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 第九章 自古红颜多薄命

第九章 自古红颜多薄命

  一、魂断巴黎

  1997年8月31日,是整个英国乃至全世界感到震惊的一天。

  8月30日下午,戴安娜和她的男友都迪·法耶兹去法国圣托洛佩兹度完周末,于16点30分,双双回到巴黎利兹饭店,准备作短暂停留。在法耶兹家族这家豪华的利兹饭店,俩人共进晚餐之后坐上自己的那辆黑色奔驰600型,准备去位于巴黎16街的都迪的一所私人别墅休息。尽管下午饭店所有警卫人员已得到通告:不能走漏一点风声,饭店主管还准备了几辆同样型号和外形的奔驰车,以免众多媒体的追踪。不料早已有二十多位记者守候在门外,他们手捏着相机等待“猎物”的出现。

  这些摄影记者以偷拍名人照片为职业,被称为“帕帕拉奇”。

  为了躲开记者的骚扰,戴安娜和都迪从饭店后门出来,坐上了饭店提供的一辆大功率的奔驰600型豪华轿车。车子沿着塞纳河畔的高速大道,向西飞速驶往位于巴黎16街都迪的私人住宅。但从饭店跟踪而来的7名摄影记者却驾驶摩托车在后面穷追不舍。

  为了摆脱追踪者,司机加快了车速,沿塞纳河西行驶。车开到了艾菲尔铁塔附近的阿尔玛桥下的快车隧道中。这条快车道只有数百米长,但在入口处有个向左的小拐弯,开快车者经常在这里出事。为戴安娜开车的司机名叫亨利·保罗,是利兹饭店部门负责人,并非专业司机。这辆黑色大奔驰车速超过160公里/小时,突然失控,撞在隧道中央的第13根分界水泥柱上,汽车打了360度的转弯,又被弹回撞到墙壁上。之后又翻了几个跟斗。除后备箱外,整个车身严重变形,发动机和水箱被撞到了汽车前排座上。

  司机和与戴安娜一起坐在后排的都迪当场死亡,戴安娜及其保镖身负重伤。零点30分,闻讯赶来的警察和消防人员切断了车辆顶棚,经过了将近两个小时把浑身血迹的戴安娜从撞坏的汽车中救出来,随后立即送往距出事地点6公里的巴黎伤外科医院。

  这位天使般的女人此时奄奄一息,手臂骨折,大腿严重划伤,脑震荡,从伤口至胸腔大面积受伤出血。在事故现场,闻风而到的医生们组织了第一次急救。在这穿越塞纳河的隧道里,他们全力挽救王妃的生命,但刚到医院王妃便大面积心肌梗塞。有的报道说送到医院时,王妃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为了拯救戴安娜,医生采取了一切可行的措施。

  医生立即对她进行了紧急开胸手术,他们缝合了她心脏部位的一个大出血口,并采取了其他一些急救措施,但终无回天之力。一个多小时后,一直守候在医院的法国内政部长舍韦内瓦和院方宣布,戴安娜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死在手术台上。

  戴安娜死于1997年8月31日凌晨4时26分,时年36岁。

  佳人香消玉殒,全球的成千上百家电视台、广播台、报纸和互联网址,都在不约而同使用了同一个词组———“震惊和悲伤”。

  世界都浸泡在泪水中。

  伦敦时间8月30日23∶22第一个关于戴安娜遭遇车祸的消息出现于电报中。

  8月31日00∶55*9摇一则报道称戴安娜受了重伤。

  01∶05*9摇一则报道称都迪已经死亡。

  03∶29*9摇一则报道称戴安娜大腿及胳膊受伤,且伴随有脑震荡。

  04∶23*9摇英国外交大臣库克被要求发表声明,推测戴安娜已死亡。

  04∶43*9摇联合报社宣布威尔士王妃戴安娜死亡。

  04∶46*9摇法国政府宣布戴安娜死亡的不幸消息。

  05∶36*9摇白金汉宫发表声明,证实了上述消息。

  05∶50*9摇法国内阁发表声明,对戴安娜之死深表遗憾。

  据说,车祸发生后,戴安娜曾清醒,表现出迷惑和愤怒,还说了几句话。在当时疯狂的拍照中这几句话已经不可得知了。

  来自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将这座医院围得水泄不通,在手挽手的众警察护卫下,戴安娜王妃静静地躺在这座沉寂的医院里,警戒线内除了寂静就是无尽的哀思。人们手持鲜花默默地走向医院门口,将手里的白色玫瑰花交与警察,一位小女孩在献花前流着泪水吻别那一束洁白的玫瑰。

  不明真相的行人看见了众多的记者围着医院,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新闻。当得知戴安娜王妃已经车祸身亡之时,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位妇女叫了起来:“这不可能!她太年轻了,她是一个天使!”

  谁愿相信呢?

