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地处南方,靠近大海,物产丰富,州民十余万人,与"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①的情况相比,条件显然要好一些。刘禹锡于元和十年(815)到连州后,对连州的印象还好。
刘禹锡作为连州刺史,上任以后就注意首先调查这一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岁贡、气候,疾病等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情况,又对历届郡守的政绩大致作了考察。刘禹锡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说连州"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林富桂桧,土宜陶旊,故侯居以壮闻。石侔琅玕,水孕金碧,故境物以丽闻。环峰密林,激清储阴,海风驱温??化为凉飓。??信荒服之善部,而炎裔之凉墟也。"对那些"或久于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颙载于歌谣"的郡守功臣,如"宰臣王晙、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等,刘禹锡表示敬仰,自谦"余不佞,从群公之后。"刘禹锡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是有所了解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他关心农民的疾苦,在任地方官时,每遇灾荒,便上书请求救济和蠲免。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期间所写的《插田歌》,是一篇描写连州当地农民田间劳动的诗歌。其引言曰:"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诗云: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据,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仔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傍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诗的前半部,用赞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南方稻农春天插秧劳动的图景;诗的后半部,用讽刺的笔调叙写了农民在回村途中与计吏的对答,极其自然地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农民热爱劳动,在插秧时不断发出爽朗的笑声,而计吏所渴求的是从"吏"爬到"官"的地位;农民鄙视计吏吹嘘自大的恶劣品质,而计吏所炫耀的却是出入省门、行贿补卫士等一套钻营的伎俩。农夫的淳朴和计吏的无耻,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写计吏恬不知耻地吹嘘他在京城行贿得逞,说明当时朝政**,计司(度支司)也不例外。"永贞革新"时,王叔文曾亲自任计相(度支副使),刘禹锡、韩晔、凌准等人都在计司任职,一度使"奸吏衰止"。①但"永贞革新"失败后,奸吏复起。刘禹锡亲眼看到连州计吏的丑恶表现,深有感慨。他写作此诗的目的,是要对现实加以匡正,以引起执政者的注意。
中唐时期,岭南少数民族不堪唐朝官吏的压迫与剥削,曾多次举行反抗。
连州即今广东省连县,历史上就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刘禹锡到连州后,与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莫徭族(即今天的瑶族)相处得很好。他①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
① 《柳宗元集》卷十《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
的一首《莫谣歌》,对莫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婚姻状况、生产活动作了描述,对他们在艰苦条件下顽强生活的坚毅精神,表示敬佩。另一首《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更是以赞扬的笔调和浓厚的兴趣,描绘了唐代莫徭族猎民的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他们狩猎经验丰富,择日而出,彪悍劲捷,技巧娴熟,不仅使用弓箭、罗网,使唤猛犬、猎鹰,而且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忙而不乱,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严密的组织性。从这两首诗来看,刘禹锡这位连州刺史对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诬蔑为南蛮鴂舌之人的莫徭族深为关心了解,而不是歧视的态度。
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五年,虽身居海隅,但心系朝廷。对于当时政治上发生的大事,他都有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元和十年(815)六月,淄郓藩镇李师道"遣盗伏于京城,杀宰相武元衡、中丞裴度,衡先死,度重伤而免。宪宗特怒,即命度为宰相,淮右用兵之事,一以委之。"①对于武元衡的遇害,刘禹锡写了《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其引言曰:"靖安,丞相武公居里名也。
元和十一年(816)六月,公将朝,夜漏未尽三刻,骑出里门,遇盗,薨于墙下。"据《旧唐书·宪完纪》下,武元衡被刺是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癸卯)。
(《旧唐书·武元衡传》作元和"九年六月三日,??贼杀宰相"。"九"是"十"之讹。)刘禹锡此诗作"元和十一年","一"字衍。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云:宝马鸣珂蹋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
秉烛朝天遂不回,路人弹指望高台。墙东便是伤心地,夜夜秋萤飞去来。
刘禹锡《有感》诗,从内容看也是咏武元衡被刺事的:"死且不自觉,其余安可论?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骑吏尘未息,铭旌风已翻。平生红粉爱,惟解哭黄昏。"从这三首诗来看,刘禹锡对武元衡遇难的悼念,怀有复杂的心情。一方面,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相当沉痛和悲哀,因武元衡力主削藩,叛镇头子王承宗、李师道对他恨之入骨,竟派刺客暗杀;另一方面,悼念之中寓有微词,因武元衡平生爱好妓乐,他的《赠佳人》、《赠歌人》、《代佳人赠张郎中》等诗反映了这方面的生活情趣,刘禹锡在《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引言中还说:"初,公为郎,余为御史,繇是有旧故。今守于远眼,贱不可以诔,又不得为歌诗声于楚挽,故代作《佳人怨》,以埤于乐府云。"刘禹锡等人召而夏出,主要是宰相武元衡在其中作梗,诗中隐约流露出对武元衡厚于妾妇而薄于贤才的不满之意,也是很自然的。
