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禹锡评传 > 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刘禹锡的一生走过了坎坷的人生道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废锢十年;后被召还,又因玄都观诗案,再次被贬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在政治上遭受第二次挫折;直至晚年,还被第三次排挤出朝,先后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长期被贬谪的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屈从于命运的压力,而是始终保持着激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写的《学阮公体三首》,正是这种人生心态的真实写照。

  阮公体是指魏晋之际的著名诗人阮籍所写的五言体咏怀诗。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载,"籍本有济世志"。由于处在魏晋易代的混乱时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使他抱负不得施展,人身安全不得保障,为避祸,只得"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然如此,他还是将深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和愤懑,用"咏怀"的形式,曲折隐约地倾诉出来。因此,阮籍的八十二首总题为《咏怀》的五言诗,旨趣遥深,对久久困扰着人类精神的生与死、灵与肉、瞬间与永恒、宇宙与人生,作了深沉而冷静的探求,总汇了其整个人生的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中说阮籍"使气以命诗";钟嵘在《诗品》中说《咏怀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鲁迅在《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阮籍是建安以后第一个全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其含蓄的诗风,给后来处于逆境的诗人开拓了一条抒情述怀的道路。刘禹锡的《学阮公体三首》,非学其诗体,乃学其诗意。刘禹锡和阮籍一样,也是"使气以命诗"的。其第一首云: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己知?</PGN0224.TXT/PGN>刘禹锡自认为从小就怀抱雄心壮志,具有远大的理想,不趋时附势,但是,由于涉世未深,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相信做人要象绳墨一样正直,哪里知道还会遭到阴谋诡计的暗害。

  百战百胜就难以对敌人提高警惕,经过几次折臂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人生如果不遭受挫折,怎么能倾慕和思念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呢?这首诗通过回顾自己的政治经历,从政治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经过多次挫折,才能加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更加珍惜自己同朋友的情谊。

  第二首云: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这首诗着力勾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北风激励那久经征战的老骥,秋霜触动那展翅凌空的雄鹰。展现在前面的道路漫长而遥远,广阔的原野上常常笼罩着阴云。老骥若隐若现,奔驰在绝远的边塞;雄鹰展翅疾飞,掠过茂密的树林。若不是深秋景色的触动,怎么能激发起雄心壮志?刘禹锡在这首诗中以老骥和鸷禽自比,表示尽管路长道险,阴云密布,还要向骏马那样出没绝塞,象苍鹰那样冲破层阴。"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虽是诗人就骥驰鹰翔而发的议论,是对老骥和鸷禽的由衷赞叹,但更是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是对激越奋进之情怀的抒发。

  第三首云: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刘禹锡认为,过去许多有德才的贤人,凭借着为事业献身的勇气而努力奋斗,他们所忧虑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个人的安危利害。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诗人从"昔贤"身上汲取力量,与古代的贤者心心相印。权贵之门,有"仁"有"义";他们的心,又"苦"又"辛"。这就揭露了当时权贵们所标榜的"仁义"的虚伪性。诗人表示不学那弯曲的玉磬而折腰逢迎权贵,宁使自己无米为炊,直至甑上积满灰尘。因此,这首诗以"忧国不谋身"的昔贤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对那些所谓"有仁义"的侯门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抒发了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

  总之,《学阮公体三首》是刘禹锡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刘禹锡晚年的诗,如《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云:"有人移上苑,犹足占年华。"表示仍有用世之志。《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云:"秋隼得时陵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表示不因长期沦落而颓废。又如《始闻秋风》、《秋词》等诗,皆有穷而益坚之气概,与《学阮公体三首》精神一贯。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