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罗德里克:不但能把朋友而且能把敌手争取过来

  【美联社东京1月8日电】(记者:罗德里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一直担任这个国家总理和主张稳健并同美国搞缓和的主要人物周恩来久病之后,于今天在北京逝世。

  这位在青年时期成为共产主义革命者的78岁的清廷官吏后裔,自1974年患心脏病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医院里。

  他逝世的消息是官方的新华社宣布的,日本的无线电通讯社星期五凌晨在东京收听了这一消息。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已证实了这则消息。

  除了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之外,他是外界最知名的中国人物。

  在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2月对中国进行一星期的访问时,有千百万美国人在电视实况转播中看到过他。周曾同尼克松的主要助手、后来当了国务卿的基辛格进行了似乎是不知疲倦的谈判,正是周在这种谈判中使中国的政策来了个历史性的大转变,由于这种转变,那次访问和中美关系的改善才成为可能。

  周在整个患病期间仍然关心政治事务。他在医院的一套房间里会晤去访问的重要外国客人,并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在1975年9月间,他的医生就不让他再会晤客人了,哪怕在像他过去曾进行过的短时间交谈也不行。基辛格在1975年10月第8次访问北京时,向他送了花束并收到了亲启信,但是没有会晤。

  【美联社东京1月9日电】(记者:约翰·罗德里克)在阴沉沉的和常常是无生气的共产主义世界中,单调而一致是一个通则。但是,周恩来却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他才智过人,有吸引力,学识渊博,他不但能把朋友而且还能把敌手争取过来。

  许多总统、国王、首相、总理或一般人,都被他那不知疲倦的精神、谦逊的态度和他的仪容吸引住了。

  钦佩他的人有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钦佩他的人几乎还包括所有曾经会见过他的世界领导人。

  本记者第一次见到周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地点是重庆,在马歇尔在那里执行使命期间,在南京、上海和共产党的窑洞首都延安曾多次见过周恩来。

  周和蔼可亲。他愿意交谈,他谦逊坦率,这些使他赢得了报道谈判的大多数新闻记者的尊敬。他常常是中国宴会的主人,他有时用法语或英语讲话,不喝酒,但鼓励他的客人喝酒。

  1947年我在离开中国之前最后一次在延安会见了周,以后不久延安就落到国民党手里了。我同周的以后一次会晤是在过了将近24年,地方是北京人民大会堂。

  尽管好久没见面了,他在来访的美国乒乓球选手中认出我了。我当时被派去中国报道乒乓球队的活动。

  他同我握手时说,“罗德里克先生,欢迎你再次来中国,好久没见了。”

  后来,在接着进行的交谈中,他指着豪华的大会堂微笑地问,“罗德里克先生,这比延安怎么样?”我点头说,是比我们那时住的窑洞好。

  然后,他在热情地力言美中关系打开了新篇章之后说,随后很快就会有人民之间的来往。他向前躬身说,“罗德里克先生,你打开了门。”

  1972年9月,在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我又在大会堂会见了周,时间很短。周伸出手来说:“看见你又来了,很高兴。”

  周使外界人士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是藐视共产党的常规而谈谈自己。他毫不迟疑地摊到他出身于贵族家庭,而别的共产党人却谨慎地回避其资产阶级出身的问题。他如果错了,很快就承认,这种品质,他的同事是没有的,他们往往称他们是完全正确的。

  1958年,他回顾了1927年上海起义,这次起义是他组织的,后来使共产党遭到了血腥的屠杀。他说,“那次我负责领导武装暴动,但是我缺乏经验,也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力量关系。我是出身于封建家庭的一个知识分子。我没有参加过生产的经济过程,所以同工农群众没有什么接触。我是在国外投身革命事业的,那时只是从书本里得到很有限的革命知识。”

  罗德里克:不但能把朋友而且能把敌手争取过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