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莱特兄弟 > 第一章 雏鹰展翅

第一章 雏鹰展翅

  引言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平凡的人。他们出生在美国中部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神职人员,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兼养育五个孩子。莱特兄弟因种种原因没有机会上大学,哥哥威尔伯甚至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他们不得不靠修理、制造、出售自行车为生。母亲因肺结核病而早逝,给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莱特兄弟在青少年时期也得过严重的伤寒病,伤寒病损害了威尔伯的健康,使他先于弟弟30余年离开人世。他们发明创造的飞机在成功多年之后得不到政府的认可,甚至还要受到“科学权威”机构的压制、刁难。这种种人间的不幸与坎坷不期降临到了他们的生活中。但是,出身平凡的他们对命运的不公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抗御力,他们从不沮丧,从不自卑,而是像他们那些开拓美国中西部的先辈那样,坦然地面对了这一切。

  毫无疑问,莱特兄弟又是天才,他们身上奔流着祖先那开拓者的充满激情与冲动的热血,表现出创造性思想的天赋与机械制造才能。他们还在幼年的时候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幸运的是这种兴趣得到父母亲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成了发明创造的能手和机械制造的巧匠。他们的学生时代就是这么度过的——从小雕刻家到小印刷师,从“马戏团老板”到办报人,这些活动既充满天真的童趣,又洋溢着科学发明的热情。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书本为他们攀登科技的峰顶搭起了牢固天梯。

  人类飞行的千年梦想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 19世纪末发生了大碰撞。莱特兄弟就是为数不多的这一碰撞的直接感受者。滑翔飞行之父、德国航空先驱者奥托·李林达尔的死,冥冥中对这一对美国青年仿佛是一声召唤,一种嘱托。这声召唤和嘱托是科学技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交接。人类的理想、历史的使命、科学的精神从此深植于莱特兄弟的思想意识中,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从一般意义上的“天才”、“神童”向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的转变。

  从1899年6月初他们正式阅读与研究前人在航空方面的经验、教训,到1903年12月17日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重于空气的动力飞行。莱特兄弟只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人类几千年飞行的梦想,从而开创了整整一个时代。他们的功绩不仅仅是发明了第一架能够进行持续和可操纵飞行的动力飞机,还在于他们第一个成功地制造了飞机的控制系统,一举解决了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飞机平衡问题,更不用说他们发明了风洞试验,并通过这种试验纠正了前人所提供的错误的数据。正是莱特兄弟提供的整套的科学数据,为后来的航空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航空先驱者在数百年中对航空与飞行的探索、试验屡遭惨败,以至于许多科学家预言:像永动机一样,飞机永远不可能研制成功。新闻界更是对动力飞机抱有一种可怕的偏见。如果说莱特兄弟发明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花了四年时间,那么,他们这一划时代的科研成果为世人所普遍承认又用去了四年时间。他们没有为种种怀疑甚至嘲笑的态度所烦恼,而是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自己的飞机,提高自己的飞行技术。当他们驾机为公众进行飞行表演并轰动欧洲的时候,所有过去对飞机持否定态度的人们都坚信,实用的飞行时代已经到来了。

  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说明莱特兄弟的业绩及其对人类事业所具有的意义都是困难的。至少,我们可以说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四项突出的作用:

  一、改变了人类的战争观。尽管将飞机用于战争违背了莱特兄弟的本意,但它既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是增强国防,遏制战争的和平力量。它把战争由平面推向立体,并对战争的胜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二、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它“缩短”了国际与洲际的距离,加快了社会运转的速度,从而大大有利于经济与社会活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风貌。三、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驱产业。飞机是科学技术综合体,航空事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项科研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各项科研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又必然导致先进技术的采用和工业的升级,造福于人类。四、造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从而提高了全人类的素质。格林·柯蒂斯、费迪南·费尔贝、劳伦斯·斯瑞普、冯·卡门、休·德莱登、托马斯·索普维斯、图波列夫、福兰克·惠特尔、伊万·西科斯基、钱学森等数百颗航空航天界灿烂的巨星,无不直接地或间接地受惠于莱特兄弟,又施惠于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飞行家,让整个世界充满了亮丽的色彩。

  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今天,世界各大新闻社、著名报刊、历史研究部门,在总结本世纪的“十大事件”、“十大新闻”、“十大发明”时,尽管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但“飞机的发明”却是所有“十大”一致公认的。

  1. 莱特家族

  威尔伯和奥维尔将要表现出来的秉性——拓荒者的激情和冲动、创造性思想的天赋和机械制造的才能——全都可以从他们的祖先身上找到。

  莱特兄弟从小就与家人常住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因为这里不仅是奥维尔·莱特与妹妹卡特琳娜的出生地,而且还是莱特祖先的拓荒地。

  莱特兄弟的曾祖母玛格丽特·范克利夫的母亲卡特琳娜·范克利夫,是第一个住进代顿市的白人妇女。她的丈夫约翰·范克利夫是1650年从荷兰移民到美国的范克利夫家族的后裔。他们夫妇俩很有拓荒的冒险精神,婚后几年他们只身迁居到俄亥俄州的一个原始森林里,想在那里开拓自己的农垦事业。1790年,他们在现在叫辛辛那提的那个地方艰难生活两年,范克利夫家族的一些人也陆续来了。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丈夫约翰·范克利夫被印第安人杀死了。卡特琳娜形单影只,在杳无人烟的莽林中顽强挣扎几年后嫁给了塞缪尔·汤普森。他们又踏上新的征途,开拓新的地方。他们乘平底船从迈阿密河的水路去,其他范克利夫家族的人从陆地上走。尽管船航行了10天,他们一家还是第一批到达的居民。为了纪念一个革命战士,这个即将开发的新建移民点被命名为乔纳森·代顿。这里由于水陆交通便捷,渐渐变得兴旺起来,于是美国的地图上也就出现了代顿市。卡特琳娜·范克利夫·汤普森的儿子本杰明成了代顿市的第一任邮政局长、第一位教师,同时也是第一位公职人员。本杰明的妹妹玛格丽特·范克利夫与小旅馆老板乔治·里德结了婚,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卡特琳娜。她就是飞行之父莱特兄弟的祖母卡特琳娜·里德。

