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备不是传说 > 第二章 漂泊(16)

第二章 漂泊(16)

  第二章 漂泊(16)

  我国的传统是道德高于一切,以道德代替法律,因此许多残酷的事,如果以道德的名义去施行,就能相对合理。比如曹操在徐州屠城,如果说是为父报仇,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同情。《后汉书?应劭传》甚至将曹嵩被杀的时间,放到曹操第一次攻打徐州之后,似乎这样也就一并解答了陶谦为什么要杀曹嵩的问题——陶谦被曹操打了一顿,想报仇雪恨,杀不了曹操就杀了曹操他爹。

  因为有这一层深意,所以《三国志》与《后汉书》中关于陶谦和曹嵩之死的记载,可信度并不高,反倒是孙吴官方修的《吴书》旁观者清。孙吴政权与陶谦没有多少直接利益冲突,早年孙坚与陶谦虽然结成联盟都站在袁术阵营,但后来到孙策时期,孙策又与陶谦翻脸。因此,《吴书》也没有为了褒美陶谦而歪曲事实的必要,相对来说记载更为真实可信。

  再次,只要是造假,就一定有破绽,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是可以找出造假的证据的。

  《三国志》和《后汉书》的《陶谦传》都有相似的自相矛盾之处,是刻意向陶谦身上泼脏水的直接证据。

  这些自相矛盾之处,都是为了说明陶谦如何如何亲近小人、疏远君子。其中最为滑稽的一条是,陶谦疏远名士琊邪人赵昱,所以就举荐他为茂才,让他做了广陵太守(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

  我们可以想一想,陶谦把整个徐州一年只有一个的茂才名额给了赵昱,还让赵昱担任广陵太守这样重要的高级地方长官,能算是疏远君子吗?如果算是,那么后来曹操让陈登担任广陵太守,难道也是疏远君子?在徐州任上,陶谦前后选拔了陈登、麋竺等人作为高级官员,陈登、麋竺是世人公认也是《三国志》作者承认的正直君子,这是重用君子,还是疏远君子?

  识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好领导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领导用了几个小人就简单否定他的为人。

  比如说,即使陶谦用了笮融、曹宏等几个小人,也只能说他既用了君子也用了小人,有失察之过,并不能证明他专门亲近和重用小人。《三国志》和《后汉书》只记载陶谦用了小人,不记载他同时也用了君子,很明显是选择性失明。

  除了当事人的证词自相矛盾之外,我们还可以听听旁观者的意见。旁观者就是当时的人民群众,虽然他们已经不能开口陈述证词了,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看出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所作所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从遭受战乱的其他地方拖家带口来到徐州过日子(流民多归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陶谦不是个好干部,徐州治理得不好,那么为什么群众偏偏要从大老远的动乱地方跑到徐州避难,这不是饮鸩止渴,只求速死吗?

  这样综合分析,相信历史真相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根据对史料的筛选分析,我们可以还原一下曹嵩之死的真相:

  罪魁祸首叫张闿,是陶谦手下的一个中级军官(都尉)。有一天,张闿同志无比激动地见到了钱。按理说张闿是国家中级干部,工资水平不低,见到一点钱也没有什么好激动的,令张闿激动的是钱的数量——足足装有一百多辆大车!

  张闿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他在心里大致估算了一下,别说一辈子就是十辈子也赚不了一车,何况眼前有一百多车,那够多少辈子赚的?张闿数学不好算不清楚,他只知道心里痒痒得难受。虽然那钱是有主的,但张闿最终禁不起诱惑,不管三七二十一,带领手下的士兵们制造了东汉末年一桩骇人听闻的杀人抢劫案。之后,张闿带着赃物跑到淮南逍遥去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