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奥黛丽·赫本传 > 第一章 上帝亲吻了一个女孩的脸颊
1.布鲁塞尔最好的季节
奥黛丽·赫本曾经说过一句话:“万事皆有可能,‘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
简单的一句话,却足以感动天地,让命运之轮为之扭转。曾经,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在岁月的摇篮里做着芭蕾舞的梦。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里,她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执著。
正是这一份执著,让她个人的生命成了世界的传奇。
1953年8月27日,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处女作《罗马假日》在纽约上映,很快又在葡萄牙、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地上映。这部黑白影片就像一场醉人的风暴,很快席卷了整个世界。
影片中,奥黛丽饰演美丽的安妮公主。她高贵、优雅,又活泼、淘气,在约束与自由的夹缝中探寻爱情的气息。那双迷人的眼睛成了多少人心中的梦,清爽的短发、简单的白衬衫、类似芭蕾舞鞋的平底鞋,一时间在时尚界掀起了巨浪。
奥黛丽在这部影片中的完美演绎让她一夜之间红遍了世界。
《罗马假日》就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让她原本平静的生活激起了千层浪。
回溯时光的轨迹,这个美丽的生命要从西欧的一个美丽城市——布鲁塞尔说起。它是比利时的首都,也是比利时最大的城市。城市给人的一般印象都是喧嚣的、吵闹的,但是布鲁塞尔却不一样。它像一个美好的少女,虽然繁华,却有一份醉人的宁静。
1929年5月4日,在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宣告了一个美丽天使的降生。她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好莱坞巨星奥黛丽·赫本。
5月,正是布鲁塞尔最好的季节。金光灿灿的阳光暖洋洋的,将世间万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每一个细节都充盈着无尽的美好。
布鲁塞尔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一份纯净的优雅,那里的人们也总是彬彬有礼而富有浪漫气息。在奥黛丽·赫本身上,我们同样能看到这样的特点。在布鲁塞尔,每年都会举行国际音乐节、假面舞会、音乐戏剧表演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
这样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渗透进了奥黛丽的心里。
关于奥黛丽的名字一直存在很多个版本,直到她的儿子肖恩为她写的传记《天使在人间》面世,关于她名字的争议才算尘埃落定。奥黛丽出生时的名字是“奥黛丽·凯瑟琳·鲁斯顿”,这也是她出生证明上所写的名字。
后来她的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鲁斯顿在一些家族资料中发现祖先的姓氏中含有“赫本”,便将“赫本”加入到自己的姓氏里,所以身为女儿的奥黛丽,名字里也要加上“赫本”。这样一来,她的名字全称就变成了“奥黛丽·凯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鲁斯顿(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现实生活中用起来比较麻烦,就直接简化成“奥黛丽·赫本”了。
奥黛丽的父亲是英国人,当时任职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奥黛丽的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的后裔,因为这个贵族的身份,她的名字后面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在与奥黛丽的父亲结婚之前,她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并拥有了两个儿子,所以奥黛丽就有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大她八岁的大哥亚历山大(alexander)和大她四岁的二哥伊恩(ian)。
贵族的血统加上艾拉本身高贵而典雅的气质,让她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因为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艾拉决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在孩子身上。她是那样热爱着自己的孩子们,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她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在奥黛丽的成长道路上,母亲艾拉所给予她的良好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奥黛丽身上,我们能看到艾拉的影子。
艾拉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女演员,但是因为贵族的身份地位而遭到了家人一致的反对。没想到多年以后,她的梦想竟然在女儿的身上实现了。奥黛丽身上有着母亲那样的贵族气质,有着那份摄人心魄的魅力。同时,她也像母亲那样热爱着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孩子。
奥黛丽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仿佛是上帝专门要考验这个降临人间的小天使,她刚出生六周,就遭遇了百日咳的折磨,甚至险些丧失生命。
对于婴儿,百日咳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引起肺炎、肺气肿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今天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那时候,百日咳这种疾病经常会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
更要命的是,艾拉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她相信精神治疗会让奥黛丽康复起来。所以她并没有带奥黛丽去医院治疗,而是虔诚地向上帝祷告,保佑自己的女儿赶快好起来。
然而,上帝似乎并没有听到她的祷告。没有得到及时医治的奥黛丽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小小的身体跟随着剧烈的咳喘不停地颤抖着。那颤抖的幅度先是越来越大,后来又渐渐变小,最后居然停止了。
更为可怕的是,小小的奥黛丽竟然没有了呼吸!