  莱特兄弟的祖父丹·莱特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个叫约翰·莱特的人,他在1538年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县买下了凯尔维登庄园。另外一位较近的先辈塞缪尔·莱特于1636年迁居到美国,定居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

  丹·莱特于1811年搬到俄亥俄州代顿附近,在那里邂逅了代顿市开拓者的后裔卡特琳娜·里德。他们的联姻产生了莱特兄弟的父亲米尔顿·莱特。他于1828年11月17日降生在印第安纳州拉什县的一幢小木屋里。

  莱特兄弟的父亲米尔顿·莱特,从小就生活在信仰基督教的氛围里。

  他的父亲丹·莱特一辈子全心全意从事种植业,对基督教的虔诚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小小的米尔顿·莱特耳濡目染了这一切。他18岁那年参加了基督教联合兄弟派教会,决心献身于基督教事业,接着进入印第安纳州哈茨维尔附近的一家神学院就读。他在大学三年级时结识了一位一年级的年轻女学生:苏珊·卡特琳娜·凯尔纳,顿时被她的青春美貌所吸引,被她那甜蜜的笑靥所陶醉。她那琅琅的笑声,她那轻柔的步伐,都能使他心驰神往。他跃跃欲试几次,终于向姑娘吐露自己埋藏于心底的心迹。后来他得到了姑娘真诚的芳心。这时他的学业和事业都有很大的长进。他22岁那一年接受了联合兄弟派教会的证书,获得了讲道的权力。可是他并没有马上就积极地去尽牧师之职。他心里奔腾着创业者的热血,他到了俄勒冈州的威拉米特。在那儿的两年中,他在一所由教会领导的学院里任教。当苏珊·卡特琳娜·凯尔纳完成自己的学业后,米尔顿·莱特正式向她求婚。这样在1859年11月24日,米尔顿31岁生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他们结婚了。

  他们的第一个男孩路易是1861年3月在费尔芒特附近的一个农场里生的,而第二个男孩洛林是一年半以后在费耶特县的祖父家里生的。过不多久,祖父就病逝了。1867年米尔顿在印第安纳州纽卡斯尔市东边5公里的地方即米尔维尔村附近买下一个小农场。威尔伯是他们第三个男孩,就出生在那个小农场里。那天是1867年4月16日。因为米尔顿钦慕一位叫威尔伯·菲斯克的牧师,于是他给自己这第三个儿子取名叫威尔伯·莱特。

  这一年米尔顿·莱特当上了印第安纳州哈茨维尔教堂的牧师,同时他还在自己的母校——哈茨维尔神学院任教。1869年6月,他成了代顿市——那些拓荒者祖先的故乡——联合兄弟派教会的周报 《宗教望远 镜》的总编。

  莱特家搬到俄亥俄州代顿市一年多后,他们在霍索恩街买下了一所尚未竣工的有7个房间的简朴房屋。房子就坐落在迈阿密河的西边,离市里的主要商业区约有一英里远。1871年8月19日,奥维尔·莱特降生在这座小屋里。他的名字来源于一位唯一神教派的牧师奥维尔·杜威。

  三年后的同一天,奥维尔的妹妹卡特琳娜出生了。

  2. 童年时代

  还在幼年时代,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就受到托斯顿·维布伦所说的“劳动天性”的影响。父亲米尔顿·莱特常在这方面鼓励他们,而从不指责他们把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零用钱花在买工具、材料上的癖好。他还敦促孩子们尽量多挣钱来弥补他们创造性劳动所需要的开销。

  他常对孩子说:“人们需要钱,是为了让他不成为别人的负担,有了这些钱那就足够了。”

  莱特兄弟几乎在懂事的时候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的奥维尔每当向别人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讲的几乎都是与机械设计有关的故事。他常常津津乐道地回忆起在他5岁生日那天,在一大堆生日礼物中,他首先看中了一只回旋陀螺,尽管它支撑在刀形支承的刃口上,但仍能够保持自身的旋转和平衡。

  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有着天生的爱好,从小就喜欢拆拆弄弄。他们尤其对一些旧时钟、磅秤最感兴趣。不过威尔伯比奥维尔长4岁,威尔伯常常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孩子们交往。奥维尔也有自己的好友。在家里,两兄弟自然玩在一块了。玩些什么呢?奥维尔当然是全听小哥哥的。威尔伯常将街道上的破铜烂铁搬回家“研究”,奥维尔则跑前跑后,呼哧呼哧地用了自己吃奶的劲,帮小哥哥将这些“宝贝”搬回家里后院的小仓库。

  一天,大哥路易和二哥洛林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兴冲冲地大声嚷嚷:

  “妈妈,爸爸来信了!”

  谁知家里静悄悄的,除了小妹卡特琳娜安甜地睡在小摇篮里,就是满屋子散落着弯曲的铁钉、断落的发条、生锈的铁片以及一段段的铁丝,使人无从下脚。“妈妈!”路易转身面对屋门口喊道。

  妈妈端着洗衣盆从河边回来,将衣盆一放下先进屋里看看小女儿,然后蹑手蹑脚地出来,接过孩子递过来的信。她看完信后,喜上眉梢,满脸笑容地对孩子们悄声说:“爸爸快回家了,预计后天就到。”两兄弟云雀般地欢跳着,吱喳着:“太好啦!爸爸带些什么礼物给我们?”

  妈妈随即阻止孩子的叫嚷:“别把小卡特琳娜吵醒了,你们快去把威尔伯和奥维尔找回来,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过了好一会,两人陆续回家,告诉母亲,无法找到弟弟。

  “在哪呢?”妈妈想了想,她推开厨房门,去轻轻叩小仓库的门,尾随她的还有路易和洛林。

  “谁?”这是威尔伯的声音。

  他们果然在里面!

