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乱世枭雄:戈林 > 第八章 出鞘之剑

第八章 出鞘之剑

  操纵经济成霸主,四年计划始施行;

  沽名钓誉建空军,牛刀初试扬恶名。

  话说戈林在为自己举行完隆重的婚礼后,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似乎整个德国都在围着他转,所有的德国权贵都在讨好他。不过,无论戈林多么得意,多么头脑发热,在处理同希特勒的关系方面,他一直很清醒。很明智,从不越雷池半步。他可以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中,唯有对元首的敬意始终不减,从来没有想过对希恃勒的权威地位发出任何挑战。在希特勒的亲信中,戈林对希特勒的忠诚是最为突出的。希特勒对此也从没有任何怀疑。也正是因为有了希特勒的信任和支持,戈林才敢有恃无恐地为所欲为。

  从1935  年起,戈林突然关心起了经济问题,并以他那种偏执的热情投入其中,关注着他所感兴趣的每一件事情,在沙赫特等人的眼中,戈林是一个对经济问题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戈林却不管别人怎样看,只是自以为是地指手划脚,一有机会便插上一手。实际上,戈林在纳粹夺取全国政权后,就意识到经济问题将是决定未来德国能否崛起和称霸的根本性问题。如果要成功地进行一场对东方的战争,德国就必须在今后的几年里,将经济搞上去。他多次在各种场合,包括私下和公开,提到在战争爆发后,石油、橡胶、铁矿石等进口物资很有可能受到敌国的封锁,而这些物资的充足供应又是打赢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在1933  年12  月14  日,戈林同法本化学公司签订了为他的空军生产战时使用的合成石油的合同。可以说,希特勒对戈林的用心是最为了解,也最为欣赏的。尽管他身边不乏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但他还是在1935年春让戈林去主管汽油和合成橡胶的生产。

  戈林的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的权力欲继续膨胀,在这一点上希特勒起了很大的作用。说到底,希特勒愿意手下有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为他在一些事务上分忧,尽管这个人有时多管闲事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其他人由于知道希特勒对戈林的信任,便投其所好,主动劝说希特勒让戈林在自己分管的部门中兼任一个象征性的职务。可是,戈林却不愿意只挂一个虚名,他往往喧宾夺主,无所顾忌地行使权力,使那些邀请他的人后悔不迭。最早邀请戈林担任挂名职务的是国防部长勃洛姆堡,他让戈林担任“帝国石油经济督察员”。不久,沙赫特又让戈林在其所管的部门中担任“外汇和原料专员”。

  他们的本意一方面是想利用戈林在党内的声望,为自己的机构装装门面,提高一下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想以此讨取戈林和希特勒的欢心,送个人情给他们。不曾想戈林却很认真,把这些事情看得很重,他让希特勒给他下达了正式的任命书。勃洛姆堡和沙赫特很快就发现他们原先的想法是多么愚蠢,由于戈林的介入,他们最后竟由部门的主管变成了戈林手下的小伙计。

  尤其让沙赫特气恼的是,戈林嫌沙赫特的机构碍手碍脚,自己又另立一个“总理戈林将军原料和外汇管理处”,将沙赫特抛在了一边。同年8 月,希特勒又交给戈林一个重要的任务——调解农业部长达雷和经济部长沙赫特之间的矛盾,协调他们所掌管的两个部门的关系,这就等于让他凌驾于这两个人之上去解决工农业利益冲突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戈林的信任。

  戈林自从担任了一系列经济领域的职务后,便开始着手实施一个庞大的计划,这就是复兴德国经济的四年计划。在准备实施这一计划的同时,他将一直在纳粹党内被视为经济专家的沙赫特踢到了一边,成为纳粹德国经济部门的独裁者,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握在了手中。

  戈林的四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使德国四年后在工业、农业生产上实现自给自足,使德国在战争时期,也能在敌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不致于出现经济室息的情况。具体的作法是将进口减少到最低限度,实行工资和物价的严格管制,将股份持有者的红利限制在6 %左右。同时,建立大批的生产合成汽油、橡胶、人造织品的工厂,利用德国出产的低品位的矿石冶炼钢铁。

