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8、通风报信

8、通风报信

  慈禧太后见李莲英一心无二地忠于自己,不由暗喜,认为自己的眼光没有看错,便让李莲英附耳过来,悄悄地告诉他,让他去找翼长荣禄,叫他到宫里来,但不要让肃顺他们知道。并嘱咐道:

  “这事一定要办好,不然咱娘儿们就都完了。”

  李莲英磕了一个头说道:

  “请主子放心,奴才一定要把荣翼长请来,还不让肃顺这帮人知道。”

  李莲英从慈禧太后的寝宫出来,装做没事人一样,做出闲逛的样子,瞪大了两只小圆眼,向四下环顾了一下,见没有碍眼之人,便不慌不忙地去找翼长荣禄。他一见到荣禄,便端起架子严肃地说:

  “奉圣母皇太后口谕,命荣大人快去宫中回话。”

  荣禄见小小的李莲英说话一本正经,就知道不是开玩笑。他本来心中就有鬼,因此更加心神不安。荣禄为什么害怕呢?荣禄也不是傻子,不过这时他还居于末位,不敢多开口,他知道肃顺他们和慈禧太后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是肃顺吃掉慈禧太后,便是慈禧太后吃掉肃顺这一党,但谁能吃掉谁,还看不出端倪。

  如今慈禧太后派贴身的太监来叫我,莫非肃顺让我监视慈禧太后的事走漏了风声?真要是那样的话可不得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件事办得好,便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办得不好,就是大祸临头,脑袋瓜子搬家。他为了摸个底,便假装没事一样。笑嘻嘻地问道:

  “李公公,太后呼唤我有什么教诲呀?”

  李莲英猜透了荣禄的意思,便一本正经地说:

  “荣翼长,国家大事,太后能对我说吗?不过荣翼长你自己应该明白。”

  李莲英这几句话,说得荣禄心里直扑通,他想这边是圣母皇太后——皇上的娘,根子很硬;可那边呢?是军机大臣,其中还有两位王爷,军机大臣手握军政大权,势力也不算小。靠哪边好呢?这可是棋走一步错,满盘尽是输,这可是关联着身家性命的大事啊!可马虎不得。不过时间又不许他做过多的思考,便战战兢兢地跟随李莲英向慈禧的寝宫走来。

  在路上荣禄理出了头绪,不管怎么说还是皇太后厉害,肃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杀皇上,他们若要那么做,便是谋朝篡位了,便成了叛国之臣,无论如何我不能跟他们走。如果肃顺他们不敢杀皇上,便不敢杀太后,我还是站在圣母皇太后这一边比较稳妥。

  据传还有另一种说法,这位慈禧太后没有入宫的时候,慈禧的母亲曾把她许配给荣禄,后来因兰儿(即慈禧)应选入宫,这头亲事方才作罢。不知是原来的原因,还是荣禄这一次立了功,反正从此时起,直到慈禧死了为止,荣禄的官运一直串通,再也没有折过跟头。

  荣禄跟随李莲英来到慈禧的寝宫,一进门就跪下磕头,口称: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慈禧见荣禄这个神态,就知道自己得来的消息准确无误了。但她不知道底细,怕荣禄听出话音,便不多说,只是慢慢地拉着长声说:

  “说——吧!”

  这下子荣禄心里更没底了,便把头一天肃顺如何把他叫去,如何让他监视慈禧的话,来了个竹筒里倒豆子,稀里哗啦地都倒了出来。说完之后,又连连叩头,口称:

  “太后饶命,太后饶命!奴才瞎了狗眼,今后一定听主子的话,为主子效劳。”

  慈禧一听,不由地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荣禄说的比她听说的和她估计的都严重得多。不过既然现在掌握了肃顺的打算,也就有法应付了,何况还有荣禄表示愿意效劳,这就是说把荣禄拉到自己这边来了,心里也就镇定了,但她毕竟是个足智多谋的女人。为了把荣禄抓得更紧,不让他飞了,便把脸一沉说道:

  “好啦,不要说啦,我对人向来是宽大的,事情过去就过去啦。我倒要看肃顺他敢把我怎么样?你起来还是跟着他们去吧!”

  慈禧太后说话的声音并不高,说得也不急,但把荣禄可吓坏啦。他连忙碰着响头说:

  “不!不!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奴才忠心保太后。”说完又连连叩头。

  慈禧太后见荣禄已驯服了,心中暗喜,口气虽然有所缓和,但十分严肃地说:

  “那好,你即不愿跟肃顺他们跑,我用得着你。大行皇帝在日,待你不薄,才提拔你为禁军的翼长。现今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皇上年幼,尚不能亲理朝政。肃顺等人有图谋造反作乱之心,路人皆见,可是祖宗留下的江山,绝不能丢在我们手里,你说是吗?”

