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三章 参加骑兵

第三章 参加骑兵

  热血男儿爱骏马,驰骋疆场退雄风;

  巴顿立下凌云志,扬鞭催骑万里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也是美国陆军的改革时期。内战结束以来,美国陆军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零星分布在全国各地,指挥系统紊乱,工作效率低下,行政管理不善,物资经费奇缺,远远不能应付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面对不断紧张的国际局势和向外扩张争霸世界的需要,以埃里奥·鲁特、伦纳德·伍德等人为代表的军事改革家开始对陆军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年轻的巴顿迈出了西点军校的大门,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

  1909年夏,他被分配到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谢里登堡,任骑兵连少尉。此地位于芝加哥以北27英里的密执安湖畔,以美国内战中的杰出将领谢里登命名,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在此建立美国女子军事训练学校而闻名。但当时不过是一个荒凉的、名不见经传的军事哨所。

  巴顿在这里结识的第一个朋友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名鼎鼎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同姓的弗朗西斯·马歇尔上尉。他任骑兵连长,是巴顿的顶头上司。在此之前,他曾在西点军校参谋部供职,因而对巴顿的在校表现一清二楚。两人很快建立了信任与友谊。

  巴顿刚到任就患了花粉热,幸得马歇尔上尉的照顾,一个礼拜后就痊愈了。上尉领他在营区转了一圈,让他尽快熟悉连队的日常生活。他们检查食堂卫生,观看靶场的实弹射击,督促马夫值班,查阅办公室的文件等。巴顿对每个细节都很留心,但他最注意观察的还是在这里供职的军官们。

  他得到的第一印象是,除了少数几位军官外,大多数军官都像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普通军校学员,毫无绅士风度。有些军官更为糟糕,甚至“不正经”,尤其是美西战争后加入正规军的民兵军官。巴顿称他们为“1898年的罪恶”(美西战争是1898年爆发的)。在所有的上司中,他最佩服的还是马歇尔上尉。在巴顿眼里,他无疑是一位绅士和最优秀的军官:他们夫妇俩举止端庄、待人宽厚,靠部队的薪水生活,有仆人伺候,定期向慈善机构捐款。马歇尔上尉的仕途也算一帆风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晋升为准将。但不幸的是,此后不久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了。巴顿感到有马歇尔这样的直接上司真是三生有幸,自己有了学习的楷模和知心的人。

  士兵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但他们工作起来都很卖劲,而且能够做到“招之即来”。巴顿非常欣赏这种服从精神,他认为,一个士兵不管如何缺少教育和智慧,但只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养成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并做到整洁干净和服从命令,那么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

  巴顿满怀信心、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他特别喜欢带兵参加野外训练和演习,讨厌枯燥乏味的办公室工作。但连队的野外活动并不多,他感到闲暇有余,于是便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其它事情上。他经常带着猪犬上山打猎,为连队设计了一个马球场,教练一支足球队,并与一个同事合作开办了一个“军事阅读与研究班”。当然,他的本职工作做得相当出色,他坚决果断的工作作风和完成工作的质量都给上司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马歇尔上尉认为:巴顿是一位“特别有希望的年轻军官,他能力非凡,前途远大”。

  在谢里登堡期间,巴顿有两件事被传为佳话。

  第一件事发生在军营内。一天下午,巴顿到连队马厩检查卫生,发现有一匹马没有拴住,顿时怒不可遏,决定惩罚一下这个不负责任的马夫。他在马厩的另一端找到了马夫,命令他跑步去把马拴住,然后再跑步回到原地。马夫马上执行命令,但不是跑步而是快步走过去。这一下可惹恼了巴顿,他大声吼道:“跑步!该死的,跑步!”马夫吓了一跳,赶紧跑步过去将马拴住,然后又跑步回到原地。事后,巴顿集合众人,当场向马夫道歉。

  一个军官能主动当众向一名士兵道歉,这可非同凡响。这件事很快在军营传开了,大大提高了巴顿的威信。有趣的是,32年后在西西里发生的打耳光事件中,巴顿又一次向士兵公开道歉。而那次事件却差一点断送了他的锦绣前程。

