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傅玄评传 >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儒家主张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提出民本思想,强调以农为本。孔子讲"爱人"(《论语·颜渊》)、"重民"(《尧曰》)、"富之"(《子路》)、"宽则得众"(《尧曰》),认为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被人们当作民本思想的要义;他还讲"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梁惠王上》),可以说是爱民、富民的具体措施。荀子作为先秦儒家集大成的思想家,更从君民关系、民心向背的角度深化了民本思想。他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又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喻,说明"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王制》)的道理。
荀子之后,法家主张中央集权的**制度,也是讲民本主义的。商秧提出过"爱民"、"利民"(《商君书·更法》)。韩非也讲:"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韩非子·心度》)可见,以民本主义支持**主义,这也是法家思想的要义之一。汉初贾谊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同时又吸收了法家**主义的理论成分,首先明确使用了"民本"这一概念,提出"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新书·大政上》)的观点,既强调"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修政语下》),"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礼》),又具体讲到慎刑爱民、宽政富民的问题。其中,"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奇巧末技、商贩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瑰纬》),重农本,抑工商末业,是一个重点;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积贮,以备"兵旱相乘"(《无蓄》),也是一个重点。贾谊的农本思想,受荀子的"强本"主张的影响较多;他的积贮建议,则明言是受管子的启发而来的。
傅玄的民本思想及其富民主张,受到先秦和汉初儒家特别是荀子及其再传弟子贾谊的深刻影响。同时,汉末以来政论家社会批判思潮的兴盛,其中儒、法、道诸家学说兼容并蓄的思想特点,也为傅玄直接继承并发扬。王符《潜夫论》里针对汉末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强调"民为国基"(《叙录》),要求君臣关心民生疾苦,"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忠贵》),"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务本》),"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务本》),工、商虽为"末",但在"备器"、"通物"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应低估,重视农本兼顾工商,才能富民富国。崔寔《政论》指出:"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还提出兴修水利农田、改良耕作工具、推广农业技术等具体建议。荀悦《申鉴》提出"崇王政",把"兴农桑"、"丰民财"的"养生"之政放在了首位。
可以说,凡是天下调残、民不聊生之时,就会出现民本论的议论;凡是征发、徭役使百姓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之时,就会提出富民论的建议。先秦思想家是这样,汉初、汉末思想家、政论家也是这样。曹魏政权承丧乱之后,境内调弊,人口大量减少,财用不足,亟待休养生息,恢复井发展生产。但是,西蜀、东吴末平,大军要备边作战,这对脆弱的曹魏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魏明帝好治宫室,不顾战争的沉重负担和农业生产因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兴劳役,妨害农时,一度成为社稷之忧。当时魏室群臣纷纷上疏极谏,指陈时弊。其中安民丰财、务本节用是一致的呼声。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第一次危机。明帝以后,司马懿采纳邓艾建议,在淮南、淮北之地广设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粮供给,收到一定成效。正始以后,司马氏执政,除与蜀、吴交战外,淮南方镇一再反叛,征讨不断,第二次危机又出现了。嘉平四年(252 年)冬,魏军三路并进征吴,于东关大败,淮南"历年军实,一旦而尽","自魏有军以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三国志·毋丘俭传》注引表文)。接着,淮南又"累有内难"。正如后来胡烈上表所言那样,"镇安社稷,抚宁上下,力农务本,怀柔百姓"(《三国志·王基传》注引司马彪《战略》),是当时司马氏执政时期最迫切的问题。傅玄在《傅子》里提出"安民"的建议,就有鉴于这一形势。入晋以后,他向晋武帝上疏所陈,与《傅子》里的建议精神是大体一致的,利民兴农,仍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司马氏新建立的王朝。
以下我们就来介绍讨论傅玄有关安民富民的一些主张和建议。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