  “是爸爸!”妈妈学着爸爸的声音回答道。

  “呵!爸爸回来了!”威尔伯和奥维尔兴奋地冲了出来。

  “爸爸呢?”奥维尔拉着妈妈的裙子摆了摆,仰起脸,瞪着天真的大眼睛,撒娇似地问妈妈。

  妈妈又粗声地说:“爸爸让你们快把屋子收拾干净!”

  孩子们都大笑起来。

  “威尔伯,我知道那一地的东西全是你的。爸爸后天就回家了,见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会不高兴的。”

  威尔伯表示歉意说:“我马上就去收拾。”奥维尔则高兴地嚷着:

  “爸爸回家罗!”

  米尔顿·莱特身任牧师,要在附近的村落巡回传教。因此他经常出门在外工作,数周才能回家小住。每次回家,他都给孩子们带回礼物,并给孩子讲外面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深得孩子们的喜爱,难怪孩子们老盼望爸爸回家。

  奥维尔五岁时,母亲让他去上离家很近的幼儿园。每天早饭后奥维尔都很快地收拾好装束,乖乖地与妈妈告别,自己一人上幼儿园。到放学时间,他自然按时回家。当妈妈问到他学习怎么样时,他总是高兴地说一切都很好,可从来没有说过具体情况。那个月底,母亲来到幼儿园,了解奥维尔的表现。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儿还守规矩。”母亲对老师说。

  “什么?”老师吃惊地瞪着她说,“你知道,自从他来过几次以后,我一直没有再见到过他,我还以为你决定把他留在家里呢。”

  有理智的母亲并没有马上责问儿子,而是细心地观察他两天。尾随他的行踪,发现他并没有上幼儿园,而是到离他们家不远的霍索恩街的一所房子里,去找他的小伙伴埃德温·亨利·辛斯玩耍。他们玩的东西或许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富于“建设性的”,他们摆弄得最多的是辛斯母亲的一台老式的缝纫机。你看,他们正用一支羽毛向机器的注油孔里加水来润滑机械呢。

  “米尔顿这次回家,应好好跟他商量如何引导孩子的问题了。五岁的孩子不上幼儿园,专门摆弄机械行不行?”母亲望着正在奔跑的孩子的背影,暗暗思忖着。

  当风尘仆仆的父亲真的站在家门口时,迎接他的家人有妻子苏珊、老大路易和老二洛林。“威尔伯和奥维尔呢?”父亲环视屋里四周,问道。

  “别提了,这两兄弟老不在家,威尔伯一大早就出去了,奥维尔被辛斯叫走了。”苏珊用围裙擦干自己的双手,接过丈夫的行李,向丈夫诉说着。

  米尔顿激动地张开双手,将苏珊和两个孩子拥抱一团,亲亲妻子又亲亲两个儿子,并喃喃地说:“你们都好吧!快想死我了!”

  这时奥维尔与好友辛斯正在卡莫基叔叔家里。因为卡莫基先生专门修理各种机械,店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卡莫基先生为人和蔼,对爱好机械的孩子们尤为亲切。可不,现在正不厌其烦地给奥维尔和辛斯讲机器的故事。

  二哥洛林突然从卡莫基家的一扇窗户探进头来,大叫道:“爸爸回家罗!”奥维尔一蹦而起,连声喊着:“再见!明天见!”就出了门。

  他们回到家中,父亲正在盘问威尔伯,但语气却充满了慈爱和关切。

  威尔伯说:“安娜婶婶家的缝纫机出了故障,踩起来老是嘎嘎作响,她的孩子来叫我去看看。”

  “修好了吗?”父亲微笑地问。

  “我看来看去,什么地方都检查过,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只是有的地方生了锈,我就在那生锈的地方涂点油。现在缝纫机踩起来就没有那种响声了。”

  “这就对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下决心将它做好,就像你今天修缝纫机那样,要想方设法将它的毛病找出来。”父亲赞许地点点头。

  “爸爸!”奥维尔一下扑到父亲怀里。父亲一把将他高高举起,小儿子顺手摸着父亲下巴上的胡茬,咯咯地笑了。

  “5岁的儿子呀,你不上幼儿园行吗?”父亲将儿子放下,用手指刮着他的小鼻子亲切地问。

  奥维尔瞪圆了小眼睛,望望爸爸,又望望妈妈,脸羞红了,小手不断摸着爸爸胸前的铜纽扣,忽然伏到爸爸的肩膀上,在他的耳边悄声说:

  “爸爸,我讨厌幼儿园,我觉得每天与辛斯上卡莫基叔叔家看机器比上 幼儿园有趣得多。这件事我没有事先征得妈妈的同意。我错了。”

  爸爸轻轻地抚摸着奥维尔的头发,又瞅了瞅在一旁微笑着的妈妈,意味深长地说:“爸爸妈妈希望你们长大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既然你们从小就像外祖父那样对机械感兴趣,我并不反对,不过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向妈妈说清楚。只要有道理,大人都不会反对。希望你们今后注意这一点,好吗?”

  当老年的奥维尔与朋友们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这段生活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父母对自己特殊的教育: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热情鼓励孩子们追求知识。

  3. 会飞的玩具蝙蝠

  1878年6月,当奥维尔7岁、威尔伯11岁时,由于父亲被选为基督教联合兄弟派教会的主教,他们全家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搬到了依阿华州的锡德腊皮兹市,住在该市的亚当街。

  17岁的大哥路易和15岁的洛林都已读高中。他们没有转学,仍然留在代顿市。

  莱特一家刚搬到新居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不但对威尔伯和奥维尔未来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莱特主教为教堂的事务作了一次短途旅行,回来时特地为两个爱好机械的儿子带回了一件新奇的礼物。

  “看,这是什么?孩子们。”他对威尔伯和奥维尔说。主教的手里放着一个被手帕遮盖的东西,然后他把礼物抛给他们。那个像蝙蝠一样有着两只大翅膀的东西并没有落进他们的手里或者掉到地板上,而是升上了天花板,在房子的上空唿哨唿哨地飞了好几圈才落下来。

  威尔伯惊呆了,怔怔地望着那只会飞的纸蝙蝠。奥维尔则拍手雀跃着,并跑进厨房拉着妈妈出来看热闹。妹妹卡特琳娜紧紧跟在妈妈身后,还张开塞满糖果的嘴嚷嚷道:“小哥哥,你说什么东西会飞?”