  医院门口的大街上绿树成阴,有许多咖啡馆和酒吧。但此时已失去了欢声笑语、来来往往的繁华,满街走动的都是表情沉重的警察和记者。人们在注视着这幢已经成为世界传媒焦点的医院,悲痛着。

  8月31日19时21分戴安娜遗体被专程飞来巴黎的查尔斯王子与她的两位姐姐接送回国。

  二、世界的哀悼(1)

  戴安娜的死让英国人目瞪口呆,也让世界所有喜爱和尊敬她的人潸然泪下。死讯刚一传出,各国首脑、各大媒体、社会各界纷纷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出他们的哀悼之情。数不清的鲜花和数不清的唁电与悼词铺满了天上地下、五湖四海。

  8月31日凌晨4点21分,正在菲律宾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延迟坐机起飞时间,5点零5分,他代表英国政府在菲律宾马尼拉军事机场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说:“惊闻这一噩耗,我们首先想到此时此刻对她的孩子与家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我非常荣幸和王妃共同致力于国际慈善事业。”

  “我相信,对一个在处理严肃问题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人来说,时值盛年的她就发生目前的一切确实是一种悲剧性的损失。”

  “在将来的几天里,王室和我们国家将沉浸在因痛失王妃而引起的巨大哀伤之中。”

  “从长远来看,这一事件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对王妃私生活的粗暴干涉是否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5点零9分,白金汉宫宣布女王伊丽莎白和查尔斯王子为这一令人伤心的消息而震惊和不安。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睡梦中被叫醒。5点21分,这位首相说:“我极度震惊。我们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人,都在震惊和哀悼之中。”

  他称戴安娜为“人民的王妃”,说:

  “戴安娜是个美丽、热情而又仁慈的人,不仅在大不列颠而且在全世界深为人们喜爱,人们也将会像哀悼朋友一样悼念她。”

  他还说:“我们还深切慰问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位爱子,以及在这场令人惊愕的悲剧中所有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其他家人。”

  保守党领袖威廉·黑格同样在8月31日凌晨5点从睡梦中被唤醒,被告知王妃的死讯。他说:

  “我极度震惊。整个国家将因这一噩耗而为之震惊、哀伤。”

  “我尤其要向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表示深切哀悼。”

  自由民主党领袖帕迪·阿什当说:“面对这一悲剧,我想,我和这整个国家的其他公民一样,在惊恐和哀伤中震惊得无言以对。”

  “我向她所有近亲和远亲表示沉痛哀悼。”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戴安娜的人道精神大为赞赏,他的发言人说,戴安娜的去世是惨痛的损失,联合国因此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亲善大使,“人们将怀念她”。

  世界各国首脑和知名人士纷纷发出唁电和悼词,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戴安娜一生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她短暂的一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美国总统克林顿是最早对王妃遇难表示哀悼的国家首脑之一,他说:“我和妻子希拉里对她的不幸遇难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悲哀。我们熟悉她,喜爱她,敬佩她为孩子、艾滋病人、结束地雷灾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敬佩她对儿子威廉和亨利的慈爱。”

  “我们谨向她的家人、朋友,尤其是她的爱子表示深切哀悼。”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达了他无尽的哀思,他说:“戴安娜王妃非常了解和热爱俄罗斯人民。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她为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

  “惊闻戴安娜女士猝然逝世,我极为悲痛。”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女性,热情、活泼和慷慨。她的死亡令人如此悲伤,因为她是大家熟识的一位名人。在这一悲伤的时刻,我谨向她的家庭,尤其是她的孩子表示哀悼。”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表达了对戴安娜王妃的哀悼,王妃原本计划把访问柬埔寨作为她反地雷条约活动的一部分。

  “我代表柬埔寨皇室表达我诚挚的哀悼之情,”亲王向记者说道,“这真是糟透了!”

  英国消除地雷组织“正义之光”的官员在金边宣称,戴安娜想去访问柬埔寨,这是世界上布雷最为严重的国家。

  “当她今年早些时候参观我们在安哥拉的措施后,表达了想参观我们在这儿的行动的愿望。”“正义组织”的皮埃尔斯·佐戈对路透社记者说。

  荷兰女皇比阿特丽克斯据称被这一悲剧所“震惊”。她的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女皇陛下向受害人的家属志哀。”

  意大利总理迪尼说:“戴安娜是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名人,一个令人如此钦佩的人。她的不幸对全世界的公民是一种震惊,她不应这么早结束生命,她太年轻了。”

  德国总理科尔赞扬戴安娜的“风采和勇气”,尤其是她为人道主义事业做的大量工作。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表达了他的震惊:“戴安娜王妃的悲剧性死亡使澳大利亚人民陷入了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一个如此年轻、如此迷人的女性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生命,澳大利亚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戴安娜的魅力。我代表澳大利亚政府向她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以及王室的其他成员表达最深挚的同情。”

  南非总统曼德拉说:“戴安娜之死对全世界崇拜她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南非也不例外。”

