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禹锡评传 > 二、身处逆境,不忘"初心"

二、身处逆境,不忘"初心"

  《旧唐书·宪宗纪》上载:元和元年(806)正月丁卯,"大赦天下,改元曰元和。自正月二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刘禹锡读《改元元和赦文》后,致书杜佑,要求量移。杜佑为人"外示宽和,而持身有术"①,其政治态度倾向于王叔文等革新派,而在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方面又远胜于他们。刘禹锡与杜佑的关系很密切。"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在暗中保护过刘禹锡等人,并驰书朗州以示慰问。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②中,回顾了自己跟随杜佑几年的立身往事,剖白了自己在顺宗朝忠于国事的心迹,相信杜佑"必思有以拯之"。刘禹锡说:"伏读赦令,许移近郊。今武陵距京师,赢二千者无几。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伏希闵其至诚,而少加推恕。命东曹补吏,置籍于荣阳伍中,得奉安舆而西,拜先人松槚"。"如或官谤未塞,私欲未从,虽为裔民,乃有善地,则北距澧浦,资宿春而可行??得以自遂,斯便家之愿也。伏惟降意详察,择可行者处之。"杜佑对刘禹锡被贬谪朗州的处境虽然同情,但由于宪宗对"二王八司马"怀恨极深,"任何人都无法进行帮助。这年八月下诏曰:"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①刘禹锡对此殊为失望,感到宪宗对他们的迫害又进了一步。

  元和四年(809),"八司马"中的程异在吏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李巽的奏荐下被召回,为侍御史、扬子留后。这件事又使刘禹锡萌生了要求回长安的希望。他写了《上淮南李相公启》及两首诗,托程异面呈淮南节度使李吉甫。"永贞革新"时,李吉甫不在朝廷任职,与工叔文等人未发生过利害冲突。元和初李吉甫为中书舍人时,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勾结弄权,李上奏宪宗,将其斥逐。刘禹锡对李吉甫怀有好感,因而在书信中请求他帮助:"岂意天未剿绝,仁人登庸。施一阳于剥极之际,援众溺于坎深之下。南箕播物,不胜曷言。危心铩翮,繇是自保。阴施之德已然,乃闻受恩同人,盟以死答。私感窃抃,积于穷年。化权礼绝,孤志莫展。今幸伍中牵复,司存宇下。伏虑因是记其姓名,谨献诗二篇,敢闻左右。"又云:"谨因扬子程留后行,谨奉启不宣。"程异是"八司马"中最先召回的一人,刘禹锡写了《咏古二首有所寄》相赠。第一首云:"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提醒他不要忘记了当时一同彼贬的朋友们;第二首云:"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勋勉他不要改变志节。《旧唐书·程异传》云:"异性廉约",精干理财。他"厉己竭节,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做到"不剥下,不浚财,经费以赢,人颇便之。""时淮西用兵,国用不足",这就从财政上支持了朝延对淮西的用兵。

  元和年间,李吉甫、李绛相继为相,他们都打算量移刘禹锡等人。刘禹锡与李绛交谊深厚。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云:"追怀周旋,弥四十年。

  射策校文,接武联翩。甸服同邑,明庭比肩。"据《旧唐书·李绛传》云:① 《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误以杜佑为杜黄裳,卞孝萱《刘禹钥年谱》已辨正。

  ① 《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上。

  "绛举进士,登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秩满,补渭南尉。贞元末,拜监察御史。"将刘、李两人的经历对照起来看,所谓"射策""联翩",指二人于贞元九年(793)同登宏辞科;所谓"校文""接武",指贞元九年李绛为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一年(795)刘禹锡为太子校书;所谓"甸服同邑"指李绛为渭南县尉,刘禹锡为渭南县主簿;所谓"明庭比肩"指二人先后为监察御史。因此,李绛对刘禹锡被贬谪朗州是很同情的。

  由于李吉甫、李绛都有量移刘禹锡等人之意,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似乎有了转圜的机会。杜佑致书禹锡,告以"浮谤渐消","期以振刷"的消息。禹锡在《上杜司徒启》中除表示感激外,又流露出"求人见谅,岂复容易"的忧虑。元和八年(813),武元衡人朝为相,果然对此力持异议。《旧唐书·刘禹锡传》云:宪宗"制有'逢恩不原'之令。然执政 惜其才,欲洗涤痕累,渐序用之。会程异复掌转运,有诏以韩皋[泰」及禹锡等为远郡刺史。属武元衡在中书,谏官十余人论列,言不可复用而止。"这件事对刘禹锡又是一次打击。他直接向武元衡上书,写了《上门下武相公启》。贞元二十年(804),武元衡为御史中丞,曾是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上司。刘禹锡被贬官以后,武元衡对他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为显示其长者风度,曾致书慰问,并赠送衣服缯彩等物;另一方面由于他持有与革新派不同的政治主张,又反对朝廷起用刘禹锡等人。刘禹锡《启》云:"去年本州吏人自蜀还,伏奉示问,兼赐衣服缯彩等。??恭承惠下之旨,重以念旧之怀。""伏惟发肤寸之阴,成弥天之泽;回一瞬之念,致再造之恩。