  莱特主教从地上捡起那只刚落地的纸蝙蝠,对大家说,“这是一个飞行器,是一个叫阿尔方斯·佩诺的法国人发明的直升飞行器。这个飞行器是用软木、竹片和薄纸制成的。它十分轻巧,只要拉紧橡皮筋,就能给它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它在空中飞行好几秒钟”。父亲用左手拿着纸蝙蝠的腹部,右手拉紧藏在腹部的橡皮筋,“只要转50次,下面的橡皮筋就绕紧了。只要你一松手,橡皮筋就立即放松还原,它就会飞起来了”。父亲的话音刚落,纸蝙蝠又嗡嗡地在房子上空飞起来。

  父亲带着钦慕的口吻继续对孩子们说,“佩诺,这个在短短一生中经常生病的科学家,早在1871年就发明了各种类型的玩具飞行器——直升飞行器和水平飞行器,同时他还是用橡皮筋提供动力的创始人”!

  “爸爸,既然人能做出玩具飞行器,也能做出载人的飞行器吗?”

  奥维尔极富想象力的天真的问话使得莱特主教吃惊不小!

  “爸爸,假如我们身上也装上一对翅膀,不就可以像鹰那样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吗?”威尔伯大了几岁,提出的想法虽说奇怪,不过也有点根据。

  卡特琳娜一听到小哥哥说人会飞,于是将两只小手伸直,像鸟一样在房子里兜圈圈。

  爸爸想了想,向两个孩子讲开了有关人类渴望飞行的故事。“你们小时候不是从外祖父那里听说过魔毯的故事、乘坐飞扫帚的女巫、波斯国王卡考斯将几只雄鹰套在他的御座上让雄鹰带着他在空中飞行的故事,还有波兰贵族、黑衣魔术师特瓦尔多夫斯基骑在雄鸡背上飞到月亮上去的故事吗?”两个孩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还有许多著名的传说”,爸爸接着讲道,“那不勒斯有个工程师叫代达罗斯,他与儿子伊卡洛斯被国王监禁,为了逃出来,他们用蜡和羽毛为自己制造了翅膀。

  他们成功了,父亲飞回了那不勒斯,但儿子伊卡洛斯对自己的飞行实践欣喜若狂,将父亲的忠告抛在了脑后,而飞得离太阳太近,致使蜡融化,羽毛翅膀脱离了自己的身体,坠海身亡。还有中国在公元前就用风筝作为作战工具。18世纪载人的大风筝在东方就已很流行。1503年意大利学者丹蒂就用鸡的羽毛自制成翅膀试验飞行,结果摔了下来。那段时间不少人用自制翼的方法飞行,结果都坠落身亡。在1784年,一个叫热拉尔的法国人设计了一架扑翼机。在别的国家,热气球作为航行工具也成功地升上天空。就是我刚才说到的阿尔方斯·佩诺,他1871年就制造出一架用橡皮筋带动的单翼模型机,对机翼和尾翼作了精心安排,使模型机有了稳定性。随后他又试验出两架单翼机,虽然没完全成功,但他设计了机身有封闭座舱、操纵杆等等,可惜后来他自杀了。孩子,爸爸的知识有限,我刚才说的,书上都有,你们多读点书,会得到许多的知识,要知道,世界大得很呀。”

  爸爸这番话像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威尔伯和奥维尔的心里。

  不久,这个会飞的纸蝙蝠,像其他所有脆弱的玩具一样被邻居的小孩弄坏了,可它留在莱特兄弟心中的印象却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

  不久,威尔伯就试着模仿那架玩具飞行器做成一个比父亲买的大上一倍的纸蝙蝠,橡皮筋也多了一倍。当他们将自己的“杰作”往空中一送,果然它顺着风在空中飘忽飘忽地飞翔了,这一次引来不少孩子的赞赏和恭维。这激励了威尔伯做一个更大的纸蝙蝠,想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可是事与愿违,飞行器做得越大,就越飞不久。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很大的飞行器,心想,这回应该飞得更高。

  当他俩偷偷拿去放飞时,它飞起来后,没有升空,而是“啪哒”一声坠下来。奥维尔说,翅膀不够大,应加更粗的竹蔑。威尔伯说,应再加一些橡皮筋,来增强它飞行的力量。他们那时哪里知道,飞行器的长度只要增加一倍就需要增加8倍的动力。所以,虽然他们锲而不舍地加以改良,设法将翅膀加大,增多橡皮筋,然而试飞总以失败而告终。

  这件事让父亲知道后,一边对他们的创作大加赞赏,一边向他们解释道:“你们做的飞行器体积太大,又那么重,单靠橡皮筋的动力怎能升空?”

  爱琢磨问题的两兄弟皱着眉头思考着,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父亲敦促他们平时多做点事,挣点零钱用于自己试验的花销,千万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应该从小学会自立的本领。

  两兄弟都遵照父亲的建议,自己挣那些自己要花掉的钱。他们收入的来源之一,首先是在夜里帮母亲擦洗碟子。为此,母亲一般是每次付给他们1美分,有时候她还雇他们进行一些较小家具的修理。奥维尔比威尔伯花的钱多一些,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哥哥借钱,不过奥维尔十分守信用,每次挣到钱首先还清债务,决不拖延。

  奥维尔早年挣钱的办法之一,是在附近的街上庭院里搜集人们丢弃的骨头,将它们卖给一家磷肥厂。第一次拾骨头是与辛斯一起行动的,目的是想攒点钱买糖果在钓鱼的时候吃。他们捡到一大堆骨头,心里高兴极了,满以为这下会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了,谁知买主只付给他们3美分,这真叫他们吃惊不已呀。