  加拿大总理克里斯蒂深为震惊地说:“我希望能表达我对戴安娜王妃家庭以及所有在这场毁灭性的事故中的遇难者的深深的哀悼。戴安娜王妃的官方地位和她的个人能力使她不仅对她的国家而且对这个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样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所有加拿大人民都会为她的儿子和其他家族成员祈祷。”

  巴基斯坦总理那洼兹·沙立夫说:“我对她在这样的年纪逝世非常悲痛。”沙立夫的新闻秘书援引他的话说:“这对她的孩子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我寄予极大的同情。愿真主能保佑她的孩子及其亲属。”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戴安娜王妃的不幸去世将会使世界失去那激励着几百万从事慈善工作的人们的崇高和温暖。”在他致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一封信里,把戴安娜称为光辉、美丽和迷人的女性。他说:“她表现出了大不列颠的崇高和温暖。她对儿子和无数不幸人们的无私奉献深深地印在了世界上千百万人的心中。她的死亡震惊了所有仰慕和因她而欢乐的人。”

  二、世界的哀悼(2)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论戴安娜:

  “我知道她相当敏感,有时又非常活泼,这位女士总是希望能对这个世界有所改变。”

  英联邦总干事爱默柯·盎耶库说:

  “惊闻她的不幸消息,我极为震惊和不安。她在英联邦备受爱戴和尊敬,她在对待不幸的人时所明显表现出来的同情,成为了我们普遍的人道主义的一种象征。”

  正在澳大利亚进行官方访问的下议院发言人员贝蒂·布思罗伊德说:

  “惊悉戴安娜这位威尔士王妃的噩耗,我深为悲伤,谨代表下议院向她的两位爱子及其家人表示最大的同情。”

  罗马天主教苏格兰主教托马斯·威宁说:

  “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痛失生命,如此惨烈又如此突然,我备感悲痛。我谨向她的两位爱子,她的母亲和王室成员以及为她悲痛的人表示深切的慰问。不仅在苏格兰,也在全世界,她对社会不幸者的关爱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她是不幸人们的天使。这个早上,世界如此寂寞冷清。”

  被尊称为“妈妈”的著名人道主义者、慈善家特蕾莎修女与戴安娜相知甚笃,她和她的修女们悲痛地为王妃做祷告。但谁又能想到,仅仅6天后,这位伟大的修女也与戴安娜的灵魂一起升入了天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哀悼她们时说:“特蕾莎妈妈和戴安娜王妃,其生活背景的差异极为悬殊,但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关心他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何种意义,不幸的是她们几乎同时离开了我们。她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尊重。”

  在英伦三岛,民众对她的离去表现了无尽的哀思。

  在悲伤的英伦三岛,不必问停放王妃灵柩的圣詹姆士宫在什么地方,只需跟随手捧鲜花的人流;也不须揣测人们怎样评价戴安娜,只要看一眼他们沉痛的表情。

  当英国人知道失去了所拥戴的王妃之后,从8月31日凌晨开始,人们手捧鲜花涌向戴安娜曾经居住过的白金汉宫和肯辛顿宫,他们垂泪为戴安娜点燃蜡烛,在宫殿台阶的顶端敬献鲜花。早上7点,在这两座宫殿前,鲜花已堆得像座小山。

  他们中间有相互搀扶的老人、孩子、年轻人,也有全家人一起来的。一张隐现在鲜花丛中的纸条上写着:“你是不列颠民族心上的一颗明珠,你是众多人心中的一线希望。”不少人在轻声啜泣,一个黑人男子捂着眼睛放声大哭。白金汉宫门前也是人如潮,花如海,泪如雨。

  一位25岁的来自格拉斯哥的男子,听到这一消息后在肯辛顿宫殿的门口献上一束丁香,说:“我想她会变为圣人。我非常震惊,这不是人正常的死亡方式。我认为不应仅仅责备新闻界,这是大家的错。我从未献过花,但这一次实在是太惨了。”

  一位女学生献上了一束红玫瑰,她说:“我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一位终于找到自身幸福的女人,如此不幸地迅速死去。”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马上驱车前来致以哀思。他认为威尔士王妃是王室中惟一一位真正受欢迎的人物。

  有人认为“不列颠的王冠上失去了一颗明珠”。

  在英伦三岛,英国广播电台停止了正常节目的播出,专门播放戴妃身后的消息,这是二次大战以来绝无仅有的。

  8月31日原计划当天举行的英国多场足球比赛,在惊闻王妃逝世之后,马上全部取消;原定9月3日英格兰队对摩尔多瓦队的世界杯预选赛也被取消。英格兰足协说他们曾与王妃有过联系,讨论王妃参与一项足球慈善事业,她的突然去世使得这一想法永远无法实现。

