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7、充当耳目

7、充当耳目

  话说英法俄的舰船,进攻清兵炮台,守军开炮还击,将英舰击沉数艘,余船亦不能行动,只有一舰逃脱,英兵死了数百。只美国使臣华若翰遵约,改道行走,换约了事。

  清廷小胜,私下庆贺。不料英人于清咸丰十年六月又率舰队北犯天津,清军连败,僧格林沁退守张家湾。京城里面,一日数惊。端华、肃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法儿,请咸丰皇帝驾幸木兰围场,以狩猎为名,掩人耳目。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如何瞒得住人。这话一传出,廷臣立刻大哗,十个人中倒有六七个不赞成,咸丰皇帝踌躇不决。

  可是胜保在通州又打了败仗,僧格林沁、瑞麟二营不战先怯,也从通州退还北京。咸丰皇帝大惊,驾幸圆明园,命端华入宫密挈后妃等100人同至圆明园。无论丢下谁,皇子载淳是丢不下的。咸丰皇帝又令四春娘娘也收拾完备,于清咸丰十年八月十三日,仓皇逃离北京。八月二十日抵达热河避暑山庄,文武大臣多数没有随行,只端华、肃顺,及军机大臣景寿、穆□、匡源、杜翰、焦景瀛几个大臣扈驾,就是咸丰帝的胞弟恭亲王奕欣、醇郡王奕譞,也未能随驾,途中方才传旨到京,命恭亲王奕欣为全权大臣,留守京师,与英人议和。

  英人火烧圆明园,把100年的建筑,几千间殿阁,连那点缀的亭台楼榭,烧了3日3夜。圆明园变成了一堆瓦砾场。园中的奇珍古玩,也被洋兵抢掠一空。

  这位咸丰皇帝,幸得师傅杜受田,贴身太监安德海给他出谋划策,才谋得皇位,但他不过是个中才之主,如若承平而治,还可以守得住摊子。谁料道光皇帝给他留下了一个内忧外患的乱摊子,弄得举步艰难,他免不得寻些乐趣消遣,那拉贵妃、四春娘娘,因此得宠。五把锐利的斧头,夜夜砍伐这一株弱树,如何经受得住?加上英法联军入京,乘舆仓皇出走,朝冒风霜,暮惊烽火,日夜忧心,身子就垮了下来。

  比及和议告成,恭亲王派怡亲王载垣去行宫陈奏,便请回銮日期。咸丰皇帝闻知圆明园被烧,国库搜括净尽,也就无意回銮,便留载垣扈驾。

  这位恭亲王原是咸丰皇帝的六弟,权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之上,所以肃顺非常记恨他。这次北狩,原是肃顺的主张,留下恭亲王议和当然也是他的主意,办得好,没有说的,办得不好,便可加罪。

  咸丰帝在热河得过且过,一挨再挨,竟生起一场病来。挨到七月,这位咸丰皇帝自己也知道没有什么指望了,便命安排后事。

  安德海是咸丰皇帝的贴身太监,李莲英是懿贵妃的红人,皇上、后妃逃跑时,自然也带他二人去了热河。

  那拉贵妃在后宫之中,除了钮祜禄氏皇后以外,无人不怕她二分。咸丰皇帝宠幸这位那拉懿贵妃,一是因为她生了儿子,二是因她生得貌美,不过他早已看出了懿贵妃怀有野心,有自己在,总可防微杜渐。如果自己一病不起,他担心自己死后懿贵妃会母以子贵,干扰朝政。于是,咸丰想仿效汉武帝的做法,把那拉氏赐死,可又因为她生了皇儿,怕儿子载淳大了怨恨自己杀其生母,便有意要废黜她。恰好于二月中旬,他的六弟恭亲王奕欣从北京来看他,并请他回銮。

  咸丰帝垂泪道:

  “六弟,你看朕病成这个样子,哪里还经得路上颠簸之苦,且候至天气渐暖,朕体略有转机,再议回銮之事。”说到这儿他叱退左右,只剩下他兄弟二人,咸丰帝便把要除去懿贵妃的打算说了,只是要赐死还是废黜这件事上拿不定主意,要奕欣为他一决。