  春季到了,威尔伯不声不响地做起了风筝,像在代顿市时那样,卖一些上乘的风筝给邻居小伙伴。

  威尔伯制作的风筝竹蔑特别精细,体重都很轻。他将这许多细细的竹片扎成各种形状,再糊上一层画有各种图案的彩纸。因此他制作的风筝不仅花色好,品种多,而且精巧,遇着气流常常会弯曲成弓形,能飞得很高很高,孩子们争相来购买,他的家里一时间门庭若市,“聪明的两兄弟”的美名也一时间闻名遐迩了。

  威尔伯看到弟弟拾骨头,没有运输工具,很是辛苦。于是他将一辆别人废弃的破车拆下来,叫奥维尔作帮手,将锯好的木板钉成一个没有盖的大箱子,加上一个坚固的把手,最后把两个车轮装在大箱子的两侧,就这样,一辆实用的运输车完成了。

  父亲见了赞叹不已。因为威尔伯当时还只有12岁!母亲更是热泪盈眶,觉得孩子们太像外祖父了,因为外祖父就是制造运货车的高手呀!

  父亲望着孩子的运货车在想:该叫孩子们随着他们的兴趣去发展,不要太限制他们。不管当前有没有成就,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害处。他们对机械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又心灵手巧聪明过人,说不定将来会发明出什么机器,对人类有巨大贡献呢。莱特主教越想越高兴,情不自禁地伏下身子问威尔伯:“你们改装这辆运货车做什么?”

  奥维尔抢着先答话,“我拾骨头啦,收购破烂啦,为妈妈运柴啦,还有,还有……”他悄悄拉了拉哥哥的衣角,话音越来越小。

  威尔伯一脸认真地说:“我想做只飞鸟,但所需的材料很多,花钱也多,所以我们要设法多攒点钱,除了弟弟所说的,我还想用胡桃树枝做些木剑和木剑鞘出售给小朋友们。”

  “那是外公的拿手手艺,你们怎么会的?”妈妈接过话茬问道。

  “我曾经看见外公做过一次,因此我有把握。”

  于是莱特主教亲自找来胡桃树枝,想亲眼看看自己儿子的手艺。

  只见威尔伯用小刀在较粗的一端量了 15厘米长的地方刻上一圈,说:“这是做刀柄。”又要奥维尔将树枝放在一块石头上,他用铁锤不断敲打着树枝,并关照弟弟不时转动被敲击着的树枝,这样被敲松的树皮就容易脱落了。

  将敲松的树皮轻轻一拉,就成了木剑鞘,然后用小刀将树枝削成剑样,一件工艺品,十几分钟就制成了,看得父母俩的心里甜滋滋的。

  父亲这时摸着两个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赚钱买做飞鸟的材料是可以的。但爸爸不希望你们以赚钱为目的,要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凡事都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切不可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

  比如你们现在做木剑卖给小朋友,要尽量便宜一点,懂吗?”

  妈妈也趁机开导一番:“你们的外公是制造运货车的高手,他制造的运货车本来可以卖很高的价钱,可他却以最低的价钱专门卖给贫穷的乡下人,让人人都买得起他的运货车。他一辈子虽然没赚许多钱,但他为穷人服务,为别人服务,也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刚才爸爸所说的服务重于赚钱的道理。”

  4. 学校生涯

  在锡德腊皮兹市,奥维尔还在其他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他对老师还没有教的课程有着极强烈的好奇心,他有着足够的智力去学好它们。8岁的奥维尔对父亲说他对现在正在学习的二年级课程已经厌倦了,他想自己学习三年级的课本。

  那以后不久的一个上午,也就是在那个学年的中期,校长走进了奥维尔所在的班。他宣布说谁能够熟练地朗读二年级的全部课文,谁就能立刻升级,不必等到学期结束就开始上三年级的课。老师选了好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测验。就像通常那样,他们听到呼唤自己的名字,便一个个地到老师那儿朗读课文。奥维尔很紧张,生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事后同学告诉他,他当时把书都拿颠倒了,这使他大为惊恐。尽管如此,奥维尔还是准确地读完了所有的课文,因为他早已把课文熟记在脑子里了。他终于跳了一级。

  “我现在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中午奥维尔一回到家就自豪地宣称道。

  “呵,这真是巧极了,”父亲说,“就在今天上午,我为你买了你想要的三年级的课本。不过今天下午你们要向学校请个假,我准备带你和威尔伯到照相馆去照相。”

  于是,这张照片在奥维尔眼中就成了他一生中那个重要事件的纪念品了。

  在学校中奥维尔通过组建一支“军队”也显示出他的才能。一天下午,学校里的学生还在上课,惟独奥维尔那个年级的学生放了学。奥维尔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想:在那些继续上课的班级外面列队行进,向教室的窗户扔石头,嘲笑那些一本正经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一定会很有趣。

  他的想法得到了朋友伯特·沙弗的支持,于是他向班上另外12个男孩子提议:他们应该组成一支军队,凡事要有组织的行动,而不要个人单独活动。由于提出了这个建议,曾经读过一些拿破仑故事的奥维尔理所当然地做了将军。军队里还得要有上校和上尉呀。事实上,他们把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军衔的名称都用上了。没有枪支,他们不得不用木棍代替,这些木棍都是从学校外围松动的围篱里拔出来的尖桩。一切都进行得不错,直到有一天一位学校工友发现了他们的“违法”活动。他开始追逐孩子们,很明显他是想让他们全都当俘虏。一个孩子在工友钻篱笆的时候向他那边扔了一块石头,才使他没有再继续追下去。孩子们逃到很远的一条小巷子里。“军队”里所有的“军人”都相信星期一早晨返校后,他们准会挨一顿好整。

  “我们不会有事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奥维尔说。作为一名指挥官,他要鼓起“军队”的士气,“只要我们抱成一团,他们就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奥维尔爬上巷子里的一个大木箱上,提出了要大家做到的事项。他说老师很可能会叫工友认出来的两三个孩子站起来,并且会在放学后留他们在校。要是老师叫他们中的一个人留校,那么大家都不要回去,要表现出大家是团结一心的。“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小奥维尔引证了一句名言。