这种状态把奥黛丽的家人吓坏了。艾拉一面在心里向上帝虔诚地祷告着,一面拼命拍打孩子的屁股。或许直到那最危急的时刻,上帝才听见她的祷告,又或许,是这个美丽的天使还没有完成她在人间的使命,奇迹发生了,本来已经停止呼吸的小奥黛丽又渐渐有了呼吸,先是微弱的一点点,然后就渐渐顺畅了。
后来,小奥黛丽的身体一天天康复起来。在医学上,这几乎是一个奇迹!没有任何药物治疗,没有任何医生医治,她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体内的病魔。
长大后的奥黛丽对那段恐怖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印象,毕竟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出生刚六周的婴孩。但是多年来母亲经常提起,连她自己也不得不感到叹服。
她曾经和儿子肖恩这样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
奥黛丽成名后,常有人登门造访,劝她写一本自传——这不仅能记录下奥黛丽的真实生活,同时也能带来一笔不小的收益。但是每一次,奥黛丽都委婉地拒绝了。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平淡,除了幼年时那场濒死的经历以外没什么好写的。
当百日咳的阴影逐渐散去后,奥黛丽便像一朵优雅的兰花一样袅袅娜娜地生长起来。
幼年的奥黛丽生活还是很快乐的。她的家庭比较富裕,她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奥黛丽充分继承了父母身上的高贵气质,举手投足之间总有着一份别样的风韵。
童年,永远是每个人最快乐的时光。在那段单纯的岁月里,小奥黛丽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不必为柴米油盐的事情烦恼,也不必为感情的纠葛而伤心。她可以无拘无束地哭或笑,每一寸阳光都打上了幸福的记号。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幼年的奥黛丽经常随同父亲在英国和荷兰之间旅行。那些经历在她年幼的心上留下了一片美好的回忆。童年的奥黛丽活泼可爱,胖嘟嘟的小脸格外惹人喜欢。她常常和哥哥们做游戏,甚至有时候会像男孩子一样爬到树上去。
在相貌上,奥黛丽继承了父亲的特点。她有着棕色的头发和棕色的大眼睛,与那些金发碧眼的女孩相比,有着东方女孩特点的小奥黛丽常常令身边的人感到惊奇。她就像一个小小的花苞,让人隐隐感觉到一种即将盛放的别具一格的美。
或许是因为布鲁塞尔独特的艺术氛围,奥黛丽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喜爱。每当艾拉用留声机播放当时著名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经典名曲时,小奥黛丽总会认真而陶醉地听起来。
渐渐长大的小奥黛丽对音乐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古典音乐。每当音乐响起,奥黛丽总是欢快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挥舞起自己的小手。有一次,她听着优美的音乐,满脸天真地问母亲:“音乐有什么用?”艾拉随意说道:“为了跳舞呀!”
母亲那句随意的话,在奥黛丽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从那一刻开始,小奥黛丽就已经开始了对舞蹈的迷恋。
奥黛丽小时候身体不好,直到2岁多才学会走路。这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家伙异常兴奋,虽然走得摇摇摆摆的,但是却乐此不疲。
有一次,艾拉带着女儿在英国福克斯通的一个公园里玩。那是一个难得的晴天,很多人带着孩子和小狗到公园里晒太阳。对于小奥黛丽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有诱惑力。她兴奋地追逐着活泼的小狗,一个人玩得格外开心。
正巧艾拉遇见了一个朋友,两个人便在林荫路旁聊起天来。过了好一会儿,艾拉才忽然发现女儿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她赶紧到处寻找,忽然听见远处的草坪上传来了一阵军乐队吹奏的流行音乐声,还围着很多看热闹的人。艾拉想女儿会不会也跑去听音乐了,便跑过去寻找。
当艾拉跑到人群旁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喜不已:女儿果然在那里,而且被很多人围了起来,小奥黛丽正在随着音乐跳舞!那是一种天真而稚嫩的舞蹈,是小奥黛丽自创的,小小的身子扭来扭去,手脚都在不停地舞动着。人们纷纷称奇,“这个小家伙是谁家的孩子?多可爱!”
