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董仲舒评传 > 一、关于董仲舒历史地位的总评价

  一、关于董仲舒历史地位的总评价

  这里说的总评价,也就是在总体上对董仲舒做一个盖棺论定。根据上述的考察,对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做如下概括: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

  他作为开一代经学之风的《公羊春秋》大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以刘氏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据此即可论定,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这就是我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总评价。下面再对其中的三个问题做一简略的论述。

  (一)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

  中国社会自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直到西汉前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理论体系,或者没有一统,或者虽有一统,但都未能指导统治者取得社会的长治久安之效。

  这样便提出了为刚刚取得全国政权、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尚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设计一套能够维持其长治久安的意识形态或理论体系的任务。董仲舒的新儒学就这样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了。

  董氏新儒学的体系如前所述:以孔、孟的儒学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构架,并广泛吸取了先秦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而构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自然神论之"天"为最高范畴、以阴阳五行为构架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宇宙论;"变而有常"的天道观;真天意、辨物理的认识论;待教而善的人性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继乱世必须"更化"的"三统"、"三道"的历史观;取法于天、以行仁政德治为核心的王道论;以及"独尊儒术"的大一统论。

  正是由于董仲舒所首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恩准,从此,儒家思想不再是士人坐而论道和带有"平民"色彩的非官方哲学了,它的理论体系和经典,便成为居统治地位、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在中国的文化变迁中起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把"布衣"孔子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圣人;另一方面,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董仲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由此也就奠定了董仲舒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孔子之成为封建时代的"孔圣人",而不是像老庄、墨子那样,仅是某一流派的祖师,以及孔子之成为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始人,最根本的固然在于孔学本身,然而,从外部原因看,也有赖于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二)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思想家

  从战国进入秦王朝,再从秦未的战乱进入西汉王朝的前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虽表面上获得了统一,但始终未得安宁。一方面,中央朝廷所分封的诸侯国不断有反叛者,朝廷因而频繁用兵;另一方面,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和残存的奴隶同新兴的官僚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在发展。这样便向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提出了一个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思想乃至吏制等方面的建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统一、安定和进步的问题。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便为封建社会初期这场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思想,以君权神授的形式,向人们宣布了汉王朝当兴的神圣性;它又以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观点,维护了以刘氏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它以继乱世必须"更化"的三统三道的历史观,为汉王朝继秦乱之后进行改革直接提供了理论根据;而它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取法于天以行仁政、德治为中心内容的王道论,又为其规定了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当然,董仲舒不仅为西汉王朝提供了改革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出了指导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吏制等方面的具体建设措施和主张。由此即充分表明了董仲舒作为封建社会初期改革思想家的立场。以往把他打入反动的思想家显然与其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不符。

  (三)封建社会前期的促进作用,后期的精神枷锁

  如果说董仲舒为封建社会建构的理论大厦及其所提出的改革主张在西汉社会的前、中期及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对巩固封建制度、特别是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政府的权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积极和进步的作用。那么,当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入其衰落期以后,它的作用也就由进步转向了反动,变成了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精神枷锁。如**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中所指出的压迫农民的四大绳索,主要就源于董仲舒。看不到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学体系在封建社会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所发生作用的这个变化,把它在封建社会前期的进步作用无限夸大,以至不承认或否定这种变化,只承认其具有进步作用,显然是错误的;同样,反过来,只见其后期的反动的作用,或以其后期的反动作用来抹煞其前期的进步作用,也是不正确的。以往的教训显然主要在后者。当然,无论是对其前期的作用,还是对其后期的作用,也都不可绝对化,而应进行分析:前期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但亦有对人民实行压迫和剥削的一面;后期的反动作用是主要的,但在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也就要求对问题进行具体和深入的分析。

  例如,还是以**同志所总结的束缚中国农民的四大绳索来说,毫无疑问,这四大绳索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名符其实的,丝毫没有夸张,但这些对于刚刚建立封建制度的封建社会初期来说,恐怕就不能说是束缚的绳索了,而是对当时社会关系以及人们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对生产力来说是一大解放。这不但是对于形成君权、族权、夫权的"三纲"、"五常"来说是如此,就是他所说的"天"神,也是用来巩固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

  说到这里还涉及到以往对董仲舒的所谓"中国的奥古斯丁"和"正宗神学"的指责,我以为也是难于成立的,这是因为第一,他所提出的"百神之大君"--"天"神,并不是他的创造,也不同于西欧所信奉的人格神--"上帝",而是带有泛神论色彩的自然神论。也就是说,他是把以前统治者所供奉的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具有人格形象的"天帝"自然化,当然他也还保留了它的神圣色彩。第二,也正是由于他把这种自然神论儒学化,并提出了"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术作为统治者的最高指导思想,所以才使中国避免了像西欧的国家完全宗教神学化的前途,并使中国文化避免了神学化,应该说这是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一大功劳,怎么能反过来成了他作为神学家的罪状呢?所以,这种指责是有违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