武元衡被刺杀后,宪宗对藩镇的猖獗感到震怒,把平定淮西藩镇的大事托付给裴度。元和十二年(817),以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戎淮西。这年十月,裴度命李愬率官军雪夜奇袭叛军巢穴蔡州城,生擒叛镇头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叛乱。这时,刘禹锡虽远在岭南连州,但闻淮西大捷的消息后,喜不自胜,立即向朝廷上了《贺收蔡州表》,向裴度上了《贺门下裴相公启》和《上门下裴相公启》,称赞裴度"文武丕绩,冠于古今","一德交畅,万邦和平"。并写了《平蔡州三首》,庆贺对淮西用兵的胜利。
其第二首云:① 《旧唐书》卷一四五《吴元济传》。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位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这首诗写蔡州人民对平淮之役的拥护。平定吴元济的叛乱,使"楚氛改色,淮水安流。汉上疲人,尽沾雨露;汝南遗老,重睹升平。"①刘禹锡把《平蔡州三首》与韩愈的《平淮西碑》、柳宗元的《平淮西雅》相提并论:"韩《碑》柳《雅》,予诗云:'城中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声和平',美李尚书愬之入蔡城也,须臾之间,贼都不觉。又诗落句言:'始知元和十二载,四海重见升平时。'所以言十二载者,因以记淮西平之年。"②李愬袭取蔡州后,申、光二州的叛军相继投降,淮西叛乱全部平定。
平定蔡州和整个淮西地区,是中唐时期削藩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也使北方的割据势力受到很大震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都表示愿意派儿子"入侍",即到长安作人质。元和十三年(818)
月,王承宗上表请求悔过自新,并献出德、棣二州。宪宗接受了王承宗的请求,"沼复王承宗官爵。"③刘禹锡为此向朝廷上了《贺雪镇州表》,表云:"以王承宗效顺著明,复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大河以北,化为礼乐之乡;率土之滨,重见升平之日。"元和十四年(819) 月,李师道被其部下刘悟所杀,淄青投顺朝廷。刘禹锡又写了《贺平淄青表》和《平齐行二首》表示祝贺。表云:"五纪巢穴,一朝荡夷。遂使齐、鲁之乡,复归仁寿之城。"这都是"感我仁化,激其深衷"的结果。用削藩的办法以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刘禹锡一贯的政治主张。当削藩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时,他写的这些贺表与诗歌皆出于内心的喜悦与感受,不同于虚假的歌功颂德之作。刘禹锡在连州五年的文学创作,与政治的联系比较密切,这说明他身居海隅,心系朝廷。
刘禹锡爱好医学,他从十六、七岁开始就阅读《小品方》、《药对》、《本草》、《素问》等医药书籍,并注意收集各种医方、药方及焙药的方法。
《政和证类本草》卷二十二《蜣螂》引《唐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其中,《治霍乱盐汤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治疗疮方》云:"元和十二年正月";《治脚气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这三个药方,柳宗元曾亲自试验,都有特效。柳宗元写信告诉刘禹锡,刘禹锡记录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元和十二年(818),道州刺史薛景晦寄给刘禹锡《古今集验方》十卷。
刘禹锡在薛景晦等人的鼓励下,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编为《传信方》二卷行世。其《传信方述》云:余为连州四年,江华守河东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予故申之以书。异日,景晦复寄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医拯道贵广,庸可以学浅为辞?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余方,用塞长者之间。皆有所自,故以《传信》为日云。元和十三年六月八日,中山刘禹锡述。
刘禹锡留心收集药方原是为了自用,后想到"医拯道贵广",便决心替① 《刘禹锡集》卷十四《贺收蔡州表》。
② 《唐语林》卷二《文学》。
③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
世人编一部实用的方书。这也是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期间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传信方》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欢迎,还外传到邻国。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部转载《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近九十岁的老母去世。他卸任奉柩回洛阳原籍守丧。同年十一月,途经衡阳,又闻柳宗元卒。刘禹锡既丧慈母,又失良朋,悲痛已极。其《祭柳员外文》云:呜呼痛哉!嗟予不天,甫遭闵凶。未离所部,三使来吊。忧我衰病,谕以苦言。情深礼至,款密重複。期以中路,更申愿言。途次衡阳,云有柳使。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
初托遗嗣,知其不孤。末言归輤,从祔先域。凡此数事,职在吾徒。永言素交,索居多远。鄂渚差近,表臣分深。??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还使。悉已如礼,形于具书。
禹锡母卒后,柳宗元曾派人前来吊唁慰问,他想不到柳会病故。柳临终前留有遗书,拜托刘禹锡为其抚养孤儿和编集遗稿。《祭文》中所说的表臣为李程,退之为韩愈,安平为韩泰,宣英为韩晔。刘禹锡致书韩愈,转告了柳宗元嘱他撰墓志铭的意思,又分别向柳宗元的好友李程、韩泰、韩晔等人送了讣告。刘禹锡不仅自己两次写了《祭文》,还代李程写了祭柳员外文,又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寄托哀思。其引言并诗云: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此诗与引言都追忆了元和十年(815)刘禹锡与柳宗元被召而复出,在赴任途中,他们结伴同行,在衡阳分手的情景。时隔五年,刘禹锡在护送亡母灵枢北上途经衡阳时,又接到了柳宗元去世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感慨万分,一字一泪地写了悼念柳宗元的诗文。
刘禹锡在洛阳丁母忧,《自传》、《旧传》、《新传》都未述及。根据《夔州谢上表》所云:"家祸所钟,沈伏草土。《礼》经有制,羸疾仅存。
甘于畎亩,以乐皇化",刘禹锡服除后,被穆宗起用为夔州刺史。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