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 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业现代化嬗变(5)

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业现代化嬗变(5)

  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业现代化嬗变(5)

  对于当时在财力和精力上投入得最多的刘永行和陈育新来说,他们的妻子有这样的想法,无疑是自然而然和可以理解的。但从企业后来发展的进程来看,前期投入较少的刘永好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证明了刘永行的前瞻性眼光。

  刘氏兄弟认为:由四兄弟加小妹组成决策层已经足够了,如果夫人们再参与到决策中来,会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四兄弟便开了一个“大男子主义和霸权主义”味道十足的会议,一致通过了“让各自媳妇回家看孩子,今后不得参政议政”的决策。

  1992年3月底,刘永行与刘永好一同去美国考察。4月底,刘永行先行回国筹建第二家分公司,而刘永好则继续留在美国试图寻求海外发展。临行前,刘永行对自己的四弟承诺:“我在国内发展的所有分公司,你回来后都有你一半股份。”

  回国后,刘永行一鼓作气地建起绵阳、昆明、浚县3家分公司,同时准备进军上海,一个集团的雏型于9月份形成。刘永好受到二哥所取得成绩的鼓舞,在不久后也返回国内加入了全国扩张的行列。

  夫唱妇随推开财富之门

  “家有贤妻,男儿不误大业。”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用它来概括刘氏家族的创业史再合适不过了。

  希望集团之所以能发展壮大,除了兄弟们的团结合作以外,也和他们妻子的倾力倾心相助有极大关系。刘永行与妻子郑彦初、刘永好与妻子李巍便是典型的代表,他们一起上演了一出夫唱妇随、同甘共苦、磨合成长的好戏。

  对于家境贫寒、出身不好的刘氏兄弟而言,在当时人们世俗的目光中,郑彦初和李巍无疑是委屈下嫁的。当时,刘永行是街道办的小厂内一位没有前途的穷小伙子,而郑彦初则是县教育局端着铁饭碗的姑娘;刘永好虽然在当老师,但不过是一名来自小县城的中专生,和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的女医生李巍相比真是相形见绌。但她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刘家兄弟这只“潜力股”。

  刘氏兄弟当时一无所有,有的只是美好的诺言。刘永好就曾向李巍许诺道:“我要帮你实现一个女人所有的梦想。相信我,这一天不会太远。”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中国妇女的一种美德。在做了艰难选择后,郑彦初和李巍就不再退缩、全力付出。她们甚至有过“倒贴”的决心和行动。

  郑彦初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女儿:“街道办的小厂常常发不起工资,到时你怎么生活呢?” 为此,郑彦初认真地做了几天的调查,去问那些成了家的人,算了算一个月的柴米油盐要花多少钱?最后她得出结论:假定他拿不到工资,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两个人生活靠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也勉强过得去。

  婚后的李巍则鼓励刘永好报考电大。刘永好上电大期间,正赶上李巍怀孕。为了给刘永好改善生活,李巍经常腆着大肚子去很远的市场,用省下的粮票换几两肉给刘永好开小灶,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那时候,她每个月的工资才40多元。为了多挣钱,她甚至腆着大肚子去单位的招待所洗床单,常常双膝跪在水房的地上用刷子刷洗,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

  “结婚后,我脑子里全是刘永好,觉得他就是我的一切。”李巍说。1982年春节刘永行兄弟四人决定创业,需要启动资金1000元。当时刘永好和李巍每月工资合起来才 70多元,上哪儿去凑这笔钱?看着刘永好愁眉苦脸的样子,李巍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托人买来的英纳格手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