  除了足球比赛,原订在31日进行的橄榄球、板球和摩托车等各项比赛都被推迟举行。另据报道,在6日戴安娜的葬礼举行的当天,英国全国的体育比赛都将停止举行。

  国际奥委会在31日就向英国王室发出唁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给英国奥林匹克协会写了一封信,对戴安娜的去世表示同情和哀悼。

  美国网球公开赛当天正在美国纽约举行,美国网协决定比赛前球员和观众全体起立,为戴安娜默哀1分钟。美国的网球主将阿加西还在手臂上绕上了一条黑纱。阿加西说:“这是个绝对的悲剧。这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个损失。如果文明社会不从中吸取教训,这一悲剧也许最终会轮到我们头上。”

  人们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互联网上各种电子邮件如同潮水般涌向了戴安娜的官方网址,寄托无尽的哀思和对不幸王妃的哀悼。

  “黑暗中的烛光。”

  “在平静中安息吧,亲爱的戴安娜!”

  “爱+美=戴安娜”

  “我们身边的天使:戴安娜”。

  “我相信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9月1日,成千上万的人为了能在吊唁簿上签名寄托哀思,在圣詹姆士宫外排起了长队,等了足足6个小时。

  三、白金汉宫的窘境

  英国王室迅速从悲哀和震惊中苏醒过来,于9月1日作出反应:白金汉宫决定不对戴安娜举行国葬,而是准备在9月6日为“特别的人举行特别的葬礼”。届时,英国将下半旗志哀,葬礼仪式将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特别重大的活动才在这里举行仪式。“人民的王妃”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在大教堂内举行葬礼仪式。之后,戴安娜的遗体将被安置在英格兰中部北安普郡的奥尔索普公园内斯宾塞家族墓地她父亲的身边。

  白金汉宫的发言人说:“对于深受人们爱戴的威尔士王妃 ,规格并不重要。”有些评论家对不为戴安娜实行最高规格的国葬表示赞同。因为戴安娜的思想与持续了1000年之久的君主制有很大的冲突,堪称是给君主制带来新鲜空气的第一位女性。她生前尚且对君主制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会要求君主制下这一繁琐的程序呢?

  白金汉宫面临公众和舆论的重大压力,因为戴安娜的死不能说与王室毫无关系。尤其重要的是,在全世界对王妃盖棺论定、推崇备至的时候,人们有必要也想知道王室究竟对王妃做出何种评价。

  千呼万唤始出来。9月5日星期五,葬礼的前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全国发表演讲,饱含深情地称赞戴安娜是一位杰出的富有才能的女性。

  这位女王通常只在圣诞节发表全国讲话,这是在位期间第二次破例,另一次是在1991年2月24日海湾战争爆发之后。

  自从上周日不幸的消息传来,整个大不列颠,乃至全世界都无比沉痛地表达了对王妃之死的悲哀之情。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哀思,而对这种损失的感觉是不容易表达的,因为最初这种震惊时常被种种感情所包围:不相信,不理解,义愤填膺,以及对幸存者的关切。这几天我们都沉浸在这种悲哀之中,所以作为你们的女王和一位祖母,现在我要对你们说的是发自我内心的话。

  首先,我要向戴安娜致以敬意。她是一位杰出的、富有才能的人,无论在好的时候还是坏的时候,她从来都保持着微笑,用她朗朗的笑声和爱心去温暖和激发其他人。

  我钦佩她,而且尊敬她———因为她为他人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承担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对她的两个儿子。

  达个悲伤的星期里,我们要帮助威廉和亨利正确对待这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他们和我们其他人共同遭受的。

  没有哪一个认识戴安娜的人会忘记她。那些没有见过她的千百万人,一旦感到自己了解她,就必定会记住她,怀念她。

  我自己认为我们应当从她的生活和她的死亡引起的非同凡响而感人至深的反应中吸取教训。

  我会和你们一样在对她的回忆中感到快乐。

  这里还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家庭,尤其是查尔斯王子与威廉和亨利,感谢所有向这位杰出的女性献花、致信和通过各种方式向她表示敬意的人们。

  这些充满爱心的行为一直是帮助和安慰的巨大源泉。

  在这里我们还要向戴安娜的家庭和所有与她同遭不幸的死难者的家庭致意。我知道他们也从上周末发生的事件中汲取了力量,去愈合他们的悲伤,面对失去了一位亲人的未来。

  我希望无论明天我们在何处,都能够加入表达我们悲凄之情的行列,感激她过于短暂却又贡献巨大的一生。

  这是一个向全世界表达我们不列颠人民的悲哀和尊敬之情的机会。

  安息吧,戴安娜!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感谢上帝让她给许多人带来幸福。

  世界各大媒体更以浓墨重彩对戴妃之死做了大篇幅、大范围的报道。例如:“一场震惊世界的事故”,“戴安娜夫人的悲剧性结局”,“世界为戴安娜夫人哭泣”。西班牙一家大报以“她的死感动了整个世界”为通栏大幅标题报道说:“五大洲的人民为戴妃一洒清泪,这是自肯尼迪总统遇刺以来从未见过的奇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对戴安娜的悲哀和惋惜外,媒体还用大量篇幅谴责了追踪戴安娜的新闻摄影师。“帕帕拉奇”与“狗仔队”、“杀人虫”等名词联系在一起。