  第二件事发生在训练场上。那天他正在指挥训练。突然,他的坐骑受惊一跃而起,将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但他马上爬起来,敏捷地跃上马背。这匹狂怒的战马像发了疯似地再次跃起,后腿直立,前腿腾空,发出阵阵嘶鸣,但怎么也不能掉掉它的主人。于是它猛地滚倒在地,巴顿眼疾手快,迅速滚到一旁。当马站起时,巴顿又倏地跳上了马背。战马更加狂怒了,嘶叫着用头向后猛一击,正好击中巴顿的眼部。这一击非同小可,当场就把他打晕了,眼皮流出了血。但他清醒过来后继续指挥训练长达20分钟。训练结束后,他到办公室洗一洗脸上的血迹,然后准时为军士们授课,并参加了青年军官学习班学习。下课后,他才匆匆赶往医院,做了缝合手术。在场的人都对巴顿的胆量和勇气赞不绝口。

  这件事在士兵中间引起轰动。一个军官在鲜血直流的情况下仍镇定自若地指挥训练,充分证明了他的勇气和冷静。部队就是信任和崇拜受伤不下火线的人。整个军营都为他而感到骄傲,巴顿在士兵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但他对自己的表现几乎不能满意,“对一个真正坚强的勇士来说,我的表现极为平常。”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力图将一副年轻、幼稚的孩子样的面孔改造成一个郁郁寡欢、冷静沉默的青年军官的形象。

  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单身青年军官,巴顿的业余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外出旅游、打猎,还时常应邀到海兰公园的富人家参加宴会。一些年轻貌美的小姐对他情有独钟,而巴顿也乐意带她们频频出入歌厅、剧院,参加各种舞会和晚会。这样的生活虽然也曾给他带来了欢乐,但同时也使他产生了一种懊悔和犯罪的感觉。他如何请求比嫁给他呢?“我一无所成,一无所有,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和可能性。要让这么可爱的姑娘去爱一个傻瓜,这岂不是居心险恶吗?”巴顿常常扪心自问,感到无名的惆怅孤独。但从内心深处,巴顿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比作他的终生伴侣啊!她能够真正地理解他,真心实意地爱他,没有任何虚情假意。

  巴顿在艾尔家度过了圣诞节,并与比商量结婚事宜,但毫无结果,关键在于,艾尔先生不愿让女儿一辈子做一名军人家属。巴顿向艾尔先生解释军队对他有多么的重要。他没有举出多少合乎逻辑的理由,但他说:“要明智地回答我为什么要当军人这个问题,的确很困难。我为了自圆其说曾想提出各种理由,但却从来都没有找到一个顺理成章的答案,我仅仅在内心深处感觉得到。对我来说,成为一个军人,就像呼吸那么自然而已;要我放弃做军人的一切想法,也会和停止呼吸一样的困难。但是,成为军人与在和平时期成为陆军的一员,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接受后者,仅仅作为达到前者的一种途径。提到军人的事业,我想我了解它受到很多限制;不过,我从阅读过的名人传记中,只知道他们都是专心致志的人。”

  巴顿的一番肺腑之言终于打动了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但艾尔要求巴顿说明他有多少财产。这一下竟把巴顿问住了,因为他一直关心自己的职业和仕途,对自己的财产一无所知,遂询问父亲。父亲的回答让儿于人吃一惊。“我从没想到原来我是这么富有。”艾尔先生也为此感到吃惊,情不自禁地说道:“看来我不用卖土地了。”据说,巴顿当时的财产已近百万。

  不久,巴顿接到比阿特丽丝的一封电报——“如果你打算6月份娶我,那就请娶吧。如果你乐意,爸和妈希望我们6月份完婚。”事情竟然来得这样快。巴顿风趣地对母亲说:“这不是强迫吗?我接受她。她在绝大多数问题上都有很高的鉴赏力,但在选择丈夫问题上却是个例外。”

  经过一番筹划,他们确定了结婚日期,巴顿也专门请了婚假,决定到欧洲蜜月旅行。但是,由于军营内住房紧张,没有空余的房子供新婚的军官使用,而巴顿又不愿住在军营外面。怎么办呢?两人很是犯愁。