艾拉终于放心了。看着女儿投入地跳着舞蹈,听着人们由衷的赞叹声,她不禁感到格外自豪。
平时,艾拉对女儿的管教很严格,只是因为她对女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对奥黛丽寄予的希望甚至比对两个儿子还要强烈,或许也是因为女儿对艺术表现出来的格外热爱,让她心中曾经灼热的梦想得到了延续。
2.他转身离去,刻下一生忧伤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奥黛丽也一天天长大。小时候的她长得胖乎乎的,煞是可爱。在大人眼中,她是个典型的乖乖女。她喜欢和小草、大树、小鸟、猫咪、小狗等说话。的确,在孩子眼中,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玩伴。小奥黛丽会把周围的一切融合进想象的空间,在她小小的心里,总是有着一个别样的梦幻世界。
她依然迷恋着音乐。神奇的留声机,总是能将小奥黛丽心中的世界染得五彩缤纷。那时候的她热爱巴赫和贝多芬的名曲也迷恋流行音乐的绚丽色彩。她喜欢和母亲一起去欣赏海牙康塞特盖伯管弦乐队举办的音乐会。这是一支著名的乐队,他们经常在阿姆斯特丹举办音乐会,也时常把美好的音乐带到布鲁塞尔这个美丽的地方。
时间飞逝,转眼小奥黛丽已经6岁。这本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但是一件让她终生无法释怀的事情,却如一个晴天霹雳落在了这个小女孩的身上。
小时候的奥黛丽很喜欢和父亲在一起。在电影《奥黛丽·赫本的故事》里有这样一个画面:小奥黛丽看见大人都随着悠扬的舞曲翩翩起舞,便也要求和爸爸一起跳舞。于是爸爸宠溺地用一只手将她抱起来,另一只手握着她的小手,就像两个大人一样跳起优美的舞蹈来。
相信那个美好的画面在每一位观众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也能感受到一个天真女孩无比幸福的心情。
然而可爱的女儿并不能留住父亲的心。她的父亲约瑟夫是一个法西斯主义的崇拜者,为了所谓的政治,他可以放弃自己美好的家庭。这与艾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艾拉是以家庭为重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她总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所以,即使经常与丈夫吵架,她也从未想过离婚。
争吵是因为还有在一起的理由,如果有一天连争吵都没有了,那才是缘分真正走到了尽头。在奥黛丽的父母之间,这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
1935年的一天,约瑟夫决绝地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年轻美丽的妻子,离开了娇小可爱的女儿。
奥黛丽的两个哥哥对此很是坦然。但是对于奥黛丽来说,这却是她一生都无法抚平的伤痛。她一直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创痛。长大后的奥黛丽这样说道:“看着母亲的脸庞布满泪痕,你会因此惊吓不已。心想‘接下来,我该怎么办?’你脚下站立的土地似乎离你而去……父亲真的已经远走。他就这样走了出去,永远也不会回来。”
为了能延长奥黛丽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夫妻双方同意让奥黛丽和父亲在伦敦度过离婚法庭判定的大部分监护期。
伦敦是一个既有古典浪漫气息,又不乏潮流时代感的城市。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总是霓虹闪烁,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也成了人们聚集的地方。在伦敦西区的剧院里,音乐戏剧也常常能吸引大量的观众。
奥黛丽最喜欢的剧目是圣诞哑剧。这是英国一个很独特的娱乐节目,故事改编于荒诞剧中的人物,一般都是男扮女装或者女扮男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则是剧中豪华而奇妙的布景变化,这使天真而充满幻想的孩子们兴奋不已。
不过,再美好的事物也只是外界的,它们难以抚平受伤的心灵。父母的离异,让本就沉默寡言的奥黛丽变得更加内向。她很少说话,那份与年龄极不协调的安静让她的母亲感到恐慌。
