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5)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5)
死马当成活马医。濒临绝境的国民政府采取了货币改革、产权改革、打击**等几大激进的方案。大改革在1948年8月19日正式拉开序幕,但在短短的二个多月后既全面宣告失败。
紧接着而来的秋天,决定国共两党生死成败的“三大战役”全面打响。到第二年1月,国民党军队共被歼俘154.7万人,并丢掉了半壁江山,蒋介石政权大势已去。
在败走台湾之前,蒋介石不但带走了大量黄金和文物,还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准备带走的重要人物的名单,上面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知名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但很多企业家选择了留下,其中有卢作孚、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刘鸿生、简玉阶等。
在历经热血、**、沮丧、焦虑、绝望后,他们开始一起期盼另外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荒唐岁月中的痛苦烙印
短暂复苏后的低潮
1949年建国之后,刘大镛担任过新津县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新津县农业局第一任局长,郑康致则成为新津县平冈小学的一名教师。其后的1950年2月和1951年9月,刘永美和刘永好分别出生。
新生的刘永美、刘永好兄弟和重生的中国私营经济,都沐浴在新中国明媚的阳光之中。
就在1950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私营经济颁布的第一个制度性法规,明确提出“在国营经济领导下,鼓励并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
1951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社论:《私营企业正确发展的道路》,认为新民主主义制度应该容许这种“有限度的剥削”,“应当承认资方有权力获得盈余的大部分,作为他们的合法利润”。
因为这个条例的良性刺激作用,使得1951年成为私营经济的“黄金时代”——当年全国私营企业的户数增加了11%,生产总值增加了39%;私营商业的户数增加了11.9%,批发额和零售额分别增长了35.9%和36.6%;私人企业全年盈余达37亿元,比1950年增长90.8%。
但因为已经持续一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战争,对新生的政权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增产节约运动于1951年秋开始在全国推进。这继而发展成“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五毒”: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当时,针对少数不良私营企业主违法行为采取的清查工作被扩大化,最后上纲上线到阶级斗争的高度。
1952年2月8日,重庆市民生公司召开了一次专门针对卢作孚进行批判揭露的“五反”运动动员大会。会后回到家,这位一辈子践行“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只说了七个字:“我累了,我要休息。”就在卧室中自杀了。
中国私营经济也在经历过短暂的复苏期后又陷入了漫长的低潮之中。
国和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财经吃紧,千家万户的生活状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刘家四兄弟出生的新津县古家村是出了名的穷村,有民谣如此唱道:“肖坝子,古家槽,烂泥杂草长齐腰。锅里无米煮,灶里无柴烧,有女不嫁古家槽。”
对于刘大镛夫妇而言,虽然二人均为公职,但因为实行的是供给制,自然无法抚养五个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得不从事开荒种地、采桑养蚕、帮人洗衣等杂活。后来,母亲郑康致又因体弱多病而辞去工作,刘家的经济状况更是日益艰难。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