  总之,使德国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大限度地开动起来,为未来的战争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年计划开始施行后,德国企业的利润直线上升,们企业家们并没有显得有多么开心,使他们烦恼的是企业的生产要受纳粹的直接控制,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都要经戈林掌管的主管机构批准。当年纳粹上台时,德国的资产阶级曾为之欢欣鼓舞,因为纳粹政权使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基本绝迹。可是今天,他们却被纳粹所规定的无以数计的报表和申请文书压得喘不过气来。

  几乎所有产品的价格、种类、数量都要受到严格的控制,加之没完没了的捐献,使得许多企业家对纳粹政权日益不满,却又对它无可奈何,只好把怨气埋在了心里。

  为了进一步控制德国的经济,戈林又想出厂一个新的花招,解散了一切资本在4 万元以下的公司,禁止成立资本在20  万元以下的新公司;强制德国现有的各种公司和企业分门别类地并入卡特尔,并由纳粹经济部主持设立新的卡特尔(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新成立的公司和企业一律要加入其中,这样,德国的经济在纳粹国家政权的控制之下,很快就进入了战时的轨道。

  沙赫特对戈林侵入他的领地感到极大的不满。在戈林插手之前,沙赫特的经济理论在纳粹党中一直备受尊崇,然而,他现在发现,戈林根本就不理会他的理论。戈林仅凭其直觉来决定一切,并认为沙赫特的理论并不是那样神秘,他对希特勒说,“沙赫恃能够做到的,我戈林也能做到,甚至能比他做得更好。”在戈林担任了一系列经济部门的要职后,沙赫特大为光火,命令他手下的人不要听从那位“新出现的独裁者”的话。戈林根本就不在乎沙赫特是怎么想的,他在1936  年5 、6 月份接连召开的几次外汇管理会议上,对沙赫特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和无情的嘲讽,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经济理论”,即扩大出口,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赚取外汇,利用外资和赚取的外汇兴办企业,利用本国的资源制造国家急需的一切原料。对戈林的说法,沙赫特尽管在表面上不屑一顾,但心里却不得不佩服戈林的想法确有一些独到之处,发觉此人实属歪才,无怪乎希特勒对他是那样地信任和赏识。

  戈林执掌德国经济大权之后不久,将德国企业界的一些头面人物请了来,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弗里克、蒂森和弗格勒。在与企业界人士会谈中,戈林再三强调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很难从国外得到一滴石油”,他还列举了亚麻、黄麻、铜、锰等一系列战略物资,在战时将会很缺乏,因此,现在就要尽一切力量扩大生产和想法从国外买进。此外,他还指出,橡胶也同石油一样重要。戈林向企业界的各路大亨呼吁,一定要加强合成石油和橡胶的生产。在6 月30  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戈林再次提出德国现在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要解决全国食品的供应问题,二是尽快武装全国,“因为,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德国要为自由而进行最后的战争。”

  到1936  年7 月,戈林的经济班于组成,他利用手中的大权,将他认为有用的人从各个政府机构,大公司等处调来,听候他的,调遣。班子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主要分为军工、食品、外汇、对外贸易等几个部门。戈林的作法颇有改革的意思,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他下令利用税收的手段刺激煤炭的生产,同时,让科研机构研制合成煤、合成黄油,提高化学肥料的产量,鼓励使用化肥。在对外贸易方面,戈林亲自出马,先是与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签订了期限为10  年的双边贸易协定,用德国的旧飞机换取它们的粮食;接着又同西班牙、芬兰、土耳其签订了相同的双边协定,以求得到这些国家的战略物资钨、镍、铬等等。

  戈林的经济班子组成后,他正式向希特勒提出要在全国推行他的四年计划。7 月底,当希特勒去拜罗伊特参加一年一度的瓦格纳音乐节时,戈林向希特勒报告了其四年计划的设想,希特勒对此大力赞赏,让戈林进一步完善这一计划。回到柏林后,戈林又将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界的有关人员召集到他的官邸,就如何完善四年计划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磋商,并要求他们提交如何扩大汽油、橡胶、钢铁等一系列战略物资的产量的书面报告。8 月份,各式报告陆续送至戈林处,在此基础上,戈林让其班子夜以继日地整理所有的资料,然后起草一个较为完整的文件,呈交给希待勒。8 月底,戈林来到贝格霍夫,与希特勒共同讨论了这一计划,最后,希特勒对这一计划进行了补充,形成了一个秘密备忘录,这一备忘录后来成为复兴德国经济的四年计划的蓝本。