为了让女儿开朗起来,艾拉决定将她送到英国伦敦的贵族学校寄宿。每到假日,奥黛丽就住在一个矿工的家里,这样便于她学习英语并适应英国的生活习惯。小奥黛丽从1935年到1938年主要是在这所学校度过的。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小奥黛丽不得不努力去适应这所学校里的一切。开始,小小的她英语说得很不好,并带有浓重的荷兰口音。在那些金发碧眼的孩子中间,棕色头发的小奥黛丽总是手足无措。沉默而羞怯的她很快成了其他孩子们眼中的另类,并常常被捉弄。这让小奥黛丽更加内向,受了委屈也只是悄悄流眼泪,不和任何人说。
奥黛丽希望能多和父亲在一起,但是忙于各种事务的约瑟夫却很少有时间陪女儿,这让小奥黛丽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小时候的她长得有些胖,个子也很矮,这样的外貌让奥黛丽有些自卑。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奥黛丽终于长高了一些,但是肥胖依然困扰着她。更重要的是,她非常喜欢吃巧克力,在身材与美味的巧克力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所幸,在这所学校里,奥黛丽还是学到了很多重要的东西,那是她绚丽人生的基石,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对她以后的演艺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的教育让奥黛丽受益终生。长大后的奥黛丽自强自立,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她都无所畏惧。对于一些东方母亲来说,或许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些残忍,很多时候,她们习惯于为孩子铺好每一步路,而不是教给孩子们怎样去铺路。艾拉应该成为很多母亲的榜样,她从不会过分地溺爱女儿,而是教给奥黛丽怎样去做一个独立的人。
3.足尖上的高贵天鹅
在小奥黛丽的心中,芭蕾是一个美丽的梦。每当她看见那种优美的舞蹈,总会幻想自己穿上美丽的舞衣,在灯光下翩翩起舞。
童年时代的奥黛丽长得胖胖的,这使得她对自己的身材很不满。即便是那张被人们公认为天使的脸蛋,她同样是不满意的。她觉得自己的眼睛长得太大,牙齿也很不整齐。多年以后,当她已经成为好莱坞巨星的时候,她依然对自己的牙齿非常不满意,所以每当面对镜头的时候,她总是微微地笑,很少把牙齿露出来。不过,这样的奥黛丽反而给人们留下了美丽而神秘的印象,很多人甚至还模仿她那不露牙齿的甜甜微笑。
1938年,奥黛丽已经9岁,母亲送她去学习芭蕾舞。小奥黛丽对芭蕾舞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习起来非常认真。舞蹈,似乎成了她生活里唯一的追求。快速地旋转、跳跃,让她孤僻的内心情感找到了一个发泄的途径。当别人都在用嘴巴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时,小奥黛丽却用优美的舞姿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奥黛丽学得很快。她严格地要求自己,对每一个动作都近乎苛刻地练习。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成了她童年时代的全部梦想。
然而,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里,一个小女孩的梦显得那么渺小。伦敦的每个人都能敏感地觉察到渐渐逼近的火药味,小奥黛丽也不例外。她的父亲约瑟夫一直是亲法西斯的,甚至经常参加一些法西斯分子的游行活动。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约瑟夫开始更加狂热地追随奥斯瓦尔德、克利卫登等危险分子,小奥黛丽几乎见不到父亲。奥黛丽的母亲非常担心女儿的安危,她害怕万一德国入侵英国,奥黛丽会成为战俘,而约瑟夫的亲法西斯的活动很可能会给女儿带来麻烦。
为了能保证女儿的健康成长,艾拉向法院商议要求监护女儿奥黛丽·赫本。她的要求得到了允许,于是很快,艾拉就带着奥黛丽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荷兰紧挨着德国边界的一个小城——昂赫姆。
在电影《奥黛丽·赫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奥黛丽即将上飞机,约瑟夫与女儿在机场分别。那一别,成了奥黛丽一生永远的痛。她依恋父亲,但是在父亲眼里,政治却是摆在第一位的,小小的她还不懂得大人的世界。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偏偏要固执地离开自己,离开家庭,在那条被人指责的路上越走越远。