  柏林一家报纸的标题是,“她死于追逐敏感和追逐图片的欲望”。维也纳《出版报》的标题更为尖锐:“摄影师捕杀戴妃”。对“帕帕拉奇”的谴责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官方以戴安娜的名义设立的慈善基金成立,所有捐赠将以王妃的名义资助慈善事业。这一基金刚刚开通,支票便源源不断地汇过来,以完成戴安娜王妃未竟的慈善事业。到9月5日止,捐款已超过了1000万英镑。

  可以说,这是人们纪念王妃最好的方式。

  在人们沉浸于悲痛中时,另一场葬礼已经悄悄的举行了。

  1997年8月31日,都迪·法耶兹终年43岁,在伦敦中部的里根特公园,按照穆斯林死亡当日下葬的习俗举行了葬礼。哈罗兹商场停业一天,店外长明的约1万盏灯也随着亡者熄灭了。

  店门口的两本悼念簿上,大多表达了对他与戴安娜短暂恋情的敬意。

  “因为你(都迪)和戴安娜王妃的关系,我才刚刚认识你。你使她在生命最后几个星期里享受到快乐令我对你感激不尽。”

  “这位年轻人———他叫什么,叫都迪对吗?我觉得对他的报道太少了。”一位前来吊唁的人说,“他被忽视了,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表达对他的敬佩。”

  四、与婚礼同样隆重的是葬礼(1)

  1997年8月31日—9月5日,世界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等待葬礼的举行。9月6日,葬礼举行的日子,这必定是最悲哀的一天。

  天刚拂晓,清寒干燥的伦敦,哀伤的人民排起了三五英里的队,来为他们的王妃送行。有人已彻夜守候在王宫或教堂前,在泪眼迷蒙之中等待着送王妃的最后一程。警方估计会有500万人参加了送葬,远远超过了1981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结婚的人数。

  清晨,当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回到肯辛顿宫这座象征他们各自悲哀的地方的时候,都不禁潸然泪下。因为这座宫殿已被花的海洋和成千上万的悼念者所包围。

  王子们慢慢地走着,与人们握手,表示他们的感激之情。许多人握着两位小王子的手,拍着肩膀以安慰,但自己的泪水已经不觉中滚落。

  这时的世界上的27.5亿人民———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在千里之外向戴安娜道别。BBC英国广播公司将对这一葬礼做一次空前规模的实况转播,并向178家电视台卖出了转播权,它将把这笔收入捐赠给戴安娜慈善基金。

  上午9点零8分,戴安娜王妃的灵柩安放在炮架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鲜花,鲜花丛中有一张两位年幼的王子所写的卡片,上面只有一个字“妈”。皇家卫队的6匹黑马缓缓地拉着灵柩行驶在阴沉的伦敦大街上。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紧跟在母亲的灵柩后面,查尔斯王子、菲利普亲王和戴安娜的弟弟斯宾塞伯爵也都低头走在后面。

  在白金汉宫前,五百多名来自不同慈善机构的人员从王室成员身后走出来,向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戴安娜致以最后的敬意。他们中有不少人特意穿上印有慈善标语的服装。

  教堂附近的街区聚集了600万的民众。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等待,在睡袋和帐篷里过夜,这让人想起1981年戴安娜嫁给查尔斯王储并成为英国皇室中最耀眼的明星的时候的那种规模,只是物是人非,大喜变成了大悲。

  当灵车经过英国王宫———白金汉宫门口时,身着黑衣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率领着3代王室成员向戴安娜的灵柩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她身后,白金汉宫上空飘扬的英国国旗早早地降下了一半,以示对戴安娜的悼念。

  灵车在千万人民的注视下,缓缓地走着。戴安娜在向英国人民告别,人民也挥泪送别这位他们热烈爱戴的王妃。

  戴安娜两位亲爱的孩子,威廉和亨利是最受民众关注和同情的。15岁的威廉穿着黑色双排扣礼服,脸上露出冷峻的神色。母亲魂断天国,他也似乎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了。年仅12岁的亨利王子比哥哥矮了一截,在父亲、舅舅和哥哥的衬托下,显得非常稚嫩。

  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啜泣声,呼唤着“戴安娜”的名字。有人还打出了标语,其中一幅上写道:“想爱就爱吧,现在不会有人伤害你了。”

