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6)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6)
老大刘永言读初中时,这个国度开始掀起一股大跃进的浪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浮夸风”和“大炼钢铁”。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树木砍伐、农田荒芜。
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恶果在1959年至1961年开始突显——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那时非自然死亡人数达到2158万人,其中主要死因为饿死。
刘永言便是因为饥饿过度,得上了当时流行的水肿病,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母亲心如刀绞,不知从什么地方千方百计地弄来了一点米糠,最终帮刘永言捡回了一条小命。
刘家四兄弟的艰难成长
贫穷凶恶到最终要撕裂骨肉亲情。为了不把全家都拖死,在万般无奈之下,刘大镛夫妇只得含泪将老二永行送给了一位布商。
但噩运仍然如恶犬般尾随不去——不久后,刘永行便在这布商家干活时从高凳子上摔下来并摔断了腿,因为没得到及时的救治,整个腿红肿得像水桶一样,人家又把他像商品一样退了回来。
此时,刘永行才两、三岁,而腿伤导致的残疾却要困扰他一生。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老三刘永美只能继续二哥的命运。当时新津县的农会主席陈耀云对尚在襁褓中的老三十分喜好,于是决定把他抱养**。
刘永美过继到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的陈家后,先改名为陈顺民,后来等到他快要上学时,生父刘大镛又给他改名为陈育新。
陈家人十分善良,虽然抱养了刘家老三,但并没有断绝和刘家的来往,平日里两家还常常互相走动。甚至在后来刘父被打倒、刘母被停止工作后,陈家还经常到刘家来送些东西接济他们。
陈家常常让陈育新挑着一担自家种的瓜果豆角送到刘家去,在全家常常揭不开锅的日子里,这些东西成为全家的救命之物。
而在刘家最小的儿子刘永好的记忆里,贫穷一直是他小时候最忠实的伴侣。当时,每天能吃上红薯拌饭,就是刘永好最大的奢望了。
而母亲告诉他,只要到了**社会,一周能吃上一次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刘永好便开始对**充满极度的渴盼。
刘永好至今还清楚记得,15岁之前穿在他脚上的只有草鞋,身上穿的也是在父亲及三个哥哥之间经过长时间接力赛的旧衣服。
父亲刘大镛曾在土改时从地主家里抄来一件英国进口毛料的呢子长大衣,这成为刘家最宝贵的财物,刘父平时都舍不得穿,只有在出席重大场合时才难得地奢侈一回。每当此时,几个儿子便会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着气派的父亲。这件呢子长大衣后来成了刘家的传家宝。
大哥刘永言考上大学去读书之前,父亲郑重地亲手将这件呢子大衣送给了他,而刘永言一穿就是四年。等老二刘永行长大**后,也开始眼红那件呢子大衣,并乘过年的机会向大哥讨要。刘永言虽然不舍,但仍旧毫不迟疑的送给了二弟。
等到老三陈育新穿上它时,气派的呢子大衣已经变得破旧,于是母亲花了两角钱买了一包染料,将这件衣服放在锅里煮,准备彻底翻新一下。但让人懊恼的是,这件被家人视若珍宝的衣服居然缩水了。
但陈育新对它仍然爱护有加,直到1966年才辗转交到了最小的刘永好身上。而这件衣服的年龄,比当时已经15岁的刘永好还大2岁。也就在这一年的深秋,刘永好身穿着这件留有父亲、大哥、二哥、三哥温度和味道的呢子大衣,到北京见到了最敬爱的**。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