  “是,是,太后所言极是。”荣禄说道。

  慈禧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吓得荣禄一哆嗦,只听慈禧太后又厉声厉色地说:

  “我现在要你去监视肃顺等人,干好了,我亏待不了你,走漏了风声,我要你的脑袋!听见了吗?”

  荣禄知道慈禧这个人心狠手辣,说得到办得到,便磕头应道:

  “奴才记下了。”

  慈禧太后见荣禄完全老实了,便又压低了声音说:

  “肃顺这一杆子人马,也不是好惹的。特别是肃顺,你要千万小心在意。今后有事不要直接进宫来,我叫小李子跟你接洽。”

  “奴才记下了。”荣禄说。他叩了个头,正要退出。慈禧太后说道:

  “且慢!”

  这下子把荣禄又吓了一跳,只好停下身来。只见慈禧转脸对庆儿说:

  “取50两金子来赏他。”

  荣禄这才放了心,谢了赏退出。

  慈禧这一手果然有效,荣禄非常驯顺,对顾命八大臣的行动,都及时通过李莲英报告给了慈禧太后。故而肃顺等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

  再说安德海一到北京,马上去见恭亲王奕欣。奕欣看过书信,昼夜兼程去至承德。肃顺正留意京中与慈禧的动静,闻知恭亲王奕欣到来,忙报知怡、郑二王。怡、郑二王原以为前已批复不令恭亲王来承德,便可高枕无忧了,不意他竟突然来到,三人只得出迎。

  见礼之后落座,载垣道:

  “前已有旨,令六王爷不必到来,难道六王爷没有瞧过?”奕欣故作不知,询问道:“是吗?未曾瞧过。不知何时颁发的?”载垣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十多天了。”奕欣道:“怪不得没见到,兄弟出京,已七八天了。”肃顺插口道:“六王爷来此何事?”

  奕欣道:

  “一则是亲来哭临,稍尽臣子的道理;二则请两宫太后的安,明后日即拟回京。”

  肃顺等人只许奕欣叩谒梓宫,却不许奕欣晋见两宫太后。奕欣无法只得另作打算,幸得安德海做了手脚,慈禧太后命令李莲英秘密告诉荣禄,派人严密监视肃顺等人的活动,却引奕欣化装入宫,订好密计,待机而动。

  这时,惇亲王奕谊也赶到承德。奕谊是老五,奕欣是老六,奕譞是老七,他们都是咸丰皇帝的弟弟。

  当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为奕欣、奕谊、奕譞举行宴会时,奕谊当着奕欣、奕譞的面,开玩笑地用手提着肃顺的辫子大声说:

  “人家要杀你哪!知道不知道?”

  显然这是奕谊有意把这一机密泄露给肃顺等人,不知肃顺是没听出奕谊的暗示,还是过于自信,以为大权在握,慈禧太后作不了怪,所以当时也只是低头说:

  “请杀,请杀。”过后他们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反而把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和皇上放走,失去了“挟天子令诸侯”这面王牌。最后成为阶下囚,被押到了宗人府,肃顺才后悔地对载垣、端华说;

  “你们若早听我的话,何致有今日?”

  他身首异处,载垣、端华也被赐令自尽,其余五人发配边疆充役。慈安、慈禧太后终于开清代之先例,实行两宫“垂帘听政”。名曰两宫,实际上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奕欣也升任为军机大臣领班,议政王。

  奕欣离开了避暑山庄转回北京。次日,两宫太后传出懿旨,准即日奉梓宫回京。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商议,认为还是拖一日,好一日。谁知慈禧太后义正辞严,坚持:—定要回北京。肃顺三人无法,只好再作商议,肃顺提出让怡亲王的侍卫兵丁,护送途中,就在古北口外刺杀西太后。

  行至古化口外,一队兵丁渐渐向銮舆逼近。这时,安德海从怀中取出一个二踢脚,只听“嗵咣”一声响亮,声震云霄,只见荣禄带了一队兵丁,荷枪实弹,如飞而至。原来荣禄是奉了李莲英传达的慈禧口谕,命他听到二踢脚声响,便赶来救驾,故此荣禄带队前来。这荣禄带的都是禁军,也就是御林军,是从神机营中选拔的,每人都三件家伙:一支长枪,一支短枪,还有一口腰刀。载垣的卫队虽然不弱,但没有荣禄的人多,因此载垣、端华没敢动手,只好另寻机会。

  銮舆赶到古北口,天竟下起雨来,车驾只好住在行宫之内。载垣同端华商议道:

