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郦道元评传 > 第一章 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与地理大交流 一 大时代

第一章 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与地理大交流 一 大时代

  中国历史从秦一统嬗递到两汉。秦开创了汉民族的广大版图,两汉继承并发展了秦的版图,汉民族的势力趋于鼎盛。两汉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从公元前三世纪之末,延续到公元后三世纪。这中间尽管有许多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汉民族的广大版图和一统天下的盛势,在这四百多年中已经得到确立。秦开拓了汉民族的南疆,汉不仅巩固了南疆,并且开拓了西疆和东疆。

  至于北疆,秦采用了严密防范的方法。万里长城是一条草原游牧民族不得逾越的界线,当然,汉族同样也很难赵此雷池一步。两汉在西北建置了金城、武威、西海、张掖、酒泉、敦煌各郡,并置西域都护府,把汉族势力伸张到今新疆。在这方面,大大超越了秦的功业。但对于北疆的开拓,却并无多少建树。这很可能就是这条万里长城的限制。对于古代开拓北疆的事业来说,万里长城开始是地理上的限制,后来成为传统观念的限制。对于汉族的不少有志于北荒的领袖们,这条以夯土堆迭起来的人为界限,不仅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抱负和思想。这实在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当然,对于匈奴,西汉毕竟比秦多有一点作为,曾经进行了几次征讨,并且采用过和亲一类的睦邻政策。但是和它对西疆的功绩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两汉以后是魏晋南北朝,从秦代以来的民族和版图的格局,至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从秦一统以来到西汉王朝发展到了顶峰的这一个汉民族建立的版图广袤的大国,由于晋室南渡而一分为二。从此经历了二百六十余年,南方仍然是汉族人的领域,而北方(包括四川),许多少数民族先后登台,建立了所谓"五胡十六国"。这是一个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各方交流、民族融合的时代。早在先秦时代,从事农业的汉民族,其农事活动,土地利用,耕作方法,已经达到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①的程度。春秋战国之际,列国内部和列国之间,都修筑了广狭不等的道路以利交通。一般的交通利用马或驴拉的小车,即所谓輶轩。②在军事行动时,则使用几匹马拖拉的战车,战车中站着头戴铁盔,身披铁甲,手执长矛的武士。"伯也执殳,为王前驱"。①就是这种在战车上为君王效命的武士。国家的军事实力,即以车乘的数量作为标准。"万乘之君"就算当时实力雄厚的大国。

  以上说的是汉民族的情况。但当时北方草原上的许多游牧民族,其文化水平和发展程度完全不能和汉民族相比。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与汉族也大不相同。他们不从事定居农业,没有固定的居地,而是逐水草而移动他们的帐幕。"围■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②他们并无占据汉族土地的愿望,因为屋宇和耕地对他们没有意义。但汉族的粮食、财物和人口,却是他们所需要的。特别是在遇着严寒、干旱和其它殃及草地、牲畜的自然灾害时,为了维护部落的生存,他们常常以侵入汉族境内,掠夺汉族的物资① 《孟子·梁惠王上》。

  ② 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百子全书》本):"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① 《诗·卫风·伯兮》。

  ② 《(李陵)与苏武书》,载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全汉文》卷二十八。来拯救自己。他们在马背上奔驰,穿着紧身衣服,用弓箭作武器,轻装快骑,对汉族采用抢了就走,打了就跑的方法。汉族所有的行动迂缓的战车和负担沉重的武士,对他们这种来去像一阵风似的战术,实在毫无办法。早在西周之末,周幽王曾因犬戎的快速入侵而败亡。自从春秋以至战国,凡是与漠南草原毗邻的列国,都把对游牧民族的防御,作为生死悠关的头等大事,而主要的方法,就是用人工修筑一道赖以防守的城垣,即人们称为"长城"的工事。战国的燕、赵、韩、魏、秦等列国,都为自己修筑了这种长城,而秦始皇又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把这些战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修和巩固。《水经·河水注》所记:"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后来人们所称的"万里长城"。《水经·河水注》又引杨泉《物理论》说:"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所花的代价确是骇人听闻的。

  秦始皇当然是个武功卓著的皇帝,他降服六国,进军东南沿海和岭南,直至今中南半岛,敉平所谓"百越"之地。但这是对于中国内部和南疆而言。对于中国的北疆,看来历史还应该对他作不同的评价。他修筑"尸骸相支拄"的长城,残暴达于极点,而智勇实属末流。他以长城阻遏北方的游牧民族,实际上暴露了他对汉族北疆的最低愿望。所以从他对汉族北疆的开拓和经营来说,他是一个眼光短浅,缺乏战略思想的弱者。他用千千万万生命的代价,为汉族修建了这样一条萎缩不前的北方疆界。假使没有后世的民族交流、融合和汉武帝、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中华民族中的杰出人物,则我国的北疆将会成为怎样一种状况,人们或许不难想像。