  不久,母亲和妹妹尼塔与比及其父母一同来到谢里登堡。巴顿所在团队的中队长为他们举行了招待晚会。比虽然没有同军人打交道的经验,但她以高雅的举止、诙谐的谈吐令所有的来宾都感到满意。她还特别殷勤地招待了负责分房的军需官。巴顿对于比的这种社交才能十分钦佩,认为她的这一做法“正好击中了要害”,他们的房子有希望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不久就分上了半套住房,这使他们感到十分开心。但巴顿还是感到于心不忍,担心比忍受不了这种生活条件,因为她毕竟是百万富翁的女儿,过惯了舒适豪华的生活。但是比本人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已经陶醉于幸福的爱情之中了。

  他们的婚礼办得热闹非凡,当地的各界要人、两家的亲朋好友济济一堂。结婚仪式在圣约翰大教堂举行,然后在艾尔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遗憾的是,巴顿母亲生了病,未能参加儿子的婚礼。父亲与满面春风的安妮姑姑陪同艾尔一家人。乐队奏起了欢快的乐曲,人们在俯视大海的楼顶上翩翩起舞。

  蜜月旅行的日子充满了柔情蜜意。巴顿和比先到纽约,然后乘船横渡大西洋赴欧洲。轮船上专门布置了豪华的洞房,到处都放着鲜花和礼物。新婚之夜,精力充沛的新郎很冲动,动作颇为粗鲁。多年后,巴顿还为自己那夜可能伤害了比而深感歉意。他们游览了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在伦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里,巴顿买了不少军事书籍,其中包括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不久,巴顿假期已满,两人又乘船返回美国,重回军旅生活。

  军队的工作紧张而繁忙,巴顿经常随部队参加野外演习,但他还是忙里抽闲,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在伦敦购买的军事书籍。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晦涩难懂,但巴顿读起来却津津有味,常常阅读到深夜还不忍释卷。长期的潜心攻读不仅使他的知识更加丰富了,而且使他追求理想的**也更加强烈了。他信心十足地说:“即使不发生战争,我也要当上将军。”

  虽然有爱情作为支柱,但比对于艰苦单调的军营生活一时还很难适应。但可贵的是,她能够放下阔小姐的架子,待人和蔼,广交朋友,因此颇受欢迎。她还是一位颇为难得的贤内助:使丈夫粗鲁的言辞变得温和顺耳,教给他如何待人接物,还帮助他克服自卑感和感情冲动。巴顿的传记作家马丁·布卢门森指出:“她献身于他的事业。控制他的脾气,安慰他受伤的感情,为他提供了外交手腕和敏锐眼光。”

  1910年秋天比怀孕了。这一时期她很少出门,在家专心翻译法**事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随着天气日渐寒冷,户外活动受到了限制,巴顿有更多的时间呆在家中,一面照看妻子,一面抽空修改妻子的译文,用合适的美**语加以修饰。后来,这篇文章在美**事杂志上发表了,在学术界受到了高度重视。

  1911年3月,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诞生了,取名小比阿特丽丝。在这一时期里,比把更多的时间和感情都倾注在了女儿的身上,使巴顿受到了冷落。巴顿虽然产生了一点妒意,但他理解妻子深沉的母爱,也十分疼爱这个新生的小生命。为了消除感情生活的寂寞,当然,主要是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他买了一台打字机,开始撰写军事题材的论文。几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进攻作战的问题,并初步形成了攻势作战思想。如今,他尝试着要把这些思想写成论文,以飨读者,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进攻……推进,再进攻,直至最终取得胜利。”理想的战役应该是“一个打击接着一个打击”。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强调训练的重要性,“从来都没有机器胜过它的操作员的”,人比武器更为重要。

  巴顿经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战争已成为遥远的历史,和平的生活将会使他无所作为。他设想,假若欧洲发生了战争,他宁愿辞去军职当一名雇佣兵,也不愿继续呆在和平的冷宫里。他曾考虑过到菲律宾参加镇压当地人起义的行动,但菲律宾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了,这个东南亚的岛国又恢复了平静。为了为未来的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巴顿很希望能进骑兵学校深造。但他的军衔太低,还不够进入赖利堡骑兵兵种学校的资格,而进入索米尔法国骑兵学校的时机也不成熟。思量再三,巴顿决心调离平庸的谢里登堡,去首都华盛顿谋求出路。

  通过什么途径调到华盛顿去呢?从当时的情况分析,唯一的办法就是动用巴顿家发达的关系网。正如巴顿所说:“既然有这种武器,那么现在我就使用它们吧!”