  第二个星期,他们全都返校后,老师并没有说过一句暗示要对孩子们进行惩罚的话。可是在下午放学后,她忽然叫奥维尔留下来。按照约定,“军队”里的其他成员都留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人人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都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得咚咚作响。

  “奥维尔,你到讲台来!”老师的脸有点严肃。奥维尔的脸涨红了,一步一回头地向老师的讲台走去。这时其他的“军队成员”也不约而同地离开座位,向老师走去。

  “其他的人都坐下,”老师下命令了,“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儿,现在放学回家!”老师既然这样说了,其他的人也只好乖乖地坐下了。

  奥维尔走到讲台旁时,老师说:“你讲过你能在下个星期五排练时准备一首歌。”接着她非常友好地谈到在即将到来的学校文娱节目汇演中奥维尔的演出任务。

  看起来,老师并不知道他们的“军队”在校园里无法无天的行径,也可能是那个工友因为自己没有逮住“逃犯”,感到难堪而没有把那件事向校方告发吧。

  1881年6月,莱特主教的职务有了变动,他们一家从锡德腊皮兹市搬到了印第安纳州的里奇曼。搬家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莱特兄弟的母亲患了肺结核这个不治之症,想得到住在里奇曼的妹妹的陪伴。

  不论搬到什么地方,威尔伯和奥维尔两兄弟都受人欢迎。因为他们聪颖过人,爱动脑筋,好钻研,很有首创精神,又讨人喜欢。这时候威尔伯14岁,奥维尔10岁。

  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父母的教诲,当他们将小玩具出售给小伙伴时,除了材料费以外,只收一点手工费。这时的威尔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过也常常帮助弟弟做“莱特风筝”——一种极漂亮极轻巧,遇到气流常常能弯曲成弧形的、飞得又高又远的风筝。但是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好意思再与弟弟一起放风筝,而是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翱翔的鸟儿,遐想联翩。

  奥维尔还是奥维尔,平时放学后或者在周末,他不是去教会叠报纸挣钱就是去一个链条厂捡废铜烂铁,然后用他的“快速”手推车把废铁送到一个废品商的院子里。

  奥维尔那时的工程之一就是建造一个木制的小车床。威尔伯认为太小,不满意,于是莱特兄弟第一次合作建成了“大”机器:一台有七八英尺长的车床。

  到了试车的那一天,吸引了附近许多孩子,他们都蜂拥到车库的楼上,急切地等待着。车床终于开动了,发出了一阵阵可怕的声音,隆隆的响声连车床本身都摇动和震荡了。很明显,轴承里面的弹子不够坚硬,承受不了它所承受的压力。可是,车库怎么也会摇晃呢?奥维尔跑下楼去查个究竟。

  他走出门后,看见妹妹卡特琳娜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到房屋的墙上。这是一股小龙卷风!楼上所有人都全神贯注于车床而没有注意到这股小小的气流!

  冬天来了,孩子们发起了滑雪比赛。几十个孩子拖着自己的雪橇到小山丘上去,只有莱特兄弟的雪橇特别不同,他们的雪橇可以自由转向,在雪地上能够随着自己的意向滑行。

  比赛开始了,所有的孩子都直挺挺地坐在雪橇上,惟独莱特兄弟却平躺下来,由于减低了阻力,他们的雪橇像着魔似地“飞”了起来,一下子将所有的小伙伴抛得远远的。冠军的称号非他们莫属了。孩子们到了终点后都纷纷前来观看莱特兄弟的雪橇。“怎么这么快?莫非是神橇?”一个矮个头的小男孩自言自语道。大家哄地笑了起来。当时的威尔伯说不清是由于减少阻力的原因,但他潜意识里已有了这种认识了。

  他想起了在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也是几十个孩子参加一场自行车比赛。别人的自行车都是熠熠发光的新车,他和弟弟的车子是破旧零件拼凑成的,而且十分特别,车把低到快接近前轮了。

  这辆怪模怪样的车子立刻遭到孩子们的嘲讽,“既然去捡破烂,怎么不选用一根较长的铁管,让车把手支得高一些。”“这叫骑车吗?干脆趴在车上睡觉!”面对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冷嘲热讽,威尔伯和奥维尔不屑一顾,只管推着自己那辆独一无二的怪车朝前走。

  比赛开始了,几十辆自行车风驰电掣般往前冲。所有的孩子都是僵直地坐在车座上,两只脚拼命地踩车踏板,只有莱特兄弟二人上身呈俯冲姿势,身子与车把拉成直线,车子像脱了弦的银箭,在公路上飞驰,一路遥遥领先。大家到达终点时,一个个累得像散了骨架似的,倒在了地上,而莱特兄弟早已休息够了,悠闲自在地等待伙伴们多时。在孩子们的眼里,一辆辆崭新的自行车都黯然失色了,只有莱特兄弟那辆七拼八凑的破车熠熠生辉。威尔伯站在雪地里回想往事,再回味刚才的滑雪比赛,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注意减少阻力。

  5. 男孩子们盼望些什么

  12岁的奥维尔经常到邻居甘瑟家玩,因为甘瑟的父亲有一个专养珍禽怪兽的车库。一天,奥维尔又生奇想,利用这些鸟兽,尤其是那只巨大的黑熊和乖巧的灰熊,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决定与鸟兽的小主人甘瑟·约翰斯顿以及朋友哈里·莫罗组成三人马戏团,名字叫“大莱特—