  在这一备忘录中的第一个部分,戈林与希特勒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又重新加以阐述,特别强调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和摆脱《凡尔赛和约》束缚的问题。文件宣称,“德国现在是并且一直是西方抵御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中坚。如果布尔什维克主义战胜了德国,不仅会出现对德国的新的《凡尔赛和约》,也将导致德国人民的毁灭……因此,从现在起,德国的经济必须围绕复兴德国的武装力量而有目的地发展。为了德国民族的生存,德国必须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解决德国所面临的食品短缺、原料不足的问题。”文件的第二个部分,具体说明了德国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及施行四年计划的具体步骤和最终目标。显然,这一部分所反映的主要是戈林的设想,其中所明确的一些作法也是戈林提出而沙赫特一直反对的作法,戈林设法使希恃勒接受了他的意见。作法是: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德国应该尽量扩大外汇收入和国内资源的开发,并在这个前提之下,加快战略物资的存储。在条件成熟时,向外扩张,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目标是:德**队必须在4 年之内作好开战的准备,德国经济心须在4 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

  戈林使其经济主张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并最终成为由希特勒签署的文件。9 月4 日,戈林在柏林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在会上,戈林得意洋洋地宣读了文件的全文,并一面读一面斜眼看着如坐针毡的沙赫特。在争夺德国经济的独裁者地位的斗争中,戈林以其惯有的大刀阔斧和蛮横无礼的作风,不顾一切地去争夺他认为必须归他所有的位置,终于战胜了一直被认为是纳粹最杰出的经济学家的沙赫特,会议结束之前,戈林还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希持勒的口头指示,即今后将由他戈林自己以“四年计划专员”的名义全面负责德国的经济工作。

  10  月4 日,戈林下令组建“四年计划办公室”。

  与沙赫特相比,戈林有着他的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有着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永远也无法具备的各种条件。他拥有在德国境内除希特勒之外的最高的权力,并且得到了希特勒的绝对的信任。在12  月召开的一次著名实业家会议上,希特勒在讲话中对与会者说,请他们相信“由我亲自选出来主管德国经济的戈林先生”。戈林的研究所此时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大量的国内外经济情报及时送到,这使戈林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干,而不致于出现什么大的纸漏。沙赫特对戈林这种不顾任何商业和国际贸易准则的作法极为反感,并公开有所表示。有一次,当戈林在对德国的一些企业家和商人的讲话中,说到他希望他们走出国门,“用任何方法和手段赚取外汇”时,沙赫特当即站了起来,破口大骂,使戈林很下不来台。

  人们认为戈林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演员,并且是一个只想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的演员。尽管有时他的演技十分拙劣,但他在幕后力争当主角所下的功夫,则是当时德国政治舞台上除了希特勒之外,任何一位政治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表演欲的人,在前一个角色演完之前,他就开始为下一个角色的登场作准备。就连他的妻子埃米也对希待勒说:“唉,我的元首,。我的丈夫只是一个演员。”戈林从来没有为他这样厚颜无耻地争夺权力而感到羞愧,因为他认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他应该得到的。戈林不仅喜欢扮演主角,而且更愿意在他登台表演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所有的配角都毫无条件地服从他的调遣。

  从1936  年起,戈林成为德国经济领域的无冕之王。一时间,德国实业界大大小小的银行家、企业家又开始争先恐后地讨好戈林,戈林的卡琳庄园和总理官邪中的贵重礼品不断增多,各种名目的赠款、捐款滚滚而来。戈林经常在他的礼品室中费力地挪动着他那肥大的腰身,欣喜地望着琳琅满目的各色礼品。当然,那些以各种名目给戈林送礼的实业家们大都得到了戈林的照顾,拿到了由戈林签发的有利可图的定单。向戈林行贿最多的是德国的烟草大王菲利普·雷姆茨玛。从1932  年开始,他便每年向戈林提供大笔的现金捐助,而他得到的实惠则是每年以各种方式漏税、偷税,但从没有人对他采取过任何形式的惩罚,这显然是因为戈林从中起了作用,庇护了雷姆茨玛。在1933  年希特勒卜台后,戈林又与雷姆茨玛达成了一项秘密交易,即戈林为雷姆茨玛偷税漏税提供保护,雷氏则必须每年向“戈林艺术中心”捐款,即每季度向戈林的帐户转入25  万马克。这种捐款一直持续到1942  年7 月。戈林对雷姆茨玛的大笔捐款十分满意,他投桃报李,多次帮助雷氏摆脱困境。最为典型的事情是纳粹的冲锋队在1933  年成立了一个烟草公司,直接与雷姆茨玛唱对台戏。戈林出面使雷氏的公司在市场上占稳了脚跟,并最后击败了对手。事隔不久,雷氏又因作伪证被传讯,又是戈林亲自出面使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戈林还劝说希特勒不要从雷姆茨玛的公司中为“希特勒基金会收取捐款”,戈林对希特勒讲,从烟草工业中收取捐款会影响元首和政府的声誉,信奉清教的希特勒居然同意了。