  至于巴顿是靠什么关系调出谢里登堡的,至今谁也搞不清楚。但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巴顿及其亲友在各界都有不少朋友。巴顿父母熟识陆军军务局长弗雷德·安思沃兹将军,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都有不少朋友。艾尔先生与塔夫脱政府中的一些要员交往甚密。另外,巴顿的顶头上司马歇尔上尉是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私人副官的至交,这位青年军官正在热恋着比的妹妹凯瑟琳,他为了讨好艾尔先生而千方百计地帮助巴顿谋求空缺。总之,巴顿家和艾尔家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上层施加了各种微妙的压力,终于使巴顿的调动获得了成功。1911年12月,一纸调令下发到谢里登堡,将巴顿少尉调到华盛顿附近弗吉尼亚州的迈尔堡,终于圆了他的“首都梦”。

  迈尔堡是陆军参谋部所在地,军界要人云集于此。这里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酒吧林立,有几所豪华的剧场、舞厅和高档的马球场,经常举办各种宴会、舞会、马术表演和马球赛,令巴顿目不暇接。从一个荒凉的普通军营调到美国陆军的中心,接近军界要员,“真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接近上帝,理想远大的人都应该设法迁居这里。”他沾沾自喜地说,“所有的大人物都住在这里。”

  在迈尔堡,巴顿夫妇又过上了奢华、舒适的贵族生活。他购买了一批纯种马,经常参加赛马和马球赛,在最豪华的餐厅用餐,经常出入各种社交晚会,招待华盛顿的各界名流。很快,他就在华盛顿的上流社会出了名。由于他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出色的体育技巧,不久被选为参加斯德哥尔摩第5届奥运会的运动员。

  1912年斯德哥尔摩夏季奥运会增添了一个新项目,即五项全能。这个项目是对人的体魄和意志力的全面考验,非常适合于军人参赛,看来也完全符合巴顿的口味。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军人携带文书,1.骑在马背上,遇到了敌人;2.他举起手枪射击;3.拿起剑刺向敌人,得以逃脱;4.游过一条河流;5.最后越野跑步抵达终点。奥委会之所以设立这个项目,其目的在于:对人类抗拒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进行检验和提高。

  巴顿身体素质好、拼搏精神旺,是参加五项全能比赛的合适人选。早在军校时期,他就是一名优秀的骑手、剑手和神枪手,多次打破过校纪录,他的游泳技术也不错。被选为美国陆军的代表后,巴顿立即戒掉烟酒、注意饮食,投入紧张的赛前训练。

  经过一段严格刻苦的训练之后,巴顿满怀信心赴欧洲参赛了。经过顽强的拼搏,他终于在43名参赛者中夺取了第5名。他的剑术比赛的成绩最为优异,是所有选手中唯一击败过法国冠军的选手。游泳的成绩也不错。但他最壮烈的一幕发生在越野赛跑中,为了取得好名次,他克服了身体出现的严重不适拼命地狂奔,最后因精疲力竭而晕倒在终点线上。使他感到遗憾的是射击比赛,这本是他的拿手好戏,但在赛场上却两度脱靶,从而影响了总成绩。他怀疑:可能有两颗子弹穿过了同一个枪眼。虽然没有能取得奖牌,但他仍以顽强的精神和超人的技艺征服了观众。

  赛后,陪他前来参赛的父亲、母亲和尼塔继续在欧洲大陆旅游,巴顿和比则直接前往法国索米尔。在这里,他们拜见了索米尔骑兵学校副校长、欧洲职业剑术冠军克莱里先生。巴顿专门听了这位剑术大师的课,并当面请教,以改进自己的剑术和军刀技术。他还特别留意克莱里的教学方法。

