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孔子评传 > 一、孔子以前的文献概况
(一)古代文献鸟瞰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虽然孔子生在"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①的春秋时期,但夏殷两代及其以前时代的"典籍传述",即使已经残缺不全,大概还能看到一些,不然,他就没有可能"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缨,编次其事"②了。即使如此。当时孔子也还是感到"文献不足"③的苦恼。既然孔子当时已有"文献不足"之叹,现在又过了两千余年,对孔子当时及其以前的文献情况,就不得不更有"渺茫"之感了。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一鳞半爪地举些例子,对孔子以前的文献情况作个鸟瞰,以便略知梗概。例一,《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国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引者)、《五典》(少吴、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引者)、《八索》(关于八卦的最早之书──引者)、《九丘》(九州土地、风气之书──引者)"。这里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书,当时还存在,而且倚相还能看懂。可能孔子也能看到、看懂,现在则仅有书名了。
例二,《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可见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只是名称不一样。
例三,《管子·山权数》:"管子曰:'《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所以卜凶吉利害也。"这里把讲到的六种书的性质、意义都作了说明。
例四,《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先王之世系──原注)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使议知百官之事业──原注);教之《语》(治国之善语──原注),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记前世成败之书──原注),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五帝之书──原注),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列举了《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九种当时存在的书,并作为贵族教育的课本。例五,《吕览·先知览》:"夏之亡也,大(同太──引者)史终古抱其《图》、《法》以奔商;商之亡也,大史向挚抱其《图》、《法》以奔周。"这里讲的《图》和《法》,现只存其名而亡其书,其内容如何,孔子是否看到,都不得而知。
例六,《左传·文公七年》提到《夏书》,《左传·隐公六年》提到《商书》,《左传·宣公六年》提到《周书》。这些书的书名及部分内容既然经常被引用,可见当时还是流行于世的。这些书或者是完整的,或者是不完整的,大概孔子可能看到一些。
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③《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这里"文献"二字据宋朱熹注,作"典籍"和"贤人"合解。此外,还有所谓《书》("六书"之义)、《数》("九数之义")、《夏时》(记夏之四时之书)、《坤乾》(记殷之阴阳之书)和记述有关天文、历法、医药、农桑、工艺、民歌、神话等文献资料。上面所列举的古时文献名目,当然是很不完全的,其中现在尚能看到的已经很少,孔子当时是否都能看到,除上举诸书外孔子还能看到哪些我们连名目也不知道的典籍,现在都无法清楚知道。至于近代发掘的殷周甲骨文、金文等等,自然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贵材料,但是孔子是否也已注意和掌握这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否和孔子整理古代文献有重要联系,我们也无法确证。
我们对孔子据以整理的他以前的文献情况,迄今还只能作如上的极粗略的鸟瞰,希望将来的地下发掘工作能有突破性的新发现。
(二)"六艺"和"六经"
从上述鸟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所形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①的混乱局面。使文献散失很多,但孔子能看到的可能还不少。这些文献在贵族教育中真正广泛用于教学而作课本的,一般他说,主要只是当时称为"六艺"、后来尊为"六经"的六种典籍。
"六艺"古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贵族必须学的初级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①,一是指贵族必须学的高级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典籍②。《大戴记·保傅》说:"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小学──引者),学小艺焉,履(练习──引者)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里讲的"小艺"、"小节"就是指的上述初级"六艺";讲的"大艺"、"大节"就是指的上述高级"六艺"。
周代贵族教育,是随着人的年龄的上升而循序渐进的。幼年时在小学里学习认字、写字、算术、音乐、唱歌、舞蹈和射箭、驾车等,这些就是六种技艺性的"小艺"。成年以后,进"大学"学习上述六种高级的典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人的知识由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业和道德水平。这就是周代对贵族子弟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教学过程,这些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实行了。《礼记·经解》虽然可能出于汉初人之手,但离孔子不远,还是很可参考的。其中有一段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契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也可以看出所谓高级"六艺",大概在孔子以前就早已存在,而把"六艺"编订成定型的六本教材,则是孔子完成的。后来所称"六艺",一般就是指的上述高级的"六艺"。"六艺"后来被尊为"六经",约在战国后期。《庄子·天运》篇载有孔子的话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个"六经"之名,当然不会是孔子自尊其书为"经",可能是庄子后学所加,但已可看出在战国后期就有称"六艺"为"六经"的了。所以《礼记》就以上面提到的《经解》作为篇名,来阐述这六本书。在孔子当时及其以前,未闻有"经",到了司马迁著《史记》时,仍称"六艺",如何《孔子世家》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滑稽列传》说"六艺于治一也",说明那时"六艺"和"六经"还是并称的。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加上历代**王朝出于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需要,竞相尊崇,"六经"之称就远远把"六艺"之称抛在后面了。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六经"中①《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孔子的话。
①《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七《述而》"游于艺"句下《注》:"'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日六书,六曰九数。"②这六种典籍的次序,有两种排列法,一种是古文经学派的排列法,他们按"六艺"产生时代的早晚,排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认为《易》的八卦出自伏羲,故列为第一;书》中最早的是《尧典》,晚于伏羲,列为第二;《诗》中最早的是《商颂》,晚于尧舜,列为第三;《礼》、《乐》出于周公,晚于商,列在第四、第五;《春秋》是孔子据鲁史所作,列在最后。一种是今文经学派的排列法,他们按"六艺"的深浅难易程度,象教育家排课程那样,排为《诗》、《书》、《礼》、《乐》、《易》、《春秋》,认为前四者是孔子的普通教育或初级教育课程,后二者是专门教育或高等教育课程。此从后说。
的《乐经》佚失①,只留传下"五经",但人们仍习惯性地沿用"六经"这一名称。
①关于《乐经》的佚失和有无问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古文经学派认为《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亡佚,如徐坚《初学记》说:"至秦焚书,《乐经》亡,今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今文经学派则认为《乐》本无经,乐即在《诗》与《礼》之中,如邵懿辰《礼经通论》说:"乐本无经也。??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欲知乐之大原,观三百篇而可;欲知乐之大用,观十七篇而可;而初非别有《乐经》也。"他认为五经而称为六经,全因习惯沿袭,因为乐本来是没有文字的。这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很复杂,这里下去深究。看来《乐》本有经,因秦火而亡的说法,较近情理。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