  1942  年8 月戈林竟向占领乌克兰的德国地方官建议,将雷姆茨玛公司生产的几十亿支香烟倾销到乌克兰,换取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不久,他又向雷姆茨玛暗示,希特勒将在战后发动一场禁烟运动,让他尽快将资金投到航空业中。

  上面的例子仅仅是一个公司给戈林的捐款,德国航空界的捐款更多。戈林以维持“贫穷的飞行员”的生活的名义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在银行里开设了帐户,由德国飞机制造业提供基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0  年10  月至1941  年10  月的一年的时间里,戈林收到的捐款就达185 万马克之多,戈林将这些钱大部分都投到了卡琳庄园的扩建中,但戈林一直对外界声称,他自己没存一分钱,他的财产状况是有目共睹的。将来他可以把卡琳庄园以任何一种形式交给国家。戈林所说的这一切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相信。

  戈林的财富更多的还是来自他的“外汇管理处”。他自从担任了“四年计划专员”以后,控制了德国的全部的外汇储备。德国任何一个公司的任何一笔出口业务,都必须有戈林的签字方可。那些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大公司和企业,几乎每一个都向戈林行过贿。

  戈林在热衷于经济的同时,在内心中始终还把空军放在第一位,将空军视为自己的私有领地,而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尽管戈林关心备至,也可以说倾尽了全力,但空军的发展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直到1935  年底,德国空军的飞机数量虽说已达到1800  多架,可其中真正能够与法国、波兰的飞机相匹敌的战斗机寥寥无几,根本不能形成威慑力量。即便如此,戈林所创建的空军毕竟还是他与其他纳粹上层官员争权夺利的砝码,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智上说,他都不能不时刻把空军的发展放在心上。戈林毫不隐讳他期望自己能够晋升为空军元帅,并多次含蓄地向希特勒和其他军界上层人士表达过这一愿望,只是始终没能如愿,这大概是因为就其实力而言,德国空军此时还没达到可被视为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军事力量的程度。

  戈林虽然未能当上空军元帅,但希特勒为了安抚他,在1936  年的夏天晋升他为四星级上将。戈林深知自己如果要想晋升为元帅,就必须加速发展德国空军,提高空军的地位,正因为这样,他无论多么忙于其他事务,空军的建设始终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不过他实在太忙了,难免有顾不上的时候。因此,空军的日常事务人都由米尔希负责处理。在没有戈林胡乱指挥的情况下,米尔希将空军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德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夜以继日地生产,大批的战斗机源源不断地从德国各地的飞机制造厂运往飞机场,投入使用,通过以前的较量,米尔希对戈林已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每逢有剪彩。庆祝大会之类的活动,他都事先与戈林打好招呼。戈林也是每请必到,他经常身穿礼眼,腰挎短剑,发表一通慷慨激昂的讲话,然后在众多随从的簇拥下,登上豪华专车扬尘而去。戈林对此很得意,他需要这种能够显示其权势、满足其虚荣心的表演。在得意劲过去之后,戈林最终还是生出几分担忧,他发现有被米尔希架空的危险。当一次米尔希请他巡视雷希林机场,并请他观看将要投人生产的最新式的战斗机模型时,戈林发现这种机型他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听米尔希讲过。戈林当时没向米尔希表示什么,暗中却己下决心要着手整顿空军。恰好,空军参谋长韦弗在一次空难中丧生,戈林不顾米尔希的反对,将对空军事务一窍不通但精明能干的凯塞林任命力空军参谋长。与此同时,他又将空军技术办公室主任的职位交给了他在一战时期的战友乌德特。这是一位飞行技术十分高超,性格刚烈的军官,在后来的战争中,他成为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德国空军中最出色的空战指挥者。

