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于贞元十八年(802)初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今陕西省渭南县)主簿。渭南县是国都附近的畿县,主簿的品级比普通州县略高,而比京县略低,为正九品上。
关于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事,《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刘禹锡传》均无此记载。据《自传》云:"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刘禹锡是何时由淮南扬州"调补京兆渭南主簿"的呢?查《旧唐书·德宗纪》下载:贞元十八年"春正月戊午朔,大雨雪",而刘禹锡有《为京兆韦尹贺元日祥雪表》,当作于贞元十八年正月。由此可见,他离开淮南的时间,不得迟于贞元十七年(801)末。距贞元十六年(800)夏入杜佑幕,他在淮南实际上住了一年多。《自传》所云"涉二年",是指跨两 个年头。
这一年,京兆尹是韦夏卿。贞元十六年,朝廷曾任命韦夏卿为徐州行军司马,打算让他去接替已卒的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职务。徐州兵乱后,拒纳尚未到任的韦夏卿。朝廷只得把他调回,先任吏部侍郎。贞元十七年(801)
十月庚戌,"以吏部侍郎韦夏卿为京兆尹,"①据《旧唐书·韦夏卿传》云:"夏卿有风韵,善谈宴",特别喜欢与有名的文人相处,"其所与游辟之宾佐,皆一时名士。"刘禹锡一到任就为其撰写表、状,说明韦夏卿对刘禹锡的文才很赏识。
韦夏卿"深于懦术,所至招礼通经之士。时处士窦群寓于(晋陵)郡界,夏卿以其所著史论,荐之于朝,遂为门人。"②在他任京兆尹等职期间,大学博士施士匄公开讲授《诗经》。在京的士大夫前去听讲的人很多,刘禹锡与柳宗元、韩泰都去听过。当时,柳宗元任京兆府蓝田县县尉;韩泰与刘禹锡有亲戚关系③,亦仕于京。④刘禹锡曾与韦绚谈起过他们一同去听施士匄讲《毛诗》的情形。《唐语林》记载,"刘禹锡云:与柳八、韩七诣施士匄听《毛诗》",刘禹锡到晚年还记得施士匄纠正了毛注的某些失误。⑤韩愈《施先生墓铭》云:"先生明毛、郑《诗》,通《春秋·左氏传》,善讲说,朝之贤士大夫从而执经考疑者,继于门。"又云:"贞元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大学博士施先生士丐卒。"可见刘、柳、韩听施讲《毛诗》,不得迟于贞元十八年。
刘禹锡等人对施士匄讲《诗》饶有兴趣。施氏解《诗》与汉代经师那种拘泥古训、墨守师说的风气不同,凭借自己的理解而自由发挥。对于有志于政治革新的人来说,这种治经方法不同于章句之学,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易于致用。这种学风对刘禹锡的影响很深。
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①杜佑对禹锡仍很器重,重要的表、状仍请他代笔。《旧唐书·刘禹锡传》云:"从① 见《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
② 《旧唐书》卷一六五《韦夏卿传》。
③ 刘禹赐《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余同迁见赠》诗自注:"吴兴与余中外兄弟"。
④ 参阅《柳宗元集》卷二十六《馆驿使壁记》云:"贞元十九年,甫阳韩泰告于上,始铸使印而正其名"。
① 《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
佑人朝,为监察御史"是错误的,因为刘禹锡离开淮南,是在杜佑入朝之前一年多。《自传》所云:"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是正确的。由于御史中丞李汶的奏辟,刘禹锡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唐代的监察御史品级虽不高,为正八品上,但其职掌为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因而很威严,连京兆尹等官在路上遇见,都应当让路,即按"故事,尹避台"官。"②当时人有"监察御史振举百司纲纪,名曰'八品宰相'"之说。③刘禹锡后来在《望赋》中回想当监察御史时的情形说:"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刘禹锡为监察御史时,被京兆水运使薛謇选为女婿,他为岳父写的碑文中说:"初,公治粟于朔陲,愚方冠惠文冠,察行马外事,聆风相厚,谓可妻也,以元女归之。明年,愚入尚书为郎。"①可见,刘禹锡是在仕途的春风得意之时娶薛氏为妻的。
贞元十九年闰十月,柳宗元自蓝田县尉入为监察御史里行;稍前,韩愈由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他们与刘禹锡在一起共事,结成了朋友。韩愈诗《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云:"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云:"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间。赞词愉愉,固非颜颜。磅磷上下,羲农以还。会于有极,服之无言。"《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云:"(李)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从韩、刘的这些诗文可以看出他们三人同为监察御史时讨论学术、切磋诗文的情景。
