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禹锡评传 > 一、从洛阳召回朝廷

一、从洛阳召回朝廷

  文宗大和元年春,刘禹锡与白居易一起抵达洛阳。不久白居易被征为秘书监,赴长安任职,刘禹锡仍留在洛阳赋闲。他当时的心境,在《罢郡归洛阳闲居》一诗中有所反映:十年江外守,旦夕有归心。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花间数残酒,月下一张琴。

  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刘禹锡自从元和十年(815)在政治上第二次受挫折,又被贬为远州刺史后,除去中间丁母忧的时间,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之中,他日夜盼望召回京师,但盼到了西归的日子,朝廷又把他留在洛阳闲居。鲍照《代东武吟》中的诗句:"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在刘禹锡的心中引起了共鸣。他只得寄情琴酒,但这样虚度日月与以往那样珍惜光阴又是矛盾的,由此而衬托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焦急。

  大和元年(827)六月,朝廷委任刘禹锡一个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的闲职,这就是《自传》所说的"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七月,韩泰离长安赴湖州任刺史,途经洛阳,与刘禹锡久别重逢。禹锡的《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抒发了相见时的心情:昔年意气结群英,凡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自从云散各东西,每日欢娱却惨凄。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向何人。

  溪中士女出芭篱,溪上鸳鸯避画旗。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自从柳宗元去世后,韩泰是"八司马"中与刘禹锡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当年,"永贞革新"时群英荟萃,意气风发;如今,群英凋零殆尽,只是"两人相见",既有久别重逢的兴奋,又显得有些凄凉。这次分别以后,刘、韩两人未有机会再见面。

  大和二年(828)春,由于宰相裴度、窦易直和淮南节度使段文昌等人的荐举,刘禹锡被调回朝廷任主客郎中。《谢裴相公启》云:"某遭不幸,岁将二纪。??亲知见怜,或有论荐。??岂意天未剿绝,仁人持衡,纤神虑于多方,起堙沉于久废。"《谢窦相公启》云:"昨蒙罢免,甘守丘园。相公不弃旧游,特哀久废。??果蒙新恩,重忝清贯。荐延有渐,拯拔多方。"《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五韵》云:"曾忝扬州荐,因君达短笺。"自注:"时段丞相镇扬州,尝辱表荐。"段丞相即段文昌,曾于元和十五年(820)正月至长庆元年(821)月为宰相①,大和元年(827)六月至四年(830) 月为淮南节度使。②段文昌到淮南后,耳闻和州吏民对刘禹锡任刺史时的政绩,加之段文昌与刘禹锡素有交往,所以也表荐刘禹锡入朝。

  ① 见《旧唐书》卷十六《穆宗纪》。

  ② 见《旧唐书》卷十七上、下《文宗纪》上、下。

  刘禹锡于大和二年(828) 月回到长安,又恰逢春天桃花盛开之时。他再次来到玄都观,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其引言: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川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十四年前,刘禹锡游玄都观时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因诗中所云有讥讽朝中权贵之嫌,被贬逐到"恶处"。事隔十四年,刘禹锡重游玄都观,看见观中的桃花已荡然不存,荒芜的庭院中只有些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摆,老道士也不知去向。这种凄凉的景象,与当年"玄都观里桃千树","满观如红霞",观花人潮如涌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禹锡触景生情地写道: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

  如果说前一首《戏赠》诗原不过是抒发一时感慨,那末这首《再游》诗面对桃尽苔生、荒芜冷落的玄都观庭院,则是有意重提旧事,对昔日炙手可热的政治势力的好景不长,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体观了刘禹锡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不久,裴度荐举刘禹锡为集贤殿学土。当时集贤殿由裴度兼任大学士,他很器重刘禹锡的才干,把刘禹锡安排在集贤殿里,以便有机会时加以重用。

  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对刘禹锡的前程作了祝愿,其诗《和集贤刘学士早朝作》云:"暂留春殿多称屈,合人纶闱即可知。从此摩霄去非晚,鬓间未有一茎丝。"刘禹锡对自己的仕途也充满信心,其诗《早秋集贤院即事,时为学士》云:"幸依群玉府,有路向瀛州。"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大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这就是说,裴度欲举荐刘禹锡知制诰,而反对者借口刘禹锡的《再游》一诗及诗序,加以阻挠,事未成功①。刘禹锡有拟制、册文数篇,可能是事先练习,以资熟悉。

  从这个迹象来看,《旧传》所记裴度欲荐禹锡知制诺一事,大致是可信的。

  大和三年(829),刘禹锡被任命为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据《旧唐书·职官志》二云,"集贤学士之职,掌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刘禹锡在集贤殿书院近四年,"供进新书二千余卷。"①作为礼部郎中,"学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① 《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复作《游玄都》诗,??俄分司东都。"误。钱大听《诸史拾遗》卷二:"今案《禹锡集》,《再游玄都观》绝句在大和二年三月,是年岁在戊申。

  而除主客郎,分司东都,在大和元年六月。史以分司东都系干《游玄都观》诗之后,殆头其序矣。禹锡本自和州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其时初未到都。次年乃以裴度荐,起元官,直集贤院,方得到京,《玄都》诗正在此时。"是。

  ① 《刘禹锡集》卷十五《苏州谢上表》。

  ②官"从五品上"。③这时,刘禹锡身为朝中郎官,想到韩泰仍在湖州任刺史,便借"常参官上后三日举一人自代"的机会,帮助韩泰调回京城来。其诗《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记述了此事:翔鸾阙下谢恩初,通籍由来在石渠。暂入南宫判祥瑞,还归内殿阅图书。故人犹在三江外,同病凡经二纪余。今日荐君嗟久滞,不唯文体似相如。

  诗中叙述了自己在朝中的近况,对故人的境遇表示出无限的关切。刘禹锡写过不少诗文求人汲引,深知请托之难,但当他的地位稍有改善时,就主动帮助同患难的故人。虽然一个"自代状"的力量有限,不可能直接奏效,而刘禹锡的品德是值得称颂的。

  从这首诗来看,刘禹锡作为礼部郎中,在尚书省掌管祥瑞事项。"判祥瑞"即把各州上报的"祥瑞"进行鉴别和分类。据《新唐书·百官志》一:"凡景云、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苍乌、朱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大瑞,则百官诣阙奉贺;余瑞,岁终员外郎以闻,有司告庙。"所谓"祥瑞",实质上是一些唯心主义的牵强附会之说,刘禹锡说自己是"暂入南宫判祥瑞",看得出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禹锡作为集贤学士,"还归内殿阅图书"。在集贤殿书院内,他埋头阅读图书,但也没有忘怀现实。其诗《题集贤阁》云: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长听余风送天乐,时登高阁望人寰。青山云绕栏干外,紫殿香来步武间。曾是先贤翔集地,每看壁记一惭颜。

  集贤院是个贮才的地方。诗末两句,说是"惭颜",实际上是自励,表现了刘禹锡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如果再读一下他与裴度的唱和之作《庙庭偃松诗》,就更能体会到其受压抑的抱负和不平凡的志趣: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诗中所描写的庙庭偃松的形象,融入了刘禹锡自己的身影。刘禹锡后期受裴度的栽培、"扶持"之处很多,而裴度当时已有恬退的想法,所以刘禹锡在诗末劝他继续留在朝廷,并隐约表示出自己愿追随他干一番事业。

  ② 《新唐书》卷三十六《百官志》一。

  ③ 《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