  尽管空军力量的发展还有待时间,但希特勒和戈林都急干将空军派上用场。戈林利用他与许多国家外交官有私交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吹嘘德国空军是如何强大。这一点正合希特勒的心意,因为希特勒念念不忘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提出的向东方扩张和兼并奥地利的目标,而为使英法对德国未来的行动不加干涉,进行这种武力威慑是此时可采用的唯一的办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德国的武力威慑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此之前几年的时间里,希特勒一直在督促军界和经济界为复兴德国的军事力量而努力。这一切开始都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德国在重新进行扩军备战的消息以各种方式在国外传开,引起了英法等战胜国的不安。为了消除他们的不安,希特勒不断向各国保证德国无意恢复军事力量。早在1934  年初,希特勒就命令陆军要在年底将兵力由原来的10  万人扩充至30  万人,海军也在悄悄建造大吨位的战舰。至于空军,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戈林的苦心经营之下,飞机的数量已经接近英法等国。

  1935  年3 月17  日这一天,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节日般的日子,这一天是德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希特勒在柏林举行的盛大的纪念集会上,第一次向德国国人宣布,德国从此再也不受《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了,用希特勒的话说,就是德国人民从此挣脱了“加在德国人民身上的锁链”。

  从这一天开始,纳粹德国撕去了为扩军备战所作的一切伪装。虽然当时德国有许多人对《凡尔赛和约》极为不满,对希特勒此举曾大加赞赏,甚至为此欢欣鼓舞,但是在若干年后,德国人在进入了一个血与火的残酷年代后,才意识到,正是从那一天开始,德国几乎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戈林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他出于一种好人喜功的心理,以其一贯的武断作风,让米尔希下令停止生产造价极高的大型轰炸机,尽量扩大小型战斗机的产量。他直截了当地对米尔希说,“元首没有问我飞机有多大,只是问我飞机有多少。”他的用意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明白只有飞机达到一定的数量,他才有可能首升为元帅。

  对于德国的军事力量的复兴,当时英国以张伯伦为代表的那些缺乏远见的政治家们,采取了姑息养好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在1935  年5 月21  日的德国国会上的和平演说中,以华丽的措辞对德国将公开重整军备的行动进行了辩解,并向第三国保证,德国绝对没有征服其他国家的念头,德国要的只是“和平”。他宣称,德国承认法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主权,承认波兰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对于奥地利,德国既不想干涉其内政,更没有兼并它的念头,希特勒的虚伪的和平保证居然使伦敦的政治家们大喜过望,尤其是希特勒就提出的裁减军备的建议,简直使英国人觉得永久的和平已经到来。英国欣然同意德国的裁减军备的计划,即德国将对一切攻击性重型武器予以限制,海军力量只能达到英国的1/3 。英国政府欣然同意。英国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破坏,也标志着《凡尔赛和约》的寿终正寝。