  奕欣为人虽然聪明,但是他猛地一听,不由得像晴天起了一个暴雷,一是他没有思想准备,二是这件事太大了,比和外国人谈判还难。但他毕竟是多智之人,考虑到那拉懿贵妃对朝政还未直接参与过,奕欣感到这样做未免太绝,便跪倒在床头,低声奏道:

  “圣上不必过虑,龙体虽暂时欠安,但不日即可康复,以臣弟愚见,对懿贵妃之事,不可定夺过早,也不可过绝,免伤皇子之心,如在必要时,望皇兄与皇嫂商定。”

  在奕欣看来,一是那拉贵妃还不至于能乱了朝纲;二是皇上正在壮年,未必一病不起,如若这时帮皇上定策杀那拉贵妃,一旦他好起来想念那拉贵妃时,必然恨自己;三是有自己和皇后在,那拉氏也未必能跳出自己的手心去。所以帮咸丰皇帝定了个先看一看再说之计。

  咸丰帝一听有道理,同时奕欣的话也给了他一个启示。便点点头道:

  “御弟之言甚善,不过这话,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也不许让别人知道。懂吗?”

  奕欣知道这件事干系重大,就是皇上不嘱咐也万万说不得,何况皇上又亲自嘱咐了呢?便叩头道:

  “臣记下了。”

  “你起来,我还有话说。”咸丰低声说道:

  “你在这里不妥,他们(指肃顺等)将不利于你,赶快秘密地回京去罢!”

  奕欣叩头谢恩之后,一面密令他的护卫、随侍人等,先到布塔拉庙的后门去等他;一面找到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等人说:

  “我就要回北京去,听说这里的布塔拉喇嘛庙很有名;我打算先逛一下再走,可是我的手下人还没有来。你们有轿子,让我坐一坐。”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对奕欣在热河很不放心,正密谋采取对策。当他们听说奕欣要走,知道去了一个政敌,非常高兴,便连声说:

  “请六爷坐,请六爷坐。”

  奕欣谢过他们之后,便坐上载垣的轿子奔布塔拉庙去了。进了庙的前门,奕欣下轿之后,匆匆步行到庙的后门,见了自己的随从,找了一个精明强干的随员,嘱咐了几句,让他拿了自己的帖子去见载垣、端华,自己带上随从就急急赶回北京了。

  咸丰皇帝以为自己做得很秘密,哪知懿贵妃早已看出皇上的寿命不会太久,又见皇上有些事情似乎有回避她之意,便密嘱安德海要事事对皇上留心,所以咸丰和奕欣的这次对话,安德海虽然没有听全,但大概意思是听懂了,便密告给懿贵妃。

  懿贵妃得知这个消息,即感激恭亲王对自己的回护,又暗恨咸丰的狠心,因而巴不得咸丰早一点死了,也免得再提心吊胆,便嘱咐安德海更要多加留心。

  到了三月五日这天,咸丰皇帝把皇后钮祜禄氏召至床前,屏退左右人等,取出自己的手谕交给皇后,并低声念给她听,文曰:

  朕忧劳国事,致撄痼疾,自知大限将至,不得不弃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祚不绝;虽冲龄继位,自有忠荩顾命大臣,尽心辅助,朕可无忧。所不能释然者,懿贵妃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朕买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而巳,否则,着尔出示此诏,命廷臣除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前,凛遵无违,钦此。

  咸丰帝虽然已做得很密,但安德海和懿贵妃好得像一个人一样,况且又有她的嘱托,安德海自然尽心。如今皇上单召皇后,安德海不能不多心,当他偷听到这个谕旨的大意时,便急急问懿贵妃又做了报告。

  懿贵妃听了,更是吃惊不小,她知道皇上已注意上她了,虽然不是立即祸生不测。但只要有人一在皇上那儿说自己的坏话,大祸随身而至。她想到只安德海一个人注意不了许多,便命李莲英暗地监视咸丰皇帝的动向,每日召见哪些大臣,议论些什么事情等等。