  对于秦始皇在北疆开拓、经营上的不智不勇和缺乏战略思想,当然不是与他的后人如汉武帝、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相比,而是和他的前人,也就是本书必须提及的一个伟大人物,战国的赵武灵王相比。赵武灵王是一位汉族的国君,赵国的疆界与游牧民族毗连,对于这些轻装、强悍、快速和出没无常的草原骑马民族,他有过长期的周旋经验和细致深刻的观察研究。这位眼光远大,见识卓著的汉族杰出领袖,于其在位的十九年(前307 年)便断然决定:"胡服骑射以教百姓。"①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措施。据靳生禾先生《赵武灵王评传》①所述,当时曾受到朝野人士的竭力反对。守旧派以公于成、赵文、赵造、周绍、赵俊、赵燕、牛赞等为首,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他们以举国上下反对胡服骑射之民意相要挟。他们提出:"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但赵武灵王一一予以驳斥,他说:"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又说:"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由于赵武灵王的真知的见和深谋远虑,终于说服了许多反对者,使他的这种惊人改革,获得朝野一致的赞同。

  当然,他同时也重视长城的修建。《水经·河水注》说:"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赵武灵王的长城和秦始皇的长城很不相同,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比秦长城要偏北得多,特别是他修筑长城在战略思想上具有远大的见识。《水经注》所谓:"赵武灵王既袭胡①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服",这就是说,他修建长城是在"既袭胡服"的前提之下进行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不久即击溃盘踞漠南,长期力患的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东胡,即所谓"三胡"。在大片游牧地区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从内地移民实边,从事垦殖。②《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说明一大批由大夫和将军率领去到九原(今包头市以西的内蒙古后套地区)实边屯垦的人,官民一体,也都是穿着胡服(貉服)的。赵武灵王在这样的开拓过程中修建长城,尽管这条长城也具有阻遏外敌的功能,但是它绝不束缚自己前进的脚步。赵武灵王长城与秦始皇长城在战略思想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汉族疆界的终点,而是向北开拓的基线。

  赵武灵王的确不愧为战国一代中的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国君。可惜他的事业后继无人,包括秦始皇在内,在对付草原骑马民族和开拓北部疆域的事业上,都是那样地目光短浅,优柔寡断,以致贻误了许多开拓疆域的机会。否则的话,元代的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局面,①可能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我们历史上的北疆,在成吉思汗以前多少个世纪,就早已面临了北冰洋。

  现在需要论述对于本书至关重要的一个戏剧性的历史掌故。前面指出,在公元前307 年,一位汉族的著名国君赵武灵王,他甘愿冒天下之不韪,放弃祖宗历代的传统服式,自己带头,并且要他的子民一起穿上人们所不齿的奇形怪状的夷狄服装。但事隔八个世纪,来自塞北草原的骑马民族的一支,鲜卑族的著名国君拓跋宏,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正式下诏:"禁士民胡服。"②前面已经提及,赵武灵王是后继无人,"胡服骑射"这种革命措施,在汉族中得不到同情和推广。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汉族统治者,确信只要有一条坚固的长城,加上几个烽火墩,头戴铁盔、身披铁甲、手执长矛的汉族武士,是可以站在战车上杀退那些草原夷狄的。现在,历史完全证明,这一条"尸骸相支拄"的长城,根本挡不住草原人。而草原人中的一支鲜卑族,不仅越过长城到了中原,而且在汉族的古都洛阳颁布命令,要拓跋氏的子民一起脱掉祖宗传下来的胡服,穿上被征服地的,在他们看来也是奇形怪状的汉服。一位汉族领袖要汉人穿上胡服,而另一位胡人领袖又要胡人穿上汉服,这真是一出历史喜剧,或许也可以说是历史对人们的揶揄。由于赵武灵王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也由于他命令汉人穿上胡服有确实年代可记;同样,由于拓跋宏(北魏孝文帝)也是一位历史名人,而他命令胡人脱去胡服的年代也确切可记,因此,我把中国历史上这件戏剧性的掌故用这两个年代确定下来。在这一段戏剧性的时代中,中国境内的许多民族发生了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错综复杂的,这中间有战争,有和亲,有商品贸易,有文化交流,有一族对另一族的统治,有另一族对一族的反抗,等等。然后终于出现民族的融合,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形成。这是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任何研究这个时代的政治、经② 均见《史记·匈奴传》。

  ① 岭北行省见《元史·地理志一》,辽阳行省见《元史·地理志二》,二行省具体辖境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② 《魏书·高祖纪》、又《北史·北魏孝文帝纪》:"壬寅、革衣服之制。"《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明帝建武元年:"魏主欲变易旧风,诏禁士民胡服。"济、军事、文化,以及这个时代中一切人物的思想、业绩等等,都必须充分了解这种时代背景。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