  1935  年10  月,意大利突然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人的行动又为纳粹德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面对意大利的武力侵略,国联吵着要对意大利买行制裁,但实际上却是无能为力的。希特勒看明白了这一点。次年2 月27 日,法国与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希特勒在国会中宣布,既然法苏签订了互助条约,这就意味着《洛迎诺公约》的瓦解,那么,德国就必须在非军事区建立起绝对的主权地位,说干就干,3 月了日,德国政府命令陆军对菜茵兰非军事区采取行动,这个命令是由陆军部长勃洛姆堡亲自下达的。接到命令后,德国陆军十分惶恐,他们害怕招致法国的反击,于是在3 月7 日凌晨,只象征性地派出了3 个营的兵力,在看到法国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才派出厂后续部队。前后加起来,占领整个莱茵兰非军事区只用了一个师的兵力。法国政府和军队的软弱与忍让,使本来手里捏着一把汗的希特勒和德国陆军的将军们,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莱茵兰非军事区事件发生的一年后,戈林手中的空中长剑终于在世人面前亮了出来。在同一年的7 月17  日,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掀起了一场武装叛乱。西班牙人民在由**。左翼共和党等政党组成的西班牙人民阵线的领导下,坚决地抵抗并还击了叛乱军队,使法西斯分子迅速取胜的梦想破灭。7 月22  日,西班牙叛乱分子的首领佛朗哥,派使者赶到拜罗伊特晋见正在参加瓦格纳音乐会的希特勒,请求德国提供军事援助。希特勒认为这是一个提高纳粹德国在国际上的声望的机会,同时,希特勒已经看到西方各国对西班牙事件的态度不一,尤其是意大利与英法在如何对待西班牙问题上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和尖锐的矛盾。如果使西班牙内战的时间延长,就可以使意大利与英法的矛盾加深,最后将意大利完全拉到德国一方来。由于这些原因,在佛朗哥的使者到达德国后,希特勒马上将戈林与勃洛姆堡召来,让他们立即制定支援佛朗哥的计划。戈林此时知道,这也是希特勒对他这几年的空军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戈林决定将空军中最精锐的号称“秃鹰军团”的飞行大队派到西班牙。

  12  月,戈林派出的第一个空军飞行中队飞往西班牙,米尔希代表戈林力出征的德国空军壮行。飞机出发的时候,戈林正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烦躁不安,因为他对自己的空军的战斗力实在没有什么把握,如果这次行动出现纸漏,他将在那些一直想看他笑话的党内人士的面前丢尽脸面,更为可怕的是会使一直信任他、欣赏他的希特勒改变对他的看法。在第一批空军出发后的几个月里,戈林又陆陆续续地将几个空军中队派往西班牙。

  1937  年4 月26  日,德国空军的9 架容克52  型轰炸机分三个小队,对巴斯克人居住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了狂轰滥炸,几乎将这个小镇夷为平地,镇中无辜居民被炸死达32  人,这一暴行自然是与戈林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戈林就是这场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以这一悲惨事件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格尔尼卡”的油画,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全世界的左派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谴责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戈林作为罪魁祸首,更是受到了激烈的抨击。可戈林不仅不觉难堪,反而得意洋洋,因为他并不怕人心向背,他的内心也不会为此而不安,他只在乎他的元首是否会对他满意,只关心他能否尽快晋升为元帅。英法等国对此反应强烈。

  英国的反对党和**在国内掀起了一个反对戈林的**,称他是屠杀格尔尼卡居民的凶手,“他的皮靴沾满了血迹”,并且强烈反对邀请他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礼。英国大使菲利普斯对其政府警告说,戈林假如敢到英国来,就可能有被刺的危险。英国政府考虑再三,终未向戈林发出邀请。戈林对此事很长时间都不能释怀,他在一次与友人谈话时说,他认为英国如不愿与德国结盟,那么德国潜在的真正的敌人就是大不列颠。

  虽然戈林对英国人心怀不满,但是在理智上,戈林与希特勒都幻想建立一个德国与英国的联盟,因为德国的征服对象首先是在东方,而不是在英伦三岛。戈林在与英国航空大臣洛西恩勋爵谈话时,为这位在英国政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大肆描绘了一番英德结盟的美好前景,并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他与希待勒都希望能与英国结盟。他说,“德国并不愿意看到大英帝国有任何衰落的迹象,相反,如果需要的话,在英国受到严重的威胁的时候,德国完全可以伸出救援之手,”“这也符合德国的利益。”戈林不无抱怨他说,英国现在对德国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好,“别的国家都有殖民地,但德国却连一块都没有。事实上,每当德国想从鹅身上拔一根毛的时候,都被英国和美国的大皮靴将我们的手踢走”。最后,戈林又对洛西恩勋爵说,“德国的空军力量现在比英国的空军要强大,德国并不是一定需要同谁结盟,因为德国完全可以自己保卫自己。”言外之意,德国与英国结盟主要对英国有好处,相反,英国与德国为敌,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实事求是他说,戈林的这一番威逼利诱,对英国政界并不是没有一点影响的。随着德**事力量的加强,英国国内的绥靖主义思潮日益泛滥,许多政界人十主张不要与德国为敌,以避免又一次卷入战争。