多年以后,已经声名远播的奥黛丽经常被人们追问这样的问题:你的父亲真的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吗?奥黛丽总是会诚实地回答,是的。法西斯主义骗取了很多人的信任,也拆毁了无数的家庭。它之所以能这样迅速地蔓延开来,主要是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一个虚幻的希望。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让人们对法西斯政府燃起了新的希望,却没有想到这希望背后,是万劫不复的毁灭。
一战后德国的经济衰退,人们更渴望能快速发展起来,于是对变革的呼吁越来越强烈。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奥黛丽的母亲甚至也曾被法西斯政权迷惑。骗取了大量社会精英的支持,法西斯的势力日益高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西斯政府出现了。
奥黛丽的父亲只是千千万万的法西斯支持者中的一个。在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他就去了英国,但是后来被软禁在一栋房子里,获得自由后去了爱尔兰。他没有回到曾经热衷的德国,也许是他已经看清了纳粹的真面目。他支持纳粹,就像坚守一个光明的梦。但是对于希特勒推行的战争和种族大屠杀政策,他从来没有支持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只是加入了这个政党,但是从来没有像那些残忍的法西斯分子一样去残忍地迫害他人。
奥黛丽与父亲在机场的那一别,被二十年的时光雕刻成她童年最大的遗憾。多年来,奥黛丽对父亲一直念念不忘。她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一直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父亲的身影。结婚后,她的丈夫梅尔·费雷也一直通过红十字组织来寻找她父亲的下落,他知道,这是妻子心中未了的心愿,就像一个结,一直打不开。
后来,梅尔终于通过红十字组织找到了奥黛丽的父亲约瑟夫的下落,原来老人正在爱尔兰。这么多年,尽管他不和家人联系,但是一直通过报纸来了解女儿的生活和演艺生涯。梅尔觉得奥黛丽和父亲应该见一见,来化解多年来积郁的心结。当然,这也正是奥黛丽所想。
约瑟夫对这次见面似乎没有太大的热情,只是用没有感情的礼貌用语回答“很高兴可以再次见到奥黛丽”。
很快,在梅尔的安排下,父女二人终于在爱尔兰见面了,然而这场见面,却好像是一次象征性的礼仪。约瑟夫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看见女儿走过来,他依然像一座雕像一样站着,既没有迎上来,也没有张开双臂拥抱亲爱的女儿。然而奥黛丽和父亲不同,如果不是怕引起父亲的愧疚,她也许会激动地哭出来。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让她漂浮了二十年的心终于有了一种归宿感。
奥黛丽常常缺乏安全感,与父亲有着莫大关系。不过,她并没有责备自己的父亲,而是选择宽恕他。她不需要父亲的道歉,只要还能在有生之年见上这一面,便已经足够了。
他们一起吃了午餐,气氛还是比较轻松的。整个下午,他们都在那种“过于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梅尔找了个借口说要出去逛逛附近别具风格的商店,以便于给奥黛丽和父亲创造单独聊天的时间。
然而当他再回到酒店的时候,却发现只有奥黛丽一个人在大堂,父亲已经离开了。奥黛丽对梅尔说道:“现在我们可以回家了。”关于下午的见面,她一字未提。在飞机上的时候,她忽然对丈夫说,她很感谢他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这次爱尔兰之行解开了她的一个心结。她不再需要与自己的父亲会面了。
那压抑了多年的心事,终于释怀了。
尽管此后奥黛丽没有与父亲再见面,但是她尽到了赡养父亲的义务,一直在经济上支持着父亲,直到他离世。
当然,这些都是二十年以后的故事了。奥黛丽在离开英国的时候,与父亲在机场分别。多年以后的奥黛丽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架飞机是橙色的,那是荷兰民族的颜色。飞机渐渐远离地面,远离英国,也带着奥黛丽远离了父亲。