  “看来那拉氏这贱人已有了准备,不要说前边没有险要去处,即便有,有荣禄保护也不易得手。看来只有行刺了。”

  端华道:

  “也好,这样我们可以把责任推到荣禄身上,责他一个护驾不力之罪,将他除掉。”

  当下,载垣唤来自己的保镖上官锦和南宫牛。端华也唤来自己的保镖夏侯锐。载垣说道:

  “今请你们三位来非为别事,因慈禧太后一意垂帘听政,破坏祖制,今命你等刺杀这个妖婆,事成之后,每人以千两黄金为谢”

  上官锦三人来到行宫行刺之时,遇到了荣禄带领的侍卫和禁军的抵抗,不能得手。但是可把房中的慈禧吓坏了,慈禧这时除了荣禄之外,便只有靠神佛保佑了,口中不住地念佛,请求菩萨保佑。还是安德海的胆子大些,他把窗户纸捅了个窟窿,向外看去,见院中躺着七八个人,还有人哭爹叫娘地嚎叫。

  安德海说:

  “主子,外边情形不妙,为了安全起见,您老人家还是躲到床下去,让庆儿躺在床上充作太后。”

  慈禧想钻到床下太有失身份,迟迟疑疑地,不说钻也不说不钻,李莲英看出慈禧的心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

  “主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贵从权,您老人家暂时屈尊一下,不算什么。刘备没得势时种过菜,韩信还受过胯下之辱呢?能屈能伸才是英雄的行为,您就听我师傅的劝吧!”

  慈禧一是听到荣禄在外边的叱喝,刀剑相撞之声就在门外;二是有安德海的劝说,她想到真要贼人闯进来我的小命就完啦,肃顺载垣他们不就是想杀我吗?我还是藏一藏吧!于是不顾凤体的尊贵。便钻到床下去了。

  幸好大内副总管萨德洪来到,赶走了上官锦等人,慈禧才敢从床下出来。这位慈禧太后毕竟想得周到,她嘱咐安德海、李莲英和庆儿,自己钻到床下的事,什么时候也不许对人说。安德海三人知道厉害,自然点头答应。

  慈禧回到北京,除掉了肃顺、载垣、端华等人,论功行赏。恭亲王奕欣为议政王,食双俸。醇郡王奕譞为醇亲王,其余如荣禄也升为总兵。安德海因为政变中立了大功,提升为总管太监,而原来的总管太监刘多生则降为副总管。据说慈禧太后称安德海为“小安子”,称李莲英为“小李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个“小”字就是慈禧对自己宠信太监的美称。

  那么除了肃顺、载垣、端华八个人丧命以外,还有没有人倒霉呢?有,还有一个,就是前边所说的惇亲王奕谊。据说在杀了肃顺以后醇亲王奕譞向慈禧太后参了奕谊一本,说他在当时泄露了消息。

  这一本如若准了,那就非同小可,轻则革去亲王的头衔,重则发配充军。奕谊听说之后,又是害怕,又是气恼。不过慈禧是个多智之人,她考虑到才处置了两个亲王和六个军机大臣,对朝野震动已是不小。目前自己刚刚执政,众心未附,南方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虽不如以前强盛,但仍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活动。加之捻军又起,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如若一起内乱那还了得。这载垣、端华虽是亲王,却是远支,而奕谊是道光皇帝的第五皇子,与咸丰帝是亲兄弟。于是她采取了“抹稀泥”的办法,来了一个不了了之。

  她还打着官腔申斥奕譞道:

  “你们还是亲兄弟呢?他怎么会做出那样的事来,不过这话是你说的,说了就算啦。如若换了其他人,我非办他个离间皇族之罪不可。”

  慈禧对这件事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在内心里却恨透了奕谊。从此,在奕谊一生中,慈禧始终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使他至死都在宗人府宗令的任上。

  慈禧对弈谊的报复还不止于此,奕谊死后,其子载濂按例本应降袭郡王,而慈禧却特命降袭为贝勒。奕欣实在看不过去,便据理力争应降袭郡王。慈禧则以奕谊没有什么功劳为借口。奕欣便抬出了祖制的大帽子说:

  “正是因为没有什么功绩,所以才降袭郡王。如果有了功劳就应当‘世袭’了。”

  慈禧争论不过奕欣,只好既把载濂降为贝勒,又加了郡王衔来作为转圜。

  而李莲英呢?他虽然立了大功,但因为年幼,才14岁,根据清官规定,太监不到18岁不能提升为首领太监。慈禧便赏了他白银1000两,作为酬劳。这就是在“辛酉政变”中,不同人得到的不同结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