  1937  年5 月,张伯伦接替鲍德温出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一向希望与德国和解,并在大选时向选民保证,在其任期内,将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为便于同德国政府搞好关系,他派对纳粹德国抱有好感的亨德森出任新的驻德大使。亨德森一到德国,就同戈林打得火热。戈林对亨德森的印象也很好,一来二去,两人后来居然亲密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戈林经常向这位新大使埋怨英国对德国始终过于苛刻,“英国人连一朵花都不让我们摘”,表白德国以德报怨,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并且,他本人从来没有让其空军将英国作为假想敌进行演习。在另外一次谈话中,戈林对亨德森说,英国与法国结盟是对德国的一种威胁。针对戈林的担忧,亨德森曾含蓄地指责了柏林一罗马轴心的危害。戈林听到这些,不无遗憾他说,“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伦敦不与巴黎结成联盟,那么,我们也不会与狗娘养的意大利人搞什么轴心——我们一点都不信任他们!”戈林又对亨德森说,他一直敬仰英国的德雷克(16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英国海盗,后被英国女工伊丽莎白授予骑士称号),比起海盗时代的英国,现在的英国明显地变得软弱了。亨德森对这种说法表示同意。亨德森好像被戈林迷住了一般,在给外交大臣艾登的信中他写道:

  “在纳粹的领导人中,除了希特勒外,最坦率最真诚的就是戈林。”对这样的看法,艾登却不能苟同,他一直认为希特勒和戈林之流的“坦诚”的实质与马基雅维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7  年7 月的一天,戈林在卡琳庄园又一次会见了亨德森。亨德森再次让戈林解释有关德国最终目标的问题。戈林向亨德森表示,德国已经放弃了一切向西发展的目标,也不会重占阿尔萨斯和洛林,他希望亨德森能把这一点向英国政府解释清楚。随后,戈林的话锋一转,很狂妄他说:“既然命运已经将德国放在了欧洲的中心,那么德国就必须在军事上强大起来,”亨德森对戈林说,他以个人的身份劝德国不要操之过急。他还吹捧说,“我注意到了德国现政府的成绩,也十分钦佩希特勒先生的‘高贵品质’,希特勒先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将德国的失业人数由600 万减少到60  万,这一点,在其他国家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说明了希特勒政府的许多社会计划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戈林主持实施的四年计划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大,可以说,它使德国的经济出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前面谈到,四年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用德国的低品位的铁矿石资源炼铁。早在1935  年戈林在萨尔布吕肯与当地制铁商赫尔曼·勒希林会面时,勒希林就告诉他,一旦爆发战争,德国肯定就要受到封锁,根本就不能指望从瑞典进口铁矿石。而德国的铁矿石资源足以满足德国在未来战争中的需要,尽管其品位较低,但每年出产1400  万吨生铁的原料需求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最初,戈林对此有些怀疑,鲁尔的那些钢铁企业主们对这种说法更是不屑一顾,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他们了解德国的铁矿且不说品位低,就是含硫量太高这一点就是很大的难题,现有的脱硫技术很难将其处理得达到要求。戈林思忖再三,又找了一些专家对这一问题加以充分论证。当时,任何一家德国钢铁公司都不愿承担冶炼德国的铁矿石的任务。戈林最后决定,为了第三帝国的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一个由他直接控制的钢铁公司,这个公司不仅要冶炼德国的铁矿石,而且在将来要完全控制德国的钢铁生产。戈林不愿让沙赫特和钢铁业的人士事先知道这一决定,因为他已料到沙赫特和那些钢铁巨头们肯定要反对他的计划。

  1937  年7 月15  日,戈林觉得时机已成熟,便向外界透露了这一消息。

  一周后,戈林又召集了钢铁界的头面人物在柏林召开了一个会议,他在会上宣布将在萨尔茨吉特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工厂,他解释说:“因为我们的敌对国家在重新武装时都曾遇到缺乏钢材这一难于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将向人们证明,第三帝国能比那些有议会政府的国家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后不久,“赫尔曼·戈林帝国来矿与炼铁联合公司”,即“赫尔曼·戈林工厂”迅速成为欧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

  戈林对报界人士说,在必要的时候,他将出面没收那些他认为为他的工厂所需要的矿山。面对戈林的举动,那些曾经为纳粹党的崛起出了大力的鲁尔的实业界巨头们,都目瞪口呆了。9 个最具实力的钢铁巨头在克虏伯的带领下,以杜塞尔多夫钢铁联合会的名义,联名签署了一份给政府的抗议书。