  回国后,巴顿像英雄凯旋一样受到了热情接待。应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之邀,他与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伍德等要人共进晚餐。伍德还邀请巴顿第二天早晨一同骑马锻炼。巴顿受宠若惊。西点军校毕业三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依然是一名小小的少尉,但现在终于结识了军界的头面人物。虽然还谈不上关系密切,但毕竟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不久,他加入了要人云集的大都市俱乐部。这些关系网为他以后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巴顿对马术运动十分偏爱,甚至达到着了迷的程度。1912年秋天,他在华盛顿等地区参加了一系列马术比赛。除了性格和爱好等因素外,巴顿参加马术比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曾经对人说:“我所做的事情在您看来可能像儿童游戏,但是对我的事业却是一种最好的宣传。这样可以引起公众对我的注意,让大家去谈论我。引起别人的注意是许多人功成名就的开端。”

  说来有趣,巴顿引起公众关注的第一件事竟是他对美国骑兵马刀的改进。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和试验,他向法国剑术大师克莱里副校长写了一篇工作报告。他认为:“法国人使用的马刀远远胜过我们的……整个法国骑兵的刀法体系归结为一个词,即是‘进攻’。”法国骑兵是用刀尖去刺杀,而美国骑兵则是用刀刃去砍杀,相比之下,法国骑兵具有更高的效率。刺杀能够更快地接近敌人,从而有效地实施进攻行动。所以巴顿主张以法国式的直剑取代美军盛行的弯剑。这篇文章转送到迈尔堡骑兵团长手里后,受到高度赞许,团长建议巴顿再增添一些内容,然后投寄军事杂志。受到鼓励的巴顿激动万分,决心大干一番。

  同年12月,他奉命到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其间,他继续致力于军事理论的研究,撰写了几篇论文,包括对巴尔干战争的评论、体育竞赛对培养陆军军官坚强意志和协作精神的好处等。这些论文充分反映了他广博的军事历史知识与卓越的远见。与此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同事兜售改进马刀的主张。他还一度担任伍德和史汀生的副官,并与他们交上了朋友。这种关系对他以后的军事生涯十分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史汀生再度出任陆军部长),史汀生的帮助对巴顿的军事生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那篇主张改进军刀的大作终于在颇有影响的《陆海军杂志》上发表,并立即引起军界的关注。几个月后,陆军部长指示;按照巴顿设计的式样生产2万把骑兵军刀。第一批军刀出产后,巴顿奉命专程到斯普林费尔德兵工厂检查验收。这种军刀后来批量生产,在骑兵部队广泛使用,以“巴顿剑”闻名天下。不久,《骑兵杂志》又发表了巴顿的另一篇文章,全面地分析了剑的发展史,其中论述了德意志人、哥萨克人、波兰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使用过的各种剑,及其取得的良好战果,并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随着巴顿不断发表学术论文,他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了。

  1913年夏,巴顿决定自费去法国学习,以提高他的剑术水平。这个机会来之不易,除了发表文章受到重视外,还得益于军方头面人物的关照。在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巴顿与克莱里形影不离,一起工作操作,使自己的剑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克莱里的教学方法也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在这一时期,巴顿夫妇还在法国骑兵军官中交了不少朋友,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聚会和讨论,主要话题是关于拿破仑对欧洲军事学术的影响。巴顿在法国的另一个收获是学会了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这一收获十分重要,在以后的年代里,巴顿曾两度在法国作战,精通法语使他获益匪浅。

  同年10月1日,巴顿奉命到堪萨斯州赖利堡骑兵兵种学校报到,既当学员,又兼任剑术教官。巴顿在教学方面感觉有些困难,因为大多数学员军衔比他高,年龄比他大,没法向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而巴顿的一贯作风是对人对己的要求都很严厉。况且,他本人还要学习骑兵专业课程,他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十分浓厚。虽然工作和学习任务十分艰苦,但当骑兵委员会请他起草新式直剑的使用条例时,他仍欣然接受了。另外,他还全力投入编写陆军赛跑记录的工作。在校期间,巴顿的剑术教官工作的成绩也很突出,他被公认为美国陆军的第一号剑术专家,并第一个获得“剑术大师”的荣誉称号。他的愿望得到了部分满足。但他更主要的愿望还是参加战争。只有战争,才能给予他荣誉和晋升的机会。正是:马上英雄古来多,刀下才见真豪杰。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