  从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送葬队伍足足走了2个小时。

  威斯敏斯特教堂里面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人物和知名人物2000人,其中有法、美两国的第一夫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都迪的父亲、著名的哈罗兹百货公司的老板穆罕默德·艾尔·法耶兹,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和汤姆·克鲁斯,以及当前英国王室和政府的显官要爵,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等等,这是威斯敏斯特教堂自建立1000年来最为隆重的一次葬礼。在唱诗班的颂诗中,英国首相布莱尔宣读了《科林斯人对爱的赞美》。

  布莱尔首相说:“如今我们只能透过玻璃模糊地看到她的遗容。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希望和爱,但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是爱。”

  坎特伯雷大主教也向世界发布了关爱的悼词。

  感谢上帝赐予我们戴安娜王妃和她快乐的性情,让她为人师表,行善无数。感谢上帝赐予我们戴安娜王妃,她的平生是那样打动人心。感谢她那么平易近人,感谢她那么富有魅力,富有同情心。我们要怀念她银铃般的笑声,而最重要的是她随时准备帮助这个国度,乃至全世界贫困无助的人。她以自己的温暖点燃了很多人的希望。她的可贵的品质和同情心使她富有魅力,给我们以力量。

  我们要感谢上帝赐予我们最可宝贵的家庭生活,最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我要感谢你让我们能够从相互间汲取力量。

  我们要感谢上帝,因为戴安娜给这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力量,我们也会继续戴安娜未竟的事业。刚才布莱尔首相讲到了戴安娜的希望、爱和忠诚等等美好品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爱。我恳求上帝能赐予每一个人像戴安娜那样的仁爱、富有同情心、生生不息的精神。戴安娜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永远不会消失。她对国家的爱永远不会消失。

  四、与婚礼同样隆重的是葬礼(2)

  教堂里响起巴赫、维尔第和普切尔那哀婉的旋律,2000位悼念者倾听了戴安娜王妃的笃友、流行歌星埃尔顿·约翰动情的演唱,他根据自己的《风中之烛》特地改编一曲。上世纪70年代他为了纪念玛丽莲·梦露而作了《风中之烛》,今日由抒情诗人伯尼·托潘填词纪念同样美丽而不幸的王妃。“永别了,英格兰的玫瑰……你的烛光熄灭已久,而你事迹永远存留”。歌声响起,故人长辞;心碎的人唱起挽歌,远行的人魂游天堂。

  歌声中,亨利王子把头埋在双手中。戴安娜的弟弟斯宾塞伯爵上前致了悼词。说到最后,他哽咽了。人们回报热烈的掌声结束了精彩的演讲。

  仪式进行了50分钟,最后全英国为戴安娜———人民的王妃默哀1分钟。

  这是个让人永远难忘的时刻。当2000名贵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哀悼王妃的时候,全球各地的人民也在观看这场葬礼并用各种方式送别这朵“英格兰的玫瑰”———戴安娜。葬礼的实况向60个国家转播,广播电台用至少44种语言向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各地人民讲述这场壮观又发人深省的葬礼。

  王妃终于要离去了。这一次,没有摄像机,也没有人群。

  下午,车队随后开始护送戴安娜的灵柩前往距伦敦约一百公里的戴安娜家祖坟地。这里埋有戴安娜20代的祖先,位于大布灵顿村一座小教堂内,在伦敦西北郊50英里处。这里也埋葬了她曾与之相依为命的父亲。

  参加安葬仪式的只有亲密的家庭成员。简短仪式的细节没有透露,牧师的姓名也没有透露,据说是家庭的一位朋友。

  估计只有约十个人参加了最后的仪式。这些人是她的弟弟斯宾塞伯爵、两个姐姐和她们的丈夫、威廉和亨利两位王子、戴安娜的母亲和戴安娜的管家。

  就在伦敦街头数百万民众泪别王妃之际,已有许多人等候在庄园门口,等候在她回家的路上,迎接王妃的归来。他们有的早在星期五晚上就在这里举着蜡烛,举着条幅“戴安娜王妃,我们心中的皇后,回家安息吧”。

  斯宾塞家族说,戴安娜下葬时身穿一件她几个星期前刚买的但从未穿过的黑色长袖,配有特蕾莎修女送的一串念珠。

  在法国,人们前往发生车祸的地点阿尔玛广场,敬献写有悼词的鲜花。当葬礼在伦敦举行时,他们点燃花束中的蜡烛。在离象征塞纳河的铜像几百米处,孩子们来到英国驻法大使馆,把戴安娜的画像放在菊花、菖兰和玫瑰丛中,这个地方已被人们称作“戴安娜王妃广场”。

  在旧金山,14,000余人手持蜡烛,在城市中游行向戴安娜致意,为了感谢她为艾滋病人所做的大量慈善工作。游行队伍始终是沉默无声的,直到耳边结束埃尔顿·约翰哀婉动人的歌曲《风中之烛》。组织者琼斯说:“我们这些艾滋病毒携带者,在这个最黯淡无光的日子,和她的人民一起哭悼,我们怀念她的勇气,她的勇气给我们带来生存的力量。她那张在医院中用不戴手套的双手拥抱一个濒死艾滋病患者的照片传遍了整个世界。这种简单而深沉的同情爱心照亮世界,使世界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