  沙赫特本人也给戈林写了一封洋洋万言的信,呼吁戈林放弃这种集权式的经济政策,并1 乓5 告诫戈林说,这种经济政策只能导致私营企业最终的破产,而就德国现状而言,现在不但需要国有的大工业,同时也需要大的私营企业的力量,并且国家还需要来自私营企业的税收。戈林很不以为然。他在回信中告诉沙赫特说,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只能这样做。他自己知道,既然他的四年计划已经得到希特勒的批准,他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况且,在此时的德国,他戈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现在根本就没有必要把那些实业界的巨头们放在眼里。在给那几个钢铁巨头的回信中,戈林指责在这些人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国家的利益,有的只是无耻的利己主义,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破坏帝国利益的行为。他还暗示,如果这些人再对他的作法说三道四的话,他就将对这些人提出起诉。那些人也并非等闲之辈,当然不会善罢干休,在沙赫特的唆使下,他们又向希特勒呼吁制止戈林的举动。但希特勒对这些人说,他绝对相信戈林所作的一切,因为他完全是出于对国家未来利益的考虑才那样作的,希望他们能够理解。

  赫尔曼·戈林工厂不属于纳粹德国的任何一个经济部门,这个工厂的直接领导者就是戈林本人。为了便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工厂,戈林任命其亲信皮利·皮尔纳为董事会主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的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还在抱怨,没有一个人能够弄清戈林工厂的经营状况,也没有人知道戈林工厂的董事会的情况。戈林工厂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将所谓的“经营”的触角伸到德国各地,甚至悄悄地延伸到奥地利、东南欧、巴尔干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以各种形式控制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司。它购买了奥地利的施泰尔一戴姆勒一普希汽车公司的全部股票的78%;得到施泰尔钢铁工厂的全部控制权,包括其在瑞士的军人工厂;购买锡默林机器和汽车制造公司的51%的股票;购买多瑞河第一航运公司的控制性股票,从而获得了这一公司的全部的经营权及其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全部资产。在国内,戈林更是狮子大张口,将他认为有必要接管的工厂和矿山接二连三地纳入戈林工厂的领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原属于弗立克的矿山,原属于奥地利的帕拉蒂里亚铁矿,在这个铁矿的附近,戈林工厂还建立了一个新的钢厂,以便就近冶炼该矿山的铁矿石。为了保证其钢铁厂的煤炭和石灰石的供应,戈林工厂吞并了德意志煤炭公司。后来,戈林工厂在鲁尔地区又陆续吞并了10个较大的矿山。

  正如许多西方现代史学家所形容的那样,戈林好像是一只永远吃不饱的狮子。对于他的性格中的贪婪的一面,众多的史学家曾花费过大量的笔墨加以描述,并把这种性格的形成原因归于他长期注射吗啡。固然,药物的刺激是使其性格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他的元首希特勒长期对他的纵容。试想,如果希特勒对他稍加约束的话,他戈林即使是有天大的虚荣心,也会有所顾忌,而不敢如此胡作非为。希特勒在同戈林为夺取德国政权而并肩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清楚了他这位得力部下常犯的毛病。可是,希特勒并不想过多计较这些,在希特勒看来,只要戈林能绝对忠诚于他,能一心为他出力,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况且希特勒也明白,戈林并不是一个庸碌无能的蠢材,说他蠢和懒,只是就他个性中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而言的,他的蠢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超常的占有欲常常使他不择手段,作出一些超出常理的事情来;是因为他的病态的虚荣心常常使他无法自制,作出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来。他的懒则是因为他太“忙”了,不知道他每天要参加多少会议和社交活动,每一个炫耀的机会,他都不肯放过,只要能够出头露面,他就有请必到。这样一来,一些“工事”他反倒无暇顾及。在他的同僚的眼中,他难免被看成一个不干正事,只慕虚荣而且有些心理变态的家伙。假如戈林真的一点本事也没有,那么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盗世好雄希特勒岂能选中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又岂能让他去掌管第三帝国的许多重要的部门。

  正是:不识独夫险恶处,只因未明其面目。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