  约翰斯顿—莫罗马戏团”。

  16岁的哥哥威尔伯决定为即将到来的马戏团表演向公众作宣传——

  写一份精彩的广告。他说这个广告应该登在里奇曼市的《晚间新闻》报上。

  威尔伯早就注意过写马戏团节目广告的方法。而他写的节目预告确实是一篇杰作。他写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只奇怪的飞禽都将进行展出。”他还用了诸如“庞然大物”、“巨大”、“惊人的”之类的词藻。在字里行间,威尔伯表现得十分老练,一点也没有让人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广告里说到“马戏团”的老板将亲自乘坐“铁马”在队伍前引路。文章结尾时,他还老练地指出了“马戏团”行进的路线,以便让观众们不致错过自由观赏的机会。他还定出了演出收费的标准——3岁以下的孩子收3分钱,其他人均收5分钱。哥哥把写好的广告交给弟弟,要他投到本市的《晚间新闻》报社去。

  男孩子们簇拥着奥维尔,来到报社编辑部。当他们站在门前时,心里又害怕起来,你推我搡,谁都不敢进去。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壮着胆子,走进门里,四处瞧瞧,看到确实没人注意他们时,一个孩子跑到投放新闻稿件的信箱前,把广告迅速地塞了进去,然后他们一溜烟地逃到了大街上。

  《晚间新闻》报的编辑虽然无从知道写广告的作者是谁,但他对这份广告的精妙词语,老练的写法表示满意。结果,威尔伯撰写的广告在1883年9月10日的《晚间新闻》报上占有了一个永久的位置。在标题下面,编辑加了一句话:“男孩子们盼望的是什么呢?”

  那一天,马戏团的两位老板——奥维尔和甘瑟安然地坐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铁马”上——它其实是辆高轮自行车。而马戏团的第三号老板哈里·莫罗不得已缺席了,因为他的父母到密执安州度假,他们不顾儿子的愿望,坚持把他带走了。

  主要的游行车辆是一辆老式轻便马车,车上用木板临时做成平台,装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的一部分。此外车上还站着当代美国的英雄——一个美国边疆的开发者、政治家、传奇式人物、国会议员、被报章渲染成一个古怪而又机灵的“猎熊者”戴维·克罗克特。这个角色原来决定由甘瑟老板的大弟弟科基来担当,但当他临上场时突然改变主意,与甘瑟吵着想当第三号老板。奥维尔忍无可忍,只好拒绝科基参加游行的特权,临时改为由甘瑟老板的小弟弟、还不到5岁的小克里斯伍德担当。此刻他穿着父亲的大猎装和长统靴子,他那威风凛凛的豪气被那件该死的大猎装差不多从头到脚都罩住了。然而他还是一丝不苟地站在车的平台上用皮带缚住一只可怕的大灰熊。孩子们都说他是戴维·克罗克特最好的扮演者了。

  当时虽然没有马来拉车,却有许多男孩子自愿像“奴隶”一样,拉着这辆大车穿街走巷。

  威尔伯的广告所获得的成功比他希望的要大得多。当马戏团游行到他预定的那片商业区时,马戏团的游行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好奇心,街道两旁全站满了人,就像观看真正的马戏团一样。

  奥维尔和甘瑟两位老板被人们的热情目光弄得惊慌失措了,他们开始感到很不自在,于是他们临时决定改变游行路线,马戏团匆匆忙忙拐进了一条小巷子。

  马戏团游行惊动了千家万户,以至于甘瑟家的动物车库容纳不下这蜂拥而至的吵吵嚷嚷要求参观的观众。因此老板们决定他们再组织一次游行表演。正在这沸沸扬扬、群情纷扰的时刻,那个被拒绝当第三号老板的科基看到报复马戏团的机会来了。他爬上房顶向这些涌进车库去观赏珍奇鸟兽的大批观众们说,你们最好都各自回家,因为老板不会再进行另外的动物展出了。

  人们听信了这个小男孩的话,怏怏不乐地散去了。

  事后甘瑟老板挨了父亲的一顿臭骂,因为制作动物标本是他惟一的嗜好,他将这些珍禽奇兽视为珍宝,不惜耗费巨资驯养在车库里,然而今天是儿子将它们公布于众,这也难怪甘瑟的父亲大发雷霆了。

  事隔好久,里奇曼的街头巷尾还在议论着“大莱特—约翰斯顿—莫罗”马戏团的事。人们认为能够组织这样一个动物展览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来会干出点什么名堂来。许多人还说那个为游行给报纸写广告的孩子,不管他是谁,一定是什么人教他写出来的。

  奥维尔早先还跟邻居家一个叫米勒的孩子组织过另一个马戏团。米勒家里有一匹瑟德兰群岛的矮种马。那次动物展出是一分钱一张门票。

  尽管总的收入不大,可是展出还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原因是孩子们热情服务于小观众的精神感动了米勒的父亲,他说凡是来参观动物展出的孩子都是他尊敬的客人,应当受到他的热情款待,于是他慷慨地拿出柠檬汁、冰淇淋和点心来招待观众,使每一个前来参观的男孩子们十分满意地离开“展馆”,都觉得他们的钱没有白花。

  1884年6月,莱特主教的工作从里奇曼迁回代顿市,他们全家又再一次搬回了老家,搬回了早先在霍索恩街买下的那座有七个房间的简朴房屋里。这时老大路易和老二洛林早从代顿市高中毕业,到印第安纳州上大学去了。

  全家人如果再晚几天回代顿市的话,威尔伯就可以从里奇曼的中学毕业,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拿到一张中学毕业文凭。可是威尔伯却认为中学毕业文凭本身的重要性不能与回代顿市同日而语。威尔伯的毅然决定引起了全家人的讨论,父母亲十分尊重自己儿子的个人意见,也认为接受文凭只是一个庆祝仪式,它决不会比你受过真正的教育更重要。

  第二年威尔伯决定在代顿市的中学学一门特殊的课程。他尤其希望继续学习希腊语和三角学。

  奥维尔在里奇曼市上到六年级,眼看快毕业,可是在期末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他在班上搞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被已激怒的老师邦德小姐开除了。她扬言,假如奥维尔的父母不亲自带着孩子来学校向她赔礼道歉、认识错误的话,那他就永远别想再回学校了。可当时父亲还在外地忙碌着教会工作,母亲又忙于包扎家具,准备搬家,结果抽不出空去学校会见老师,将奥维尔的事耽搁了。奥维尔只好闷闷不乐地在家里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着搬家前的准备工作。