  由于李莲英年岁尚小,长得个子又小,干事不大被人注意。安德海一得到信息,如果脱不开身,就告诉给李莲英,让他向懿贵妃禀报,故而懿贵妃对咸丰皇帝的一举一动知道得一清二楚。当然她听到的多是一些对她不利的信息。

  这时醇郡王奕谩也来到了热河,奕譞的福晋便是懿贵妃的妹子。奕譞是咸丰的七弟,这就是说懿贵妃姐儿俩,嫁给了咸丰皇帝的哥儿俩,这等至亲能不互相关心照应吗?奕把得到的消息告诉给他的福晋,奕譞的福晋再告诉给她姐姐懿贵妃。所以这位懿贵妃虽然深居宫闱,对宫中和外边的动静却知道得很清楚。

  正因如此,懿贵妃对咸丰皇帝也就怀恨在心。皇帝每有召幸,多称病不去。她不去的原因,主要是因自己心怀不满,怕自己一时不检点,语言失仪,被皇上抓破绽,招来生命危险,故而找借口不去或者少去。

  那么,她不怕皇上怪罪吗?有她的贴心人安德海在皇上跟前,替她遮掩和周旋。咸丰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以为安德海对他忠心不二,故而对安德海的话非常相信。后来身子日见羸弱,自顾不暇,也就没有那些闲心了。只要皇儿载淳有人带来,让他看看,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个李莲英果然机灵得很,别看他在暗中偷偷地窥视,却不露半点儿痕迹。这一天咸丰密召载垣、端华、肃顺三人来到病榻之前,告知了密诏之意。如若在他归天之后,那拉贵妃如有什么不轨之事,便可请出密诏诛之。载垣几位大臣授命,李莲英把这个消息又报给了懿贵妃。

  故此懿贵妃对咸丰帝和载垣、肃顺几位大臣恨之入骨,恨不得把肃顺他们剥其皮而食其肉,当然她对安德海、李莲英二人更加宠信。这位懿贵妃是聪明多智之人,她想到这密诏在皇后手中,自己只要把皇后哄好了,无论什么事都拉着皇后,就不怕载垣,肃顺他们找毛病。这也是以后两宫垂帘听政的原因。

  咸丰帝在垂危之前,又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匡源、杜翰、焦景瀛于榻前,命焦景瀛执笔草拟遗诏,立6岁的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军机大臣肃顺、景寿、穆□、匡源、杜翰、焦景瀛八人为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同时还规定以后下达诏谕以“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为信符。并规定“御赏”章为印起,“同道堂”章为印讫。这两颗章本是咸丰皇帝随身携带的私章,咸丰皇帝以此作为权力象征赐予皇后钮祜禄氏和皇太子载淳,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在大臣或懿贵妃手中。

  到了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驾崩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享年31岁。载垣、端华、肃顺等,即扶6岁的皇太子载淳在柩前即了尊位,这便是同治皇帝,当下拟定新皇帝年号“祺祥”(在辛酉政变之后,才改年号为同治的)。尊谥大行皇帝为文宗显皇帝,开上皇太后尊号,尊皇太后钮祜禄氏为母皇皇太后,也称慈安皇太后,那拉氏皇太后为圣母皇太后,也称慈禧皇太后。这些都是徽号,徽号是在封建时代的尊美之称。

  6岁的载淳知道什么!所有政务事宜都由八大臣做主,实际上是载垣、端华、肃顺做主,这三人又是肃顺做主。这八人自称为参赞政务王大臣,先颁喜诏,后颁哀诏。这八人小事就商量着办了,大事进宫向慈安太后咨请。慈安太后是个忠厚老实人,实际还是这八个人说了算,慈安太后不过点头用印而已。

  这下子慈禧可就红眼啦,为什么呢?因为咸丰在世之时,她可以婉转进言,自己不便说话的,可以指使安德海说话。这下子完啦,她无权说话啦,安德海没有咸丰皇帝,也失了势啦,说话也没人听啦;小皇上载淳虽然是她生的,可是还太小,教给他也不行,闹不好还会露出来,还不知道出什么事呢?忍了罢,她又不甘心。