《旧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为监察御史时,"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韦执谊是韦夏卿的从弟,杜黄裳的女婿。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序 云:"故丞相韦公执谊,以聪明气势,急于褒拔,如柳宗元、刘禹锡辈,以文学秀才,皆在门下。"这是永贞革新以前的事。永贞革新时,首用韦执谊为相,后因执谊与王叔文时有异议,遂成仇怨。
虽然如此,刘禹锡仍推崇韦执谊"为有声宰相"。①中唐著名的《春秋》学者啖助、赵匡、陆质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学术流派。
尤其是陆质,在啖赵学派的基础上,撰成《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三部著作,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重视。凌准、昌温、韩泰、韩晔、柳宗元等都曾研习过他们的学说,有的还直接投师于陆质门下,陆质后来参与了永贞革新。刘禹锡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称吕温"早闻《诗》、《礼》于先侍郎,又师吴郡陆质通《春秋》。"这说明刘禹锡对当时这种研究《春秋》的学风是赞同的。
《新唐书·刘禹锡传》云:"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早在贞元十一年(795),刘禹锡登吏部取士科,被授予太子校书时,就已有机会接近太子李诵,当时,在太子的身边有一位侍棋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出身寒门庶族,颇有政治才识② 《旧唐书》卷一六四《王播传》。
③ 见《唐语林》卷八《补遗》。
① 《刘禹锡集》卷三《唐故福建等州部团练观察处置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
① 见《刘禹锡集》卷十九《唐故中书侍郎平童事韦公集纪》。
和组织才能。刘禹锡与王叔文同在东宫,接触较多,很早就相识并建立了友谊。
贞元末年朝廷的政治空气十分险恶。据白居易说,已经到了"人家不敢欢宴,朝士不敢过从"②的地步。王叔文深知唐德宗猜忌成性,为保全李诵的太子地位,他从不惹事生非。"太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之。'诸生称赞其美,叔文独无言。罢坐,太子谓叔文曰:'向论宫市,君独无言何也?,叔文曰:'皇太子之事上也,视膳问安之外,不合辄预外事。陛下在位岁久,如小人离间,谓殿下收取人情,则安能自解?'太子谢之曰:'苟无先生,安得闻此言!'"①太子对韦执谊说:"学士知王叔文乎?彼伟人也。"②可见,太子李诵非常信任王叔文。
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过从甚密,"定为死交",难免引起同僚的猜忌。贞元十九年(803)冬末,韩愈因上疏直谏宫市的弊端和要求减轻人民的负担,而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今广东省阳山县)令。韩愈对贬官毫无思想准备,又不明其原因,便怀疑是刘禹锡和柳宗元泄漏了他说的一些过激之言:"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③实际上,韩愈的这种猜疑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刘禹锡为人交友一向正直,他后来在元和元年《上杜司徒书》中,曾针对韩愈产生的疑心,说自己未尝"掩人以自售矣",未尝"近名以冒进矣",未尝"欺谩于言说矣",未尝"沓贪于求取矣",未尝"狎比其琐细矣",未尝"媒孽其僚友矣",未尝"矫激以买直矣",未尝"漏言于咨诹矣"。"永贞革新"失败后,杜佑当时还在朝,刘禹锡把这些话说给他听,是为了澄清刘、韩交谊中的这层不愉快的隔膜。
贞元二十年(804),刘禹锡继续任监察御史,兼领监祭使。《旧传》、《新传》及《自传》均没有记载此事。刘禹锡《伤独孤舍人》引云:"贞元中,余以御史监祠事。"虽提到任这个职务,但未详何年。据柳宗元《监祭使壁记》云:"旧以监察御史之长居是职。贞元十九年十二月,??明年,中山刘禹锡始复旧制。由礼与敬,以临其人,而官事益理。制令有不宜于时者,必复于上,革而正之。"①可见,刘禹锡于贞元二十年兼任监祭使一职。
监祭使的职责主要负责检查祭祀时的牲牢、器服,发现不敬之处,要弹劾祭官。当时,权德舆的女婿独孤郁为奉礼郎,刘禹锡与他相处得很好。"有事宗庙郊畤,必与之俱,由是甚孰。"②刘禹锡的诗《监祠夕月坛书事》,描写过他们一同进行郊祀的情景:"西皞司分昼夜平,羲和亭午太阴生。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旧唐书·李程传》云:"(贞元)二十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云:"长安旧游四十载",由大② 《白居易集》卷六十《论左降独孤朗等状》。
① 《旧唐书》卷一三五《王叔文传》。
② 《旧唐书》,卷一三五《韦执谊传》。
③ 《韩昌黎集》卷一《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① 《柳宗元集》卷二十六。
② 《刘禹锡集》卷三十《伤独孤舍人并引》。
和八年(834)逆推四十年为贞元十一年(795),刘禹锡此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与李程在长安相识。"初逢贞元尚文主,云闭天池共翔舞",即回忆了贞元二十年(804)同在监察御史台时的情景。韩泰此时也为监察御史。刘禹锡《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余同迁见赠》自注云:"吴兴与余同为御史"。可见,刘禹锡入朝后,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