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三节 "富恤贫"沦

第三节 "富恤贫"沦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1《淳熙四年轮对札子二首》。

  ② 《文集》卷12《易说·比师》。

  ③ 《历代制度洋说》卷3。

  ④ 《宋元学案·水心学案》。

  ① 《文集》卷7《薛常州墓志铭》。

  ② 同上。

  贫富相差悬殊,这是封建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动荡不定的基本因素。有宋一代,最高统治音为求得大官僚、大地主政治上的支持,对他们优容礼加,经济上听任他们对广大民众的掠夺和侵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不是唐代专有的社会现象,也是宋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建炎四年爆发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就是针对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提出"均贫富"战斗口号的。吕祖谦当然不会赞成反映农民革命要求的"均贫富"。但是他却不能无视农民阶级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所作的火与剑的批判。为了避免再次引起农民革命的武器批判,吕祖谦开设的基本对策之一,就是通过"富恤贫",达到"人人均足"。

  人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维持的。"且如布帛粟菽,人人所须,泉货金贝,人人欲用"③。而天地产生"布帛粟菽"、"泉货金贝"正是为了满足天下之人需求的,对于它们的占有,必须体现人人均足的原则。吕祖谦说:大凡天生万物将欲留于天地间,人同用,须使人人均足,方是两问正理,一或不均,便是暴殄天物。①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富者将"人人所须"的"布帛粟菽"、"人人欲用"的"泉货金贝"大量地占为己有,"封之仓库,至于腐坏贯朽。"②而穷者所需不得,欲用而无。这就违背了"天生万物"、"人同用"的正理,属于"闭天之惠"、"暴殄天物"的行为,必须亟待纠正。

  为了使天之惠不被封闭,"天物"不被暴殄糟蹋,吕祖谦要求富者自觉地把多余的钱财用于社会慈善之事业。"恩鳏寡、逮困疾,旁及棺槥、飧药、桥梁、井泉之属。"③这就是说富者不仅应该救济那些生活贫困,无依无靠的鳏夫寡妇及残疾者,而且还应该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棺木、食药、修建桥梁,掘井开渠等等。吕祖谦对于那些能够主动赈贫济穷的富者总是赞叹不已的。

  沅州(今湖南黔阳)通判刘邦光在"知湖州长兴县"时,正好遇上荒年,他"发圭田之粟为民先",其夫人"亦脱簪珥为粥,以食饿者"④。吕祖谦将此事记入刘邦光的墓志铭中,予以颂扬。潘敏修在"流殍交道,里民穷空"之际,毅然"益市官粟,舟相衔下,以平贵籴"使"此闾不复知有艰岁"。在旱情严重、"天不雨"的情况下,主动开放自家破塘之水,"独听民取之不禁",这种"乡邻安则吾安矣。"①的见识也很得吕祖谦的推崇。金华大姓汪灌庆因"役之病民",于是召集乡里富者商量,采取"仰给于众"之法,解民之困。"定著役之差次于籍,众哀金以界当役者,役之先后视其籍,金之多寡视其等。??名虽役而实仰给于众。"②吕祖谦认为汪氏这一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徭役的完成,又融洽了宗族关系。"上不违县官律令,而下以全其族③ 《文集》卷19《史说》。

  ① 《文集》卷19《史说》。

  ② 同上。

  ③ 《文集》卷7《朝散潘公墓志铭》。

  ④ 《文集》卷8《通判沅州刘公墓志铭》。

  ① 《文集》卷7《朝散潘公墓志铭》。

  ② 《文集》卷7《金华汪君将仕墓志铭》。

  党之欢。"③可谓"其意美甚"。

  在此同时,吕祖谦对那些只顾自己享乐,而不考虑"肩頳腹枵"、鳏寡孤独者困苦死活的人,则提出规劝,希望他们及时改弦更张。他曾就横山吴珉为自娱而晚年精心营建别室之事发表过以下之评论:畏峤登舆,身闲心栗,厌市筑墉,目静耳暄,君虽善自佚,逾闑以往,肩頳腹枵者,踵相接,岁或不升,尪瘠、困惫、呻吟交于大逵,专一室之佚,乐乎哉?

  吕祖谦对吴珉"专一室之佚",颇不以为然。主张对"尪瘠困惫"者"愒劳赈乏",以同佚于乡中,这要比"专一室之佚"要高明得多。"君(指吴珉),里中望也。盖劝相族党,愒劳赈乏,以责纾逋,同其佚于是乡,则尽横山表里,皆君佚老庵也。"为达到"人人均足",足祖谦不惜向富者的钱袋和慈善心求助,但却不允许贫者对富者采取任何行动。薛士龙在出守湖州时严厉镇压过抗租抗税的农民运动。吕祖谦认为薛氏此举值得推广,并详细记载了此事始末:俗小民悍强,甚者数十人为朋,私为约无得输主户租,前为政者或纵臾之。公(薛士龙)叹曰:郡国幸无事,而鼠辈颉顽已尔。缓急之际将何若?取其首恶黥窜远方,民始知有奴主之分。农民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拒绝向地主交纳租税,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剥削关系的大胆否定。吕祖谦认为这些农民均属于"不知奴主之分"的"鼠辈",应该受到"黥窜远方"的惩罚,从而暴露了极端仇视农民反抗运动的地主阶级本性。

  由此,我们认为吕祖谦提出的"富恤贫"、"人人均足"的理论,与农民革命口号"均贫富"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要力摧封建等级制度,铲除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前者则是企图通过"富者"的慈悲和同情,使贫者自动消除越轨之行,"知奴主之分",又怎么可能使贫富不均的根源。他既然要贫者"知奴主之分",又怎么可能使贫者和富者一样的"均足"呢?这就不能不使其理论陷入自我矛盾之中。

  ③ 同上。

  ④ 《文集》卷6《横山吴君佚老庵记》。

  ① 《文集》卷6《横山吴君佚老庵记》。

  ① 《文集》卷6《横山吴君佚老庵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