  目前她的心腹只有三个人,头一个是安德海,二个是宫女庆儿,三个便是李莲英。李莲英虽然鬼点子不少,但只14岁,知识不广,庆儿虽不痴呆,但终是一个宫女,成不了什么大事。可以商量的只有安德海一人,经过与安德海商议,他们认为只有抓住了慈安太后,控制住“同道堂”的大印,方能与肃顺等八大臣抗衡。故此她每天都往慈安太后那儿跑,甜言蜜语地哄慈安太后,比咸丰皇帝在世时还亲热。

  慈安太后为人温顺宽厚,遇事没有多少主意,故而一切主意都由慈禧来拿。为达到干预朝政的目的,她派人暗示御史董元醇,上了一封奏折,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载垣见了以后便道:

  “放屁,我朝自开国以来,并没有太后垂帘的故例,好个混账御史,竟倡此议。”

  肃顺看了看冷笑道:

  “这明明是有人指使,此风决不可长,应严加驳斥,免得再有人来胡言乱语地尝试。”当下由肃顺执笔,把“祖制”抬了出来,将原折驳得一文不值。末后加了“如再敢莠言乱政,当按律加罪”云云。

  董元醇的奏折被驳,慈禧太后当然不满,但也一时无计。恰好载垣等八大臣草拟了一份文书要下达,慈禧因为控制了御宝,不予钤印,故不能下发。这时端华、肃顺八人已经结成死党。这么一来两党形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肃顺为人颇有才干,颇为咸丰信任,连军机大臣都仰其鼻息,及为顾命八大臣之后,更权威由已,连载垣、端华都得听他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到热河朝见。肃顺等就是不让他见两宫皇太后,僧格林沁无法,又写不好汉文,只好用满文写成奏折递了上去。

  这就不难看出,慈禧虽然控制国宝,但行政大权仍控制在肃顺等八人手中。

  慈禧是个又刁又猾之人,她看出了长此以往下去,自己非死在肃顺的手中不可,就向慈安太后说八大臣有图谋造反之意,应当速想办法。本来慈安不太相信,后来见慈禧说得如此严重,不由得也心慌起来,便问慈禧如何办。慈禧却故意说道:

  “姐姐,咱们一个妇道人家有什么办法,只好请六王爷来拿主意。”因为慈禧早知道恭亲王与载垣、端华、肃顺势同水火,故而提出奕欣来。

  慈安太后知道自己这个小叔足智多谋,又一想让老六管理国家政事,总比别人可靠,再一说就是先皇在日,老六也一直帮助处理国家大事,便点头道:

  “既然如此,妹妹就安排吧!”

  慈禧想了个遮人耳目的计策,她写好一封信,让庆儿给安德海缝在衣袖之内,责了他一个罪过,打了一顿嘴巴送往北京宗人府发落。

  安德海走后,慈禧一夜未能合眼。她既思量安德海此行能否成功,又分析热河的形势。据得到的消息,肃顺要按照大行皇帝的遗嘱,废黜她这位圣母皇太后。载垣、端华犹豫不决,理由是,废了这位圣母皇太后,当前虽可无虞,但皇上长大成人之后,母子连心,倘若和我们算老账,那也不得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还是再思再想的好,因之肃顺未能下手。你道慈禧能不忧心吗?机警多智的李莲英,便陪她坐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李莲英给慈禧梳头,慈禧有意要测试一下李莲英对自己的忠实程度。便说道:

  “如今比不上在北京大内了,咱娘儿们在这儿就跟坐监差不多,你就免跪了吧。”

  李莲英虽然才14岁;人小鬼儿可不小。他想,山庄内部是一片混乱。人心向哪里谁也说不定,安德海去北京,去得很奇怪,再说这位圣母皇太后,决不会老老实实地认输,今天她这么说可能是在考察自己。于是说道:

  “太后日夜操劳,都不怕伤了玉体,奴才就算跪上一天一夜,也不算孝敬主于,只要能为主子效点力,就是粉身碎骨,奴才也心甘情愿。”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