  在洛杉矶,艾滋病组织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烛光悼念活动,整个垒球场变成了泪水的海洋。

  波斯尼亚的地雷受害人举行悼念,感谢戴安娜上个月的人道主义访问使他们的国家饱受地雷折磨的人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帮助。一位40岁的受害者说:“我总觉得似乎不是戴安娜去世而是我家中的亲人去世了。我非常想念她。”

  在安哥拉也是如此,那些地雷受害者希望政府能像戴安娜一样关心他们。戴安娜最近访问安哥拉的照片使世界将反杀伤性地雷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饱受战火之苦的北爱尔兰,王妃的死使一直交火的爱尔兰天主教和亲英清教徒联合了起来为她志哀。

  善良的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位美丽善良的王妃,记住她给这个世界的冲击,记住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对于戴安娜的死,经历此事件的人5年后仍记忆犹新。在戴安娜香消玉陨5周年之际,2002年8月31日,人民网的驻英国记者史宗星作了一系列采访,人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事故发生后的情形。

  安德鲁·梅塞尔(BBC记者、戴安娜去世当夜值班编辑):大约深夜12点30分,我接到驻法国记者打来的电话,说戴安娜遭遇车祸受了重伤。我惊呆了。这么大的事情,我们必须赶写一篇新闻稿,还得去找播音员。那会儿,我们还没得到白金汉宫的反应,也没有来自英国驻法使馆的消息,但我预感到事情不妙。后来,我们从尼古拉斯·威彻尔那儿得到戴安娜已经去世的消息,威彻尔当时正陪罗宾·库克大臣在国外旅游。很特别的是,当我们最终证实戴安娜已经去世的时候,办公室里安静极了,整个晚上,弥漫着一种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安静。大家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在那举国悲痛的时刻,我只是觉得她刚刚找到自己的幸福,刚刚开始新的生活,而这一切突然间就消失了,这是很残酷的。对我个人来说,那个夜晚是我在BBC新闻部度过的最不寻常的一个夜晚,甚至超过了“9·11”事件发生的那一天。

  米歇尔·沃勒(单身母亲):那年,我女儿莎琳只有4岁,她嚷嚷着要去伦敦参加戴安娜的葬礼。我们去了,在威斯敏斯特的大街上露宿了3个夜晚,莎琳也成了当时惟一在外露宿超过一夜的孩子。人们对戴安娜的那份感情是不可思议的,就像突然失去了一位亲近的家人一样。戴安娜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人。她有信仰,她做的很多事对我们普通人是意味深长的。那几天,我们在伦敦街头结识了许多朋友,有的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我们现在有了两位患艾滋病的小朋友,我和莎琳尽力给他们一些温暖。这是我们从戴安娜身上学到的。

  帕斯卡尔·阿瑞特(伦敦市中心街道清理公司总经理):戴安娜的葬礼对每个人的道德水准都是个测试。那些日子,数百万人涌向伦敦街头,交通、食宿一时都成了大问题。我们曾估计可能会乱套,但是没有。我认识的一位78岁的老军官和他的老伴,一连好几天自愿在食品摊上帮忙。当时,买食品饮料需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但秩序井然。数十万人在街头露宿了两三天,留下了许多垃圾,葬礼后的清理工作量非常大。我指挥了市中心的清理工作,连续三天两夜没回家睡觉。我们并没有号召谁来帮忙,但一下子冒出来大批志愿者。大家都想多干点活,都想做点特殊的事情纪念戴安娜,也借以平静自己的心情。这些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五、英伦玫瑰所留下的

  再会吧!黑夜中最璀璨的星辰,

  静静的,在暗郁的晚上绽放光芒,

  再会吧!黑夜中最绚丽的星辰,

  幽幽的,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

  没有激昂,没有高呼,

  只有温柔低语,向着痛苦卑微。

  埃尔顿·约翰泪流满面地在钢琴前自弹自唱《风中之烛》:

  你在我心中

  就像那风中的烛火……

  你的烛光熄灭已久

  而你的事迹永远存留……

  多少人怀念你的爱心,

  远出你知道的数倍。

  戴安娜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坎坎坷坷。风中的烛火熄灭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她的一生,一直在苦苦寻找爱的归宿。戴安娜的生命中出现过不止一个男人。

  最早的一个是英国王储,她的前夫,查尔斯王子———英国王室选妃第一个条件是处女。

  后来,在寂寞空闺中,她的马术教练休伊特趁虚而入,结果这个无耻的男人,为了经济上的因素,竟然把他们两个的关系,写来卖钱。

  从此,戴安娜的情路,就一直风雨不断:旧汽车商人吉尔贝与她的电话幽会被录音,跟橄榄球队队长卡林坠入爱河,古董商奥利弗变成了入幕之宾,属意中的足球明星竟不顾情面地拒绝了戴安娜的邀约……

