运》篇的作者曾经通过孔子之口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大同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和"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相比,所谓的尧舜禹三代不过是"小康"而已。这番话是否真出自孔子之口,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吕祖谦认为这种大同说不可能出② 《东莱博议》卷1《息侯伐郑》。

  ① 《东莱博议》卷1《息侯伐郑》。

  ① 《文集》卷16《礼记说》。

  ② 《文集》卷3《与朱元晦》。

  ③ 《礼记·礼运》。

  自孔子之口,它只能是后人之假托。因为"以尧舜禹汤为小康"之说有悖于儒家以三代为理想境界的传统观点,儒家讲究的是"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推己及人,从不提倡不分等级品名的大同主义。因此,"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与其说是出自孔子之口,倒不如说是力倡"兼爱"的墨家之观点。吕祖谦怀疑大同说出自孔子之口,确有道理,反映了其治学严谨之作风。但吕祖谦之所以断然否定"不独亲其亲,子其子",非孔子之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直接与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相忤悖。尊者不可能去亲卑者之长,卑者也不要奢望得到和尊者一样的礼遇。严格上下之分的框框容纳不了"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内容。关于这一点,亦可以从他对"孝悌"的解释中看出:年长以倍则父事之。??此固止是逊悌之事。然学者至于有所得,多要流入异端,就逊悌中须要理会得等差节文,敌致广大又须尽精微。吕祖谦认为,对年长一倍的老人如果要当作父亲一样尊敬和侍奉的话,则必须置于"等差节文"的前提下,即不能超越封建等级的规定,否则就流入墨家"兼爱"之邪说中去了。

  由此可以再一次看出吕祖谦对于维护等级品分是不遗余力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