走下飞机,脚下已经是荷兰昂赫姆的土地。奥黛丽将会在这里开始六年的生活。因为当时荷兰是中立国,所以艾拉觉得荷兰是比较安全的。
昂赫姆是一个宁静的小城。这里有十二座敲钟的塔楼,所以人们随处都能听见那祥和安宁的钟声。在星期日或者是假日来临的时候,人们还会听见塔楼里飘出悠扬的乐曲。
第一批英国人是在1638年到达这里的,从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所以他们的后代既能说英语,又能说荷兰语。在这个自治地区,英国人后裔是这里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尽管这里英国人很多,但这里还是弥漫着浓浓的荷兰气息。在昂赫姆附近,有一些漂亮的山丘、瀑布等自然风景。在公园里,盛放的郁金香用彩色的笑脸装扮着整个世界。除了这些自然风光,昂赫姆的文化也是一道诱人的美丽风景。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艺术画廊,还有一个收藏丰富的博物馆,那些古色古香的城堡更是令人神往。每逢周末,交响乐团总是会演奏一些好听的音乐,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这里的英国人很多,他们还成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交往的英荷协会,奥黛丽的母亲艾拉还成为了一个分会的会长。
已经十岁的奥黛丽来到昂赫姆后进入了音乐舞园艺术学校的初级班。然而,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般,平庸的教员们并不能让奥黛丽的舞蹈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奥黛丽曾经热切追求的梦想来说,这是不幸,但是对于她以后的演艺事业来说,却也是一种幸事。
虽然教学环境与之前在伦敦大不相同,但是奥黛丽依然非常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动作,小奥黛丽都会严格地要求自己。她能用足尖站立甚至快速地旋转,一个小小的舞台,托起了她童年时代最美的梦想。
艾拉对女儿抱着深切的希望。她对奥黛丽的殷切希望与奥黛丽的不懈努力,是日后世界影坛上出现一位新的好莱坞巨星的最主要原因。
奥黛丽遗传了母亲内在的贵族气质,而芭蕾舞又恰到好处地提升了奥黛丽外在的高贵神态。为了能让女儿外在的形象达到完美的状态,艾拉不惜高价给她买了一双精致的鞋子,鞋的脚尖部分用的是非常昂贵的蜡。要想衬托一个女孩的高贵气质当然不只需要鞋子,还必须要有漂亮的衣服。所以,艾拉还给女儿买了最好的长袖紧身衣和短裙。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孩来说,这些无疑都是非常奢侈的。
母亲的苦心栽培,奥黛丽是最了解不过的。她是个乖巧的女儿,在学习上认真而刻苦,在生活上细致而谨慎。当她决定做什么事情后,就会全力以赴。
奥黛丽梦想着成为一名独舞演员。那个美丽的芭蕾梦在她的心里闪着光,让她温暖着,也兴奋着。
奥黛丽小时候非常崇拜英国的一位小说家拉迪亚德·吉卜林,并对他的《丛林故事》、《正是如此的故事》和《吉姆》等作品陶醉不已。但是当芭蕾成为她心中唯一的梦想时,她崇拜的人物也从作家转换为一些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比如著名的“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芭蕾舞演员兼编导瓦·强·尼任斯基等。
这个可爱的女孩子并没有像其他女孩儿那样疯狂地迷恋一些电影明星,而是默默地把芭蕾舞星当做自己的偶像。当别的女孩还在痴迷地将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的照片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时候,她却在勤奋地练习着自己的舞蹈。
童年时代的奥黛丽有一些内向,为了能让女儿专心地学习或者演出,艾拉从来不去看女儿上课,也不去看女儿的演出。艾拉这样做既能消除小奥黛丽的压力感,又能消除她对母亲的依赖感。
母亲的爱让奥黛丽如沐阳光。多年后的她热衷于做一个完美的母亲更甚于一个完美的演员,这与她拥有一个善良而又严格的母亲有着一定关系。
艾拉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的精心栽培塑造了奥黛丽纯善、严谨的精神。正是因为母亲细致入微的教育,才让奥黛丽完美得无可挑剔。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