  诚无补于多事之时,庶有助于阴施之德。"刘禹锡毫不隐讳他说:"自前岁振淹,命行中止。或闻舆论,亦愍重伤",请求武元衡成人之美,不要在量移之事上从中作梗。

  刘禹锡谪居朗州一共九年多的时间。他名为司马,实无执掌;积极谋求量移,又一再受挫;因而精神上很是苦闷。刘禹锡谪居武陵所写的《楚望赋》中的"眸子不运,坐陵虚无。岁更周流,时极惨舒",是他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但刘禹锡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排除苦闷,不愿自甘沉沦,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不断磨碾自己的意志。他写于这段时间的《砥石赋》,通过一把宝刀锈蚀后经过磨砺而重新变得锋利一事,借题发挥:雾尽披天,苹开见水。拭寒焰以破眦,击清音而振耳。故态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

  很显然,刘多锡把自己遭贬的不幸,视为宝刀蒙垢,不足为耻,表现了他对来自朝廷的无理责罚的蔑视。他要砥砺志节,保持雄心壮志,继续斗争下去,表现了顽强的性格。

  《秋词二首》也写于贬官朗州时期。刘禹锡在失意的情况下吟秋,而能摆脱悲秋俗套,别开生面,反映了很高的精神境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请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第一首先以"自古"与"我言"对举成文,借以突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识见和感受。历代士大夫遭受打击之后,往往以悲秋之作来宣泄灰心失意的感情。

  刘禹锡的《秋同》却一反这种萧瑟凄凉的旧调,唱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新声。在诗人笔下,那一碧万里的晴空,一只主洁的白鹤排云而上,直冲九霄,意境十分开阔。第二首从描述深秋景色入手,由第一首的晴空,碧霄、白鹤,转到第二盲比明山、净水、红叶,由天上转到地下,使两首诗紧密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丽和谐的秋色图,那山明水净的深秋郊野,经过一夜严霜,数树璀璨如人的红叶,突现在一片浅黄之中,生机依旧盎然。诗人在创造了一个深秋的明净肃爽、绚丽动人的艺术境界后,在春与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的感受,从更深的层次上点明了"秋日胜春朝"的道理。总之,《秋词二首》无论是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都表现了诗人旷达乐观的胸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刘禹锡谪居朗州期间,遭受种种打击与不幸,但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并未动摇。元和五年(810)正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承召回长安,曾住宿华州敷水驿。宦官刘士元后至驿站,与元稹争厅房,竟蛮横无理,用马鞭打伤元稹的脸。朝廷对骄横的宦官不加责问,"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①这件事引起一些人的不平。刘禹锡听说此事后,对朝廷如此包庇宦官感到气愤,为褒奖和鼓励元稹不屈从于阉竖淫威的气势,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和一首诗--《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文章似锦气如虹,宜荐华簪绿殿中。纵使良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元稹得诗以后,十分愉快地回赠了壁州产的马鞭和一首答谢诗--《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刘禹锡接到元稹的酬赠后,又写了《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诗中写道:"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即通过咏鞭赞扬元稹的品格,并含有以志节共勉之意。刘禹锡自己身处逆境,还十分关心朋友的遭遇。后来,刘禹锡与元稹之间一直保持着唱和关系。他们共同具有的正直不阿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使两人心心相印。

  作于朗州贬谪时的《壮士行》诗,通过塑造一个不畏艰险。射虎斩蛟、为民除害的壮士形象,再一次表达了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悔恨,不妥协,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为之斗争不息的顽强精神。诗曰: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茅。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彪炳为我席,羶腥充我庖。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长桥,又名蛟桥,故址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境内。据《世说新语。自新篇》和《晋书·周处传》记载,西晋周处为害乡里,为乡里所患,后终于悔过自新,曾到南山上射虎,在长桥下斩蛟。刘禹锡《壮士行》运用这个典故,摈弃了周处为害乡里的情节,只取射虎斩蚊之事,这就使壮士成了为民除害的英雄。

  壮士坚定、沉着,一箭就把猛虎射死。猛虎死后,他仍疾恶如仇,誓欲食其肉而寝其皮。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他满怀豪情,决心再显身手,明日长桥斩蛟。诗的结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要继续铲除邪恶势力的决心。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等人受到贬谪的迫害和谣言的攻击。他在《上杜司徒书》中说:"吠声者多,辨实者寡。飞语一发,胪言四弛",反① 《旧唐书》卷一六六《无稹传》。

  对派对革新派的攻击相当激烈。但是,刘禹锡一直认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①他对"永贞革新"的一百四十六天的所作所为,直至临终前写《自传》时仍认为是正确的。为了回击保守派中伤的恶语,刘禹锡的《壮士行》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诗中摈弃周处为害乡里的故事,借以表示自己原本无错,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斗争。

  ① 《刘禹锡集》卷三十九《子刘子自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