  这些人有共同的特质:对她能够态度卑下,把她宠得如同掌上明珠,随时等候她的召唤,细心体贴……,只不过,他们大都是有妇之夫。

  最为令人痛心的是,戴安娜正在被她往昔眷恋的情人们逐渐出卖,爱情一次又一次地跪倒在金钱的脚下。

  持有戴安娜64封情书的休伊特对英国《世界新闻报》说:“给我1000万,全都归你……这些信可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历史绝无仅有的———王室成员给在外打仗的士兵写的情书。”

  她做过很多善事。

  1997年1月,她曾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非洲安哥拉之旅,亲自踏进地雷区视察,为全世界七万多名因误踩地雷丧生和致残的无辜者鸣不平,呼吁全社会重视遗留地雷问题。

  她关心艾兹病患者,她把一个患艾兹病的孩子抱在怀里的照片曾使无数人为之震撼。她为贫困者募捐,她尽力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

  她至少参与了150项慈善活动,并且是不下100个慈善机构的赞助人或主席。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她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英国特别大使”,向全世界缺乏关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她的神话与传媒密不可分。

  她无疑是全世界曝光频率最高的女人,无论是在她生活的英国,还是在遥远的非洲,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每天都能从数十种报纸、杂志或电视频道上看到她。她那精致得近乎完美的笑容成了英国的象征,远比她背后的王室更为世人所熟悉。

  她的美丽高贵,令人望尘莫及。

  她把美丽与时装结合在一起,让世人眼花缭乱。时装界公认,她毋庸置疑地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连她那个典型的发式,也被命名为戴安娜式。

  曾有一本杂志报道过,她每星期用于购买服饰的钱,大约要4000英镑。她穿过的每一件时装都高贵、华丽、独一无二;她的发型和妆容永远一丝不苟恰到好处;她从头到脚的每一件行头,都不是平民百姓所能问津。

  但是她并不幸福。

  她没有爱。连最平凡最贫困的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她没有,而爱却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

  她为传媒带来巨大利润。

  登有她照片和逸闻的报刊总是抢手的,所以那些狗仔队连死都不放过她。在这个高举个人隐私旗帜的时代相对的恰恰是个人隐私的被侵犯。传媒津津乐道她的真真假假的花边新闻,读者也兴趣不减地买着关于她的小报。大家在满足欲望和热爱她的同时,忘记了她也是女人,一个没有幸福的女人。

  就在即将找到幸福的时刻,生命烛光骤然熄灭。

  世界的哀悼。

  世界的沉思。

  为什么女人要活得这么完美而伟大?为什么要她无私无我?这种期待与幻想,是不是才是害死戴安娜,害惨了女人的酷刑枷锁?

  一方面因为被注目,而得到了自信;另一方面,却因被偷窥,而丧失了自我。

  当她已回复到一个没有婚姻羁绊的自由之身时,为什么人们也无法淡然地去面对她的情与欲、灵与肉的盘根错节的人类本性?

  人们是在为戴安娜伤悲,还是为他/她们失去的这一个偶像而伤悲,为他/她们自己并不意识到的残酷的善良或善良的残酷而伤悲。

  在媒体和大众的眼里,戴安娜曾经被塑造成一位不守妇道、奢华淫逸的罪人,转眼成为一位充满魅力、美丽动人、坚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努力奉献,因而备受赞扬的人民的王妃。

  立足在这些基础上,那些在媒体上看过戴安娜的人,便自然地形成了与戴安娜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都是从看的人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戴安娜的角度来看。

  事实上,人们对于戴安娜的喜爱,难道是因为她的完美、伟大?还是,因为我们在她身上也看到了自身的情欲、灵肉的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

  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不但在想像上,也在真实上;但在人们的看待上,即使在自己的亲人及戴安娜自己,都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某些缺陷,例如暴食、不稳定的情绪,以及情欲的需求;因此,不但她亲弟弟斯宾塞伯爵要强调说,戴安娜是一位无私无我的人,连戴安娜本人对此都必须不断地回避自我的弱点,尤其是媒体的采访。

  我们本来就是不完美,事实上,戴安娜不是因为完美而伟大,因为不完美,让人了解她的脆弱。她的承受是那么有限,她的缺陷,无关是非善恶,却让她变成了更真正的人,而让人们爱慕这种人性之美,却也同时接纳了人性的脆弱及其有限。

  死亡犹如头上的光环,就像遇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一样———肯尼迪生前受欢迎的程度肯定不如他死后。

  戴安娜已死了,但她曾面临的问题还活着:她的灵魂安息了,她身后的这个世界还在焦躁不安。

  的确,“死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些问题并不会因她之死而消失,也不会因她之死的反思而消失,我们必须活着、思考和选择。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