  当奥维尔随全家回到代顿市,准备进入一所学校时,他没有证书证明他已经学完6年的课程。学校当局让他留在六年级再读一年,遭到了奥维尔极其强烈的反对,老师不得不同意让他在七年级试读,看他到底能不能跟上班。谁知,在那一年的末尾,奥维尔以代顿市最高的数学分数进入了八年级。

  奥维尔进入八年级后,教语法的老师詹宁斯小姐竟然认定他是个顽皮的孩子,指定他坐在教室座位的前排。

  第二年,詹宁斯小姐又当奥维尔的代数老师,依然让他坐前排,好随时监视他的行动。当时奥维尔老坐第一排座位成了全家人说俏皮话的话题。

  在中学时,一次奥维尔在黑板上算出了一道几何难题。但他的老师威尔逊小姐指责他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解题,尽管他的答案是对的,还是不能给分。

  “我是从另一本书《温特沃思几何学》那里学到的这种解题方法。”

  奥维尔不服气地辩解道,“我自己从温特沃思那儿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威尔逊小姐不但没有赞扬他有兴趣从别的书本上学习知识,反而责怪他不该把“美好的科学”说成是“东西”。

  奥维尔心安理得地在餐桌上与家人谈论着这一类学习生活中的插曲。他知道他是不会挨骂的,因为莱特家对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孩子是很喜爱的,尤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扎扎实实地学习科技知识。

  这时的威尔伯已是个高中毕业生,他夜以继日地复习各门功课,一心想考耶鲁大学。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学校的一场曲棍球比赛,打破了威尔伯上大学的美梦。

  在比赛场上,双方队员都穿上溜冰鞋,用一根长长的棍棒追打一个球,当时竞争剧烈,球员们缠斗一团。对方的一位球员失手将球棒重重地打到了威尔伯的脸上,顿时威尔伯8颗牙齿迸射出来,鼻孔也鲜血直流。

  为了养伤,威尔伯不得不休学在家疗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只能靠管子输送一点汤或流质食物来维持生命,在这当儿,他又患了心机能失调。面对厄运,他默默地承受下来了,奥维尔十分钦佩这位坚强的小哥哥。

  正当威尔伯的病一天天好转时,患肺结核病多时的母亲病倒了,终日卧床不起。威尔伯就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护理母亲的任务。母亲看到还是病人的儿子这样细心服侍自己,深感安慰,这种尽孝的表现更赢得邻里的赞誉。

  母亲苏珊·凯尔纳·莱特是深受邻友爱戴的女人,她不仅终日辛劳家务,也极善于服装设计,而且她擅长机械制造,尤其在家庭用具和器皿的使用上她是非常机智的,她的用法常常出人意料之外,往往超过了一个大男人。有一次,她还曾为两个大孩子做了一个很别致的小雪橇。

  就像他们家里人说的,她是“无所不会的”。她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因此,听说她重病卧床,人们一拨接一拨地到她家里看望她。

  奥维尔一放学就快速回家陪伴母亲,强颜欢笑,为母亲解除疾病的痛苦。小妹卡特琳娜更是不离母亲左右。

  从远道赶回来的父亲也是一筹莫展,除了时时刻刻为她祈祷,还能做些什么呢?

  1889年7月4日,也就是他们回到代顿市的四周年,苏珊终于油尽灯枯,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匆勿离开人世。好长一段时间,莱特兄弟俩都无法驱散心中的悲戚,他们永远怀念善良、聪明的母亲!

  母亲去世后,大哥二哥都相继大学毕业,并各自成家立业了。

  莱特兄弟在这段冷清的日子里在家读了大量的书。

  家里的藏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楼上莱特主教的书房里,供全家人阅读的另一部分则放在楼下的起居室。父亲书房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是“非常严肃”的,可是威尔伯还是常常一头栽进了书堆。父亲对孩子的 阅读是从不提要求的,楼下的那些书是莱特兄弟最喜欢的书,其中包括《华盛顿·欧文文集》;格利姆和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普卢塔克的《列 传》;一套 《旁观者》;一套阿狄生的散文集;包斯威尔的《约翰逊的 一生》;《华尔德·斯科特文集》;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格林的《英国史》;吉佐的《法兰西》;几本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马雷的《动物机器》;还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和《钱伯斯百科全书》,前者是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版本,而后者是刚出版不久的。威尔伯是最积极的读者,奥维尔也紧随其后,阅读了大量的书,他几乎从开始学会读书起就迷上了百科全书中的科技文章。

  为了改善家庭设施和环境,威尔伯和奥维尔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着。

  兄弟俩先埋头画好图样,又四处寻找修缮房屋的材料,并承担所有房子加工的车床活。他们不仅很快修建起一个舒适的前廊,并用花卉点缀走廊的两侧,而且还重新装修室内,改变房间的布置。使整日在外忙碌教会事务,经常在外工作的莱特主教一回家,顿感赏心悦目,深深感谢儿子对自己的关心。卡特琳娜这时已进入奥柏林大学就读,虽说失去母亲的家庭不免冷清,然而莱特兄弟不断以实际行动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小房屋又有了些生气。

  除了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开拓者的祖先留给他们的澎湃的激情以外,也许他们生活的那个家庭与他们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更多的关系。

  很多年以后,奥维尔以深深的自信表达了他的想法。他的一个朋友对他说:“虽然你们完成了伟大的业绩,可你们并没有赚钱的思想。事实表明,莱特兄弟将永远是美国青年的榜样,没有特殊条件也能取得成功。”

  “可是,”奥维尔严肃地说,“这不是事实,因为,你瞧,我们确实是有特殊条件的。”

  “你说的特殊条件指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在家里,大人们总是热情鼓励孩子们去追求知识,去调查研究一切奇特的现象。

  换了另一个家庭环境,我们的好奇心也许早在它结出果实以前就被扼杀了。”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